“立规矩”无须喊破喉咙
2022-11-11马喆超凯斯幼儿园中国总部集团教学总监
马喆超 | 凯斯幼儿园中国总部集团教学总监
在很多人眼中,美国人崇尚自由,所以对孩子的行为没有过多约束。我在美国幼儿园工作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只是美国幼儿园“立规矩”的方式与我们想象的有些区别。
好的规则是符合天性的,让孩子有发声的权利。在大部分人的理解中,“立规矩”三个字一出现,一定是很差的体验。但实际上真正好的规则,是符合孩子天性的,而且建立的过程需要孩子尽可能地参与讨论。
在幼儿园里,孩子声音分贝过高是常有的事情。如果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让孩子和教师变得焦躁。如果教师只是和孩子说,“希望大家说话声音小一点”,恐怕作用不大,那么应该如何让孩子理解在室内不能太吵闹呢?
我曾经和孩子开展过一次有趣的谈话,很诚恳地告诉孩子,我理解他们有的时候会非常兴奋,希望欢呼或者提高分贝,但是,这样做耳朵会受不了。我也表示了想与他们一同解决问题的心愿。这是制定规则的重要原则:如果想停止孩子某个行为,就需要站在他们的立场理解其中的合理性,然后与孩子一同寻找“替代方案”。
我与孩子一同探讨哪些声音适合在室内出现,哪些声音可能会伤害我们的耳朵。有个小男孩说:“我知道我们在室内的时候不能喊得很大声,因为这会让我们的耳朵受不了,但是有的时候我会控制不住自己。”有个小女孩说:“我的朋友如果离我很远,我想让他参与游戏,必须提高声音才可以,所以室内的时候也不能一直很小声。”
不难发现,有时候孩子的大声喊叫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呢?
我问那个小女孩:“我们想要叫离得很远的小伙伴加入游戏,除了大声喊他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我们一起想10种方法好不好?”孩子很快就有了兴趣,开始脑洞大开地想各种办法,比如,走过去轻轻拍他、摇铃铛让他发现等。通过这件事情不难发现,当孩子有权利发声,他们就能更好地遵守规则。
把规则可视化,孩子更容易理解。幼儿园的孩子,大脑还处在发育的阶段,“道德的想法”与“道德的行为”之间存在着鸿沟,他们在6-8岁的时候才会把这条“沟”填上。换言之,讨论规则的时候,孩子可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到执行的时候,如果没有可视化方式提醒,孩子是很难落实规则的。美国幼儿园的教室里有大量“可视化”的提示板。比如,“一日流程提示板”,这是幼儿园最常见的视觉化提示板,会展示孩子每个时间环节的生活照片。这有助于孩子习惯不同时间段的不同任务。如果提示板只是单纯地呈现文字,孩子的理解就会存在很大的困难。如果孩子看到了照片,他们就更容易理解不同的时间段内应该做的事情。
再如,“人数限制口袋”。幼儿园里,孩子会选择不同的区域游戏,但是如果大家都喜欢在积木区域玩耍怎么办?为了让孩子理解每个区域都有人数的限制,教师会在这个区域的家具上放一个口袋,并写上数字,数字就代表了口袋可以装孩子照片的最大数量。孩子每次在这个区域玩的时候,就会把带有自己形象的冰棒棍插入“人数限制口袋”,如果数量已经达到上限,他们就会主动去其他区域玩耍,等有空位的时候再参与游戏。
把规则游戏化,让孩子享受遵守的过程。为引导孩子遵守规则,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游戏化”的手段。比如“安静魔法药水”,这是孩子很喜欢的一种方式。如果孩子的声音过高,我会扮演成魔法师,告诉孩子:“我手里有一瓶魔法药水,如果谁被喷到,就被施了魔法,需要立刻安静。”尝试后,我发现孩子非常积极地配合我的表演,他们很享受被喷到的过程,并且愿意被魔法药水“封印”,长时间地保持安静。这体现了游戏的吸引力,孩子总是会争先恐后地加入游戏。
忽略是一种极好的策略。我曾经遇到过一个男孩,集体活动时,他总是坐不住,有时会突然起身跑到教室后面。起初,我让助教制止他乱跑的行为,或者引导他坐回座位。后来我发现,每个孩子的本体感受是不一样的,强制某些孩子坐下,反而会限制他思考。强制某些孩子加入集体活动,也许会造成他更大的逆反行为,同时,其他孩子也会被吸引,集体活动就很难继续开展下去。
发现问题后,我及时调整了教育策略。我和这个男孩约定:上课的时候,可以离开集体活动的区域,但是不能做出影响他人听课的行为。从那以后,我尽量忽略他“不合常规”的行为,偶尔会在他“晃荡”的时候向他提问。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个男孩虽然在教室里“晃荡”,但他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大部分时候都能准确回答出问题。
这件事情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开始重新考虑教学设计。要营造一个包容的课堂环境,就应考虑每一个孩子的需求。我开始不局限于在集中区域开展教学活动,而是充分利用整个教室。比如,我会有意识地加入舞蹈、在教室里走动等环节。这样一来,一些坐不住的孩子,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忽略”的力量会让我们看到更加完整的孩子。
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需要”。很多家长和我反映过同一件事——早上出门送孩子到幼儿园像“打仗”一样。家长问题的落脚点是如何改善孩子磨蹭的问题。于是,我反问了一位妈妈:“你为什么希望孩子快一点?”家长不假思索地说:“不然我上班要迟到啊。”这句话一下子就打开了我的思路。我说:“你需要诚实地告诉孩子,‘快一点’是你的需求而不是他的需求。”
我建议家长这样和孩子沟通:“宝宝,如果你动作太慢的话,妈妈上班就要迟到了,会被老板责备,妈妈需要你的帮助,我们快点出门吧。”大部分孩子其实是利他主义者,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可以帮助他人时,他们大概率会作出改变。后来这个妈妈告诉我,这招非常有效,孩子会迅速完成出门前的所有环节,生怕妈妈被老板责备。
给予孩子弥补的机会。孩子犯错后,有的孩子很快便会意识到错误,低下头表现得很羞愧。这时家长应和孩子进行真诚的沟通,给予孩子弥补的机会,而不是一定要让他说“对不起”。“一定要道歉”是规则建立中非常大的误区。
幼儿园生活中,如果有孩子伤害到了同伴,我会让当事者观察同伴的表情,让他辨识同伴是高兴还是伤心,然后让当事者与同伴一起商量,当事者做什么可以让同伴好受一些。大部分孩子都选择给同伴一个拥抱,从而弥补自己的过错。当然,并不是每个同伴都会在得到弥补后立刻选择原谅。这时,我会告诉当事者,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是否原谅,并鼓励当事者再试一次。让孩子真切感受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的影响,远比那句“对不起”重要,孩子也会更深刻地理解规则的意义。
规则是一个“由外力到内化”的过程。孩子越小的时候越需要外力的干预,等孩子长大后再慢慢撤出。我们一定要注意,说教往往不是最有效的手段,身教大于言传。如果教师创造一个积极的场域,放下身段与孩子开放地讨论、倾听他们的声音,遵守规则便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读编往来
幼儿全面发展以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和谐发展为宗旨,而在实际教育中,存在成人违背幼儿全面发展的内涵、忽视幼儿特点的问题。《教育家》8月第3期《释放天性,自由成长》这篇文章令我感触颇多。
文章第一部分聚焦教育课程的开放性,指出成人可以在教育的不同方面尽可能“开放”,比如开放的时间和空间、开放的人际关系、开放的课程内容等,让幼儿在生活中、自然中、人际交往中都能彰显个性。文章第二部分强调,主题课程的实施和区域自主游戏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追随幼儿游戏与探究兴趣实施课程。这是我看过释放幼儿个性的最好诠释。作者提出的具体内容,也展示了幼儿较好的学习模式:区域自主、项目小组、班级主题内容、社区合作、回顾反思、家园共育。在开放式的深度学习中,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发展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
幼儿天生好奇、渴望探索、敢于尝试。让幼儿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观察、聆听、发现幼儿,用幼儿的视角去支持他们进行感兴趣的活动,从而推动他们各方面能力发展。
——福建省厦门市禾盛幼儿园 林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