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间成都

2022-11-11七堇年

海峡姐妹 2022年3期

文/七堇年

没有去过成都之前,早已听闻她的盛名。其实它绝对不似张艺谋宣传片里那般,满画面的鲜艳、明丽、悠闲、现代。那部短片,使所有人对它的印记概括为“一座来了便不想离开的城市”,但其实不是的。

如所有看上去很美的事物那样,我熟知它现实中的阴霾、潮湿、黯淡,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偶尔的晴朗、干爽、明媚,变得如此令人欢呼雀跃。

在成都,每一个晴朗的日子都像节日。在那些稀有的晴朗之日里,无论是广场还是街心花园,任何一个坝子上都会坐满男女老幼,无所事事地晒太阳,喝茶,搓牌。

我是个无法甘于安居一地的人。少年时离开老家,去成都读完高中,又在厌倦了中国西南式的阴霾之后,赴北方念大学。四年后北方的干燥无雨已经不堪忍受,所以南下到香港读书……这些年辗转不少地方,在漫长而孤独的飞翔之后,不知是否因为年岁渐长,我只觉得归心似箭,盼着回到心心念念的成都,回到那种温吞的、灰色的、潮湿的底色中去,并且甘愿就此留下来。

01

15岁到18岁的时候在这里读书,教室窗外永远是灰得叫人沮丧的天空,看不见太阳,即便晴朗也不会有蓝天,头顶上只有一片空洞的亮白,令人迷茫得好像连未来也看不见了。但回头来看,时间轻易便将所有的不快洗去,留下的是在那几年遇到的最难得的朋友,走上的幸运之路。

那些破事儿永远都是可笑和难忘的:高三考试之后,和朋友们背着书包就去玉林小区的小酒馆,喝完一杯加了牛奶的啤酒;偶尔周末返城借住在同学家里,彻夜看影碟,听CD,翻漫画;死党周末返校从家里带来的麻辣兔头一定会在周日当晚就被室友一抢而空,专门为我留上两三个。

俱往矣。

而今开始了在这座城市的上班族生活,赫然发现四处都在搞拆迁,建高楼,挖地铁,道路随之改道的改道,封闭的封闭,禁左转禁右转禁直行的标志布满每个路口,加上无数固定或不固定的单行道,开车时真是叫人抓狂。但观音阁后街的叶抄手还是那么销魂,西安北路的翘脚牛肉还是那么绝,曹家巷的“最牛苍蝇馆子”还是那么人满为患,春阳水饺价格蒸蒸日上,但味道还是算得上独此一家。

所以整座城市再怎么堵车,各路食客依然前仆后继。每到周末,寻欢作乐的成都人便蠢蠢欲动,各处餐馆无不人满为患。平时一到深夜,城市各个角落都会支起无数烧烤地边摊。犹记得新城市广场那个繁忙的闹市路口,一到深夜,都会被烧烤摊占据,摊子足足快要铺到马路中央。如果是夏天,便吃烧烤配冰啤酒,谓之冷啖杯;冬天,就来煮啤酒,由醪糟枸杞配啤酒煮成,相当巴适。

所以,不管怎么骂它阴天太多,车子太堵,你和你的胃永远都离不开它。带着一个成都的胃去外地是痛苦的,因为再好的馆子都让你食不下咽,尝一口,就觉得成都随便一个苍蝇馆子的厨师手艺都会比它好。这就是我在欧洲时如此思乡的缘故。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仅凭沙拉、披萨、意大利面、炸薯条、面包、三文治、烤(炸)鸡、牛排,就足以支撑整个西半球的胃们长达千百年。数十亿人就吃这几样东西千百年……真叫人情何以堪。

02

成都人在吃喝上面花费的智慧实在是人类之最,所谓天府之国,真不是盖的。不仅如此,玩乐上的追求也不造次。川蜀数不尽的青山绿水,叫成都人的不仅嘴很挑,眼界也很挑。青城、西岭、峨眉已经不算什么,再远点儿,往北达九寨,往西入藏,往南入滇,皆是集中国大美于一身之地,大江大河,好山好水,其美无可媲之。

我作为一个伪成都人,平日里最喜欢在夜里去文殊院拜佛,白日里喧嚣的人群都隐匿,红墙外有位拉二胡的大伯每天晚上七点半准时端坐开弦,在院中闲庭漫步,便会有《二泉映月》《良宵》《听松》《寒春风曲》等古曲不绝于耳,其声其境安宁之极,濯人心扉。

有个下雨天,寒风刺骨,我经过一条小街,空空荡荡的米粮店门口,泥泞的卷帘门半掩,伸出的屋檐滴滴答答掉着水,刚好足够遮住一张麻将桌。四个人围坐,专心致志地在屋檐下搓麻将,任凭路边人来人往,寒风凛凛,落雨纷纷,四人犹如仙人下棋一般,之淡定,之投入,叫人叹为观止。

其实再没有比这更加市井、庸碌的画面了。但这却是一种只有平原沃地才能造就的人文气氛与集体性格,不可言,不可说,会心者,可懂其中禅意奥妙。

03

当然,和任何一座中国中型以上的城市一样,成都现在已经是一座堵城。

我也开着车,也堵在路上。这是我15岁就来读书的城市,十年过去,我在这里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有了一切成年人的模样。但那天突然看到穿着母校校服的孩子骑着自行车从我面前经过,我硬是愣愣地盯着他校服背上印着的母校名字,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川流不息的街口。十年了校服竟然一点都没变,竟然还是那么丑——也罢,青春已经够美,无需再作装点了。

在那个男生的背影消失之后,我不由得想起,十年前的我在这个时候,这样的星期天下午,该是在教室等待同学们一脸不甘不愿地返校了罢:陆陆续续走进教室的同学们,收拾着从家里带来的东西,聊聊天,开始等待班主任的点名,开始晚自习,开始赶周末没做完的卷子,快到九点半的时候开始换座位,轰隆隆地拉桌子、搬书,接下来是新的一周……如此恍然只觉这一切就在昨天,如此清晰。

那时的我,在无数晚自习就着一叠叠作业纸开始写作——当然那不叫真正的写作——在上课、自习、考试的罅隙,我们见缝插针地阅读、写作、弹吉他;我们热爱电影热爱音乐,从吃饭钱里面省出一些零花来买盗版DVD、打口CD,买书,买杂志,买海报;看任何书刊都会认认真真做摘抄,一张张活页纸装订起来有厚厚一大本……真是些青翠的日子。

04

如今的我们拥有什么,又失去什么了呢?

当我经济独立,不需要用挨饿的方式来省钱买碟,却也再没有那种搜集电影的兴趣了;当我时间自由,也不需要面对晚自习和无尽的上课考试,却也再没有那种非写不可的倾诉欲了。

竟然这一切的改变,发生得悄无声息。有时候忍不住一下子会问,何时我们就走到了今天,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在我已经独立开始一个人的生活之后,每天下班,收起电脑和文件,收起赔了一整天的笑脸,离开办公室;经过堵得水泄不通的路口,走在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和烟尘尾气的缝隙之间……生活常常令我暴躁,唯独写作的世界是平静的。像在大雾的清晨于林间散步,空气清洌如泉,心有山海,身轻如燕。

但是,成都真是一座温柔的城市。没有那么多赤裸裸的晴朗,仿佛就是不想叫你参透人生,然后在你最绝望的时候,来一个清透的晴天,叫人高兴得手舞足蹈。我的朋友说,“这样的世界温柔至无需闯荡,让人想起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如果一个人的心与身,能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该是件多么好的事情啊。

毕竟,无论是纽约东京还是其他的大城市,都可以说,如果你爱他,就带他去那儿吧,因为那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带他去那儿吧,因为那里是地狱。

但对于成都,我想只能说,带上你所爱的与所恨的去那儿吧,因为那里就是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