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的人生智慧

2022-11-11琳小柒

海峡姐妹 2022年3期

文/琳小柒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懂了道家,便懂了中国,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家。”也有人说,中国人的德行,一半在儒,一半在道。而《老子》一书虽短短五千字,却将世间玄妙看得透彻,将天道规律讲得通明。

梁治平在《海瑞与柯克》中说:“人,一生一世,在或长或短的跋涉中,总有种种重要关头或转折点,决定他的命运,影响他的一生。”

逆境中没有沉沦,顺境中没有迷失,才会通达顺遂,万事胜意。

无的智慧:无用之用

老子曾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个世界,不是只有眼见的实物才有价值,那些看似被忽略的“无”,亦有它存在的意义。“无”与“有”,从来都是相对而言的,世上很多“有用”之法,都藏在“无用”之中。

惠子曾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树干多赘瘤,枝干总弯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你总说无用之法,它又有何用?”

庄子说:“此树看似无用,可你若把它种在广阔无边的原野,让人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树下,那便是有用。”

其实,所谓“有用”,不过从利益出发,而看似“无用”,却有其独特之处。这个世界本并没有“无用”的东西。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总会在恰当的时候,展现自己的价值。

梁文道曾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生命的本质是在“有”与“无”的选择中,寻找到一种平衡。如果我们放下功名利禄,看开利益纠葛,那些“无用”方可成为有用。

知“有用”,更要知“无用”,如此才能知晓世间之理,明悟价值所在。

空的智慧:虚怀若谷

《老子》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山谷之所以幽深静远,在于其宽广空旷;河口之所以融汇百川,在于其浑朴包容。

为人处世亦是如此。事不做满,人不自满,留有余地,才能去故更新;若一味自持,一味傲慢,只会落得一败涂地。

萧惠本是辽国名将,因作战威猛,百战百胜,被赐予韩国王。公元1049年,辽国起重兵伐西夏,萧惠被封为南路主将,这次他志在必得,誓要夺取头功。

萧惠南路辽军声势浩大,光是辎重就连绵数百里。西夏人闻风而逃,萧惠没费什么力气,就攻取了西夏东北重镇唐隆。

初战告捷,萧惠觉得西夏军不过尔尔,便下令士兵脱下铠甲,并美其名曰“减轻士兵负担”。

众将劝诫,萧惠却说:“我大军压境,西夏人怎敢来偷袭?无故防备,只能自讨苦吃。”

然而,这一切西夏军都看在眼中,他们埋伏在一座山坡之上,只等辽军一过,便从山坡上直冲而下,进攻辽军。辽军士兵甲不附身,兵不在手,落得大败。萧惠一路狂奔,才摆脱了西夏军,捡回了一条命,可他儿子却丧命在乱军之中。

《尚书》有言:“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自视甚高,骄傲自满,往往不得其法;

谦虚低调,不疾不徐,反而行稳致远。犹如木炭,“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

卑的智慧:善于处下

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以江海做比,告诉人们:百川之所以投奔江海,正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能成事者,往往源于低,起于卑。

三国时期谋士荀攸谋略过人,辅佐曹操20余年,被世人称为曹操的“谋主”。官渡之战,荀攸设计,斩颜良、诛文丑,算无失策,助曹操雄霸北方。

一日,荀攸的表兄辛韬来访,闲谈间问起荀攸在官渡时的功劳,可荀攸却没有丝毫居功之意,表现得极为谦卑。曹操曾称赞他“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认为他的内智别人可以达到,他的外愚别人却达不到。

其实,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从不与人炫耀,而是处事低调,越有本事越谦卑。狂傲源于无知,脾气始于懦弱,只有保持在低处,才能承载福气。

持“强者”资本,却保留“弱者”姿态,这样的智慧,才能在岁月中沉淀,在时光中成长。

水的智慧:以弱胜强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普天之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但是它无坚不摧。柔软,有时候比刚强更具有力量。

王辅臣本是大清降将,却深受清朝廷重用。康熙继位后,调他为陕西提督,总领陕西政务。

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乱时,王辅臣响应吴三桂号召,举兵造反。

那时,若陕西沦陷,则进入中原屏障彻底消失,清朝必危。面对如此形势,康熙并没有派兵镇压,而是放王辅臣之子回去,让他告诉父亲:朝廷既往不咎,希望王辅臣迷途知返。

其后,康熙一方面调重兵与吴三桂对抗,一方面放下身段,数次写信劝诫王辅臣。最终,王辅臣被康熙感化,没有响应吴三桂的号召,选择了自守平凉,令康熙扭转了不利的局面。

大丈夫能屈能伸,柔软一点,不一定是失去,相反会收获成长。

“软”,不是一味退让;“弱”,亦不是任由他人践踏,而是在适当的时候避其锋芒,保全自我,等待机会成熟。在失去中得到,亦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藏的智慧:和光同尘

老子写到:“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三国王弼将这句话解释为八个字:“随俗而处,不露锋芒。”

人生就是这样,懂得包容不同,知晓收敛藏拙,就有机会在这万千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年轻时,或许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自己的坚守独一无二,可是年纪越大就越会发现:想要有所成就,就要和光同尘。

《大江大河2》中,宋运辉曾说自己不会和人沟通,只会埋头苦干,自己一个人就做完了三个人一年的工作量。可领导并没有嘉奖他,其他人也开始排挤他,这让他的日子越来越难,最后只能去问自己的老师水书记。

水书记劝诫他:“现代社会组织,一讲分工,二讲协作,若你一味前冲,只会变得离心离德。工作要在妥协和博弈中完成的,收敛锋芒,才能容于众人。”

《菜根谭》说:“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淡泊是髙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做人需要“外圆内方”,内心保留自己的原则,外在和众人打成一片。

人活一世,不要自恃清高,更不要固执己见,学会藏拙,才能把事情做得圆满。纵使看穿一切,也要保持“难得糊涂”的心境。

那些与光在一起,并接受尘的存在的人,才是真正的明白人。

静的智慧:宁静致远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

人生若被外物所扰,就会变得疲惫不堪。而致虚,便是要消除心中杂念执着;守静,便是收敛心性,复归平静。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尝尽人间百味,看遍世事繁华,便会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非身的轻松,而是心的宁静。

清代思想家魏源曾说:“老子之书,上可以明道,中可以治身,下可以治人。”《老子》内含万世理,绝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的。但只要从中有所感悟,有所启发,便能在迷茫中修心,在绝望中坚持,在慌乱中平稳,在宁静中独存。

一朝闻道只是开始,践行与修行,才是一生的坚持。守得一份智慧,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唯有这样,生命才会充满蓬勃朝气,日子才会变得亮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