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乌冲突:提前引爆的北极廊道之争

2022-11-11赵福军蒋经邦

国际商务财会 2022年13期

赵福军 蒋经邦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 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一、气候激活的“北极漩涡”:北冰洋及航运

气候变暖不仅使北极冰封财富逐渐暴露,也将打开一条全新的国际海洋航道。北极航道是指穿越北冰洋,贯联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洋航线集合。按照地理方位,它分为东北和西北两条航道。东北航道西起挪威,经过欧洲大陆和西伯利亚海岸,再穿过白令海峡可直接到达太平洋(Arctic Council,2009),也有学者认为西起冰岛东到白令海峡。西北是大西洋经北极群岛(属于加拿大)到阿拉斯加(白令海峡)再到太平洋。由于受气候季节性波动影响,北极航道既不固定也不稳定,长期以来受到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本益条件限制,始终是一条潜在的通航廊道。但是,气候变化正在创造它的可靠性,潜在经济价值正激励通航能力投资,资源和战略价值催生新的国际角斗场。

传统上连接欧洲——太平洋的航线有三条,即经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和非洲好望角,三条航线旅程分别为19 931千米、26 186千米和22 356千米。而西北航道全长只有约14 000千米,构成了欧洲到太平洋之间的捷径,它从15世纪末开始探索,于19世纪中叶最终得以发现。预期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全球最繁忙通航大道,从而改变世界海洋运输格局并塑造新利益格局。

北冰洋融化,这一“死洋”变成了活火山,很快引起国际、区域和国家间三个层次的博弈,从而使它成为国际博弈的“北极漩涡”。在地缘联系中,环北冰洋涉及的国家主要包括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俄罗斯、美国等国。东北航道主要涉及瑞典、俄罗斯、美国。而西北则是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显然,俄罗斯将卷入整个北冰洋事务,直面加拿大、美国等北约国家。

在传统地理上,北极要么是冰川,要么是地球的永冻土层。它横亘在“美俄”两国之间,也阻断了太平洋与欧洲的联系,地理隔离使这些国家处于“咫尺天涯”的关系。但是,北极融化突然使得天涯比邻,航道和资源引力将他们同时拖入“角斗场”。

东北航道是几个世纪艰难探索出来的一条道路,它的关键航段位于近俄领域,是连接东亚和欧洲的最短海上航线,全年仅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可通行。苏联曾以自身为参照系对东北航道集合进行了定义,俄罗斯继承该遗产进一步再给予了法律地位(西起喀拉海峡东至白令海峡),并要求所有过往航船须事先取得许可,接受破冰护航、引航服务和管控。西北航道位于加拿大附近海域,从加拿大巴芬岛到美国阿拉斯加北面海域,是东亚到北美的最短路径,只有夏季冰层融化时可以通行。由于西北航道大部分位于加拿大领海,因此加拿大认为西北航道属于内海航道,理应由加拿大对该航道实行立法管辖。

按照世俗眼光,美国的重心早已转入到中国,但北约仍在不断刺激逼近俄罗斯。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一直在“疗伤”,发展经济积极向欧洲靠拢,早期咄咄逼人威势已不存在,在国际上的形象正在往可接受方向转化。尽管核武器一直存在,但它始终作为战略威慑力量,安全局势的缓和和管控机制使它不是很可怕,只要不刺激俄罗斯走上绝路,就不会爆发核武器战争。然而,美国步步紧逼阻止俄罗斯资源经济向欧盟整合。

气候变暖使北冰洋加速融化,“常年通航”的不冻洋可能很快成为现实,即使结冰期也因破冰护航能力的提升突破自然限制。在北极地区,俄罗斯积累的破冰能力最强大,是唯一拥有核动力破冰船的国家,他们计划在2022—2023年彻底打通这一航道,开发北冰洋自然资源,收取航道过路费并提供护航服务。

鉴于俄罗斯的活跃,加之巨大战略地位和资源收益,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开始布局北极和北极航道。英国增加了军事巡航频率,瑞典声称东方航道是国际公海,美国不仅和加拿大因西北航道而发生争执,而且将北极作为军防的支点,出台一系列措施快速修复“北极长城”。而俄罗斯不仅进一步提升军事能力,同时加快移民、资源开发、定居点、城市及基础设施布局。缺乏共识和多国卷入又无成熟的治理机制,为这一地区的冲突埋下了种子,这可能是气候变化催生的第一个“大型战场”,北极及东北航道突然使这里成为漩涡中心。

二、气候变化:催生新的运输廊道

北极航道一旦开通,世界物流格局将会产生重大调整,早期船运通道权重及关联国家利益也发生调整。研究证实,与早期成熟航道相比,新航道在时间、费用、便利性方面都将得到大大改善。从日本到西欧时间由29天下降至15天,时间节省近一半,运输费用下降潜力15%~50%以上。中国东北到大西洋、欧洲也可能避开繁忙且海盗频繁出没的其他航道。

中欧丝绸之路使欧亚大陆紧密联结,北极东北海洋航运开通将使得石油、粮食、集装箱等大宗物流直达欧美。美国在传统航道上亦有布局,这使其能够稳定控制着世界咽喉要道。新开辟的航道不仅使原有投资收益和重要性下降,而且直接绕过关键节点,建立端对端的物流运输体系,这一运输体系将完全被俄罗斯所垄断。

欧洲、俄罗斯与东亚尤其是中国之间,目前形成互补性循环贸易,从而奠定了这条大动脉的价值:资源物流从欧洲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流动,亚洲制造业产品顺东北航道流动,欧洲高端制造品牌、服务产品也将会利用这一“海洋通道”。随着这一航运开通,是其他航道权重下降利益受损过程。

世界上90%国际贸易通过商船运输,中国40%以上GDP与船运相关。2012年我国第五次科考首次穿越北极航线,真正所走的就是东北航线。由于北极航道通往欧洲、北美和俄罗斯新兴快捷通道,与传统航道比节省里程、时间、无吨位限制、无海盗干扰,它是替代多元通道,促进洲际互补贸易、大宗商品战略发展的动脉。锁在白令海峡的俄罗斯和美国,进入欧洲航道沿途经过芬兰、挪威、瑞典和英国,与加拿大隔海相望。长期以来,美国阿拉斯加冰天雪地人烟稀少,没有作为战略经营重点,对北极投入的精力也较少。但从苏联到俄罗斯一直把北冰洋及航道为专属海洋,并且有最大的破冰船。

三、世界格局加速调整:从北约到“双北约”

笔者所述“双北约”,是指北约的未来扩展版,它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之上,将北冰洋纳入到联盟体系,甚至将东北亚也包含在内。由于涉及到两大洋,同时带北字,所以命名为“双北约”。早期北约是针对苏联而建立的,“双北约”则包含环俄罗斯——中国海洋带。

(一)北极博弈已经开始发生

虽然北极是全球公共资源,但对于许多国家都是“水中月镜中花”,地理近邻地区将享受到便利。因此,围绕北极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航道专属和参与管控权、军事战略等国家是直接利益方,他们都将卷入漩涡之中。探索到成熟稳定的治理和利益边界不会一帆风顺。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瑞典、挪威这些国家,可能在此形成新对抗局面,不排除不可预料的紧张和冲突。美国是享受传统航道红利的海洋大国,虽然一直充当守护和治理功能,但也将航道作为战略工具使用。当他们在替代新航道上无法获得超值收益,或者作为备用战略工具时,可能引入风险“爆破”行为,这在俄罗斯与欧洲的管道上,北溪二号、乌克兰和叙利亚都有先例。

(二)全球海洋运输路径再优化

网络地图上的线路重要性既取决于技术可行性,也取决于经济可行性。如果我们将欧洲、北美和亚洲三大板块视作三个经济体,过去物流贸易一直依靠传统航道,虽存在路途远、涉及主体多、海盗滋扰、梗塞繁忙等,但毕竟形成了稳定的治理和通航能力。新开发航道一旦稳定,那么将具有强大的对驱能力,而且这种引擎物流具有互补性、规模性、便捷经济性、主体可控性。欧洲与中国存在互补贸易,两大经济体双向物流动力十足;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与俄罗斯之间存在能源、粮食、矿藏等互补物流;中美之间贸易虽然出现摩擦和不确定性,但短期难以改变总体上仍合作的格局。所以一旦这一路径稳定下来,它可能成为全球贸易的主动脉。

(三)传统海洋运输通道关联利益主体会为自己利益而重新结盟

自哥伦布地理大发现起,航海线路将地球联成地球村,许多海洋国家潮起潮落,至今世界上的强国都是海洋国家。目前世界海洋之路,分别经过直布罗陀、马六甲、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等,经白令海峡沟通北冰洋和大西洋最后待开通“咽喉”通道。由海洋之路与内陆物流网络相结合,许多国家都成为海洋的利益关联者。这种利益关联,也塑造了国际政治格局,某些国家占据地理区位而完全靠路吃路,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一旦废弃或动力不足,世界经济格局必然会发生重塑,某些国家因路径锁定而难以转型,基础设施投资成为沉淀成本。他们必然为自己利益会重新结盟,为新航道带来风险。

(四)围绕北极的结盟的“双北约”雏形显现

新航道将改变世界运输格局,新航道的线路、节点、“关隘”、国家、服务设施等必将作出适应调整。各方会围绕专属权、资源、边界、航道、军事、基础设施、安全、物流布局等重新谈判,也会出现国家间的新结盟关系。美国和加拿大是漩涡中的直接参与者,北极与北约地缘、空间和利益重叠。共同安全防御和利益关联,强化了北约共同需求和凝聚力。因航道的开通,这一自然地理隔离缓冲带必将成为新的冲突带,冲突的重点包括航道、北极资源、战略安全等。军事刺激和压缩被迫接战,使得冲突控制在欧洲地带,俄罗斯无力、无钱、无精力重点经营北极和东北航道地区,这将为美国争取一个宝贵的“窗口期”,弥补美国在这一地区的相对劣势。

北极曾经使大西洋、北冰洋和太平洋之间地理“分割隔离”,北极融化使这一“公共领域”成为沟通各大洋的地理“桥梁”。俄罗斯在这一带基础工作扎实、管控线长、占据关键部位。北极板块资源利诱和共同安全焦虑,为环北冰洋、北大西洋甚至太平洋国家间创造了结盟对抗条件,为利益和安全保险。

四、俄乌冲突:“双北约”的多米诺骨牌

“苦寒地区”北冰洋曾充当大国自然地理隔离机制,也造成了地理邻国俄、加、英、美“咫尺天涯”印象。缓冲带消失、隐藏资源显露和共享运输廊带,不仅使潜在冲突显化,还造成近邻冲突,而且是两大军事核大国直面。于是,一场未来几十年的北极之争被提前“引爆”,北约采用“群狼代理”的“轮战战术”将俄拖入“消耗战”,美、加则腾出手来加固“北极长城”,为未来几十年争取战略优势。

(一)俄乌冲突第一步:剥离欧州使俄罗斯失血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一直都想从实体上融入欧洲,并且非常注意维护与德法两国的关系。由于俄罗斯是欧洲能源供给大户,同时拥有粮食、矿藏、金属等战略资源,他们与欧洲之间具有经济上的互补性。这种潜在互补经济体系一旦在实体产业上融合完成,必然会在社会层面建立互动认同,“多市场接触”带来多元利益,使得各方相互锁定,不能轻易背叛,长期以来的区域“囚徒困境”将转向长期稳定的合作局势。北约是安全防御机制,它以欧洲共同风险为底盘。当欧俄经济社会融合转向合作后,整体风险水平随之下降。没有了安全风险,欧洲也将逐渐与北约脱钩,而俄罗斯则顺势脱身将重点转向经营北极区域。所以美国对他们实施的剥离手术,既是为了重新凝聚北约,同时又是对俄罗斯放血。

(二)第二步:欧洲断臂俄罗斯失血

俄欧既是地理近邻,又是互补经济引擎,合作会产生互补强化效应。俄罗斯一旦得到经济“血液”补充后,就可以集中精力与美国在北极放手一博,而欧洲也因经济利益不会随意脱钩去支持美国,北极争斗将主要剩下俄罗斯和美国两个老对手。为斩断这种实质合作形成,美国不断在乌克兰、叙利亚等桥梁地带进行“政治爆破”,迫使俄德不得不另辟“北溪二号”以求保险。“北溪二号”的终止和俄乌冲突爆发,引起了欧洲尤其俄罗斯近邻国家的安全焦虑,这一方面为北约创造了重新整合机会,战争连锁反应最终在欧俄间形成了“风险圈层”,彻底将俄欧分割开来,欧盟向美摆动,脱离与俄罗斯合作。北约以共同安全为由产生了凝聚力,逐渐将俄罗斯从欧洲分离出来,既斩断了经济造血功能,也为北约转化为“双北约”创造了条件。

(三)第三步:战争带来战争,强化北约结盟

“北极大动脉”上联结着欧洲、中国、北美三大经济体,相互之间都具有经济上的互补性,强大的供需构成了“对驱引擎”,驱动着区域性国际贸易和物流循环。美国是海洋大国,长期控制着传统航道,“重心”分散在全球领域,早期忽视北极能力建设。气候变暖使这一传统自然地理“隔离带”提前消失,也引起了美国的资源、航运和安全焦虑。但能力建设和“长城”修复需要时间,加拿大、芬兰、瑞典又无法抗衡。为了未来和全局战略,美国极力挑唆地缘关系,甚至不惜损害国家软实力动用战略性“非军事核武器”加以配合。北约军事刺激和挤压,迫使俄罗斯不得不接战,进而引起了邻国的焦虑感,又转化成了“骚扰轮战”。战争会不断“积累仇恨”和制造更深的裂痕,波罗的海三国、波兰、芬兰、瑞典等结盟,最终形成了环俄罗斯邻国“风险带”,将俄罗斯与欧洲核心区成功隔离,北约得以扩盘。

(四)第四步:欧洲缠斗拖住削弱和消耗俄罗斯

美国也在极力管控战争水平,不让它突破极限升级为核战争,美国需要的是环俄罗斯“风险带”而不是“焦土带”。环俄带拖住俄罗斯让其无法脱身,用“群狼缠斗”“轮战”“消耗战”,使俄罗斯陷在欧洲“阵地战”,从而无力、无钱、无精力重点经营北极和东北航道地区,为美国赢得了宝贵“战略窗口期”。近年来,俄罗斯继承苏联北极“遗产”,开始加强北极布局,尤其是航道开发规划方面。美国挑拨俄欧关系,力图使其陷入“欧洲缠斗”拖住对方,逼迫其不得不回撤“护盘”,陷入欧洲阵地消耗地后,暂时无力、无资金经营北极和东北航道。而美国得到的回报是:第一,拉长俄战线,分散精力,暂缓北极开发,为美国赢得弥补能力到窗口期;第二,长期消耗战削弱对方,并可能导致俄罗斯进一步分裂或内乱,美国依然垄断北极利益;第三,即使中俄紧密合作,北极形势有所缓和,也将北约升级为“双北约”,甚至将东北亚包含进来,从而铸造联合包围圈。

(五)北极“爆破”:增加航道不确性

俄罗斯航道的亚洲一个端点是巨大的中国引擎,另外两端是北美和欧洲,涉及到大宗物流和中国能源安全。为了减缓“双北约”压力,俄主动邀请中国参与北极建设,联合开拓守望这一经济地理廊带。美国曾在欧俄输油线上的叙利亚、乌克兰、北溪二号等节点成功实施过“爆破行为”,未来的“双北约”在北极航道依然可能存在冲突对抗。在传统航道中,北极是一个自然屏障,未来潜在冲突则是国际冲突带来的“风险屏障”,风险和不确实性自然降低该航道对中国的价值。由于太平洋航道和北极航道是围绕环中俄的航道,美国“双北约”一旦成功占据这一地理桥梁,不仅压制了中国传统航线,也压制了未来航线开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也阻止了中欧之间物流通道,防止中俄欧连接成亚欧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