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块古壮字及其壮族文化的价值及传承

2022-11-11徐媛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8期
关键词:六书方块壮族

□徐媛/文

古壮字起源于唐宋,巅峰时期在明清时期。壮族人民通常用古壮字来记录故事、深化、歌谣、经文等,由此可以看出,古壮字不仅为现代人们了解壮族古代生活文化、风俗人情提供了有效依据,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壮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文从方块古壮字简介、方块古壮字作用、方块古壮字研究以及壮族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古壮字是记录壮族语言、风俗特色的一种文字体系,在壮族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传承、保存壮族文化。也因此,它的发展、生存等与壮族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极其容易受到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古壮字呈现了慢慢衰落的迹象,虽然还存在于世,但它的发展却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对此,相关人员需要深入了解古壮字,挖掘出其中的壮族文化,使其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

1 方块古壮字简介

古壮字可以称之为“土俗字”,起源于唐代,是壮族人民在汉文化基础上进行创造而来的。古壮字在民间使用的文字大概有4800左右,不包含同音同义,写法不同的文字。

古壮字结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即借、仿、创。所谓的借是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或者汉字本身;仿是指模仿汉字六书;创是进行再次创造。古壮字的构字方式有四种:第一,形声字,借助汉字偏旁部首或者具有相关意义的字进行组合;第二,会意字,指的是借助汉字本身的含义,再此基础上加上相应的符号,又或者是两个以上的汉字进行组合,得到的文字;第三,借汉字,指的是直接使用汉字,包含借音、借义。借音是借助汉字的谐音、正音来记忆古壮字,若是借用,那么以前的汉字意义便不会存在了,取而代之的便是壮义,另外一种便是借音借义,顾名思义是又借音也借义;第四,象形字,指的是根据事物进行描绘,采取简单的方式来概况笔画,将自身的想法融入其中,进而描绘出基本形象,构建出新的字体。

目前,壮族聚居的县,建立了壮文学校,在群众中进行壮文扫盲。许多壮人会采用壮文写信,记账,记录山歌,也出版了不少的壮文写籍。还用壮文翻译出版了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壮文干部课文、中师壮语教材和高等壮语教材。拼音壮文对壮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 方块古壮字作用

在学术界中,古壮字的巅峰时期在明清,在这个时期里不仅有碑刻,还有师公唱本、民歌等。古壮字是壮族人民用来记录日常生活、深化、歌谣、经文的一种文字,比如《甘玉》《白马三娘》等,这些都是古壮字记录而成的。这些素材为研究、了解壮族古代社会的风俗文化、经济等提供了准确有效的资源。同时壮族中一些神话故事、长诗等也是借助古壮字才得以保存至今的。由此可以看出,古壮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壮族文化的发展,而且它也向人们展示了壮族文化的历史,让更多的人们对壮族文化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还能帮助壮族人民进一步提升自己民族的文化,实现弘扬、传承古壮字的目的。

3 方块古壮字研究

3.1 将汉字作为古壮字形体基础

其实在古壮字中也有部分自造字符,但这些自造字符在成千上万的方块壮字中也就屈指可数了。方块古壮字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独体字、合体字以及简化字。

首先,独体字。“壮族人民最初可能是借用汉字来记录壮语,后来觉得汉字很难反映壮语的实际读音,所以才依照汉字创造方块壮字。”这是张元生认为的。但事实上记录状语汉字所采取的文字的便是独体字时期的方块古壮字。在这个阶段被借用的汉字类型分为以下几种:第一,以训读的形式借助汉字整个字的字义、字形,其读音便是壮语音,例如,虎,读[kuk7],为“虎”义。第二,利用汉字音、形、义等表示同义壮语词,例如,灯这个字,读[taη1],为“灯”义。第三,借助汉字的形,以象现实事物,读壮语音。

其次,合体字。该阶段是把汉字当作古壮字的部分构体,进而组成新的古壮字。具体如下:(1)单个汉字表音、表义相结合,例如,“茆”,便是比较典型的文字。(2)两个汉字相互组合,也是壮语音。(3)一个汉字既不是表音,也不是表义。

最后,简化字。把合体字进行相应的简化,形成体态变得更简单、美观,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1)删减汉字构件笔画。(2)根据汉字构件,从原本繁琐转变成简体。

3.2 “六书”造字法

3.2.1 韦庆稳造字法

在这里,韦氏论说将其划分为七类:(1)借音,借助汉字的声音,表达该词在壮话的含义。(2)音义兼借,指的是语言中的借字,但是这里的借字并不是文字上的借字,而是汉字原本的读音与壮话比较相似、相近,其意义也类似。(3)借义,是借助汉字的意义了解壮音。(4)借字,指运用汉字性体,但声音、含义却是不相干的文字。上诉属于“六书”中的假借。(5)自造形声字,指原本的一个壮字是由两个汉字组合而成,一个提取其含义,另外取其声音,这也是“六书”中的形声。(6)自造会意字,由两个或者以上的汉字形体组合而成,但没有取其声音,也没有采取某一个汉字的含义,而是将它们的含义相结合,赋予其新的含义,称之为“会意”。(7)自造方块壮字,指汉字简写草书,但这一类型并不属于“六书”。

3.2.2 张元生造字法

在这里大概可以划分为两类:(1)利用汉字来表达状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即音译、意译,与韦庆稳的借义、借音有异曲同工之处。(2)与古汉字像贴近,如含羡符的文字,表示和字音字义没有关系的笔画汉字。

3.2.3 郑贻青造字法

郑氏将其划分为两类:(1)借用字,再此基础上进行了再次的细化,即只借用汉字的音,没有借用汉字的义;运用汉字字义,读音还是按照壮话来读;运用了汉字中的音、义。(2)自造字,即合体字、类形声字、形声字以及其他。在这里,合体字中有一部分与类形声字灯属于“六书”中的形声,其他的一些属于“会意”,比如合体字中的一部分,还有一些小类别便是形象。

3.2.4 蒙元耀造字法

该构造法可以划分为四类:(1)事字,指的是这类型的字都是用指定的符号表示其字义的位置,是“六书”中的指事。(2)会意,指的是组合而成的几个字的义,再此基础上构成新的字义,是“六书”中的会意。(3)形声字,指的是左声右形等。(4)汉字记壮音,指用相似的音来代替。

3.2.5 覃晓航造字法

将其可以划分为以下12类:(1)借用;(2)形声;(3)双声;(4)反切;(5)会意;(6)象形;(7)添笔;(8)截部;(9)减笔;(10)转音;(11)笔画;(12)融体。

4 方块古壮字蕴含的壮族文化

4.1 歌圩文化

歌圩对于壮族人民而言十分重要,也是壮族人民对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壮族,他们会以歌唱的形式将自身的感受展现出来。对此,壮族先民在发明古壮字时,会把对生活的热爱也融入其中,由此也可以看出壮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壮族山歌大多数都是情歌,壮族妇女会借助山歌来寻觅佳偶,所以壮族男女都会以是否会唱歌,歌声是否出众等来进行择偶,这也是他们择偶的标准,更是借此表达彼此想法和感受的一种渠道和方式。因此,“口”这个字在壮族人民心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在古壮字中的“口”部结构也可以看出其重要作用和价值,他们会下意识在创造古壮字时,创造出有多个“口”部结构的字体。

4.2 农耕文化

在古壮字中含有很多和耕作有关的字,比如“拔”,含义是“拔秧”。壮族人民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对于他们来说,水稻不单单是口粮,也是他们的生命,是能够让他们生活下去的动力,因此以水稻为主题也出现了一些民俗文化和古壮字。其次,牛马。牛马作为壮族人民的农作畜力,牛可以耕地,马可以运输,但它们也不是简单的劳作工具,而是壮族人民生命保护者,他们将牛尊崇为神灵,比如,在壮族的宗教节目中,会有“牛诞节”等节日。所以,壮族人民在创设与之相关的古壮字时会根据自身的认知、了解和感受,创造出蕴含牛马、农耕文化含义的古壮字。

4.3 宗教文化与自然崇拜

古壮字也称之为孳乳文字,是我国壮族先辈们在汉字的影响下结合自身思维、生活情境等构造而来的。所以,古壮字有着属于自身的特征,同时也含有壮族人们特殊的思想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壮族人民创造古壮字的文化特征。虽然古壮字在使用范围上具有相应的限制,但是在其他方面却有着十分惊人的生命力。比如壮族道场、师公戏等,在这些唱本中经常会运用到古壮字,尤其是一些年轻的道士即便学习了普通话,汉文,若是想要从事该行业,也需要跟随师傅了解、学习古壮字,否则也无法喃经文,自然也不能成为地道的道公弟子。而且在壮族地区,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便是小孩到了特定年龄,父母会将小孩的八字拿去算,看小孩是否能够成为一名道公、师公,若是适合,入了这一行,不管学习了多少汉文,第一步都要跟随师傅学习古壮字,不然你念经会被别人说不地道,也不会有人请你去做道场。由此可以看出,只要壮族地区的道公、师公这个法事活动还没有消失,那么古壮字便会一直存在。

5 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古壮字已经慢慢呈现出一种衰落的状态,但也不代表古壮字会消失于这个社会。壮族人民对于古壮字还是有一定需求的,即便如今社会运用的是普通话、汉字,但根据相关数据可以说明,古壮字的存在,不仅能够记录状语,也能有效宣传、传承壮族民俗文化等,山歌歌本等也就需要借助古壮字来进行记载。对此,要给予少数民族使用自身语言文化的自由,让他们用自己的文字来记录属于他们民族的特色、风俗、文化,这样才能帮助壮族得到更好的发展。■

引用

[1] 徐玉特.嵌入与共生: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内生逻辑——基于广西DX县陇峒节的考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12):65-73.

[2] 刘文雯.民族文化基因在城市风貌上的转译与表达路径探索——以崇左市壮族特色风貌研究为例[J].居舍,2020(25):1-2+20.

[3] 何思源.在京壮族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及语言态度问卷调查分析——兼与广西地区壮族比较[J].百色学院学报,2012,25(2):44-50.

[4] 袁香琴.方块古壮字与水文拼合字的比较研究[J].理论月刊,2014(1):101-104.

[5] 林道佳.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瓷音余韵一广西壮族文化与传统瓷埙结合的文创旅游器皿设计》[J].江苏陶瓷,2020,53(6):32-34.

[6] 陆莲枝.壮族《布洛陀》英译中的文化传递模式——析《赎魂经》两个英译本[J].民族翻译,2017(1):33-40.

[7] 韦亮节,蒙元耀.浅析方块壮字同形字——以《壮族伦理道理传扬歌研究·方块壮字表》为例[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20,30(2):33-37.

[8] 胡谋荣.新媒体语境下传统民族节庆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三月三”广西壮族文化节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5(17):29-32.

猜你喜欢

六书方块壮族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基于文献学的“六书”发展浅论
谜题方块
《Cat’s book》
纸板俄罗斯方块拼图
壮族迎客歌
造字“六书”初探
壮族山歌
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点亮语文课堂的激情
黑暗中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