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点亮语文课堂的激情

2017-03-24杨遥

新课程·上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六书构造说文解字

杨遥

摘 要: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与深奥难解的古代汉语常识原本联系不大,但如果把它们融合在一起会怎样呢?如果我们在启蒙教育中大胆地应用汉字构造的“六书”说,或是运用《说文解字》来解决低年级识字、写字中所遇到的难题,说不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我也尝试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给学生渗透一些古代汉语知识。

关键词:“六书”构造;说文解字;音韵常識

探究一:“六书”构造记生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规定:“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小学阶段的识字量从原语文教学大纲所要求的2500字增加到3500字,识字量大大提高,但教学的时间则无法随之增加,因此,如何给学生寻找一条捷径帮助记忆,这是我们所要下些工夫的。低年级的孩子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机械的“横、竖、撇、折、勾”的构字记忆对于他们而言无异于死记硬背,识字课的课堂缺乏生趣与活力,学习效率低下。有家长会说:“这样的识字课还不如我们自己在家一对一、手把手地教效果好呢!”因此,如何体现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如何让“认真指导学生自学”真正付诸实际?姚敏老师的识字课给了我们青年教师些许启发。还记得大学古代汉语课上提到《说文解字》和许慎的“六书”时有这样一则小故事:清代有个叫陈山楣的人,曾经同他的好友王筠说过这样一段话:“苟于蒙童时,先令知某为象形,某为指事,而会意字即合此二者以成之,形声字即合此三者以成之,岂非执简驭繁之法乎?”在蒙学阶段的识字教学中,我们的古人反而更有法度,从汉字的源头说起,从汉字的构造解读。我们的汉字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古老且实用的一种文字。汉字不仅具有表音功能,亦具备表意作用,是现今世界上少有的音意相结合的文字符号系统。只有抓住了汉字的这个特点,入手教学方能得心应手。

首先提一提汉字的“六书”,对于汉字的“六书”,有多种表述名称及排序方法,在此,目前学术界多用的是许慎的“六书”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转注”和“假借”是借字而用或借字注字的方法,不是直接的造字方法。低年段的教学中,许多老师都会用到前四种基本方法。如,我在听课时,一位老师在执教《识字4》中的“虫”字时,将其小篆的字形展示给一年级的孩子们,让他们从其蜿蜒曲折的字体中感悟造字的本意及字体的结构。在此,我有一点不成熟的想法想谈一谈,如果这位老师能将“虫”字从甲骨到金文到小篆,再到楷体这四个阶段的字体展示给孩子们看,将这一汉字的演变过程一一展现,相信孩子们的记忆会更加深刻。(附:“虫”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可能“虫”字的汉字演变过程展现的效果不够明显,但是“眉毛”的“眉”字,学生在书写时常常会将部首之外的这个部分写作“尸体”的“尸”,不用说低年级刚刚接触汉字的孩子们,就是五年级的孩子在写作文时还会写上一个缺了一小竖的怪怪的“眉”字。于是,我尝试着在习作讲评时在“咬文嚼字”的版块中,将“眉毛”的“眉”的字形演变过程展现给学生,“眉”字的小篆和楷体字形皆由甲骨和金文作90°的旋转而得,那一小竖不就代表一小根眼睫毛吗?在《说文解字》中“眉,目上毛也。”也就是生在眼上方的弓或嵴,看看源头字形,听听字意的解释,孩子们颇有兴趣,少了我些许“加一竖,别忘了中间的竖画”之类的唾沫仗。(附:“眉”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体)

在这位老师的《识字4》教学中对一组字的记忆亦有妙法,那就是运用形声字的知识帮助理解。《识字4》的课文很生动活泼,贴近孩子们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兴趣爱好,孩子们一下子就能够记住六种小昆虫的名称:蝴蝶、蜻蜓、蚂蚁、蟋蟀、螳螂、天牛,如何让这些可爱的小昆虫的名字走进孩子们感性的小脑袋瓜,在此,介绍形声字能够帮助他们很快记住这一组字。除了“天牛”以外,其余的小动物都属于昆虫一类,所以它们的形旁即为“虫”字旁,表示这个字的意思,所以左边的部首都是“虫”。右边呢,“胡”“枼”“青”“廷”“马”“义”“悉”“率”“堂”“郎”都与其读音相接近,这就叫做“声旁”。一个字,我们从它的字形可以读出其字音、看出其字意,这一类字就是形声字。形声字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孩子们记住一类字的书写及含义。“六书”概念的注入实际上是汉字教学的返璞归真,只有当汉字回归到它本真的面貌时,其音意结合的特性优势、生动感性的学习体验才能有所体现。

探究二:《说文解字》记生词

听完《识字4》,我们在感叹这位老师教学得法之余,不禁要赞一声:古人造字时充满智慧的联想和想象,既促使了汉字的产生与发展,又方便了后人理解与识记,真是高妙!谈到识字、写字中“六书”构字法的应用,不能不想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乍一看,我在论文中说到这部书,老师们可能会觉得如此深奥的书怎么能够与简单的小学语文相关联呢?《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开部首检字之先例。在古代,《说文》之学是根柢之学,在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词典学以及文化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与词义的关系尤为密切,《说文》训释的是词的本义,而本义又是词义引申的起点,我们了解了词的本义,就可以根据本义的特点进一步了解引申义以及和本义毫无关系的假借义。高年级的学生词汇量逐渐增大,要求记忆的量明显加重,与其要求孩子们机械地背诵《现代汉语词典》上的字意解释,记忆量一大,混淆不清,倒不如追本溯源,将字的本义告之,由本义引申开来。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十课《嫦娥奔月》时,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眼看就要搜到百宝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句子不长,理解起来亦很简单,但其中有一个关键字直接影响到孩子们对嫦娥人物形象的解读:“疾”。直接告诉他们“疾”解释为快,“疾步”就是“快步”的意思,嫦娥快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表现出她的机智、果断。课堂上,这个小知识点我一句带过,“疾”就是快的意思,学生因此很容易解读嫦娥形象。但是做习题时问题来了,孩子们说不出“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嫦娥的机智、果断?”其所以然。要其重新记忆这个字的引申义,一句话,很容易,但是要追究其长久性,恐怕还是需要追本溯源啊!我画出了这个字的古字形,告诉学生这是一个会意字,字形就像是一个人腋下中箭,在《说文解字》中其解释为:“疾,病也。”腋下中箭,受伤了,有病在身。翻一翻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箭伤了人,人就受伤生病了,箭离弦后的速度很快啊,所以小小的一支箭头能够把人伤到,让人感觉很疼。如此一引申,学生点头心服之余,不知不觉在脑海中就留下了“疾”为“快”的这个印象。当我再教学第二十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讲到一个成语“奋笔疾书”,孩子们反应很快,轻而易举地就说出了“疾”是“快”的意思,并且还颇有意味地指了指自己的咯吱窝。

探究三:音韵常识增趣味

汉语的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其分类细致、概念复杂,是一门不易涉足的学问,在古代音韵学就素有“绝学”之称,令人望而生畏。但是,将所学音韵学之皮毛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认为相比较就句子解句子有意思的多。比如,我在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九课《推敲》时,跟学生解释“敲”字好处有三:(1)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礼貌的人。(2)“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3)“敲”字读起来响亮些。前两点原因都很好解释,联系课文、观照生活,学生很容易把握。唯独第三点,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时,学生读了读确实如此,但他们反问我为什么呢?读一读,qiɑo,以ɑo结尾,是开口呼,开口呼是主要元音为ɑ,o,e,?藜,?尥,?尢而没有韵头的韵。同学生讲术语自然不切实际,于是我告诉学生,在汉语中,不以韵母i[i]、u[u]、ü[y]结尾的音通常读起来较响亮。试试看,读读i[i]、u[u]、ü[y],在读的时候唇形要变小,因此嘴巴里的气流通不过,于是这个音就发不响亮。我们中国人在起名字的时候注重名字要叫得响亮,如许多学生的名字结尾都喜欢用“浩”“超”“娅”“佳”……为的就是叫得响。写诗也是如此啊,当我们读“敲”的时候,嘴巴张得老大,唇形圆展,因此这个音当然要比发音时嘴形扁扁的“推”来得响亮些。中国古代的许多诗歌都是可以和曲而唱的,相当讲究语音语调,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红杏枝头春意闹。”“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的古老文字,可谓汉民族一个伟大的创造,同时也为中华五千年文化传承与发扬的载体。古往今来,汉字教育就是我国文化教育的起点。有人认为“小学学文字、中学学文章、大学学文化”是有一定道理的。帮助学生过好识字关,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第一职责。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是需要多学一点汉字文化知识的,可以通过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点亮语文课堂的激情。

参考文献: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郁乃尧.汉字的故事[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4]吕冀平.《汉语语法基础[M].商务印書出版社,2000.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六书构造说文解字
清初学者王育《说文解字六书论正》六书说初探
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与六书“转注”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古代文化典籍核心概念翻译的修辞选择——以“六书”名称英译为例
北师大图书馆所藏《六书故检字》撰者考——兼论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