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证书制度下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2-11-11冯天楚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22年10期
关键词:财会证书应用型

冯天楚

一、引言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X”证书制度中,“1”是指学历证书,“X”是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国家推行“1+X”证书制度的实施,旨在引导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鼓励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更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素质与核心竞争力,创造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之间人才接收的无缝衔接,高效地服务于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就读财会专业的学生人数逐年攀升,成为商科院系的重要专业。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财会专业毕业生之间的就业竞争压力也与日俱增,只有具备高质量素质水平、高水平专业技能的学生才能从中占得一席之地。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需随之改革与创新。如何培养出高质量财会人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1+X”证书制度的推行为此提供了创新改革的新思路与新方向。在“1+X”证书制度导向下,本文对应用型本科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行深入讨论。

国外对职业教育发展已做出诸多研究,例如职业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之间的平衡问题(Hanushek等,2011)、德国推行“职业教育+”政策改革(Tian,2019)、澳大利亚市场化职业教育经费制度(Huang和Deng,2005)等。国内对基于“1+X”证书制度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有:第一,“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与创新(吴昆,2019;徐国庆和伏梦瑶,2019;张培和夏海鹰,2020;吴南中和谢红,2020);第二,“1+X”证书制度专业人才培养变革的整体逻辑与实现路径(陈应纯和吴南中,2020);第三,“1+X”证书制度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指向与内在要求(谢景伟,2019);第四,“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的困境分析(黄娥,2020;刘林山,2021);第五,“1+X”证书制度下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罗银科和杜茜茜,2020)。综上可知,现有研究大多聚焦于基于“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很少有研究关注应用型本科院校财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伴随社会发展与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人才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如何让财会专业毕业生具备高质量的专业技能核心竞争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共同亟需解决的人才培养问题。在“1+X”证书制度导向下,探索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二、“1+X”证书制度下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诉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对财会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在发生改变,对于人才质量水平要求也在日益提升。近年来,财会从业人员群体的层次结构发生很大改观,基础会计工作人员的需求已趋于饱和,对于关系到企业管理决策工作的中、高级财务工作者的需求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缺口。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加之疫情影响,实体经济发展处于艰难的境地。作为用人单位,大多数实体企业更希望招募“即战力”,而不希望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去自主培养人才。但是,现在的毕业生难以达到如此要求。这直接造成一个不良后果:用人单位不满意,毕业生就业难。因此,财会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以满足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这也是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为企业输送可以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质上,这也是现代社会财会人才需求与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人才培养衔接问题。

“1+X”证书制度的推出,也为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指引和思考。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从大学生层面而言,现在读应用型本科大学生整体上学习思维惯性很难彻底转变。只有在面临就业压力时,他们才意识到需要主动学习学历教育以外的知识、获取技能证书,以提升就业竞争优势,但为时已晚。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对象,深层次改变大学生惯性思维,培养其主观能动性,是首要问题。第二,从高校层面而言,应从对内与对外两个角度展开。对内,应提升“三教”改革的加速度。其一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经验欠佳;其二为教材创新,现有教材较为单一,内容时效性滞后且偏重理论;其三为教学方式方法存在局限性,缺乏突破性创新。对外,应有效利用学科竞赛平台、第三方认证机构、企业以及家庭等多方资源,以供人才培养所需。大多数应用型本科在参与财会相关的学科竞赛时并不具有优势,一方面是学生本身基础不够扎实,一方面是培养体系不够成熟、投入精力较少。由于多方面原因,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与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合作上相对较少;在与企业、家庭等的沟通联系上,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也不多。这可能是由于专业实践经验缺乏的原因所致。

三、“1+X”证书制度下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六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企业对于财会专业人才的高质量诉求与财会专业毕业生能力的现状不相匹配,这是一个较为严峻的现实问题。为适应现代社会财会人才需求,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需进一步创新,做到与时俱进。本文采用了文献梳理法、实地调研法以及访谈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初步总结归纳并设计了“1+X”证书制度下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六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学生为核心对象,以高校为创新主体,以学科竞赛平台、第三方认证机构、企业以及家庭为协作对象,创新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合作模式。

(一)核心对象:学生

人才培养的核心对象是学生,主要目的是在现有客观条件及资源环境下,最大限度内提升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应用型本科的大学生而言,首先,要转变他们的学习思维惯性问题。从大一入学开始,大多数学生并不具备恰当的自我定位与自我认识。他们本身的学习思维惯性仍然与高中类似,只懂得按部就班地按照课程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这对于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成长而言是不利的。如何真正达到让学生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从无计划到多计划学习,是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亟需体现的。因此,要通过一些方式方法予以对大学生思维方式予以引导并转变,参与到“1+X”证书制度导向下的培养模式中来,例如引导学生自主确定“1+X”中的“X计划”、通过课程思政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等。高质量人才必须具备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世界观等。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少数大学生仍然缺乏是非分辨能力,容易被互联网上碎片化信息所误导,从而做出违纪甚至违法行为。这是每个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学校应对这些学生重点监控,可以通过结对帮扶、建立师生交流沟通机制等帮助学生。最后,要引导学生之间主动建立及维护正常、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企业需要具备团队协作能力的人才,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团队协作的首要前提。

(二)创新主体:高校

为落实“1+X”证书制度,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进“教师、教材、教法”等“三教”改革势在必行。首先,关于“教师”改革。在人才培养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者。一直以来,由于专任教师大多来源于高校毕业生,其理论知识储备较深,但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注重引进和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例如选派骨干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鼓励专任教师考取专业方向相关的职称或技能证书(中高级会计师、税务师、资产评估师、房地产评估师、注册会计师等)。在组建一定的“双师双能型”师资团队后,可以结合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现状、诉求以及就业方向,创新地建立“双师双能”系列理论实践课程。其次,关于“教材”改革。在“双师双能”师资队伍背景下,鼓励团队成员自主编写贴近新发展、新技术、新规范的财会专业教材,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编写方向应选择理论与实践并重,且根据前沿变化及时地做出更新,引导学生自主备战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等。最后,关于“教法”改革。传统教授法已无法适应现代课堂教学,高校应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加强硬件设备更新,建设智慧教室、搭建互联网教学平台,以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同时,应创新性地加强对学生的“简历教育”,即在每学期末或每学年末,让学生建档、逐年更新简历,以此间接地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思维惯性的转变。

(三)课赛融合:高校与学科竞赛平台

参与学科竞赛有助于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多元化技能。同时,获奖证书是学生素质能力的直接证明。因此,课赛融合是“1+X”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应支持建设高水平的竞赛师资团队,首要发展专业核心学科竞赛的技能水平,其次拓展其他类别的学科竞赛。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近年来本校积极鼓励专任教师参与到学生高质量的I类学科竞赛中,并取得一些赛事的重大突破,例如获得省金融创新大赛一等奖、二等奖,证券投资竞赛二等奖、三等奖以及团体奖项等。此外,学校应鼓励学生之间跨专业合作,参与到其他类别的学科竞赛中,主要目的在于为学生培养其他科学的兴趣爱好、接触学科交叉以及创造人际交往提供学习与交流机会。课赛融合,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学校与专任教师共同投入,以此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企事业单位也十分认同含金量高的竞赛证书,公认这是学生具备高技能水平的有效证明。课赛融合,实质上为学生获取高质量素质证明提供了机会与渠道。证书的获取让他们在就业竞争时增加了一定的筹码,有助于他们在企业中获取较好的岗位以及更好的发展。

(四)课证融合:高校与第三方认证机构

在与平行院校会计系主任或相关专业负责人交流后,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积极地与第三方进行合作,创设ACCA班、CMA班,这对于实现课证融合是良好开端。但是目前课证融合水平仍没有达到预期。这是因为如果学生要参加ACCA、CMA考试,他们将面临高额的学费、报名费,门槛要求高,如此一来,课证融合不可能覆盖到每一位学生。因此,如果要全方位地提升学生整体水平,高校应动员好、组织好全职或兼职、拥有相关职称、技能证书的教师,投入经费支持、组建一批具备财会专业技能水平考试经历的教师团队,开办财会专业考证相关的讲座或教学活动,以此为学生考取初级会计师、理财规划师、各类从业资格证书提供第一手资源。拥有注册会计师、税务师、资产评估师以及房地产评估师的专任教师,也能为学生日后考证提供建设性建议,以利于学生长远的职业发展。在考核这类教师团队方面,学校可以选取初级会计师过级率等指标予以考核,给予奖惩评定。与此同时,新道等公司结合“1+X”证书制度,提出了一系列企业认可的技能证书考证渠道,例如财务数字化、业财一体应用技能等级认证等。这也可以成为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学生素质培养,获取技能证书的一类渠道。随着这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企业中的认可度提升,学校可以考虑推荐与之合作,为学生提供考证渠道等,以拓宽财会专业学生考证少且难的局限性。

(五)校企合作:高校与企业

积极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做出了突出贡献(张瑞宾等,2021)。对于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人才培养而言,学生最需要的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机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难看到财会专业学生参与到针对性强的实践实习中去。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注重加强与地方企业合作,开创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生财会实习基地,以此为财会专业在校生提供实践机会。学生实践过程同样也是企业留意人才的契机。企业对于表现较佳、素质较强的学生可以提前签约,这对于校企生三方而言是“多赢”的格局。

(六)家校一体:高校与家庭

学校培养学生离不开与学生家庭的密切联系,家校一体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全方位培养学生。在家校一体上,一方面应加强家校联系,鼓励家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自主学习意识,适当在假期内自主实习、接触社会实践等,有助于学生提早融入社会。一方面学校应了解与留意家长群体中具有优秀背景的家长,邀请他们来校开办讲座进行交流,拓展学生在实践中无法获取的知识。适当的,可以将这类讲座列入对应学生的素质培养加分项(例如给予一定的创新学分)。这对于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指向作用。

四、结论

“1+X”证书制度对于应用型本科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有导向性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切实落实“1+X”证书制度导向,了解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围绕学生搭建资源平台,寻求与学科竞赛平台、第三方认证机构、企业以及家庭的创新合作机会,实施“六位一体”的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育财会系列的高质量人才,为企业输送“即战力”,实现“多赢”格局。学校对师资团队要建立考核标准,制定科学的“奖惩”制度。同时,专任教师应切实提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水平,加强实时教学能力,为学生输送前沿知识,有能力解决现实问题。在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打造一支高质量教学团队,既能保证“1”的含金量,又能实现“X”数量与质量上的双重突破。

猜你喜欢

财会证书应用型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少就是多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财会职业及教育的新挑战
两面夹击 让恶意证书无处遁形
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探讨
假证
发挥财会管理功能促进企业提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