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反求诸己”道德教育方法的内涵及启示

2022-11-11曹淑兰

公关世界 2022年20期
关键词:外化能动性反省

文/曹淑兰

一、以“性善论”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

在我国思想德行教育史上,孟子是首位提出“性善论”的思想家。孟子将“性善论”作为其德行观的理论奠基,他把人的道德品性归之于人的本性。既然人具有“善”的本色,那为什么还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呢?孟子认为,这是由于人们出生之后,一些善的品德或良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迁而发生改变,而思想道德教育则能将这种良好的品质保留延续下来。因此,孟子提出必须对人进行相应的思想道德品行教育,使人们逐渐回归“善”的本性。孟子特别重视道德行为主体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也叫做自我修养,即加强个体修身的教育。现代意义上的自我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教育方法之一,它要求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阶段给予符合其发展需要的指引,同时,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可以通过量的积累达成质变,形成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孟子的自我教育观点主要通过“反省内求”表现出来。孟子主张通过“反省内求”的方式,让普通人们把失去的良知找寻回来,从而使道德行为的主体回归最初善的天性。孟子“反省内求”修养方法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其一“求其放心”。孟子认为人们天生具有仁、义、礼、智、信等“善”的美德。这些美德,对于普通人来说,随着年岁的增长多已不复存在,“求其放心”便是指把失去的本心找回来。二是“反求诸己”。所谓“反求诸己”,指的就是我们的任何行为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我们应该问问自己,审视自己,并从自己身上找到原因。简单地说就是在进行结果归因时多从自身方面进行总结。三是“反身而诚”。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反躬自问诚实无欺,便是最大的快乐,努力按推己及人的思想方法去行事,才能在求仁的道路上更快的显现成效。“反身而诚”是“反省内求”的具体表现形式,主要通过反省、反思、自我批评巩固之前所获得的道德成果。

孟子强调道德主体可以通过自我反思的方法找回丢失的善的道德品行,从而使人回归善的本性。本文主要论述“反求诸己”道德教育方法的内在涵义及其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二、孟子“反求诸己”道德教育方法的内涵

孟子在其著作《孟子·离娄上》中有云“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也就是说,我爱护别人,但别人不与我亲近,那么我就应该反省自己在仁爱方面做得是否足够;我管理别人,但管理得不好,那么我就应该反省自己在管理方面的知识方法贮备是否足够;我对别人以礼相待,但别人不以相应的态度对待我,那么我就应该反省自己对别人的尊敬是否足够。如果任何行为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应该问问自己,审视自己,并从自己身上找到原因。孟子所谓的“反求诸己”就是反过来问问自己的内心,并将内心想法付诸于自己的行动。我们在开始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提前预设它的结果,如果最终实践没有获得预期的结果,就会抱怨,孟子的“反求诸己”就是告诉我们,在这个时候,我们应当反省自己,从自己身上寻找失败的原因,而不是盲目归因于外界。

孟子认为“善”根植于我们的内心,但这种善会被世俗的恶所消磨、会被各种外部环境所迷惑。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道德修养。“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孟子认为,我们应该以“仁”、“尊”等道德标准为标准,不断反省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在孟子看来,自省则是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一切不幸和幸福都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寻求。”不仅强调心灵的“善”,还强调对仁、义、礼、智进行自我反省,注重自我分析,而不是责怪他人。当遇到所期的结果不尽如意的时候,应该着重反省自己的理论和行为是否正确,从自己身上找到原因,而不应嫉妒和怨恨。孟子认为,道德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应该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及时纠正我们的错误。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正确的自我修养方法是认识到所犯的错误并积极主动的去改正错误,自觉提高道德素质。

三、孟子“反求诸己”道德教育思想的启示

1.道德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省和自律意识

自省意识即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对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学会正确的认识。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应当认真反省,首先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才能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

自省意识和自律意识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守初心,自觉抵御诱惑和不良信息,能吃苦,克服困难最终实现其人生价值。学生道德品行的进步必须要经历以下三个步骤:首先,他律阶段。主要依靠外部制度规范来约束行为,核心是不得不去做的事情要求你提高道德。其次,自律阶段。道德自律阶段不需要外部的强制力来起作用,根本在于自我意识,自己自觉的去完成相关的活动。最后一个阶段是将他律与自律结合起来。即外部作用与自身的意识结合起来。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确保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在人格培养方面。道德主体进行自我反思、自我监控、自我批评,检验自身道德行为,培养自我道德品质、提升理想信念的境界,从而将自己的思想行为调节和控制到符合社会规范的范畴之内。

2.道德教育应正确认识自我,设立合适的道德发展目标

“反求诸己”是我们的行为未能得到别人的接纳和回应,一定程度上表明原先设定的目标太高或者太低,自己的道德行为未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可以在行动开始前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定合理的道德目标,以获得回应和反馈。

正确认识自我是进行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首要前提。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作为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对自我形成正确的认识。首先,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其次,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我有客观的评价是学生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别人的批评建议,接受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和不足。最后,教师还要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强化自我意识,在适当的自我意识的指导下积极提高自己。

目标是对自我发展和完善所预设的结果。道德教育贯穿于人的成长过程,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同阶段设定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树立远大的长期目标和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短期目标,可以让学生有一份道德学习和自律行动的实施指南。

3.道德教育应坚持内化与外化相统一

内化是指道德主体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价值观、行为规范等纳入自己的意识形态体系的过程;外化则是指道德主体将内在形成的良好道德意识通过实践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和行动的过程。因此,内化是基础,外化是内化的表现形式,没有前期的积累就不会有外化的发生。

内化和外化融合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即便已经完成了内化与外化统一的学生个体,其道德素质也有发生变化的可能。学生往往可能形成了内化,但由于他们不具备强大的意志,无法调动内在的道德,无法将道德转化为行为,最终导致难以实现道德的外化。“言行不一”是内化和外化多变的典型表现。因此,为了实现道德内化与外化的统一,教师必须保持高度关注,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给与及时的指引。

4.道德教育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反求诸己”的“己”字,即自己,反应了道德主体自我认识、自我探索和自我反思的主体意识与行为,更多地强调学生自我对学习过程的把握和调整,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在教学活动中“主观能动性”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学习过程中的“想”,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其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学生主动地、有意识地认识到学习过程中所需的知识的能力是其主观能动性的第一个具体表现。其次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做”,这是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阶段以及为实现学习目标而采取实际行动的能力。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性的第二个具体表达。最后,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第三种具体表现。一般来说,学生是否对他们所学习的知识有积极的探索欲和强烈的兴趣是最好的量化指标。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会促进课堂上形成一股积极的感染力量。学生会从不活跃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感染,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结语

时至今日,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依旧闪耀着光芒。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还存在缺陷和不足,对孟子的“反求诸己”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对青年学生进行符合其身心成长的道德教育,从而促进青年学生道德品行得到良好的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猜你喜欢

外化能动性反省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负向能动性及其应对策略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能动性投入研究
——以川北医学院为例
壹月记事簿
记事簿
运用叙事疗法使问题学生在问题中成长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努力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
冯契对毛泽东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的解读和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