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学习共同体、涵养思维灵性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2022-11-10耿丽清

教育界·A 2022年26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小学数学教学思维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如今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发生了新的变化。构建学习共同体,可以让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更有效率地开展,让学生的数学能力稳步提升。文章主要阐述了学习共同体的应用价值,提出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习共同体;思维

作者简介:耿丽清(1987—),女,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李公朴小学。

当前,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且重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成为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出現,给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挑战与机遇。学习共同体的模式强调团队的重要性,符合新课改的理念,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这种模式值得教师深入研究并发挥其价值,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性,提高学生的素质,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学习共同体概述

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包括学生、教师等。成员之间需要保持密切的沟通,相互交流各自的意见,分享学习资源等。构建学习共同体,有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每位成员享受学习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学习共同体的模式,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设定学习目标并组织学生积极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质量[1]。

二、学习共同体的应用价值

学习共同体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构建学习共同体,能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小学数学教师在其中扮演的是学生的引导者和伙伴的角色,与学生一起学习数学知识。二是有利于加强信息交流。采用学习共同体的模式,能够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次数,如交换有关学习情况、数学学习资源的信息,在实现良好互动的同时,能够让每位成员学会反思,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提高思维能力。三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开展关于讨论、合作、探究的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活动高效、有序的开展。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一)明确学习任务

要想构建学习共同体,首先需要明确学习任务。在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学生才能有目的性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所构建的学习共同体也不再流于形式。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在构建学习共同体时应当充分了解教学目标、课堂内容及学生对知识需要掌握到哪种程度,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然后以学习任务为导向,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以“千克与克”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之前,设计了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掌握并学会运用质量单位“千克”“克”的相关知识这两项需要与学生共同完成的任务。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秤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回答自己是否见过这些秤以及这些秤的名称;然后,拿出一台电子秤,向学生传授电子秤的使用方法;最后,让学生使用电子秤称某些物体的质量,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表示这些物体的质量。在开展上述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观察、共同学习、共同实践,最终顺利达成了本课教学的目标,学生思维的灵性也得到了培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构建学习共同体,需要以学生之间进行互助学习为前提。教师应当在学生理解了所学的知识之后开展互助式学习,让学生合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共同解决在开展任务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小数的基本概念与内涵之后,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发给每个小组一把米尺,让学生用米尺来测量每位小组成员的身高,将测出的数值用长度单位“米”来表示,并算出平均值。开展上述任务的过程既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又是一个互助学习的过程。在完成任务之后,班上每位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数学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都能得到提升[2]。

(二)合理设计挑战性问题

挑战性问题具有导向作用。合理设计挑战性问题的前提是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深刻的认识[3]。小学数学教师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设计挑战性问题,以问题为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的意识,进而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一课时,教师基于学生已有知识,设计了“220-134÷2=?” “45×3+165=?”“152÷4×21=?”这三道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之后,让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解法展开讨论,算出式子的答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交流,提出自己的意见,最终得到了上述问题的正确答案。可见,在解决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进行合作学习与相互讨论,形成学习共同体,这有利于他们快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法则等知识点,达成学习目标。

又如,在“小数除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构建学习共同体,在明确学习任务以及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提出“1.36除以1.6的商是多少?”的挑战性问题。学生利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得到商为0.85。然后,教师继续提问,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并给出答案:“当我们得到商为0.8时,余数是多少?”最后,教师根据各小组的答案做总结,让学生明白当这个式子的商为0.8时,余数是0.08,而非8。教师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能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对构建学习共同体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按照教师的要求与其他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学会与他人合作,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开展教学工作时需要主动与学生交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给予他们足够的帮助与鼓励。并且,教师需要体现课堂的民主性,为构建学习共同体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4]。

以“10以内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加深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一个趣味游戏。具体来说,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每个小组要选出一名学生作为报数员(负责报数),其他学生代表10以内的数字(负责进行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在游戏(一共进行十轮)中,当报数员说出某个10以内的数字时,代表对应数字的学生要快速地说出一个可以算出这个数字的式子。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准确地回答出数字对应的式子的小组获胜。开展这样的游戏活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课堂的趣味性,激發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5]。

(四)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小学数学教师在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年龄、性格等方面的特点,善于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以此让学生在学习比较抽象的内容时能够保持高昂的热情,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播放与课堂主题相关的视频,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并讨论问题,结合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以“旋转”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呈现生活中常见的旋转现象,如钟表指针的走动、汽车方向盘的转动等,以创设具体的情境;在构建学习共同体之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从而理解相关知识,发现生活与知识之间的联系;然后,播放收费站栏杆旋转的动画,让学生思考“栏杆升起时转动了多少度?”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究更多生活中的旋转问题的欲望,同时提升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十分重要。在导入环节,将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利于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以“百分数的应用”一课的教学为例,考虑到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听到“利息”这个词,却未能真正理解“利息”的含义,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引入“利息”这一概念,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对图片上用百分数表示的利息有初步的了解,提升学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的兴趣。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会结合生活中的其他案例,自主思考、学习、应用与表达,同时能够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加深对课堂内容的认识,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思维的灵性[6]。

此外,教师应当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定期开展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动中构建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将课堂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折线统计图”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种植绿豆芽,让学生每天记录绿豆芽的生长状况并以统计图的形式进行呈现。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能够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学会用折线统计图进行数学表达。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构建学习共同体,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信息交流,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教师需要在采用学习共同体的模式进行教学时,明确学习任务,合理设计挑战性问题,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此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目标;同时,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充分认识学习共同体的价值,不断探究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方式,增进师生关系,从而改进自身的教学工作,提升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涵养思维灵性,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静.构建儿童数学“学习共同体”:基于“合作”的数学学习之反思[J].小学教学研究,2011(16):10-12.

[2]吴良桂.基于小组合作学习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5(07):46.

[3]梁梅.合作学习构建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研究[J].读与写,2021(09):206-207.

[4]张柯柯.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知识构建的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8(31):11-12.

[5]张阿娥.用心整合课程资源,灵性优化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的策略实践研究[J].吉林教育,2017(06):125.

[6]郑安徽.基于“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数学思维[J].当代家庭教育,2020(21):6.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小学数学教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