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生态文明与国际传播的思考

2022-11-10郭镇之

对外传播 2022年8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讲道理生态文明

【内容提要】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地球生态的核心话题。善待环境,保护的是人类自身。国际社会也是一个生态圈,以国际政治为基础的全球环境充满了争议、竞争与斗争。中国的国际传播置身于“西强我弱”的国际环境中,面临极其复杂严峻的舆论生态。做好新时代中国的生态文明传播,既要讲好中国故事,又要讲明中国道理。创新生态文明的国际传播路径,要遵循物种多样性与生态有机平衡的规律,结合国际传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用多样化的声音来表达中国的立场、观点和话语。

【关键词】生态文明 国际传播 讲故事 讲道理

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世界上最好的效果,积极推进国际相关领域合作,彰显了负责任大国形象,树立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典范。尤其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面对国际冲突,中国显示了大国风范:始终从国际争端的历史经纬和是非曲直出发,独立自主作出判断;同时,积极劝和促谈,维护世界和平及全球经济秩序的稳定。中国的立场是坚定的: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制度争议客观存在,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是命运共同体。

一、生态文明:人类的反思与中国的理念

战争是人类制造的最大生态危机。随着全球军备竞赛的急剧强化,人类创造的先进武器,如核武,完全能够在顷刻之间毁灭地球。不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远不止此。科技创新既可以改善环境、造福人类,也可能摧毁生态、祸害人民。自从工业化时代以来,人类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可谓惊天地、泣鬼神。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可以上天入地,登陆月球、火星,深潜大洋海底。

然而,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索求無度,地球的臭氧层遭破坏,水资源被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加上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等等,给地球带来无尽的恶性生态变化。酸雨、海洋污染、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弃物的积累也危害到全球环境。

善待环境,保护的不仅是地球,更是人类自身。人如果不能文明地对待环境,必然受到“环境反弹”的无情惩罚。今年6月,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便因遭受洪水冲击,不得不将公园所有5个入口全部关闭。这是自1988年黄石公园遭遇破坏性野火侵袭、被迫关闭全部入口34年来的首次重大环境危机。而随着全球变暖、冰川消融、水平面上涨,许多太平洋岛国面临没入海洋之虞。

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地球生态的核心话题。必须承认,大多数人为的环境灾难都是过分发展的恶果。例如,世界人口的增长、都市化人群的聚集、加速度生产方式制造的污染、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产生的浪费,种种“现代化”的副产品导致大自然伤痕累累。而良好的生态、美好的环境,却可能是现代经济的宝贵资源。例如,旅游等“无烟工业”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可观的经济发展和明显的生活改善。一方面,人类不能不发展自身的福祉;另一方面,又不能不看护好大自然这个唯一的生存家园。要克服环境与发展的天然矛盾,人类必须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与再生。

面对近代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生态变化,觉醒的人类日益认识到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共生关系,维持生态平衡、追求永续发展的理念发展起来。环境友好型经济与可持续式发展成为全球生态文明新的“政治正确”。

从聚焦“地球之子”到环视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地球生命共同体”,人类文明的视野不断扩大。于是,环境保护成为不同意识形态阵营少有的可以暂时搁置分歧、追求合作的领域。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先进文明的继承者和创新者,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自十八大以来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理论上,新一届党中央创新科学发展观,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的全过程。我国领导人近年来提出了许多朗朗上口的金句,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倡导建设美丽中国,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在实践中,中国的空气污染(特别是城市雾霾)、水体污染(尤其是工业污水排放)、土壤污染(包括重金属和化学品积蓄)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中国还初步形成了生态环保的法律体系,既包括环境保护法、生物安全法等综合性法律,也包含针对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噪声、放射性等污染防治的专门法律,涉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类自然系统,还包括野生动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生态环境维护力度空前。①

人民的福祉是政权合法性的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追求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地创造物质财富,不仅增强了国家的实力,而且为全球生态环境的维护与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例如,北京冬奥会的一大亮点就是绿色:所有场馆都由绿色电能供应,先进的制冰技术碳排放量趋近于零,在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示范性的正能量。

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经济进程中,发达国家付出了重大的环境代价,经历了先破坏、后修补的发展过程,威胁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延续至今,成为全球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生死问题。对此,西方工业世界是最需要认真反省的。而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传统,则可以对西式“征服自然”的狂妄理念起到一定的纠偏作用。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晚于工业发达国家,使中国得以绕过许多环境和生态陷阱,这也是一种“后发优势”。例如,在公众监督(包括国际舆论的审视)下,中国政府有力地推动了“城市雾霾”问题的解决,使北京近些年来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既需要借鉴外界的经验,在批评和监督中获得长足的进步,也必须主动地反对不顾生态平衡的“GDP主义”与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发展目标。

在全球环境治理领域,中国正在从跟随者转变为重要的参与者和积极的贡献者,正在从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迈向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也是美国政要虽然对中国多有指责,但在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上不得不寻求与中国合作的原因。

国际社会也是一个生态圈,本身就是大国博弈与政治角力的战场。在国际关系中,作为人类不同群体重要代表的国家之间充满了争议、竞争与斗争,以国际政治为基础的全球环境远非和谐。经济迅速崛起的中国更是被坚持“一国独大”的美帝国视为假想敌。

二、国际传播:失衡的生态与中国的创新

在俄乌冲突中,尽管中国恪守中立,谨言慎行,不贸然卷入,不授人以柄,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事集团仍然不断挑衅,步步紧逼,一再迫使中国选边站队。白宫威胁道:若中国不站在对俄制裁的“历史正确”一边,将采取报复措施。②此外,美国在亚太地区拼凑针对中国的“五眼联盟”“四边机制”“三方伙伴”“双边同盟”(被称为“五四三二”阵势),构建“亚太版北约”,摆明了要以遏制中国崛起为战略重心。美国政要还多次公开表示:中国是全球秩序的“最大挑战者”,是美国的“首要敌人”。

在靠“实力”说话的全球世界,所谓“建立在规则基础上的国际秩序”就是美国的全球霸权统治,就是美西方说了算的国际政治定义权。特别是习惯了支配全球的美国统治精英,更是迷信超级霸权的力量,把一个全球世界变成了美帝国的家天下。他们以意识形态划线,拉帮结派搞“小圈子”,实行双重标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他们强行将国内法延伸到全球,实施“长臂管辖”,今天谴责这个,明天制裁那个,不听从、不追随便是大逆不道,必欲鸣鼓率众小子围攻之。中国的国际传播便置身于这样极其复杂严峻的生态环境中。

(一)创新生态传播:讲故事与讲道理

生态学的观点认为,在大自然中,地球生物都以群落的方式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生态文明要求人类树立符合自然规律的价值需求和发展目标,尊重并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行为规范。

然而,生态环境并非专指自然,也包括社会。生态文明不仅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也意味着人类不同群体之间的和平共处。所谓“地球生命共同体”讲的首先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无政府主义的全球世界,实力决定权力;真正能够长久维持世界和平的,还是人类社会的生态准则,或曰地缘政治的权力平衡。

美国无法阻挡日益强盛的中国崛起。尽管白宫将中国视为重要竞争者甚至头号敌人,但也不能不就全球局势与中国打交道、做交易。就在2022年3月18日,在中美两国元首的“云会晤”中,美国总统拜登再次重申其对中国多次作出的“四不一无意”承诺:不寻求打“新冷战”、不寻求改变中国体制、不寻求通过强化同盟关系反对中国、不支持“台湾独立”,和无意同中国发生冲突。虽然这些承诺与美国当前的行为并不相符,能否践行还是很大的疑问;但至少提供了中国“与狼共舞”、中美“斗而不破”的基础。

认知传播中有所谓的“原产国效应”,说的是消费者对品牌质量的感知,受到诞生地或产品来源的重要影响。外国民众的中国形象,包括中国媒体的传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家的政治形象。在当前美西方控制的国际环境中,中国的国家形象面临严峻挑战,要树立可信、可爱、可敬的文明中国形象,绝非一日之功。

面对舆论围攻与学术围堵的国际挑战,在不利的生态环境中,旁逸斜出、剑走偏锋的传播往往比正面出击更为奏效。

1.讲好中国故事,改善中国形象

就生态文明的国际传播而言,讲故事是一个不错的策略。2021年中国关于象群“云南迁徙”的事件性报道,是一个难得的成功案例,它“提供了一个‘由小见大 ‘以客观展示替代主观说服 ‘诉诸于画面而非语言的新视角”,③带来了世界舆论难得的正面反馈。

“象群事件”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它处理的不是一个涉及政治的事件,不是一个国际传播的难题。在当前的国际政治和舆论生态中,最需要和最可能“讲好中国故事”的,正是在这类涉及地方經验的非政治领域。

不是难题并不意味着不重要。非政治领域和地方经验往往很有效。在当今数字化和后现代的传播环境中,某些非重大的偶发事件完全可能在无意中成为热门话题,产生始料未及的后果——包括树立中国可亲、可爱的民族形象这种正面宣传的效果。中国的都市生活、文学艺术、新闻事件、热点人物等社会生态,有许许多多充满趣味性的事例,只要有心人注意挖掘,会获得全球公众的广泛认可。如此点点滴滴而又持之以恒,定能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好感和友谊。

2.讲明中国道理,传播生态文明

正如在其他问题上的舆论围堵一样,西方国家对中国环境问题的指责也从未放松。其中,环境治理的“威权主义”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种负面攻击。其实,以“自上而下”定义的所谓“威权主义环境治理”模式,只是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一种“邪恶”想象。这顶帽子戴不到中国头上。

在中国,自上而下的治理方式与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并行不悖,事实上,国内大量环境污染案例和生态争议事件是地方知识精英首先关注,然后通过媒体报道公诸于世,才得以解决的。④当然,中国的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还在进步之中,会一步步走向更高的文明。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生物多样性消减方面,中国还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在国际论争中仗义执言,据理力争,反对先期发达的西方国家以“全人类”代表的资格宣扬“环境原教旨主义”、限制发展中国家经济进步的不公平做法,捍卫了后发国家的发展权。

在2009年谈判全球碳减排协议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某些西方国家虚伪地以权利义务平等的名义,将环境破坏的后果平摊到全球国家,要求发展中世界一起承担历史上工业发展的代价,实际上是要剥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合法权益,极不公平,极不合理。中国对此进行了有力的回击,理直气壮地驳斥了西方大国的“平等”话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正和可持续”的发展,在话语方面占了上风。在揭露西式伪善、倡议实行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规则的同时,中国也承诺了更大的碳减排责任,体现了维护生态平衡的大国担当,赢得了联合国多数成员国的认可。

关于生态文明议题的国际传播不仅能够造福整个人类社会,而且能够树立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在自然环境和生态文明的领域,中国较少历史包袱,有更大的发言权和更高的话语权,更应该以一种积极贡献者的姿态发言或者行动,参与到对全球环境问题的讨论与决策中。

(二)创新生态文明的国际传播: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自然条件下,由于环境的变化,会出现生态系统的演替。但如果变化过快,特别是人类干预过度的话,也可能出现生态失衡、物种大量灭绝的现象,这便是生态危机。就国际传播而言,生态文明主要围绕生物多样性、全球气候变化、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及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展开。

生态文明关注多样性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复杂多变的互动关系。国际政治的格局不也是如此?人类社会也需要多样性,也必须尊重各种族群的栖息地权利(亦即领土安全)和发展愿景(亦即制度选择),还需要不同人群通过交流与协商,就关乎人类整体利益的问题达成共识,作出决定。

按照物种多样性及其复杂关系的生态学观点,就策略而言,可以对不同生态位的群体(亦即传播对象)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传播。例如,对发展中国家,可以更多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中国理念;对发达国家,则要辨明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呼吁尊重后发民族的发展权利。

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生态中,以美国为首的发达集团长期占据着意识形态高地,把持着判断正义和道德的话语权。因此,我们要坚持国际传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用多样化的声音来表达中国的话语。例如,国防部长魏凤和可以掷地有声地表达反对台独“不惜一战”的决心;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则应该彬彬有礼,表现外交风度;网民的发声难免放肆张扬一些,甚至可能释放某种“战狼”语气;而国家媒体则最好以客观姿态释放舆论的氣球。

地球的物种是多样化的,人类的生态系统也是动态平衡。维持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需要传播,需要通过对话交流的途径。只有一个允许不同立场并存和各种声音表达的国际空间,才是正常的健康的生态环境。我们的地球应该成为保持生物多样性、促进人类各群体平等交流的可爱世界。

小结

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与自然世界既有区别,又很相似。与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自然世界不同,人类是有理性、会思考的物种,有不同于一般物种的高等准则:和平共处、对话交流。

国际传播是一种国际政治的生存竞争。只有建立在公平合理基础上的世界秩序才是正常的国际政治生态;只有建立在多样化基础上的舆论环境,才是健康的生态文明。

国际传播能有效地维护全球生态平衡。总结生态治理中的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回应人类社会永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是国际传播学者立足中国主张、分享中国经验、展现中国担当、发挥中国影响的一个重要领域。⑤

郭镇之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注释」

①《栗战书在生态环保立法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新华网, http://www. xinhuanet.com/2022-01/14/c_1128264269.htm ,2022年1月14日。

②《环球时报热点:白宫威胁报复中国?扬言若中国不遵守对俄制裁,美国将采取措施》,好看视频: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121734721 28627586260,2022年3月9日。

③纪莉、张毓强:《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的中国话语及其国际传播意义》,《对外传播》2021年第11期,第61-65页。

④同③。

⑤同③。

责编:吴奇志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讲道理生态文明
“讲道理”的面包
怎么跟孩子讲道理?
讲理的八大戒律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