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截骨模板在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2022-11-10艾超刘志恒李伟民
艾超,刘志恒,李伟民
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骨科,广东江门 529100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在临床较常见,中老 年患者发病率较高,不同地区存在一定差异,有数据显示,上海城市社区中老年人KOA发病率为31.8%[1],四川达州则为15.0%[2]。KOA可并发膝关节疼痛,影响患者日常活动,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中晚期患者应尽早手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临床治疗KOA的主要术式,其效果在多项研究[3-6]中得到证实。TKA手术对下肢力线的精准重建对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有明显影响,而传统TKA对下肢力线重建主要依靠主刀医师经验判断,缺乏客观依据,部分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缓慢,且手术流程复杂,对主治医师临床经验要求较高,易出现手术时间延长、出血量增加情况,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3D打印技术是通过设计构建手工材料模型并进行打印制作的方法,近年来在外科关节疾病的应用逐渐增多。3D打印截骨模板辅助TKA可通过计算机软件在术前分析患者综合情况,得出最佳数据,明显提高TKA的精准程度,便于主治医师根据计算结果设计手术方案,有助于精准重建下肢力线。本研究旨在分析3D打印截骨模板辅助TKA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20年3月—2021年5月在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KOA患者,采用区组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11例、女19例,年 龄56~73(65.92±4.27)岁,BMI 20.5~31.5(25.88±2.37)kg/m2,病程13~36(24.62±5.33)个月,临床分期Ⅲ期18例、Ⅳ期12例,患病位置左侧17例、右侧13例。观察组男13例、女17例,年 龄56~76(66.41±4.52)岁,BMI 20.1~32.0(25.97±2.53)kg/m2,病程12~39(25.58±5.61)个月,临床分期Ⅲ期19例、Ⅳ期11例,患病位置左侧15例、右侧15例。纳入标准:经X线检查确诊为KOA,且临床分期为Ⅲ、Ⅳ期;年龄>55岁;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膝关节及髌骨无明显畸形;单膝发病;知情本研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无法耐受手术;合并重度骨质疏松;认知功能、凝血功能障碍;膝关节手术史;化脓性膝关节炎、结核性膝关节炎、类风湿性膝关节炎;内外侧副韧带断裂;膝骨关节骨缺损。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手术方法术前完善站立位下肢全长数字化X线摄影(DR)、心电图、胸部X线、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血气分析、心脏彩超、下肢深静脉彩超等检查,两组主刀医生相同、膝关节假体品牌一致。
1.2.1 对照组采用TKA治疗。取仰卧位,腰麻,膝骨关节正前方作切口9~16 cm,沿髌骨外翻使膝骨关节充分暴露,松解关节内软组织,定位骨髓、胫骨,外翻股骨6°,后倾角、外旋角为3°,选择合适型号假体并置入,给予罗哌卡因200 mg、吗啡5 mg、肾上腺素0.3 mg镇痛,依次缝合。
1.2.2 观察组采用3D打印截骨模板辅助TKA治疗。根据正侧位及负重位膝骨关节CT检查结果(飞利浦64排螺旋CT扫描),利用mimics建模软件制作膝骨关节模型,做出负重与非负重状态膝关节数字化模型,打印截骨模板(MaKe-Z18 3D打印机,打印材料为PLA,截骨模板采用低温等离子消毒)。患者取仰卧位,腰麻,取膝关节正中切口,切口长度适中,避免手术过度牵拉影响皮肤血运;沿髌韧带内侧缘切开支持带,紧贴骨膜下剥离内侧副韧带、前内侧关节囊,显露胫骨前内侧,伸膝将髌骨外翻,屈膝90°切除前后交叉韧带、半月板及骨赘;依次将3D打印截骨模块与股骨髁表面、胫骨平台表面紧密贴合安装,按模块设计方向进行股骨截骨,术中无需反复测量;冲洗截骨面后涂骨水泥,安装假体,植入聚乙烯衬垫,检查膝关节侧方稳定,再次冲洗创面,给予罗哌卡因200 mg、吗啡5 mg、肾上腺素0.3 mg镇痛,依次缝合。
1.3 观察指标
1.3.1 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OT)、术中出血量(IBV)、术后24 h引流量(24 h PDV)、住院时间(LS)。
1.3.2 膝关节功能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估,最高100分,评分与膝关节功能呈正相关。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8、12周的HSS评分。
1.3.3 膝关节活动度测量两组患者术前,术后4周、8周、12周的膝关节屈曲、外旋、内旋活动度。测量方法:①屈曲,取俯卧位,量角器轴心通过膝关节测量矢状面屈曲最大角度,正常标准为135°;②外旋,取坐位,屈膝90°,避免连带动作旋转躯干,量角器轴心通过股骨长轴测量横断面最大外旋角度,正常标准45°;③内旋,取坐位,避免连带动作旋转躯干,量角器轴心通过股骨长轴测量横断面最大内旋角度,正常标准35°。
1.3.4 旋转对线偏移率比较两组术后12周的旋转对线偏移率。判定标准:分别测量骨外科通踝线与股骨后踝连线、股骨假体后踝连线的夹角,定义股骨假体旋转角目标角度为0°,可接受区间为±2°,超出此区间即判定为旋转对线偏移(其中内旋角为负,外旋角为正)。
1.3.5 步态指标测量两组术后4、8、12周的步态相关指标,包括步行速度、步长。
1.3.6 术后并发症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关节肿痛、出血)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时间、组间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观察组OT较对照组短,IBV、24 h PDV较对照组少(P均<0.05)。两组L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n 30 30 OT(min)87.57±20.49 76.35±18.62 2.220 0.030 IBV(mL)418.02±67.59 364.94±55.17 3.332 0.002 24 h PDV(mL)382.42±68.39 293.16±55.08 5.568<0.001 LS(d)11.41±3.51 10.84±3.26 0.652 0.517
2.2 两组膝关节功能比较两组HSS评分均随时间而提高(P均<0.05)。组间比较,术后4、8周观察组HSS评分较对照组高(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HS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手术前后HSS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前一时点比较,aP<0.05;与对照组同一时点比较,b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n HSS评分术后12周89.24±4.85a 90.37±4.51a 30 30术前57.22±5.61 56.14±5.37术后4周69.61±7.02a 75.56±6.84ab术后8周78.72±6.81a 83.48±6.33ab
2.3 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两组膝关节屈曲、外旋、内旋活动度均随时间而提高(P均<0.05)。组间比较,术后4、8周观察组膝关节屈曲、外旋、内旋活动度较对照组高(P均<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比较(±s)
表3 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比较(±s)
注:与同组前一时点比较,aP<0.05;与对照组同一时点比较,bP<0.05。
组别对照组术前术后4周术后8周术后12周观察组术前术后4周术后8周术后12周n 屈曲外旋内旋30 72.64°±6.13°91.76°±12.13°a 103.49°±12.81°a 117.95°±11.12°a 31.37°±3.51°34.26°±3.18°a 37.52°±3.81°a 41.35°±3.26°a 22.03°±2.84°23.75°±3.17°a 26.41°±3.49°a 30.92°±3.07°a 30 22.88°±2.93°25.49°±3.06°ab 28.55°±3.62°ab 31.74°±3.14°a 71.55°±6.45°100.57°±13.88°ab 110.78°±12.23°ab 120.46°±10.07°a 30.74°±3.26°36.13°±3.41°ab 39.67°±3.74°ab 42.12°±3.05°a
2.4 两组旋转对线偏移率比较观察组旋转对线偏移率[3.33%(1/30)]与对照组[20.00%(6/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88,P=0.108)。
2.5 两组步态指标比较组内比较,术后8、12周两组步行速度、步长均优于术后4周(P均<0.05)。组间比较,术后4、8周观察组步行速度较对照组快,步长较对照组长(P均<0.05),术后12周两组步行速度、步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4。
表4 两组手术前后步态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手术前后步态指标比较(±s)
注:与术后4周比较,aP<0.05;与对照组同一时点比较,bP<0.05。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n 步行速度(m/s)步长(cm)术后12周54.12±10.91a 56.84±10.63a 30 30术后4周0.65±0.15 0.73±0.14b术后8周0.78±0.19a 0.89±0.16ab术后12周0.94±0.19a 0.98±0.21a术后4周38.54±8.62 43.62±9.15b术后8周45.01±10.07a 50.63±11.46ab
2.6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后观察组出现关节肿痛1例,对照组出现出血1例、关节肿痛1例。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3%(1/30)]与对照组[6.67%(2/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KOA是以膝关节软骨退变为主要特征的关节疾病,保守治疗无效的KOA患者主要采用TKA治疗。TKA可有效根除KOA患者膝关节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临床实践表明,TKA具有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手术流程复杂等特点,对主刀医师临床经验要求较高。因此,如何提高手术精准度、制定可重复的手术策略并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是TKA相关研究的重点方向。
近年来3D打印在临床医学的应用逐渐增多,尤其在骨科手术中的辅助作用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有报道指出,3D打印技术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可明确复杂髋部疾病局部解剖结构,有助于指导合理制定手术方案[7]。同时3D打印在脊柱肿瘤[8]、髁状突中低位骨折[9]、髋臼骨折[10]等多种手术中均有良好应用效果,尤其适用于局部解剖结构复杂的相关疾病。3D打印技术辅助TKA同样具有明显优势,与传统TKA依赖主刀医师临床经验相比,3D打印技术可将CT扫描数据通过计算机软件处理,在计算机上进行测量,获得最佳截骨数据,再通过三维成像技术、3D打印技术制作截骨模块,具有精准化、个性化优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3D打印截骨模板辅助TKA在减少OT、IBV、24 h PDV等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该结果与刘云可等[11]研究结果一致。这是由于术前通过分析患者综合情况制作数字模型,与患者匹配度较高,术中无需反复测量,因此可以明显缩短OT、减轻手术损伤。袁伟鹏等[12]研究同样指出3D打印技术有助于简化TKA手术步骤,且能降低手术创伤,符合普外科快速康复理念。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2周两组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是由于经过12周两组膝关节功能均恢复较明显;但术后4、8周观察组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均较对照组提高,提示3D打印截骨模板辅助TKA有助于加快膝关节功能恢复,这可能与3D打印截骨模板能提高辅助切模定位精准性、截骨操作更加精确、固定更牢靠等因素有关。另有研究指出,下肢力线偏移是影响TKA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通过3D打印截骨模板辅助有助于减少下肢力线偏移[13-14]。李锋侦等[15]对3D打印辅助TKA的31例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发现术后下肢力线恢复良好,膝关节假体位置良好。传统TKA由于精准度较差,部分患者术后下肢旋转对线存在偏移状况,导致膝关节功能恢复缓慢、膝关节肿痛等情况。3D打印截骨模板可通过构建数字化模型以计算机软件重建患者下肢,综合分析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力线及活动情况,明显提高手术精准度,有助于减少力线偏移情况[16-18]。本研究中观察组仅1例患者出现旋转对线偏移,而对照组旋转对线偏移率达20%,但二者并无统计学差异,可能与本研究患者例数偏少有关。通过评估术后步态指标可从侧面分析患者下肢力线恢复情况。为避免对患者造成损伤,术前未进行步态指标检测,而术后4、8周观察组步行速度、步长提高程度均大于对照组,证实3D打印截骨模板辅助TKA的良好效果,这对改善患者日常活动有积极作用;术后12周两组步行速度、步长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则是由于两组步态均恢复良好,导致总体差异性较小。另外,两组术后并发症均较少且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提示3D打印截骨模板辅助TKA安全可靠。
综上,3D打印截骨模板辅助TKA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可提高手术精准度,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创伤,加快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改善步态情况,安全可靠。另外需注意,膝关节外畸形患者情况更加复杂,利用3D打印截骨模板判断畸形情况更加有利;需实施关节外截骨时应明确矫正角度、截骨平面位置,避免多次截骨或对下肢力线过度矫正;术后注意抬高患肢,密切关注肿胀情况,预防相关并发症。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艾超:试验设计和试验研究的执行人,完成数据分析、论文初稿的写作;刘志恒:参与试验设计、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做批判性审阅;李伟民:项目构思、指导试验设计、数据分析、论文审阅及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