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写作:数学学习真思维
2022-11-10浙江龙港市第五小学325802朱小青
浙江龙港市第五小学(325802)朱小青
一、缘起:精彩背后的尴尬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可以说,没有数学思维,就很难有真正的数学学习。马克思曾经指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在基础。为此,笔者主张让学生“说”数学,在碰撞、冲突中不断发展思维。但是,笔者在一次自认为精彩的“说”数学环节后在单元检测时发现了问题。
【教学片段】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练习一的第10题:
图1
师:请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对于第一个人说的,学生都认为是正确的;对于第二个人说的,学生却有了不同的看法)
生1:是对的。
生2:是错的。
生3:应该是5厘米。
师:为什么是错的?
生2:没有从刻度0开始。
生4:不一定要从刻度0开始。从刻度3开始,刻度7减去3不就得到4厘米吗?
生3:那从3开始,3、4、5、6、7一共有5个刻度,所以是5厘米。
……
学生“说”得很精彩,交流也似乎很到位,但在随后的单元检测中,对于一道类似的题目,学生的错误率有18.8%。笔者不由得反思:在引导学生“说”数学的过程中是不是忽略了什么?仅仅是有机会“说”的学生说得精彩,那没有机会“说”的学生,他们的思维状态是怎样的?他们是否真正参与了学习?这些问题都聚焦于一点:能否有一个载体,激发所有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能够表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促进自身思维的发展?于是笔者有了第一次数学作文课的尝试。
二、实践尝试:从忐忑不安到信心满满
1.案例回放(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70页例7)
(1)直接引题,引发好奇
课件呈现:
图2
生1:数学怎么会有作文课?
生2:只有语文才有作文课,今天是上数学课还是语文课呢?
(2)一语中的,点明方向
生3:把你们的数学思维写下来,就成一篇数学作文了。
师:讲得真好,把你们的思维写下来,就是一篇独具特色的数学作文。今天,我们将以数学写作的方式来学习例7。(课件呈现例7,如图3)
图3
(3)提纲挈领,指导写作
生4:我们应该怎么写呢?
师:问到点子上了,给大家一个建议……可以动笔试一试吗?
(此时,教室里安静极了,学生思考着、写着……笔者十分忐忑:第一次尝试,学生能写出什么呢?会依据框架写吗?)
2.收获惊喜
(1)学生解题策略情况统计表(全班46人)
人数算出精确数后比较37估算后比较20两种策略均用20解题策略模糊4
(2)策略正确,因计算错误导致结论南辕北辙的有2人。
(3)能用乘法的含义(求一共需要多少钱,就是求29个8是多少)来分析如何求总价的有9人。
(4)能用等量关系(门票的价钱×人数=一共需要的钱)来分析如何求总价的有5人。
3.激活信心
看来,数学写作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只要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他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惑通过数学写作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表达方式可以将学生数学思维的“潜”状态外显,这不是一种很接地气的数学学习方式吗?
三、深入研究:体验数学写作的价值
在近一年的实践与思考中,笔者深刻体验到了数学写作的价值。下面将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加以阐述。
1.课前写作:准确把控学生的思维起点
思维起点是指学习、认识新的知识时已有的相关知识与能力。以学定教、以生为本强调的都是尊重学生的思维起点。把控学生思维起点的方式,最常见的是前测,但前测呈现的是这道题“怎么做”,而学生“怎么想”很难把控。
课前写作,恰恰能准确把控学生“怎么想”。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习作就能了解学生对问题或概念的理解情况,以及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明白他们在思考什么,思维的创意在哪,思维的缺陷又在哪。这种了解直接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体现以学定教。
例如,通过阅读学生关于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例7的写作,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用“比较”的策略来解决带250元买门票够不够的问题,但是在比较的方法上侧重于用精确数来比较,说明这些学生的估算意识不强。另外,在列式求总价时缺乏列式的依据。由此课堂就从学生的数学习作开始。
师(出示图4):看了生1写的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图4
……
师(出示图5):同样的表述,看一看生2的文字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图5
生3:生2写出了等量关系。
师:是呀,生1的29个8,生2的“门票的价钱×总人数=一共要花的钱数”,都写出了列式的依据。这是很好的思维习惯!
……
师:在你自己的数学作文中,有写到精确数比较的方法吗?读一读,看一下自己的表达有什么不完美的地方。
师:在你们的数学作文中,有18人不仅写到了比较精确数的方法,还写到了估算。
师:自由、完整地表达用估算比较的策略,先自己说,再和同桌交流。
生4:我发现生5写离题了,她写的是怎样计算。
生6:生5写的是250×8的计算过程,250×8表示什么呀?
师:不仅要知道数学作文的问题出在哪,还要知道怎么改正,这才是学习。
一节课所有的素材全来自于学生的习作。从思维的简单到思维的完善,过程流畅,一气呵成。从乘法含义的分析到等量关系的提炼,通过不断地比较,学生有理有据的思维习惯得到了培养。
2.课中写作:演绎分享学生的思维过程
(1)帮助建构,促进理解
笔者观察数学课堂后发现,很多学生能够通过模仿和一知半解得到正确答案,但只要教师追问:“为什么这么做?”学生就茫然了,有的学生还会说:“老师,我错了。”然而学生并没有错。得到正确答案固然重要,但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核心素养更加重要。课中写作给予学生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感的平台,这个表达过程显然能促进学生提升对相关数学内容的理解。
例如,针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笔者先引导学生读懂主题图的信息与问题,然后再列出算式:0.8+0.6=1.4,0.8-0.6=0.2。对于这两道算式,学生都能做对,但他们理解其中的算理吗?于是笔者要求学生将0.8+0.6=1.4的计算过程写出来。
学生的作品如下:
图6
每种写法传递的都是对算理的理解:元与角的互相转化、小数的组成、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当然,部分学生的理解并不等于全体学生的理解,笔者引导学生边读边分析,带领全体学生完善各自的思维。
(2)厚积薄发,促进交流
数学写作,顾名思义就是以“写”的形式来带动数学思维,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和数学符号反映数学思维、表达思想感情、传递数学知识信息的学习过程。课中写作,不但让学生有了厚重的文字积淀,课堂上学生的语言表达也非常流畅。
例如,针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小数初步认识”,笔者让学生在课中写的内容是“0.1米表示什么意思,它与1米有什么关系”。
生1的作品:
图7
在生1讲述自己思维的时候,其他学生十分专注,偶尔能听到有学生表示“听不懂”“有点乱”……
正是有了写作过程的文字积淀,学生的表达才能洋洋洒洒;有了课中写作的文字呈现,其他学生才会专注地倾听,进行有深度的思维分享,促进学生“真”思维的形成。
(3)分享思维,促进转化
学困生通常无法回答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绝大部分的学困生不敢主动发言。而课中写作恰恰可以给学困生一个充满安全感的交流平台。通过课中写作,他们就能无拘无束地阐述自己的数学思维,真正地参与课堂。
例如,笔者班上有一名沉默寡言的男生,从来都不敢发言。但是在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例9的写作中,他认真写下了自己的思维过程。
3.课后写作:厘清内化学生的思维体验
笔者将数学写作延伸到了课后:每周一篇数学作文,每篇数学作文都有一个主题。
如《一次做题经历》让学生畅想思考的乐趣,体验思考的价值。在学生习作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文字:只要肯动脑,总能找出简便的方法来计算;只要我们认真思考,一定没有做不出的题目……
再如,《一份糟糕的试卷》让学生学会了反思:这些错无非是因为考前未认真准备,考后未认真检查,没有反思,想当然造成的……以后怎么做?简要概括起来,其实就简短的六个字——做完后要反思……
学生课后数学写作的是有关数学的体验、研究与收获的文章,有助于学生记录根据自己的认知结构去体验、感受、厘清思维的过程。
对于数学写作的研究,笔者今后仍需继续探索,努力使之既符合学科特点,又符合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以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