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当代艺术的解读方式
——研究“物”在现当代艺术作品中的作用

2022-11-10于浩睿杨子乐天津美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20期
关键词:立体主义符号学艺术作品

于浩睿 杨子乐(天津美术学院)

此篇论文是作者通过符号学、图像学和艺术心理学,三种方法逐步递进的方式分析三位艺术家及其作品。首先通过视觉的方式找到艺术家作品中的“物”,再由此为基础从视觉深入到心理,进而激发审美反应。本文意图研究在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中,艺术家创作时是如何进行“物”的选择,此“物”所指代和观众对于作品中“物”的感受,又是如何影响作品与观众连接。

当代艺术中的装置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对于作品所用“物”的选取十分重要且关键,这里的“物”不是空间中存在的物质,也不是指艺术家经过处理后出现在作品之中的状态。

而是存在于社会中,大众所认知的某种形象,这种形象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同时当作品呈现于大众视野后,它是引发人们进行“审美活动与思考”的引线。

一、图像学、符号学、语言学以及艺术心理学之间相互影响以及共同点

其中图像学和符号学,在艺术(绘画居多)分析中经常被学者使用。在此通过验证和分析学科之间互相交叉的共同点,介绍所使用的方法论,引出之后分析当代艺术作品的可行性。

(一)图像学、语言学

图像学是艺术史研究中的一个分支,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对视觉艺术描述和阐释目前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直至瓦尔堡,在20 世纪初将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内涵放在一个时代的文化历史背景中来考察,开启了新的研究领域。而后的德国美术史家E.潘诺夫斯基建立起完善的图像志和图像学研究框架,后世学者多有补充和完善,使图像学成为现代艺术史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以索绪尔与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加入,基于潘诺夫斯基建立起的图像学研究。将图像作为符号运作的核心和前提,索绪尔将符号定义为“听觉”与“图像”两个方面的整体,并与图绘所表达的概念相关联,维特根斯坦通过将图像建立在它的“逻辑形式”的基础上,一种与现实共享的形式,与语言原则和前提紧密相连。有了图像学作为支撑可以为视觉铺路去寻找到能作为当代艺术作品中的“物”。

(二)符号学与图像学

维特根斯坦断言:“图像的意义等于他所表现的东西。”图像学本质上陈述了他要表现什么也就产生了图像的“能指”“所指”,符号学试图拆解表现的机制,展示表现进程。福柯在他1969 年关于认识论的名著《知识考古学》中说:“我们可以把使符号‘说话’,发展其意义的全部知识,称为阐释学;把鉴别符号,了解连接规律的全部知识,称为符号学”;怀海德的意见与福柯相仿:“人类为了表现自己而寻找符号,事实上,表现就是符号”。在上述的基础上图像学似乎可以成为符号学的基础,图像学可以为符号学提供所需要的原始材料,而符号学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强化理论。

贡布里希在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基础上发展,他把图像看成了一种艺术方案的重建,更加看重艺术的具体性、独特性,成为“知觉主义”的代表人物。诺曼·布列逊则认为绘画作为符号文化和思想意识的诸多特征得到凸显,主张将符号学方法论系统地引入到艺术史的研究之中。他反对了贡布里希以及其代表的“知觉主义”,主张将文化与艺术相连接,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待视觉和绘画,重视文化、社会特征。

至20 世纪末,陷入了分析文化和政治的研究,逐渐式微,而后视觉文化从研究文化与政治回到视觉和形式,主张从视觉的角度重新审视艺术文化。此时充满符号化的现代主义基本落幕,此时艺术作品只有放在它所属的情境之中才能进行具体的解释。

(三)艺术心理学

考斯:“每种研究途径都限定了一个涉及艺术某一基本方面的兴趣焦点。”当代艺术心理学中诸多学科都对于艺术有自己想要分析的方面。精神分析学从动力问题切入艺术,刨根问底地探寻艺术的深层心理根源;分析心理学热衷于用人类远古的集体无意识来说明复杂的艺术现象;格式塔心理学引入现代自然科学观念,以格式塔原理来把握艺术知觉;自我认知——发展心理学则在大量实验基础上,一方面考察艺术的认知过程,另一方面探讨艺术认知能力的个体发生发展过程。

阿恩海姆的审美直觉心理学理论从经验实证和逻辑思辨的角度,阐明了直觉与理性是人类认识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揭示了知觉与思维在认识活动中协调合作的方式;指出了直觉并不是非理性、不可靠的认识方法;纠正了自古希腊以来将知觉与思维割裂、把知觉视作比思维低等片面性的看法。阿恩海姆通过对直觉深入研究,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思辨美学和经验实证美学的分歧,为推进现代西方美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将弗拉基米尔·塔特林、亚历山大·罗德琴两位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两位艺术家是苏联构成主义的代表人物,构成主义出现在20 世纪20年代左右,是在俄国艺术家受到西欧影响的现当代艺术后产生的艺术形式。构成主义在苏联兴起后也重新影响了西欧的各个艺术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包豪斯”“后现代建筑”“海报设计”等。

构成主义和立体主义的区别在于,立体主义是对一个物品的解构个重组,专注于此物品的几何形抽象工作,而构成主义将不同现成品的质感和形状融入同一作品之中,将不同的具体的物作为抽象符号进而组成一件作品。

由于构成主义的前提条件是为有功用的艺术,目的明确,所以适合进行分析。本文先从三个学科出发创建方法论,通过方法论分析艺术家和作品。首先从图像学的角度,应该确定作品展览的场景以及形式,使用视觉的方式分析场景的布置、内容、结构并最终找到其中蕴藏的“物”。

而后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艺术作品中的物所指代的符号,结合当时社会的思想、艺术史节点,进行梳理和总结。最后从艺术心理学出发,理解作者作品的发展脉络,创作作品的动力,以观众的角度理解作品,分析作品中的“物”如何与观众产生交互,让观众感动和理解。

(一)弗拉基米尔·塔特林

塔特林,“构成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基于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创作,为人类文化事业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基于现代美学流派出现,又属于其他流派,呈现了一种不同于当时主流审美的新的视觉形式。不只是在艺术领域,同时还有设计、建筑等领域都有着美学建树。

1.作品名称:《第三国际纪念碑》

1919—1920 年制作出来的塔特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图1 所示,该模型综合了雕塑、建筑和技术,正是符合了构成主义艺术家坚持的观念,如塔特林所言:“艺术应该成为人类文化进步的旗手、先锋队和推动力,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应该是有用的艺术、构成的艺术”。

图1 建筑设计作品《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来源:百度)

这种作品的出现是一次巨大的革命。着眼这件作品,充满了钢架和木结构,呈现一种稳定倾斜的态势,整个建筑风格极具苏联时期重工业风格,厚重且结构鲜明。

一种异样感从中溢出,作品将物质和运动结合,艺术和实用价值结合。作品不断运动旋转的特点使其自建成便每一时刻都处于运动的状态,呈现不同的形态。使得建筑有着纪念碑的性质,同时作品在设计初期考虑到了各种使用功能,使得纪念碑变成了带有社会功效的新闻传媒设施。

塔特林将艺术作品转化为有实用价值的作品,观念上对抗了“艺术无用”论,400 米的设计高度,和其中理想化的生活设施,使得作品成为令人向往的“乌托邦”。观众如果浸润在苏联式社会和生活中,能感受到其思想意识不停旋转的“乌托邦”一般的新世界,和重工业文化中的史诗感、力量感。塔特林通过空间和实用性与观众对话,观众被其巨大的体量震撼,又能进入作品中过上“乌托邦”的生活,艺术与生活便融合在一起,感受塔特林为无产阶级、为社会生产服务的信念。

2.作品名称:《墙角雕塑》

如图2 所示,1914 年,塔特林经过对于“立体主义”的学习和思考,制作出了这件作品。作品使用了铁皮、木头、绳索之类的工业材料,五根麻绳贯穿了深褐色的几何体,抽象的形状和对于墙脚体积空间的重新规划和重新组合,整个作品在某个瞬间达到了平衡和稳定,不再表现现实和逻辑,形成了抽象的美学。

图2 装置作品《墙角雕塑》(来源:百度)

塔特林在受到立体主义影响后创作出来的作品,与立体主义不同的是构成主义倾向于作品材质的叠加。作品对于塔特林个人来说,将原有的雕塑概念和绘画概念重新延伸出了新的定义。构成主义和立体主义的差别在这个作品中显现出来了,立体主义倾向于将具体的事物解构重组,精简出来抽象的图形和几何图案,而构成主义的代表更倾向于将具体的材料物品组合,使作品变成新的脱离叙事和现实的抽象作品,简而言之“立体主义”专注于一件事物做减法,“构成主义”倾向将多种材料相加来表现抽象。

当观众见到这件作品,没有办法在之前的视觉经验中找到类似的组合,常见的工业材料甚至可能制作了观众家中的家具,现在却以一种另类的组合方式呈现。作品通过依靠其摆放方式和材料的应用在艺术史上开创了新的流派和新的审美方式。

(二)亚历山大·罗德琴科

亚历山大·罗德琴科曾经从事绘画、平面设计、雕塑、摄影等领域的创作。1909 年,父亲去世后,他的家人搬到了喀山,当时他在尼古拉·费辛和乔治梅德韦杰夫领导的喀山艺术学院学习,并在莫斯科的斯特罗加诺夫学院学习。1921年,他成为“Productivist生产主义”团体的成员,该团体主张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专注于海报、书籍和电影的平面设计,放弃了绘画。1.摄影作品

罗德琴科认为:“如果我们在拍照片时,只注意到刹那的掌握,那么我们抓到的影像,只是使照片充满记录性而不是艺术性!我们必须寻找一种新的视觉表达手法。”他经常通过后期剪辑的方式编辑自己的照片作品。我们能从作品中的符号里面看出作者的意图和视角还有想要表达的观念。

如图3 所示,作品将视角中的其他信息过滤,通过聚焦放大等方式将画面主体物展示出来,放大的人物形象,不平衡的构图,这些特殊的审美方式变成了罗德琴科的代表风格。

图3 1927年《艺术家的母亲》杂志封面(来源:维基百科)

当观众在观看这些摄影作品的时候,能看出其生活在苏联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符号和社会活动的记录,但是这些作品能被称为作品,原因在于这又不仅仅是现实的记录,如图4 所示,作品中饱含作者的思考还有选择,这让充满纪实性、符号性和叙事性的纪实摄影作品变成了罗德琴科的艺术作品。

图4 摄影作品《阶梯》(来源:维基百科)

2.海报设计

如果没有“构成主义”,当代的海报行业就不会有如今的成就,以罗德琴科为代表的艺术家、设计师在构成主义的影响下大展拳脚,秉持着有功效的艺术作品的信念,将自己投身到可以不断创作的状态。

能常常暴露在公众面前的艺术形式“海报”,将图像剪辑制作,同时利用线条和色块布局引导人们的视线,做到和观众传达交流。

通过抽象极简的色块和写实元素的对比,将画面中不必要的元素去除,保留最想要留住的信息,再通过几何色块加强这种质感。消解了艺术精英化的问题,转变成了一种更加普世的价值观。

三、结语

本文将艺术的可讨论性,也就是作者的表达和观众的感受进行了着重描写。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验证,当代艺术界的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对于自己创作所用到的“物”的选择,是连接起艺术家、作品再到达观众的线索,不同“物”自身在现实世界中,所蕴含的特殊文化性会和不同身份、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等的人产生不同的反应。

这说明了人性中渴望交流与沟通的一面,艺术家不断地寻找与社会与人的连接方式,不断地寻找自我表达和问题意识,在过程中不断产出作品,同时这样的方式导致了作品中“物”随着时代发展的变化,也从艺术的内部印证和记录了现当代艺术,也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作品从自我的本土的走向国际化的发展路程。

猜你喜欢

立体主义符号学艺术作品
匼河“背冰”民俗活动的文化符号学阐释
基于图像符号学的品牌联名设计研究
浅析徽州马头墙中的设计符号学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用几何体表现自然
陶瓷艺术作品
写在“生命符号学研究”前面的话
行走的贾科梅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