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黎明奏鸣曲》第三乐章的创作风格及演绎特点

2022-11-10曹可欣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20期
关键词:八度颤音奏鸣曲

曹可欣(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黎明奏鸣曲》(Op.53)是钢琴演奏中贝多芬经典曲目中十分重要的一首,无论从内容上或是形式上来看,该曲都可算作贝多芬所有奏鸣曲的创作中十分精湛的一首。文章以作者贝多芬的简介及其创作的背景为切入点,进而对曲子的创作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并对第三乐章的内容进行深入地演绎研究,以期对钢琴演奏中《黎明奏鸣曲》的弹奏技巧予以进一步阐述,同时为加强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起到促进作用。

一、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一)作者简介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家,也是著名的维也纳古典音乐大师,同时是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先驱者,被音乐界称为“乐圣”,与其他两位著名音乐家海顿、莫扎特共为古典主义三杰。在贝多芬的众多钢琴奏鸣曲中,有32 首富有钢琴艺术的“新纽约经”的美名,在整个音乐的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与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在音乐史上的艺术价值相同。而在贝多芬创作的一系列钢琴奏鸣曲中,早期的创作偏向于严谨且以古典主义曲式为主,中期其曲子的框架发生改变,乐章篇幅趋于自由,而乐章的主题则具有对比性且力度变化较大等。贝多芬在继承古典主义作曲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尝试突破,通过不断创新,开拓了钢琴乐曲中浪漫主义风格的先河。

(二)创作背景

1796 年,贝多芬身体健康出现了问题,一系列病痛随之而来,听力也随之严重减退,身心遭受巨大折磨,甚至在1802 年写下遗嘱,而贝多芬却不是轻易屈服于命运的人,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依然坚持创作,通过超于常人的努力,他强迫自己努力忘掉已经失聪的事实,他创作的《普罗米修斯》舞剧配乐在1801 年首演中取得成果;此后,他相继创作了一系列《C 大调钢琴协奏曲》《降B 大调奏鸣曲》以及《降E 大调奏鸣曲》等优秀作品,这些都成为支撑贝多芬抵抗病痛与忧郁情绪的巨大力量。贝多芬于1804 年内先后完成了《C 大调奏鸣曲》《英雄交响曲》两曲优秀的作品,而该曲忧郁且明亮的特点,很好地反映出贝多芬不甘于疾病,一心与命运抗衡的特点。体现了该曲对命运及生命的渴望。《C 大调奏鸣曲》作为贝多芬为费迪南德·冯·瓦尔德斯泰因伯爵而创作的一首作品,因此该曲也命名为《瓦尔德斯泰因奏鸣曲》,因该曲所表现的精神与意境,也有《黎明奏鸣曲》一称,贝多芬于1800 年完成该曲的初稿,并于1804 年完成定稿,于1805 年正式出版。虽然黎明奏鸣曲这一称呼命运在曲谱上出现,然而其知名度最高。

二、《黎明奏鸣曲》Op.53的创作风格

(一)技巧性

该曲在插部中设计了持续跑动的三连音,并在尾声中设置了32 小节不间断的颤音以及八度刮奏,这些设计均对演奏者的手指技巧与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在作品尾声部分的辉煌处理,激昂且热烈的情绪,再次将作品推向了高潮,而这种处理方法,在贝多芬中期所创造的作品中十分常见。

(二)对比性

《黎明奏鸣曲》全篇的力度跨度较大且具有强烈的情绪起伏,主题选路贯穿于作品始终且反复出现,“p、pp、f、ff”力度呈不断变化的状态,而织体、和声以及调性中的力度也不断改变,旋律风格时而温和、时而活泼、时而具有爆发力。在作品的插部中,巧妙地设计出了突强、突弱的部分,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对比。插部A 中运用的乐曲元素与《塔兰泰拉舞曲》相似,演奏者应表达出其刚毅潇洒的精神,同时应具有热情奔放的特征。插部B 相比于插部A,则更显严峻与响亮,速度也更快一些。整个作品都能够体现出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反映了作者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凸显了贝多芬的创作色彩。

(三)田园性

贝多芬的这首《黎明奏鸣曲》在创作过程中,适当引入了民间音乐,将《祖父之歌》作为曲子的创作动机,在此基础上对旋律进行适当的改编,可以使人充分感受到民歌曲调,从而形成了具有贝多芬色彩的独特旋律。欢愉的旋律在指尖跳动,好似百姓在田园间载歌载舞,其中还充斥着树叶摇晃以及鸟鸣声等,给人心旷神怡的感受。此外,该曲的主题类似民谣旋律,鲜明的色彩与第二章的晦暗形成了显著对比,使人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幸福感。插部B 中设有持续跑动的三连音,情绪热烈且富有节奏感,与塔兰泰拉舞曲特征极为相似,而由键盘所演奏出的八度音程,则好似舞蹈中富含节奏的鼓点,律动感十足。在此曲中,一系列的自然风格被刻画成一幅幅清新脱俗的画面,可以反映出贝多芬对于万物复苏、自然和谐的向往。

(四)抒情性

《黎明奏鸣曲》中应用了Allegretto Moderato 的平稳速度,温和中庸,似乎是作者在深情抒发情感;C 大调为该曲的主要调式调性,而大调具有光明的象征,C 大调尽显纯朴,是十二个大小调的最初调性;通过采用轻柔以及长乐句的形态表达出该区最初的主题旋律,为该曲拉开了序幕,同时使该曲具备了较强的旋律性,富有歌唱性及流动性。而后的主题旋律通过作曲家的变化,可以使听者充分感受到作者自身的情绪变化以及对大自然所抒发的真挚情感,具有明显的抒情性。

(五)交响性

《黎明奏鸣曲》A 段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低音区(深沉、泛音较重)、中音区(柔和)、高音区(明亮、尖锐),该部分的音响效果比较宽广,且在曲中多次出现,而这种情况在贝多芬早期的诸多作品中较为罕见;插部中可以看到一些段落的节奏感较强,例如同定圆号以及长号在吹响跳跃的和弦;而尾声则是由主题的旋律不断变化而变化,构建了一幅黎明到来,田间人民快乐生活、自由欢快的赞歌,给人一种庞大而宽广的感觉。该曲充分运用了钢琴的宽广音域,通过丰富触协调的键手法及多声部的共同配合,很好地体现出了钢琴的交响性风格。

(六)英雄性

因贝多芬自身就具有一定的英雄情结,并且在狂飙运动的影响下,使其英雄情结进一步发展。该曲设计的大量强音部分,则较好地体现了曲子的英雄性,通过持续的强音而代带来一定的音响效果,从而使人感受到激情澎湃。在第63-88 小节中包含了25 个小节的持续性强音与13 个小节的“sf”强音点;而第51-61、163-174、333-343 小节则为该曲的颤音部分,是颤音、音阶及强音的巧妙结合;在第242 小节及第246 小节的“sf”力度处在弱位。由此可见,贝多芬在对此曲进行创作的过程中,透露出了对英雄性的表达。

三、《黎明奏鸣曲》Op.53的演绎分析

(一)双手交叉

在第三乐章中,A 段主题集中于第1-22 小节,其主题旋律主要在于演奏者的左手部分,是抒情性的旋律线条,而其右手则为分解和弦型伴奏织体。演奏中“sempre pp”代表持续性弱力度,演奏者右踏板应踩住每个乐句内。在双手进行交叉弹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演奏者的双手以“右下左上”的位置进行摆放,因在这一乐章中,右手是八度内的分解和弦,因而其跨度并不大,左手则以14 度较大位置的变化而面临较高的难度,此时将左手放置于上方,利于演奏时进行位置移动。右手负责16 分音符的节奏型伴奏,可以在低音部进行持续性跑动,此时应保持力度与速度的均会,不可突然加重声音或加速而导致“附点”节奏的出现。在练习的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先从慢练开始,随后进行变节奏练习,例如两个音一组的前、后附点等,都可在其最后一个音处停留一段时间,随后再接下一组音进行变节奏练习。

在整体的演奏过程中,应保持一定的颗粒感,且音与音之间应保持清晰的音响效果,避免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弹奏时可以通过贴键演奏的方式进行,并注意对力度进行合理把控。左手需要将该部分的主题旋律予以重点突出,因而其力度应稍重于右手,然而主体部分的旋律线条应体现出较强的抒情性,因而在下键时应尽量避免鲁莽和粗糙。对此处进行练习于演奏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向前“推”的方式进行触键,需要做到“深”而“扎实”,虽然此处被标记为“sempre pp”,却应避免由于力度较弱而导致的“虚”的现象出现,可通过“指腹”部位触键,使音响效果柔软且扎实,同时较好地控制力度。在这部分出现的乐句相对较多,因此应注意句子间的“呼吸”以及内部起伏。

(二)颤音

在本曲的第三乐章中,共出现四次颤音,分别为第51-61、163-174、333-343 及485-514 小节,而这四次颤音的出现也是此乐章中最大难点,每一次出现都与主题旋律相结合,不断将作品情绪推向高潮。前三次颤音部分的设计几乎完全一致,需要演奏者的右手拇指与食指进行持续11 小节的连续颤音跑动,而其中指与无名指应再现该曲的主题旋律,左手承担快速跑动上下节音阶的作用。该曲的第477-514 小节乐曲调式调性变化极大,该部分也是颤音中难度最大的部分,演奏者需要做到右手拇指与食指的持续38 小节颤音的演绎,此时对演奏者的手指技巧与技能均为严峻的考验;而右手其他手指要负责高声部的旋律线条,这部分左手部分则换为三连音节奏型,由上下起伏音阶转为分解和弦,不同于前三次的音阶。

该曲的颤音部分需要演奏者对声部之间力度及音色的区别予以良好把握,在四次颤音当中,演奏者右手技术要求并未发生改变,需要通过拇指和食指将该曲的音色及音量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保持演奏的平稳和均衡,由于演奏者需要用拇指演奏颤音,在此过程中很容易将音量加重而使速度拖慢,因而在日常练习中可通过适当放慢速度,而对手指敏捷度予以训练,切勿将音阶演奏得模糊,待到加速之时,应将拇指贴键弹奏,从而确保能够快速且敏捷地触键,以达到演奏效果。因需要右手无名指和小拇指演绎高声部旋律,而这两个手指与其他指相比较弱,因而可以有效结合演奏者手臂及手腕的力量弹奏,而在演奏高声部的旋律线条过程中,中声部的颤音同时持续性进行,此时应注意的是当高声部与中声部相结合进行演奏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颤音“中断”现象,因而在平日练习中应多加注意。

演奏者左手部分前三次的颤音均为十六及三十二分音符,这部分需要做到快速跑动,前四小节为16 分音符的分解和弦,第5 小节出现了主题旋律之后,演奏者的左手需转变为快速跑动音阶,连音与跳音相互穿插,力度由f 逐渐向ff推高。此时,演奏者左手部分的弹奏内容应清晰且富有颗粒感,而尾声部分颤音转分解和弦位置的三连音,力度则变为“pp”主导,在处理的过程中应更为柔和,而这部分要求三连音的演奏做到更加平稳且均会,右手部分主要负责支撑分解和弦,一旦左手部分的节奏发生混乱,右手节奏也会随之改变。

(三)三连音

在《黎明奏鸣曲》的整首作品中,出现次数较多且占比较大的即为三连音,每次都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如第63-70 小节,需要右手三连音配合左手八度和声音程;第184-189 小节需要右手八度和声音程配合左手三连音;第71-80 小节需要右手旋律音程配合左手八度音程;第353-377 小节需左、右同时进行三连音;第51-61 小节是一种颤音与三连音进行组合的方法等。

快速跑动是本曲中出现最多的三连音表现形式,要求演奏者具备较高的弹奏精准度,而这里所说的精准度并不局限于音准,而是包括节奏在内的精准度要求。例如第63-70 小节、第184-189小节、第71-80 小节等,均采用八度音程与三连音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演奏,而这些小节以“f、sf、ff”为主要力度,具备较强的节奏感,在演奏过程中需要很好地把握节奏的稳定性,切勿没有依据地对速度进行变更,演奏者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节拍辅助器进行练习,从而加强对这一段内容的节奏控制。三连音在日常的练习中应以慢练熟练为主,切勿急于求成。

在第353-377 小节处的三连音设计,需要演奏者双手同时且快速跑动,这也是整首作品中应用的三连音元素对技术要求最高也是最难的点,26 个小节持续三连音的快速跑动,对于演奏者的手指机能、精准度、双手配合度等均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整个曲子的和声走向予以精确把握,还要对句子间的划分予以明确,从而更好地体现出音乐的流动性。

(四)八度

在《黎明奏鸣曲》中,八度音程呈现出两类强烈对比:第一类(第63-70、71-80、184-189 小节),这部分标记为强力度的“f、sf、ff”,主要由跳音级非连音组成,但和声的效果并不以宏大为主,而是选择了简单的八度音程以及三连音,因而此处需要很强的力度进行演奏,且节奏感较为强烈,但却不需太厚重,因而在演奏过程以及日常练习中,演奏者的手腕应做到始终保持“固定”的状态,可借助前臂肌,将肘部力量传入指尖部位,而后快速的下键,通过该种方法而弹奏出的八度及和弦效果会更加有弹性,且可以表现出坚定有力的效果。

第二类(第31-44 小节),标记为圆润、连贯演奏的大连线或轻柔力度的“pp”,通过八度元素使主体旋律再现,在对这部分进行演奏的过程中,在这部分,不论从演奏力度或是演奏的连断性而言,都与第一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此处是以“pp”为主的力度记号,大连线与乐句内音符相连接。虽然此处标注了制音踏板,但是在练习过程中应首先通过手法将前后音符流畅连接,待到手部技术成熟后,再融入踏板。演奏出的八度音响效果应以轻柔和连贯为主,可以适当将触键角度进行调整,再通过指腹使下键的速度减缓,通过向前“推”的方式进行弹奏。在第31 个小节部分,演奏者右手第二个音虽然有“跳音”的标注,然而却可以通过断奏方式进行弹奏,不可演奏的太过活泼,演奏者可适当运用其前臂的重量,使第二小节的第一个音得以自由落下,通过这种手臂带动手腕的方式,并结合相应的指法,做到与下一个音的巧妙连接,可使下键速度稍慢,从而使演奏出的音色兼具朦胧与缥缈的美感。

(五)踏板

在钢琴曲目的演奏中,乐曲的音色同时受演奏者触键方式与强弱变化的影响,同时,演奏者对踏板的应用情况也会使乐曲的音色发生改变。

《黎明演奏曲》中第1-23 以及31-44 小节,以较长的右踏板对乐句内进行了标注,但若长时间不间断踩住踏板,加之和弦内包含了Ⅰ级与Ⅴ级的进行,乐句内出现了和弦功能的转换,因而乐句内若长时间踩住右踏板,很容易出现音响模糊或音量增大的现象,因而在乐句内应用右踏板的过程中,可适当调整踏板的深度来进行演奏。

在需要较弱音量但同时需要保证干净且圆润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半踏板的方式,使踩下去的右踏板所产生的音响整体效果较为圆润且干净。而在这两处,需要表现出较弱的音量,而右踏板会增强音量,因而可以加入左踏板,特别是在第31-44 小节,这部分的主题旋律由前段的单音转为八度音程,合成的效果也会变大。

在应用左踏板的过程中,无须完全踩到底,左踏板的加入会使音色发生较大改变,而在此过程中仅仅需要进行一定的“弱音”处理即可。

在第71-80 小节处的sf 标注均在长音处出现,因而可将长音处作为音量加重之处,并在此处加入右踏板,在手指演奏(按下与松开)的同时配合右踏板(踩下与抬起),这种方式称为节奏踏板或重音踏板,而在该处应用,能够发挥其突出重音以及增强节奏感的双重作用。

在作品结尾处的最后四个小节中,也应用了强力度记号的标注,因而,这部分也可以通过节奏踏板的应用来使音量增强,从而产生浑厚共鸣的效果。

猜你喜欢

八度颤音奏鸣曲
孤岛自鸣:流连与放逐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颤音问题研究
手机上的奏鸣曲
八度法在钢琴演奏中的难度与训练措施分析
春天的证词(外二首)
一千零一个愿望
饥饿奏鸣曲
解读钢琴作品《筝箫吟》
呼噜奏鸣曲
刍议音乐表演与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试论音乐表演中如何进行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