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健康管理与免疫力
——张文宏教授、郭清教授访谈
2022-11-10张文宏
张文宏,郭 清
(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感染科 200040,2.浙江中医药大学 健康管理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53)
(以下简称“王”):大家好,欢迎大家今天来到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全民健康管理新理念免疫力论坛。免疫力这个词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常听到“免疫力”,但是免疫力究竟是什么?免疫力和人类的健康是什么关系?如何去调整自身的免疫力水平?网络上的信息纷繁错杂,让人感觉复杂难懂。今天(12月15日)是世界强化免疫日,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科普教育杰出人物获奖者张文宏教授,以及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首批成员郭清教授,请两位教授共同揭开免疫力的“神秘面纱”。
免疫力概念的解读
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的生活习惯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在面对新冠肺炎这一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对于预防或治疗疾病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已经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免疫力防线”的构建显得非常重要。所以今天第一个话题,想和两位教授共同探讨“免疫力”究竟是什么?有请张教授。
(以下简称“张”):关于免疫力,大家感觉都知道,但是如何去定义免疫力,事实上又很难,谈到免疫力,首先需要搞清楚“免疫”是什么意思。
(以下简称“郭”):“疫”在中医里指疫病、瘟疫,从远古时期到近代,最主要的疾病是传染病。中医没有免疫这个概念,但应对瘟疫、疫病,中医特别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提升人的正气抵御外来的疾病对身体的侵袭,是最积极有效的方法。
中医里的“疫病”指传染病,免疫就是“避免瘟疫”,再加个“力”字,就是有关这方面的力量。就免疫力这个概念本身,中西医之间有了沟通交汇,一种传染病暴发,为什么有些人会得病,而有些人不会?于是人们认为,中医提到的“正气”可以阻挡患病。
从西医来讲,我们谈谈全世界第一次对免疫力的认识。第一届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Emil Adolf von Behring)发现白喉的抗毒素血清,临床实践证实,得过白喉的人的血清可以抵抗该病。后来,人类尝试从免疫动物体内提取血清阻挡白喉杆菌,通过免疫的方法产生抗体对抗细菌。一年后,第二届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罗纳德·罗斯(Ronald Ross)发现,除了抗血清里的成分外,血液里面有一些细胞具有吞噬病原体的作用,我们可将其看作是免疫力的载体。之后,在免疫学发展过程中又发现很多细胞和免疫力有关,科学家尝试将免疫力诱导出来,因此产生了疫苗。最早的疫苗是由路易·巴斯德( Louis Pasteur)研制,包括鸡霍乱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其理论和应用引起了医学实践的重大变革。
当然,今天我们对疫苗的了解比18世纪、19世纪有很大的进步,今天的疫苗类型可能有很多,但核心的一点是,我们如何将各种免疫的力量调动起来。
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大楼的花园正中间矗立了一尊铜像,表示通过“种痘”预防天花,直至彻底消灭该病。在世界卫生组织成立40周年的大会上,将消灭天花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三大科学成果之一,这一行动的更大意义在于宣告传染病是可以战胜的,这是免疫学的一个重大进步。
刚才郭老师讲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中国在明朝的时候尝试将那些得过天花、即将痊愈病人的痘痂研成极细粉末,放在曲颈根管一端,对准鼻孔吹入健康儿童体内,以达到种痘预防天花的目的。到清朝康熙皇帝以后,每一位皇太子都会用这种方法“种痘”,有的儿童经此方法后会患天花,但症状大多不重。中医对此叫以毒攻毒,诱发正气,而这里其实就是诱导免疫力。这种“种痘”方法后来也传入欧洲。
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是英国的一位临床医生,他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观察,为什么有些人会得天花,有些人不会得?我们知道肯定是免疫力不同,但是问题又来了,免疫力从何而来?18世纪末的时候,爱德华·詹纳发现奶场女工和农民当中有一种公认的说法:牛痘是牛患的一种病,人在挤牛奶和饲养牛的过程中,反复与牛痘接触,牛痘也可以传染给人,但患过牛痘病的人,不会再感染天花。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仔细的调查研究,发现牛痘的免疫力与天花的免疫力有交叉,于是利用牛痘诱导了天花的免疫力,直至人类彻底消灭了天花。
可以说,无论从中医的角度还是从西医的角度,对免疫力的研究都有着殊途同归的看法。
听了两位专家的介绍,我理解:在人类数万年的生存和繁衍的过程当中,我们虽然生活在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中,但实际上这个环境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危机。正是因为我们有了免疫力的保护,才能够繁衍进化至今,免疫力是生物在进化过程当中的一个产物。这样的理解张教授觉得正确吗?
确实如此。人类是1928年发现青霉素,1943年后才用上青霉素,所以可以想象,在20世纪之前,我们没有抗病毒药物或者是抗细菌药物,所以人类一路进化至今,除了自然灾害和野兽之外,对我们最大的挑战是细菌和病毒,那时候没有药物,只能依靠人类进化出的免疫力抵御疾病。但是,有些免疫力还要我们主动赋予,比如天花在发现疫苗之前已经流行了几千年了,靠人类的天然免疫力无法消除,所以我们需要去赋予免疫力,也就是主动接种疫苗。在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我们积极推进疫苗接种工作,也是这个道理。
我是西医教育背景,但又受到中医家族的影响,所以在新冠肺炎疫情刚暴发的时候,提出从两个角度做好疫情防护工作:一个是“外防护”,比如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强调公筷公勺等;还有一个是“内提升”,比如良好的营养状况、充足的睡眠、好的心情,再比如晒太阳,从中医的角度说,晒太阳可提升正气,从西医来讲,晒太阳是促进钙质吸收的重要途径。
免疫力和疾病的关系
刚才两位教授是从中医和西医两个不同的角度,又殊途同归地解读了免疫力的概念。下面我想和两位教授探讨另一个大家普遍比较关注的话题,也就是患病率非常高的慢性病,慢性病和我们的免疫力之间是否也存在着某种关联?
免疫力和很多疾病都有关系。比如新冠肺炎患者有的会发展为重症,有的症状很轻,这里就有自身免疫力的差别。容易发展成为重症的患者,普遍年纪偏大,患有糖尿病、肿瘤、肥胖等,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削减了自身的免疫力。比如肿瘤,医学证实肿瘤的患病与长期情志郁结相关,情志郁结会造成免疫力不活跃,加上很少锻炼身体,长期缺乏营养,造成机体免疫系统功能较低。人体的肿瘤细胞来源于正常细胞,但是免疫系统会识别肿瘤细胞并将其吞噬,或者将异常细胞控制起来,这被称作免疫监视和免疫清除。此外,除了传染病和肿瘤以外,还有一类疾病与人体的免疫调节有关系,叫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患有这类疾病的人免疫调节存在异常,他们既对新冠病毒易感,又因为免疫力太强导致免疫细胞攻击正常细胞。
因此,我们特别强调人体的平衡状态,免疫力太低不好,太高也不好,需要了解什么情况下会生病,然后再去除生病的原因,比如乙肝病毒感染。全世界肝癌病人有一半在中国,但是,临床发现,很多人诊断乙肝病毒携带的时候,肝功能是正常的,如果患者和医生忽视这一情况,等十年、二十年后患者发展成为肝癌,治疗机会就大大降低。这就是“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下医治已病”。
刚才提到中医治未病,我在思考,日常生活中会有这样一种状态:有时候工作压力比较大,或者是情绪有一些波动等,会感到身体不舒服。我去医院做一些相应的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这样认为我是健康的,拿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十大标准对照,却也没有达到健康的状态,这样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不是与我们的免疫力有相应的关系?
你讲的是亚健康的状态。亚健康的状态就是还未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因为在出现病症的时候已经有较长的异常时期,在这段时间,机体的免疫力与疾病不断斗争,如果没有取得胜利,就会表现出疾病的状态。在疾病形成的过程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身体反应是非常灵敏的,我们会觉得不舒服,这种不适感可能会在免疫力检测中得到部分反映,比如免疫细胞的功能降低,但这种指标的反馈不太显著。但是,人一旦患上疾病,会发现免疫指标的异常很显著,比如新冠肺炎患者的免疫细胞水平,特别是淋巴细胞会大幅下降,机体的免疫力受到巨大的打击。但反过来回想,在患者患病之前,这些淋巴细胞或者其他指标,是不是已经出现了功能方面的不良状态?因此我认为,亚健康状态特别值得我们引起注意:第一,感觉到不舒服,需要尽快做体检,因为这个时候可能疾病已经发生了,只不过临床表现还不显著;第二,现在还没有患病,但是个体已经进入患病的前期。比如2型糖尿病,如果血糖出现明显的升高,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但是在血糖明显异常之前还有一个状态,叫做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异常),指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血糖超过正常水平但是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无论哪一种疾病,都可以找到疾病的前期状态。所以在临床中,近年来特别注重疾病前期的干预:注重对糖耐量异常的治疗来预防糖尿病;注重对肺结节的随访和干预来预防肺癌;注重宫颈炎的治疗以预防HPV感染防止宫颈癌的发生;注重乙肝病毒感染的筛查和乙肝的治疗防止肝癌等。
因此,对于亚健康状态,我们应该有全面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寻找是什么原因引起这种情况,比如睡眠状态、精神状态、心理压力、营养状况等,有可能是因为从事了不适合自己的工作,或者是近段时间的家庭关系紧张等,方方面面都需要考虑。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评价的10个方面来考虑,健康的人占15%左右,疾病状态的人也占15%左右,亚健康状态的人占比达70%。临床医学强调“三早”,是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健康管理也有“三早”:第一是早筛查,面对全人群的早筛查,主要是筛查健康风险,是否存在高危因素;第二是早评估,这个评估应该是多维度的评估,不仅是指标的评估,比如免疫力检测,检测各类免疫细胞水平,还需要评估心理健康、职业特点、生活习惯、饮食等等,因为慢性病大多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第三,进行系统多维的评估之后,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危险因素干预。健康管理应该是预防为主,战略前移。这样做,我们可以较早地发现疾病并尽早干预,即便是肿瘤,其病死率都会大大下降。
免疫力的测量与健康管理“三早”
从两位教授这一轮的对话过程中,我觉得有个词特别值得关注,就是“测量”。刚才张教授提到体检的时候可以去进行免疫力评测,是否能够这样理解,像我们可以使用血压计测量血压那样,我们是不是也有一些手段可以用来评估免疫力状态?刚才二位提到一个词叫做动态平衡,免疫力在什么情况下会达到动态平衡?
从早筛查这个角度,我们希望引入科学的筛查手段。筛查分为几个级别,首先是一级筛查,是指人人普遍享有的筛查方法,在这里需要着重考虑经济承受能力,比如健康危险因素的筛查问卷,可以免费或支付较低的费用,提示个体存在的健康风险。其次是二级筛查,可以借助现代仪器设备进行检测,比如抽取外周血进行免疫细胞的检测,如果个体的检测结果不在正常区间范围内,可提示存在风险,进入三级筛查。三级筛查需要针对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筛查。筛查后进行健康促进,根据个体的健康风险提供科学的干预方法,有的放矢。
就免疫力而言,我们很难确定普适性的指标,不能对全人群进行所有免疫指标的检测,需要分级分重点进行,根据高危因素,比如容易感染的或者血液系统存在问题的,应该对其免疫系统进行全面检查;还有一些儿童很容易发生感染,在免疫方面经常也会存在异常,需要尽早检查和干预。
刚才两位教授从不同的角度谈到了普适性的检查和个性化的检查,那么我们是否有一些相对普适性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免疫力状态的调整?
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需要日积月累。新冠肺炎疫情终究要过去,未来我们还是会面对慢性病的挑战,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健康管理服务过程强调的是漫长持续的状态改善,我们需要不断检测、连续评估和全程干预。针对传染病,人类在进行免疫接种后会得到有效的保护,但是慢性病多因多果的致病特点使其难以被寻找到单纯的治疗手段能够让人们一劳永逸。因此,个人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很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的研究要做。
比如我们刚提到的免疫力指标,如果临床医生发现有一些迹象可能提示个体的免疫力状态存在问题,会有非常全面的评估跟进。我们强调关注系统性的健康管理,出现亚健康和疾病状态的时候进一步精准检测,这时医生会作出判断,做到早期干预。
健康“误区”解读
两位教授都是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的首批成员,今天想借此机会请两位专家进行健康误区的解读,帮助我们科学地进行日常健康管理。第一个话题想请郭教授谈谈,市面上的保健品非常多,保健品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改善免疫力状态?
保健品为了保护健康,可以帮助我们改善免疫力状态。但是不能盲目服用保健品,需要根据身体的状态适当地进行补充。另外,中医学还有一个观点叫做“药补不如食补”。最好的药物是食物,需要我们做到合理膳食、科学营养,因人而异,强调个性化和精准的营养指导。
有句俗话叫“无酒不成席”,我们平时吃饭的时候会饮酒,饮酒是否能够帮助我们杀灭病毒?
中国古代很多人都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习惯,但是那个时候的酒和现在的酒不同。在古代,各地都有酿酒的习惯,但酒精度数不高。在现代,我们的提纯技术大大提升,经过蒸馏后可以获得高度的酒,如果饮酒过量会持续形成酒精依赖,脏器会受到严重的损害,比如酒精性脂肪肝,会发展成为肝硬化,造成死亡。同时,饮用高度酒不能够杀菌消毒。医用酒精的浓度是75%,无论是将酒直接输入血液还是饮酒,都无法达到杀菌的酒精浓度。
有部分民众是素食主义者,素食会不会对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造成影响?
营养学研究方面证据已经比较充足,各国都制定了国民的营养膳食标准,营养学里最基本的原则是营养均衡。根据营养科学的角度,我不主张某些食物不吃,某些食物要多吃,这都是不合适的。肉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维系生命运转的基本营养素。我们需要按照这个标准安排科学合理的膳食。
到目前为止,没有充分的证据证实素食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应该说损害健康的不是素食,而是不完整的营养配比。素食者在全面的营养配比方面会比食肉者困难,很多植物也有丰富的氨基酸,但是需要合理搭配。第二点,部分素食者不拒绝食用鸡蛋,鸡蛋的营养是比较好的。所以,素食者需要对自己的营养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
有时候我们会讲要适量运动,达到中等强度的运动。运动状态是否会对免疫力造成影响?
运动是提高身体机能的非常重要的办法。运动对人体会造成各方面的影响,首先影响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其次影响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还可以燃烧多余的脂肪。但是还有一些我们无法看见的,比如机体的免疫力,免疫的组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经常运动会使免疫力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细胞的新陈代谢加快,细胞的活力会更强。跑步、瑜伽,甚至坐禅,都会对免疫力有提升作用。
我们强调适量运动,每一个人选择适合,并且喜爱的运动方式,最重要的是,运动要长期、持续,形成习惯。
尾 声
今天非常感谢两位教授生动而形象地对免疫力的解读,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之下,我们除了做好戴口罩、常通风、勤洗手等“外防护”的措施之外,还需要提升自己的免疫力,调整自己的免疫力状态,做好“内提升”。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与其坐等疾病来,不如主动管健康。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感谢两位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