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博物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2022-11-10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

文化产业 2022年23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俗文物

才 藏 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

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已逐渐取代手工制造。近代西方工业革命对我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使我国部分传统民俗文物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博物馆是广泛搜集、保存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文物的专业部门,在我国民俗文物的合理保存与使用过程中扮演着难以取代的重要角色。基于此,系统分析民俗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并从博物馆视角研究合理保存与使用中国民俗文物的对策,以供有关从业人员参考。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各民族与地方在民俗和历史文化发展上都有着显著区别。民间文化包含在民俗文物中,在民俗文物的帮助下,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特定地区民间习俗的历史和发展过程。不同于文字与歌曲,民俗文物具有更强的物质性,可以为我们的认知提供更直接的体会。为此,博物馆相关部门应增加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工作,更好地推动我国民间民俗文化传承。

民俗文物的意义

一般民俗文物是指某一时期内与民间生活和工业生产息息相关的物品,并且通常包括很多内涵,如民俗信念、生产技能、社会文明、体育娱乐、日常生活和工具的使用等。其往往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可以充分反映当地民众的社会文化、生活与生产面貌,并粗略地记载了当时实际的历史民俗演变过程。但事实上,一般民俗器物也是融合了民俗文化与历史的器物。和一般出土文物相比,这种民俗文物更能体现某些历史时代人们的真实生活。在现代工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中国传统民俗文物的流失引起了地方政府部门和社会的重视。因此,人们必须大力保护民俗文物,传承传统民间优秀习俗文化,进一步加深对民间习俗的理解,探索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根源,并全面挖掘传统民俗文物的意义。除了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民俗文物还能促进我国国际地位提高,帮助世人重新认识我国的历史文明。

民俗文物的处境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民俗文物保护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民俗文物的损毁与丢失情况也日趋严峻。当前,民俗文物保护现状如下。

第一,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一个时代的文化产物自然会排挤和冲击其他时代的文化产物。在当今网络时代,更多人欣赏新鲜事物,忽略了对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年轻一代人看来,民俗文物是旧时代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产品,和当代青年的思维格格不入。因此他们对民俗文物保护工作有着强烈的抵触心理。久而久之,年轻一代人就失却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意识。

第二,当代民间艺术正逐步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人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知越来越匮乏。在快节奏生活的背景下,民俗文物看起来似乎没有那么有趣。古人用智慧创造的民俗工艺品逐渐销声匿迹,而民间艺术家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其原因在于传统民间艺术品的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因此在与现代工业的较量中地位渐居劣势,也造成了越来越多民俗文物的销声匿迹。

第三,博物馆是保存民俗文物的最好选择,但是,由于博物馆人员管理意识不强,造成了物质资源的消耗;博物馆的文物保存技术也未得到普及,使得民俗文物得不到良好的保存。因此,现阶段对民俗文物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而博物馆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须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对民俗文物进行全面保护与利用。

博物馆民俗文物保护利用现状

专门的民俗文物博物馆数量少

我国虽有不少重要的民俗文物,但用来保存和陈列民俗文物的博物馆总量却相对较少。近年来,政府部门和地方有关单位牵头成立了民俗文物博物馆。各省市与文化旅游单位也一直在研究建设这一类博物馆。但社会对民俗文化的发展以及对民俗文物的收藏、保存与利用普遍不够关注。同时,由于以前设立的博物院无法在短时间内扩充陈列规模,也缺乏足够的空间来设置更多收集地点。因此,很多民俗文物无法被长期收藏,即使被收藏了,也不能保证迅速被博物院保存与利用起来。

民俗文物流失较严重

由于中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新文化、新业态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民俗文化形态,中国传统民俗文物的保存也遭遇了困境。同时,很多中国传统民俗文物产品也处在消亡的边缘。部分民俗文物即便被博物馆收藏并得到了有效陈列,也无法得到更深层次的保存与利用。更让人痛心的是,有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私利秘密购买中国民俗文物,并把这些民俗文物出售给境外购买者,这对中国民俗文物的保存与收藏构成了严重威胁。

部分博物馆对民俗文物不够重视

大众对民俗文物的关注不够是中国民俗文物保护研究与发展的又一问题。有些博物馆由于对民俗文物及其背后的人文特点、历史含义以及社会价值认识不足,未能适时地将对民俗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上日程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耽误了有效保护民俗文物的时机,也因此导致了许多优秀民俗文物的损毁。

博物馆保护民俗文物的措施

突破传统思维的桎梏

在民俗文物领域,政治思想意识有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随着民间文物保护法的推广普及,人们对保护国家文化和文物的意识也普遍提高,但对亟须维护的民俗文物的保护意识比较淡薄。很多博物馆工作者在保存民俗文物时,往往只保存珍稀、精致的文物,从而造成保存和消亡共存的困局。因此,在保护现有民俗文物的过程中,博物馆必须在收集整理的同时仔细检查,对于粗糙的器物,也要进行精细记录和保存,以促进文物保存和利用的顺利进行。另外,在维护过程中,博物馆也要高度重视对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遗迹的维护,全面保存民俗遗产。

运用多种方式征集民俗文物

博物馆要在全省范围内调查与搜集民俗文物。当前民族区域内仍有大量民俗文物,因此,我们应该先对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物的搜集与研究。但是,在收藏和研究之前,人们必须先熟悉各地的历史发展、风俗人情、生活习惯等,特别是一些具有明显民族特征的地方。这样一来,人们就既能更加充分地认识这一地方的民俗文物,又能帮馆内人员搞好群众宣教工作,引导群众捐献民俗文物或把民俗文物收藏到馆内保护,让民俗文物得到合理保存与利用。

调查和征集过程要细化

在民俗器物的收集与研究中,工作人员的思维不应当被局限。既要重视做工精致、物件量少的民俗文物,又要关注当地人在生活中的常用物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并不注意对民俗文物的保护,所以一些文物在经长时间保管或使用后,会变得十分粗糙和破烂。如果工作人员没有及时找到这些民俗文物,它们就会分散在人群中,错过被收藏保存的机会。因此,博物馆不但要大量征集文物,还要提高对民俗文物的关注和调查。唯有如此,才能及时发现更多民俗文物,使其早日得到正确的保存与利用。

优化整理文物

在民族民俗文物的管理中,博物馆的场馆布置与文物的管理水平直接相关。人们在调整民俗文物的布置时,应着重注意以下问题:首先,研究掌握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为文物管理的整体布局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大力探索这些少数民族的历史人文和风俗习惯,标准整理的进度范围,防止文物管理出现纰漏;最后,普及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度,使民众自愿捐款或委托管理,及时充分地保护民俗文物。

建立保护文物的档案

在博物馆中,文物档案是规范民俗文物的重要基础。文物档案不仅记录了发现文物的起源、意义、历史背景和功能,还可以让人们系统地认识这些文物。在文物档案保存的形式中,纸质文档是一种主要的表现形式,但在记载与保存过程中极易出现记载错误、文件损毁等问题,从而大大降低其记载文物的能力。在新时代,为进一步提高博物馆的文物保护水平,管理者将在介绍文物的过程中给出更详细的解说和作用等信息,以增强民俗文物在介绍实物过程中的观赏价值。另外,为避免文物信息出现记录损毁,在保存过程中应建立相关文物的电子文档,以便于今后的保存和使用。

注意保护细节

民俗文物领域对博物馆的专业性、系统性提出了高度要求。为完善管理过程,博物馆管理者应当重视每一个细节,严格控制民俗文物的微观环境。为此,文物管理人员必须系统研究文物的特点,掌握适宜其保存的温度、湿度、空气、光照条件等,以规范文物环境。同时,根据目前文物保存的实际状况,管理人员应拓展保存思路和视野,在现有文物保护种类中广泛搜集有关资料和配套的文物,大力传承民俗文物原本的功能和价值,以便游客可以准确地了解民间文化遗物的真正文化含义,从而有效地传承弘扬历史文化。

利用先进技术

科技的发展为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提供了许多便利。在录入民俗藏品信息时,工作人员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保存,并通过互联网网络实现信息共享。这样一来,不仅能更高效地长期保存藏品信息,还能利用网络共享藏品的图像和信息,更加便于人们查询、检索和研究。

重视民俗文物,增加民俗文物的数量

博物馆在调查收集民俗文物时,不仅要注重其历史价值,还要关注其文化价值。尽管我国目前有五千多家博物馆,每个博物馆中都珍藏着一大批文物,但是,由于博物馆人员在收集文物的过程中只重视传统民俗文物的历史意义,并未充分考虑民俗文物的文化价值,因此很多民俗文物没有被有效地收录到馆内。

博物馆利用民俗文物的措施

认真研究民俗文物的属性

在博物馆中,民俗文物本身的属性是民俗文物保存和利用的必要基础,博物馆的保存与使用有着高度的专业性。在研究与收藏文物的过程中,博物馆可以对文物进行深度发掘。一般来说,博物馆工作者掌握着民俗文物的第一手资料。如果研究材料增加到法律要求的数量和质量,就可以获得有关文化遗产研究的更有效和实用的信息,进而扩大研究的社会影响。另外,在进一步研究文物属性时,收集、管理与研究等相关工作能够进一步提高博物馆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推动博物馆进一步发展。

大力开发民俗文物的社会价值

鉴于民俗文物在展览中的作用,我们可以将其作为民俗文化的承载者加以利用。通过博物馆陈列的民俗文物,参观者能够体验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民俗文化。同时,民俗文物展示也有助于实现中国民俗文化的沟通与传播。博物馆通过视频、图文等多种表现方法,记录民俗文物的具体外形与特征,并加以生动有趣的解说,使参观者更加直接地认识民俗文物及其背后的中国民俗文化。总而言之,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环境下,大力开发民俗文物的社会价值,能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大力开发民俗文物文创产品

对于博物馆而言,开发民俗文物相关的衍生商品也是有效利用民俗文物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中国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许多国外友人对中国的历史、民间文学、文化和手工艺品充满兴趣,愿意来我国参观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中国民间文化和民俗文物受到许多外国友人的青睐,甚至部分具有特色的地区已经把博物馆发展成旅游胜地,还受到了旅游者的青睐,其中不少旅游者就来自海外。

综合上述情况,博物馆可以在展区周围开设若干纪念品店铺,推广民俗文物的相关文创产品,以便在提高博物馆收入的同时,进一步宣传民俗文化。同时,可以在博物馆旁建立老作坊或民俗文物模拟作坊,给旅游者创造购物或游览的条件。这样一来,不仅能促进景区总体经济效益快速增长,还能扩大中国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播,进而促进我国传统民俗文化走向世界。

彰显民俗文物强大的教育功能

在我国,博物馆是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教育场所。因此,博物馆可以举办一些民俗体验项目,开展民俗文化讲座,聘请有关民俗学的专家学者开展座谈会;通过这些活动,把民俗带到学校里,给中小学生普及民俗常识,引导他们观看民俗文物,制作简易的手工。这样一来,学生不但能够学到理论知识,还能通过实际操作学习技能。另外,博物馆还可以密切联系地方中小学校,为中小学生设立专项陈列活动,也可以通过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介绍,向中小学生全面传播弘扬传统民俗文物的历史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公益属性。通过以上方式,进一步彰显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培养中小学生形成高度的民族荣誉感和崇高的爱国精神。

博物馆是我国民俗文物传播的主要场所之一,而民俗文物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所以博物馆必须承担起让人们关注民俗文物的重任,同时致力于民俗文物的保存和研究利用,发挥教育功能,向更多人展示民俗文物蕴含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通过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更好地促进民俗文物相关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开展进行。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俗文物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文物失窃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