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冬奥村新年世界音乐会的主题诠释与价值传递

2022-11-10中央音乐学院

文化产业 2022年24期
关键词:冬奥音乐会世界

李 栋 中央音乐学院

2022年1月5日,距北京冬奥会开幕还有30天,中央音乐学院携手中国银行在北京冬奥村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乐迎天下 一起向未来”新年世界音乐会,欢迎入住冬奥村的各国运动员。音乐会通过六大篇章展示对世界音乐的理解与尊重,用世界音乐的文化内涵致敬奥林匹克精神。“一起向未来”既是北京冬奥会的口号,也是本次新年世界音乐会的主题,传递出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它涵盖了大部分主流的运动竞技项目。世界各国的广泛参与使其在世界范围内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和数量庞大的观众群体。高规格的体育赛事、奥运会开幕前的圣火点燃与传递、开幕式上放飞的和平鸽都体现了人类以体育竞技代替战争,以团结一致代替相互对抗的美好愿望。奥运会的文化元素也非常丰富,无论是主题曲、会徽还是奥运吉祥物都为观众所熟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其文化影响力。

北京冬奥会也非常注重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全力做好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的讲话中提出:“要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以体育为主题,以文化为内容,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化宣传活动,广泛吸引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要广泛开展对外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中央音乐学院立足社会需求,依托专业优势,结合本届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的理念,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冬奥村的第二天,在北京冬奥村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年世界音乐会。

用世界音乐文化内涵致敬奥林匹克精神

体育和音乐联系紧密,两者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人类自古希腊始对“健康和美丽”的追求。这场北京冬奥村新年世界音乐会便是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对这种追求的生动实践,也是迄今唯一一场在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举办的音乐会,涵盖了世界各地的多种音乐文化,融合了源自传统与当代的丰富音乐元素,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热情好客的态度、宽广博大的胸襟和平等互信的理念。

音乐人类学的观点认为:“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中的音乐。不同音乐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其文化价值是平等的,这就奠定了不同文化音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与相互合作的前提与基础。”这种观点与世界音乐的文化内涵高度吻合。进一步来说,音乐还揭示出人类对文化从传统到现代变革的适应,这也是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次新年世界音乐会用一场跨文化的、兼具传统与现代的世界音乐盛宴来欢迎各国运动员,旨在满足其多元的审美需求和基于自身文化背景的审美习惯。此次音乐会的成功也证实了音乐是跨文化交流中能够克服语言障碍和文化隔阂的通用“语言”。不仅如此,世界音乐无所不包的宏大范畴和其中蕴含的无限融合可能也彰显了人类文化的共通性。

我国是体育大国,也是在建设中的文化强国。文化的强盛离不开扎实完备的理论研究、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民群众。以世界音乐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为例:早在1964年,中国音乐学院就开设了关于亚洲、非洲和拉美地区的音乐课程,至2009年,全国开设世界音乐课程的院系有将近100个。从1995年陈自明教授和俞人豪教授出版《东方音乐文化》后,我国相关世界音乐著作的出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断取得突破。1996年9月,世界多元文化音乐研究和教学领域的首次全国性会议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此后,我国举办了越来越多富有影响力和学术成果的世界音乐学术会议,这也大大推动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学术研究为世界音乐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多与之相关的音乐交流实践活动也逐渐在我国生根发芽。例如,此次新年世界音乐会的主办方中央音乐学院就有着多次成功举办“世界音乐周”的经验。这些经验为这场新年世界音乐会提供了扎实的学术基础,赋予了其多元、包容的主题思想。新年世界音乐会的成功举办对世界音乐在我国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世界音乐会的创新形式使世界音乐成为易于感知的文化实体,冬奥村作为演出平台放大了其文化影响力,媒体的报道与转播更让世界音乐进入了普罗大众的视野。通过这场世界音乐会,各国的运动员看到了一个文化开放、文化自信的中国,我国的观众也感受到了多姿多彩的世界音乐文化,看到了一个文化事业蒸蒸日上的祖国。

“世界音乐”在广义上包括世界上所有国家、地区和民族的音乐,它的构成极具多元性且在地域上涵盖整个世界。随着世界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它的文化内涵不仅包括尊重各种音乐文化存在的现实,认同每一种音乐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更强调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界各国的音乐文化。近年来,不同民族、地域间音乐融合进程的加快,也为世界音乐增添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内涵。世界音乐对文化平等的追求和对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的提倡与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相契合,正如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宪章》中所描述的“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

六大篇章:构建多元、包容的声音景观

音乐会第一篇章“乐迎天下,不亦乐乎”选取了我国经典的民族音乐作为开场,以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第一首作品是江苏民歌《茉莉花》,乐曲委婉灵动,柔美温暖,五声音阶为其赋予了独特的东方气韵。第二首作品是由聂耳整理改编的《金蛇狂舞》,本场音乐会在其中加入了电吉他,意在致敬奥林匹克运动的速度感与力量感,这也为这一经典作品赋予了更多的现代性。

第二篇章“乐舞翩跹,多姿多彩”结合音乐与舞蹈,通过音乐的律动和身体的舞动展现了世界多地的民族文化。篇章从韩国经典民谣《鸟打令》开始,来自中韩的艺术家在伽倻琴、长鼓的伴奏下,用歌声描绘了一幅鸟儿翩翩起舞,生机盎然的自然图景。第二个作品是中国朝鲜族的《剑器舞》,女性舞者持剑而舞,展现了飒爽的巾帼英姿。此外,还有来自印度的古典婆罗多舞《提拉那》和取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罗摩赞歌》,在神秘悠远的印度音乐中,舞者通过手眼与身法的配合来表现婆罗多舞所注重的“情绪”(Bhava),也展现了印度人民通过舞蹈向神祈福的美好心愿。

第三篇章“娓娓道来,与我同在”以三首各具特色的作品来展现西方声乐的发展脉络:意大利拿波里民歌《请别忘了我》借燕子南飞比喻对爱情的追寻和对幸福的期盼;来自奥地利的“笑之歌”咏叹调选自歌剧《蝙蝠》,作者小约翰·施特劳斯巧妙地将笑声融入歌曲,使得演唱者可以很好地展示花腔女高音的歌唱技巧;美国经典爵士乐作品《带我飞向月球》经弗兰克·辛纳屈(Frank Sinatra)翻唱后获得了世界性的知名度,其1964年录制的版本被搭载在阿波罗十号飞船上,在飞船执行绕月飞行任务时通过Sony TC-50便携式卡带播放机循环播放,彰显了人类伟大的探索精神。

第四篇章“激情飞扬,和合之美”既有串联了《黑皮肤的姑娘》《山楂树》和《喀秋莎》的手风琴独奏《俄罗斯风情》,又有融合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自由探戈》的《花之探戈》,再加上由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陈欣若作曲的《探个够》,完成了对经典作品的回顾,是中国作曲家对探戈艺术的致敬。

第五篇章“青春跃动,携手并肩”的首节目是舞蹈《拉图伽罗》,人们在激昂的打击乐声和呐喊声中舞动,以整齐划一的动作回应着律动十足的音乐。第二个节目是由“四海一家”世界扬琴重奏团演奏的世界扬琴四重奏《友谊地久天长》,来自伊朗、捷克和中国的演奏家在不同地区的扬琴上演绎了《友谊地久天长》的经典旋律,不同的音色表达出各个地区人民对团结和友谊的共同追求。其后,是由“进击”打击乐团带来的《来自大地的律动》,这部作品融合了来自非洲、中东、拉美和中国的打击乐元素,旨在表达人类对自然的崇敬以及对大地母亲的感激。

第六篇章“天下一家,同向未来”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合唱团演唱了四首合唱作品:《向未来,向明天》是中国银行为服务北京冬奥创作的作品,表达了中国银行服务冬奥的奉献精神。传统福音合唱曲《我们朝着光明前进》来自南非祖鲁兰地区,独特的非洲律动让观众领略了非洲文化的质朴与热情。罗马尼亚歌曲《日落之舞》源自罗马尼亚民间歌舞,各声部层次分明,节奏富于变化,合唱队员们用肢体语言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音乐会的最后,北京冬奥口号歌《一起向未来》的大合唱响彻了整个冬奥村广场区,伴随着动感十足的舞蹈以及观众热情地跟唱,音乐会达到高潮。《一起向未来》不仅表达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声,也唱出了全世界人民的美好愿望。

声音景观,即是一种有特色的背景、声音与意义的音乐文化。各地区的民族音乐源自其民族文化,也是其民族气质和精神风貌的生动体现。本场音乐会通过选取来自世界各地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并大胆尝试对不同的音乐文化进行融合,努力构建了多元、包容的声音景观。

一起向未来:美美与共的价值传递

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演讲中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当前,面对各个国家、民族间越来越普遍的跨文化交流趋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在文化层面尊重各种文化存在的现实,进而平等地看待各种不同的文化。北京冬奥村新年世界音乐会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展示其文化特点与精神风貌的平台,有了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经验,一个更为强大的中国不再仅仅展示自己的文化,而是以更宽广的视野、更自信的态度欢迎世界各国的文化,也让我们看到流动在各民族、地区文化间,为彼此所公认的“共同价值”。

“共同价值”是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效构建的价值前提。一个民族的文化忠实地反映着其内在的精神品格与价值取向,其处在不断地变化与进步中。文化间的交流互鉴是彼此加深了解、相互学习的必要途径。作为最早诞生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的繁荣和人类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它超越了语言、国别、宗教与种族,可以给人直观的感受,因此能被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理解和接受。如逄增玉所说:“文化、艺术和文学的这种民族性与超民族性的价值,是世界各种具有自己语言、历史和文化的不同民族国家的人民能够进行思想精神交流、产生人类共同体价值和认知最无争议、最有效的精神载体,最能够形成共同价值或价值认同的基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培育了辉煌灿烂的音乐文化,律学、乐器种类、民族音乐等方面都在世界音乐版图中独树一帜,这些音乐领域的伟大成就是几千年来华夏音乐与周边少数民族音乐及佛教音乐不断交流与融合的结果。以音乐交流为代表的文明互鉴一方面滋养了中国音乐本体的发展,带来了“乐器的繁复、琵琶的风行、歌舞大曲的成熟、说唱相间品种的萌生、乐制的进一步丰富”,另一方面也加深了中外文明的相互了解,同时深刻而广泛地重塑了普罗大众的音乐文化生活。中外音乐交流的历史让我们看到,音乐成为文明间交流互鉴的契机,对增进彼此的了解持续发挥着作用。这些经验在今天依然有着相当大的借鉴意义,“共同价值”的发掘与认同需要建立在文化互通与文明互信的基础之上,新年世界音乐会正是推进文化互通与文明互信的重要举措。在冬奥村的国际性舞台上,“各美其美”的世界各民族音乐在此展开对话,在对话中构建价值认同。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对“共同价值”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新年世界会获得了央视网、北京卫视、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媒体的参与更广泛地传递了新年世界音乐会“美美与共”的价值理念,也在传播过程中创造了新的附加价值,并打破了物理传播屏障,使其受众超越了原有的文化圈层。

“乐迎天下 一起向未来”,既是以乐会友的文化姿态,也是美美与共的精神认同,更是携手并肩、同行未来的真挚愿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面对未来,我们要秉持开放的心态、平等的眼光来面对世界各地的文化,取其精华,繁荣我国的文艺创作。奥林匹克是体育的盛会,也是文化交流的盛会。北京冬奥村新年世界音乐会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有益尝试,也让“一起向未来”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乐迎天下 一起向未来”,这场冬奥村新年世界音乐会用来自世界各地、多姿多彩的音乐文化向世界展现了北京作为“双奥之城”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文化的交流互鉴成为各国人民加深了解、增进友谊的桥梁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也为北京冬奥会增添了一抹文化亮色。

猜你喜欢

冬奥音乐会世界
冬奥进行时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失败的音乐会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森林里的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