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记忆:数字游戏的记忆构建与文化传承—以《绘真·妙笔千山》为例

2022-11-10王心荷叶凤华广东工业大学

文化产业 2022年24期
关键词:千山妙笔江山

王心荷 叶凤华 广东工业大学

数字游戏通常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方式。从数字记忆视角出发,关注空间场景设计维度所蕴藏的数字记忆功能及艺术人文潜力。《绘真·妙笔千山》是以《千里江山图》为核心制作的数字游戏。一方面,在实物向虚拟的转化中探索数字记忆的构建方式;另一方面,以交互性、沉浸感等特点引起玩家情感共鸣,打造具身体验。数字游戏所蕴含的数字记忆功能和艺术人文潜力,延伸出一种传播与传承文化的力量,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

人类为什么需要记忆?倘若没有记忆,人类可能至今还停留在蛮荒阶段。易中天教授在《艺术人类学》一书中提出,一些艺术形式的诞生源自人的自我确证。人需要自我确证,而记忆正是自我确证的一环。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第一次提出记忆的哲学命题至今,人类对记忆的探索从未停止。数字时代下,数字记忆成为文化记忆新的展示与传播形式。数字游戏的快速发展,使游戏成为承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传统文化提炼并融入数字游戏中,一方面可以提高数字游戏的内容与质量,另一方面也赋予了游戏新的内涵。在精心设计下,数字游戏可以形成一个虚拟的记忆空间。玩家在游戏过程中受其所蕴含的故事、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引发情感共鸣。本文以《绘真·妙笔千山》为例,从其数字化构建、文化内涵、互动体验出发,展开对其数字记忆功能的分析与思考。

掌中方寸之间的入画体验

《千里江山图》的前世今生

2017年,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目的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的播出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关注。《千里江山图》的故事是其中一期节目的内容,演员所演绎的前世今生的故事令人动容。

《千里江山图》由北宋名家王希孟所作,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画作是一幅以大青绿为基调的传统绘画,以散点透视的手法全景布局,展现了我国的壮丽河山,其在青绿山水画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千里江山图》鲜少公开展览,其在近60年的时间里,公开展出仅4次。由于实物展出的条件有限,其没有太多的机会展现于世人面前。这对于画作、文化以及后人来说都是一种损失。

从《国家宝藏》开始,《千里江山图》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和渠道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比较常见的是文创产品,例如故宫博物院制作的书签尺和笔筒等。然而这些小用品无法解决观展的问题,无法让人们深入领略画作之美。数字技术的出现与快速发展促使《千里江山图》进入了3.0时代。2019年,故宫博物院联合网易游戏出品了以《千里江山图》为蓝本的《绘真·妙笔千山》手游。虚拟空间不仅带来了空间上的便捷,也实现了时间上的跨越。依托数字技术,玩家可以领略《千里江山图》中的春夏秋冬。

虚拟空间中畅游北宋江南风情

《绘真·妙笔千山》(以下简称《绘真》)自2019年发布后,先后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线,参与游戏人数众多且获得一致好评。游戏制作团队以《千里江山图》为蓝本设计游戏场景,在剧情中融入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并配合以古琴、竹笛等民族乐器所作的背景音乐,为玩家展开了一幅超越一般影像的多维度、沉浸式交互图卷。游戏整体设置精致,画面优美、关卡轻松、音乐悠扬,玩家可以在享受视听体验和进行趣味互动的同时,浏览画卷之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千里江山图》全卷长近12米,整幅画卷可分为五段,段与段之间由山、水等自然元素衔接。《绘真·妙笔千山》中种种元素皆是比照《千里江山图》画卷中的内容设计的,复刻得纤毫毕现。画作全卷共分为五段,而游戏设计了六章,除去序章交代背景,其余故事章节似与画卷的五段相互呼应。章与章之间,景与景相连,移步换景,渐入佳境。游戏一开始,展现了烟波浩渺的山水之景,瞬时,由画面外飞来一只仙鹤,镜头随即跟着仙鹤游走,使观者仿若乘风遨游于天空之际,穿梭在山水之间。以这样的方式开篇,印证了中国传统绘画中所讲究的“可观、可居、可游”的美学特色。

数字游戏的记忆功能

记忆与数字记忆

如果没有记忆,人类文明将无以传承。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已经开启了对记忆的思考,记忆贯穿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个过程,人们对记忆的探索、保护与传承也从未停止。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冯惠玲教授,在其文章《数字记忆:文化记忆的数字宫殿》中将记忆比作宫殿,并将其又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代记忆宫殿即人类大脑;第二代宫殿,如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计算机以其强大的信息记录和储存能力,推动了新一轮的记忆革命,人们在数字空间建造了第三代记忆宫殿。数字化的记忆形式以其具有的交互性、虚拟性、沉浸感等特点,使数字记忆相较于以往的记忆形式更易于记录、保存、重现和传承。

以往,学者们对数字记忆的尝试与探讨多集中于档案馆、博物馆等记忆机构。例如数字档案、数字博物馆、数字影像民族志等。2011年,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正式宣布数字游戏成为“第九艺术”。数字游戏在视听与互动的体验感上更具有优势。因此,本文更加关注数字游戏的艺术与人文潜力。以数字游戏为切入点,分析其在数字记忆功能上的价值与体现,总结其在传承文明记忆中的记忆功能。

数字游戏与功能游戏

约翰·赫伊津哈认为,游戏是在特定时空范围内进行的一种自愿活动或消遣。它不同于日常生活。数字游戏是游戏在科技发展下的产物,其娱乐性和大众性使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移动端数字游戏的风潮更是席卷而来。新的技术不仅改变了休闲的方式,也带来了全新的视听和互动体验。只要有智能手机和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游戏。

为了促进我国游戏行业的健康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2018年,我国数字游戏产业开始正式布局“功能游戏”这一新品类产品。头部企业相继发布了此类游戏,如网易出品改编自《牡丹亭》的《惊梦》,以榫卯结构为题材的《匠木》等。2019年,故宫博物院联合网易打造了一款以《千里江山图》为蓝本的国风解谜游戏——《绘真·妙笔千山》,更是拥有9.5分的好成绩。

此类游戏将传统文化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重构的同时兼顾娱乐性与文化性,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巧妙的设计,使其融入游戏剧情、人物、场景中。通过沉浸式的体验,玩家可以从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对虚拟空间的自主探索。本文以《绘真·妙笔千山》为例,探讨游戏如何将实物转化为虚拟空间,并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使玩家在游戏过程中发挥数字游戏的数字记忆功能。

记忆空间的数字构建

前文提到,记忆宫殿历经三代。绢布正如二代宫殿的传统媒介,王希孟本人正如记录员一般,于《千里江山图》一作中记录了北宋时期各式建筑的特点、江南地区的人文风情,画作本身也记录了当时的绘画技法、画卷材质、装裱方式、色料质地等信息。它不仅是文化瑰宝,也是记忆载体,可以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必要依据。

作为《千里江山图》3.0版本的《绘真·妙笔千山》,正是数字记忆的第三代记忆宫殿。在数字记忆的构建过程中,数字技术是形式,文化是内容。以数字游戏的形式重构《千里江山图》的记忆,则需要将其以数字技术手段复刻出来。与扫描的数字图像不同,《绘真·妙笔千山》因其游戏的交互机制,玩家可以在空间场景中自由行动,因此更具体验感。仿真的空间与场景设计,以及如画的渲染效果,共同构造了《绘真·妙笔千山》的数字记忆空间,玩家在游戏的过程中,自觉完成了识别—认知—记忆的过程。

仿“真”的场景制作

设计师亨利·詹金斯说:“游戏设计师不是简单地讲述故事;他们设计各种世界并雕琢其空间。”游戏的空间由其中所有的元素共同构建。大到故事剧本、场景氛围,小到人物角色、道具图标,一切元素的总和构成了虚拟游戏世界的空间。游戏世界为玩家提供了可以观察到的虚拟物理空间,其沉浸感、具身感也为玩家提供了更深层、更隐秘的心理体验,从而使其形成可感知的心理空间。

《绘真·妙笔千山》将高质量的数字图像与传统绘画风格相结合,在力求还原原作的基础上,增添传统文化故事,融入时代民风等元素,形成一幅数字记忆长卷。因此,在《绘真·妙笔千山》中,无论是“亭台水榭”还是“山野乡村”,其建筑制式不仅符合以宋代为时代背景的江南水乡之风,也还原了画作之意境。《绘真·妙笔千山》在场景设计时还将原画作复刻得纤毫毕现。除山水之外,原画作中所绘制的民居、渔船、长桥、寺庙、水车等建筑都得到了一比一还原,为玩家带来了“真实”的北宋生活体验感。

如入画境的空间设计

从技术层面上看,利用三维技术制作三维场景还原《千里江山图》的画面内容并不困难,但传统绘画的意境却难以得到数字化表现。为了更好地还原画作内容,以及尽量还原画作的意境,在项目之初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们与网易游戏制作团队进行了大量调研。通过对大量青绿山水绘画尤其是《千里江山图》的研究,借鉴传统绘画创作技法,从氛围、构图、色彩、层次、细节等方面进行把控。在数字化过程中选择分层制作、分层渲染,并采用自主研发的游戏引擎进行风格化渲染,使山水、云雾飘逸灵动。

从视觉层面上看,色彩能给人以最直观的感受。不同色彩在游戏中的使用,会造就游戏的不同风格。为更好地还原画作意境,在色彩的使用搭配上必须严谨一些。《千里江山图》作为青绿山水集大成之作,主色调一定离不开“青绿”之色。除去青绿的主调,场景中还有朱砂色红枫的点缀,物体的边缘辅以浓淡相间的墨色,以绢布的柔黄为背景,仿佛被时光留下了痕迹,被历史渲染了颜色。为了不破坏画卷的意境,仅在视图的右上角与右下角有少量图标,线条图样用带有一定透明度的中灰配以浅金。每一帧游戏画面都是一幅画卷,真正做到了人在画中游。在完成整个游戏剧情之后,《绘真·妙笔千山》还为玩家提供了完整的场景地图,以形成一幅数字3D版的《千里江山图》。

从听觉层面上看,声音是感官体验中的重要一环,可以使空间的雕琢更加系统和完整。《绘真·妙笔千山》的游戏原声带共有19曲,以其二“居所·结屋山涧曲”为例,其中可以听出竹笛、编钟等民族乐器,配以音色清脆的钢琴,辅以电子乐,流水声、风声、虫鸟等声音营造出空灵、幽静的氛围。烟波缥缈的游戏画面辅以悠远的背景音乐,可以让玩家真切体会到诗人王维“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的意境。

数字空间的认知、记忆与传承

具身认知的数字记忆空间

数字游戏作为一种媒介,其叙事必然离不开空间与场景。首先,玩家在游戏的过程中身体处于真实的空间场景当中。其次,游戏文本的叙事和玩家的游戏体验产生于游戏内部的数字虚拟空间当中。挖掘数字游戏的记忆功能,将文化融入数字游戏中,并雕琢其数字空间场景,赋予游戏空间场景高度的艺术人文价值。在游戏过程中,通过仿“真”的景观营造相对真实的故事背景和交互语境,为玩家提供沉浸性的具身体验。玩家在虚拟的记忆空间中,可以通过具身体验完成对记忆的认知过程,此认知过程可以称为具身认知。

具身认知的中心含义是指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的,其核心是身体,强调认知的过程与内容由身体提供,例如记忆、情感、知觉等。对具身认知的研究最初仅是哲学层面的思考,近年来,相关领域的学者则开始了实证研究,而数字游戏的具身体验性为具身认知理论提供了印证。数字游戏雕琢空间并提供环境,创造具身体验,而游戏的过程是身体的行为与认知过程的统一,形成具身认知。《绘真·妙笔千山》在空间场景的设计中充分展示了这一点。

从场景功能的设计来看,《绘真·妙笔千山》在增加游戏趣味性的同时,使玩家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游戏提供的拍照截图功能,玩家首先可以在系统提供的圆形、矩形或扇形的装裱模式中选择喜爱的款式,然后选择装裱的底纹,最后定制属于自己的印章并分享给他人。这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也让玩家产生了自我认可感。这类功能将游戏与中国诗、书、画、印巧妙结合在一起,使传统绘画中的装裱、篆刻艺术融入游戏操作中,每位玩家都可以在交互中完成具身认知的过程,感受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

从场景道具的设计来看,游戏第一章的收集任务是找寻辰砂。玩家在寻找过程中,根据剧情可知辰砂便是国画颜料中朱砂的原材料,并在互动环节中了解颜料的制作方式。前文提到的以“垂虹桥”为原型的长桥在剧情中被设计为断桥,玩家需要利用“榫卯”的原理修复长桥后方可完成任务继续前行,同时也能在游戏过程中学习与榫卯结构相关的知识。

具身认知源于具身体验,将身体的行为作为前提,才能获得具身性的认知。《绘真·妙笔千山》为玩家带来了视、听综合的具身体验,这是游戏交互体验中的重要内容。具身体验有利于玩家通过身体行为完成认知的过程,并促使玩家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认知。游戏空间所提供的沉浸感与交互行为为激发玩家的主动性提供支撑,强烈的主动性能进一步增强认知的效能。玩家认为自己有绝对的能力完成游戏设置的任务,再因趣味性的交互促使其主动探索并完成任务。因此,主动接受和完成任务的过程,即玩家具身认知的过程。玩家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身体行为,自觉完成了识别、认知、记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具身体验、具身认知与记忆三者形成了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具身体验促进了具身认知,具身认知又加强了记忆的效能。

蕴藏空间的记忆与传承

前文提到,游戏为玩家提供了可观的物理空间及可感的心理空间。而物理和心理空间所承载的所有信息,如建筑道具、叙事内容等,构建了一个更为抽象的空间——意识形态的蕴藏空间。游戏空间将地图立体化,同时也被赋予了记录和传播的功能,如重现历史文化、记录民俗风情、传递价值观等。在《绘真·妙笔千山》中,场景的物件制作以及如画的空间氛围,已经从纯粹的视觉美感中延伸出了人文价值。游戏将蕴含了“集体记忆”的建筑、道具、民俗风情等元素,以及仿“真”的原画作内容,融入空间场景中,以其虚拟的空间场景构造了《千里江山图》的数字记忆空间。

《绘真·妙笔千山》真实地还原了画作中的大江平野、高山竹林、江畔渔舟之景,细致地刻画了山中野村、桥梁水车、亭台楼阁等建筑。例如,在《千里江山图》第一段与第二段的过渡部分,山水相接之间有小船泛舟于江上,一座大桥横跨两岸,连接着画卷前后两个段落,大桥的中间造有一座阁楼。这一经典的画作元素被真实地还原到了《绘真·妙笔千山》的游戏世界中,并作为游戏章节之间的连接。在《绘真·妙笔千山》所仿的世界中,玩家不仅可以远观,也可立于桥上或登楼远望,一览烟波浩渺的山水之景。许多学者都对这一景观进行了细致的考究,我国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文物鉴定专家傅熹年先生就指出“这种巨大规模的长桥在宋代文献中屡见记载,其中最著名的是苏州南面的吴江利往桥”。由此可以看出,《绘真·妙笔千山》还原的不仅是画作之真,也还原了现实中的历史建筑之真;不仅以数字手段记录了画卷内容,也真实地记录了北宋时期江南的建筑制式。

《绘真·妙笔千山》以精良的空间场景讲述了《千里江山图》的故事。制作团队在游戏中灌注了真正的国风,不仅向年轻人展示了传统国画的魅力所在,还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游戏的空间场景是为游戏的剧情故事所服务的。《绘真·妙笔千山》的故事主线围绕《千里江山图》,辅以《山海经》《镜花缘》等古籍中的奇谈志异,设计了每个章节的小故事,每个章节又以游戏NPC妙山先生的故事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剧情。章节剧情NPC设置了比翼鸟、精卫、鲛人等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例如游戏的第二章《沧海》情节中的角色——鲛姝,正是出自东晋时期的《搜神记》:“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玩家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在游戏空间中游览了《千里江山图》的风景,也在游戏过程中“亲身”参与体验了传统文化故事中的情节。沉浸性的具身体验带来的趣味性促进了具身认知的主动性,而主动的具身认知又加强了玩家在游戏过程中的认知与记忆的效能。

以《绘真·妙笔千山》为代表的数字功能游戏,更加侧重于数字游戏在构建空间场景、叙事、具身认知、记忆与传承等方面的延伸意义。数字功能游戏以其具有的记忆功能、艺术审美价值、符号性的人文元素等内容,延伸出一种传承文化的力量,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

人类需要记忆,有了记忆才能使文化传承得更加久远。数字技术为人类记忆的记录、保存与传承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相较于传统记忆形式,数字记忆可以让受众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主动构建记忆并增强对记忆的认知程度。而将记忆以数字游戏的形式构建,则可以吸引更加广泛的群众,进行更加持久的传播。诸如《绘真·妙笔千山》一类的功能游戏,兼具了文化性与娱乐性,其使记忆的记录与传承更具有趣味性、广泛性和持久性。

数字功能游戏所蕴含的记忆功能和人文潜力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同时也要注意,功能游戏发展时间较短,仍存在诸多局限与不足。首先,要面临的是如何制作高质量功能游戏,减少玩家氪金、沉迷等负面影响的产生。其次,在如何创作出真正的国风游戏,深度挖掘记忆内容的同时保证游戏的流畅体验,以及让玩家获得更高的具身认知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探索。

猜你喜欢

千山妙笔江山
杨优秀
读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有感
赴七里张家塆村采风有感
江山有我
如诗如画的江山
江山如此多娇
雨中画景
追白云
千里江山图
笔底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