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西客家山歌审美价值与传承之我见

2022-11-10郭兆楠

名家名作 2022年16期
关键词:闽西客家人山歌

郭兆楠

一、 闽西客家山歌的历史渊源

(一)山歌缘起的地域特征

闽西素有“歌乡”之称。因境内山峦纵横、草木葱茏,再加上其特有的民俗文化,闽西山歌呈现出了一定的地域性特点,且自成体系,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客家山歌。正如歌曲所唱:“爱唱山歌两人来,两人搭起民歌台,唱得鸡毛沉落海,唱得石子浮起来。”唱山歌成为闽西民众日常生活劳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反映了闽西客家人民的生活,表达了闽西客家人的情感。因此,闽西客家山歌生生不息地伴随着该地人民的衣食住行,山歌也成为人民的情感寄托。

(二)革命山歌的时代开端

闽西不仅是“山歌之乡”,还是个老苏区。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后,变化日新月异,而客家山歌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许多传统客家山歌反映了旧社会劳动人民受苦受难的日子,而革命山歌反映了近现代以来尤其是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客家人民的革命活动与生活方式。当时闽西的底层劳动者受到残酷剥削和压迫,那时候山歌的产生也正是为了反抗土豪劣绅的暴行,控诉封建压迫制度下的苦难与不幸。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闽西人民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并用山歌来表达内心对制度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西成为中国革命中心之一。从历史长河中看,闽西客家革命山歌犹如一部浩瀚的革命史诗,多年的革命斗争和生产运动成为其鲜红的血肉,展现出革命战争时期闽西红军战士和劳动人民真实生活的画面。这些丰富多彩的闽西客家革命山歌对感染群众情绪、鼓舞革命热情、推动革命工作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二、闽西客家山歌的审美意蕴

闽西客家山歌深刻地体现出了闽西客家人表达生活与创造生活的智慧,他们以客家山歌为载体来教育后人,并将山歌赋予快乐、悲伤或荣辱不惊的别样情感,使得这些山歌为我们开启了精神家园,带领着我们走进一个崭新的、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

(一)历史文化方面

客家山歌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其不同的影响与价值。伴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客家山歌不断传播,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深刻表现了客家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等的性格特征和勤俭节约、热情笃实等的淳朴民风。客家山歌师承我国《诗经》十五国风的优良传统,形象生动,语言丰富。之后在传统客家山歌中,开始出现大量的反对封建剥削压迫、争取人权自由平等的山歌。而自根据地建立发展,许多红色革命山歌(1927年—1949年间)以及到后来的新山歌(1949年至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闽西上杭县才溪镇的《送郎当兵歌》:“送郎房门前,劝郎当兵莫贪钱,金钱主义要打破,心肝哥,革命才有出头天……”(详见《闽西山歌》,福建省龙岩县文化局编)。这一类型的山歌直接为当时的革命事业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在当时的扩建红军运动中甚至有“一首山歌三个师”的美誉,充分体现了闽西客家山歌在当时起到的社会作用。

(二)民俗情感文化方面

闽西客家山歌是当地客家人民俗风情、社会生活的缩影,客家山歌所表现出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的,抒发心中的快乐与悲伤的情感是客家人唱山歌的目的之一。此外,客家人还利用山歌来劝慰和教育别人。而在闽西客家山歌中,情歌的表现尤为深刻,其传唱也很广泛,是闽西客家山歌乃至所有客家山歌中的精华。新中国成立后,客家山歌在原有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极富浪漫主义诗意色彩的新山歌。如闽西永定山歌《留朵梅花等郎开》唱道:“檀香烧尽变成灰噢,一心等郎郎唔来噢,崖自手扶栏杆督目睡哩,梦中见郎心花开噢。高山顶上一头梅噢,手攀梅花等郎来噢,崖自十朵梅花开九朵哩,留朵梅花等郎来噢。”该曲将青年对爱情的憧憬和对幸福的追寻表达了出来。

透过这些山歌,我们可以看到闽西客家人在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发展,看到他们所积累的深厚文化底蕴。同时,在客家人的生活行为中,包括衣食住行、婚嫁丧娶、农时节令等方面,都成为闽西客家的优秀民俗文化,且深刻地将闽西客家人的风俗、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如闽西宁化山歌《对面桐子》,从这首曲子中可以看出,闽西客家山歌逐渐渗透到客家人民的思想深处,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而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构成,对闽西客家文化的发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歌曲形态特征方面

首先是歌词结构。闽西客家山歌的歌词结构相对自由,从二句至八句、九句甚至长篇叙事结构都不少见。二句体和四句体是其中最常见的歌词结构。四句体中一首四句,一句七字,也有第一、二句为七字句,而第三、四句为九字句的,这是四句体山歌的七字句变体。除此以外,也有五句体的山歌,但这种结构较为少见。在调式上,闽西客家山歌通常采用五声调式,但在山歌的发展历程中,为了达到韵味,也会偶尔使用五声音阶基本音阶以外的偏音,成为比较罕见的七声音阶。这些偏音的特点是时值短,通常在弱拍位置,只做经过音或辅助音出现,通常起到装饰性作用。

总体而言,闽西客家山歌主要以五声音阶进行,以羽音、商音构成的四度框架为骨干音调结构,偶有偏音出现,构成少见的七声音阶,整体上感情气质悠扬且抒情。

三、客家山歌的传承与保护

客家山歌原本就是口头文学,它使用的语言一般是客家话。千百年来,口耳相传是闽西客家山歌主要的传播途径,客家山歌的曲调也会被民间艺人在说唱的时候采用。“传统的客家地区说唱艺人包含身体残疾以歌行乞的人和靠卖艺为生的江湖艺人。这些说唱艺人会将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编成山歌进行传唱”。唱山歌成为他们招揽顾客的重要方式。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客家风俗和客家山歌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有的仍在流传,而有些已逐渐退化、消失。再加上当代各种音乐文化迅速传播的冲击,客家山歌的受众与传播的范围也就越来越小。虽然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进,客家山歌作为一种民族民间文艺形式已经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但还远远不够。“在自觉审美文化建设中,虽然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的过程,但与西方国家还是有差别的。有不少的地方剧在我们的时代几乎失去了生命力和生长的条件,人们已不再青睐那样一种趣味形式和传统剧目中表达的观念”。所以,关于如何对这一艺术瑰宝进行更好的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也成为业界人士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注重内容本体

客家特有的语言、民俗风情和情感表达的方式铸造了客家山歌独有的特色。也正是因为它有其最根本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方式作为前提保证,才有了这特殊的风格。反之,则会慢慢地被同化于其他民间文化形式之中,甚至被淹没于历史潮流。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深刻感悟闽西客家山歌背后所蕴含的艺术形态、文化意蕴以及形态特征等,挖掘本土音乐资源,保存鲜明的本体内容,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把握山歌的文化特性,从而牢牢把握住客家族群的情感和精神特质,感受到“原汁原味”的闽西客家山歌。

(二)彰显时代特征

任何一门艺术都应与时代接轨,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地摄入新鲜血液,使其能够保持永久的青春。因此,笔者认为,客家山歌想要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需立足于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挖掘本土音乐资源,在创新的基础之上,兼收外来音乐文化精华,即无论是在音乐创作上向山歌剧、乐器、民俗歌舞等形式大胆创新,还是唱法上向美声民族通俗借鉴,或在演唱形式上进行发展转变,以及歌唱语言上从方言到普通话再到方言这样多元化的推广等,在整体上使客家山歌能够不断做到吐故纳新,逐步适应时代的潮流,使其在继承闽西客家本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再进行演唱、技法等方面的创新,这样的山歌不仅保留了强烈鲜明的民族特色,还跟随了当今社会的音乐文化形态,极富时代特性。只有这样,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软文化核心竞争力。

(三)发展音乐教育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我们应推进音乐教育的多元化,以做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由于客家子弟在学校接受的现代教育语言以普通话为主,慢慢脱离了客家方言这一语言艺术的环境氛围,造成他们对其本地方言的陌生,使得客家本土艺术的传承逐代递减。因此,推动客家地区的学校音乐教育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推出地方特色精品课程,聘请一些山歌大师将本土的客家山歌用方言的形式引入学校课堂,做到寓教于乐,这样才能提高青少年的欣赏水平,培养出演唱、创作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使得客家山歌在学校能够薪火相传,为普及客家山歌与培养客家音乐人才储备力量。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龙岩市教科院、龙岩各县市教师进修学校和部分中小学开展了将闽西山歌乃至闽西乡土音乐引进课堂进而课程化的课题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并完善了系列校本课程和乡土课程。闽西山歌的传承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们应保持闽西客家山歌的生态性,并赋予时代性,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吸纳新的音乐文化元素,创新艺术表现形式、表现内容及风格手法,注重客家山歌的传承,加大推广普及力度,增强民众对文化的认同感。政府在政策与经济上给予大力扶持,可打造客家山歌品牌,对老一辈客家艺人以及客家山歌的传承人予以重视和保护,并培养出具有不同演唱风格的优秀山歌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人们从生活的各个方面来发扬和传承客家山歌。

四、结语

客家山歌真实地呈现了客家人在特定的历史地理背景下的深厚情感。黄遵宪称“十五国风妙绝古今,正以妇人女子矢口而成,使学士大夫操笔为之,反不能尔。以人籁易为,天籁难学也。余离家日久,乡音渐忘,辑录此歌谣,往往搜索枯肠,半日不成一字”。这正体现出民间艺术这一宝贵的形式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因此,闽西客家山歌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以及政府的大力宣传与推广。相信未来客家山歌这一民族艺术会更加魅力四射。

猜你喜欢

闽西客家人山歌
闽西:红旗不倒的革命堡垒
苗山歌
适时适度:闽西乡土历史辅助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赖炜炜作品
山歌好比春江水
长征时期闽西红军系列文物故事赏析
国画:唱支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