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西:红旗不倒的革命堡垒

2021-07-06

紫光阁 2021年6期
关键词:上杭特委闽西

闽西,一块被历史铭记的红色土地,这片红土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熟悉和牵挂的地方。2014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古田同老红军、军烈属等代表座谈时深情地说:“闽西,我很熟悉。这是原中央苏区所在地,对全国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党的建设、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老区,永远不要忘记老区人民。”

党的组织长期存在是闽西成为红旗不倒堡垒的坚实基础

1919年五四运动后,闽西一批知识分子受新思潮影响,开始寻求革命真理,投身反帝反封建洪流之中。1924年开始,闽西知识青年陆续回乡进行革命活动。1926年春,进步青年阮山、林心尧在南羊头村万源楼建立了闽西最早的党支部——中共永定支部。随后,各地相继成立了永定金丰支部、上杭支部、龙岩小组、武平小组等党组织。1928年1月,永定、龙岩、上杭三县相继成立县委或临时县委,武平建立特支。同年7月,中共闽西临时特委在永定金砂古木督成立。闽西地方党组织的建立,揭开了闽西人民革命斗争的新篇章。

1929年3月至5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两次入闽,加速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建立;7月20日,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杭蛟洋召开,正式成立闽西特委。1930年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成立闽西苏维埃政府。从此,全区统一了党政领导,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1930年12月,闽西苏区各县委直属闽粤赣边区特委领导。1931年9月,赣南、闽西连成一片,闽西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2年3月,闽粤赣省委改为中共福建省委,全省召开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闽西革命根据地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成立中共闽粤赣边委;1941年1月,重新选举产生了中共闽西特委;1946年11月,中共闽西特委改称为中共闽西地委,直到闽西解放。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闽西地区党的组织一直存在,是闽西人民进行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

革命武装长期存在是闽西成为红旗不倒堡垒的坚强保证

古田會议会址。

闽西党组织从单独领导革命斗争开始,就注意建立革命武装。1928年3月到6月,在龙岩、平和、上杭、永定等县先后领导以农民为主体的武装暴动,促使闽西的革命斗争从此走上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新阶段。

红四军入闽,解放了龙岩、永定、上杭、连城等县的广大地区,进一步扫荡了闽西地方反动势力,初步形成了以龙岩、永定、上杭三县为中心的闽西革命根据地。这是继井冈山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建立的较早且稳同的又一革命根据地。闽西连同赣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并对各地区根据地的建设起了鼓舞和示范作用。

闽西早在1928年7月永定暴动后就组建了红军营。在革命战争年代,闽西有10万儿女参加了红军队伍,在发展壮大红四军的同时,先后创建了红九军(后改为红十二军)、红二十军、红二十一军、新十二军、红十九军等5个军。在峥嵘岁月里,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都曾在闽西进行革命实践和战斗过。湘江战役时,红三十四师临危受命担任全军的后卫。这支部队基本由闽西子弟组建,在掩护大部队转移时,大部分将士血染湘江,壮烈牺牲。解放战争时期,闽西人民革命武装又先后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总队闽西支队、闽粤赣边纵队第一支队,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锤炼,从这里走出了邓子恢、张鼎丞、陈丕显、杨成武4位闽西籍党和国家领导人,2位上将、7位中将、59位少将。他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祖国繁荣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是闽西人民的骄傲。

保留土地革命果实是闽西成为红旗不倒堡垒的重要标志

在福建第一个红色政权——永定溪南苏维埃政府成立之时,共产党便着手土地的没收与分配工作。在没有任何文件可依、没有任何经验可参照的情况下,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党就指挥完成了溪南13个乡约2万多亩土地的分配工作,帮助2万多名农民实现了期望已久的“土地梦”。

此后,在毛泽东的指导下,闽西的分田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创新。1929年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以抽多补少为基础,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土地政策,即以乡为单位,将全乡农民原来所耕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地主富农与贫雇农得相同土地,中农自耕土地略多者可以不动。至1929年8月,在长汀、连城、上杭、龙岩、永定纵横300多里的区域内,解决了50多个区、600多个乡的土地问题,约有80多万贫苦农民得到了土地。1930年6月,中共闽西特委与红四军前委在上杭南阳召开联席会议作出的《富农问题》决议,更加明确地规定了土地分配“应该于‘抽多补少之外还加上‘抽肥补瘠这一原则”。“抽多补少”“抽肥补瘠”帮助广大农民实现了千百年来拥有土地的梦想,实现了生产关系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闽西一步步成为中央苏区开展分田斗争最快、最彻底的地区,为后续多地开展的土地革命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对党的土地政策的最终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陆续撤离赣南、闽西,闽西的长汀、宁化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的起始地。中央主力红军转移后,闽西游击区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斗争,在危难中保存并发展了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开辟了大片的游击根据地。其间,闽西党组织领导广大群众在敌强我弱的不利情况下,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保田斗争,粉碎了国民党顽同派企图全面恢复封建社会农业产权的种种阴谋,使龙岩、上杭、永定等县仍有20余万亩土地始终紧紧攥在农民手中直至全国解放。

闽西,不仅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和经济中心,也是党的群众路线重要发源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闽西创造了不朽的丰功伟绩,抒写了恢宏的革命史诗:《古田会议决议》铸就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党魂、军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成功之路;《才溪乡调查》体现了实事求是、重视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历史不会忘记,10万闽西儿女投身革命、2.41万多在册烈士血沃征途为国捐躯……英勇的闽西儿女,用忠诚和信仰书写了红心向党、红旗不倒的铁血故事,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共产党人坚贞不屈、前仆后继的不朽乐章。

猜你喜欢

上杭特委闽西
永武高速上杭段视频系统高清改造方案探讨
走近“红色闽西”主题采访
西安文理学院王延华教授关中特委旧址写生选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红色歌谣永流传
皖西北特委在巢县的隐蔽斗争
上杭 上杭县创新财政投入机制促进贫困村如期脱贫
中共闽粤边特委机关旧址
滕代远领导湘鄂赣边特委
闽西红军学校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