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培养策略
2022-11-10谢天池余超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 文 谢天池 余超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大学作为人群密集场所,食品安全尤为重要。当今新媒体发展迅速,高职学生作为特定的受众,既要用新媒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又要避开新媒体的弊端,从新媒体中获取正确的食品观、饮食观和消费观,这是高职院校开展学生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要一课。
一、高职学生的新媒体使用趋势和特点
目前高职学生多为“00后”,被网络定义为“Z世代”,也被称为互联网世代,意在说明这一代学生群体受到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终端等科技产物的影响较大,新媒体也已经成为现代高校师生人际交往的平台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因此,深入掌握高职学生的新媒体使用趋势和特点,对于探索如何更科学、高效地利用新媒体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QuestMobile统计,截至2021年6月,Z世代用户的上网行为相对重度,月均使用时长为163.9h,比全网用户的154.5h高出近10h。Z世代用户倾向于使用并尝试更多种类的APP,月均使用 APP 个数为27.1,也比全网用户的23.8个要高。针对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大一415名学生样本的调查数据显示,近80%以上的高职生每日上网平均时长超过3h,甚至有接近15%的高职生每日上网超过6h,最高达8h以上。其中,社交、游戏、视频、网购和外卖占据高职学生使用率最高的APP类型前五名,社交及食品消费需求旺盛。更有学生表示,“无论上课、吃饭或者睡觉前,隔段时间刷一下手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甚至看不见手机就会产生不安感。”
使用频度的增加,也导致了高职生使用新媒体的多样化。一方面,社交需求的满足不局限于某一固定APP,会出现班级通知看QQ、私人交往用微信、用餐购物用美团、资讯需求刷微博等多种新媒体工具切换使用的现象;另一方面,不同群体之间也存在差异性,调查显示,高职女生更注重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沟通”“情感抒发”“购物满足”等,而高职男生更注重利用网络进行“游戏竞赛”“获取资讯”“饮食用餐”等。
碎片化是新媒体的传播特征之一,主要包括内容碎片化、时间碎片化、空间碎片化等多个方面。导致高职学生新媒体使用碎片化的原因在于:其一,课程安排客观上对时间形成了分割,呈现寝室、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时间分配模式,转场快,节奏快,学生能够完整利用的大块时间减少,只能利用碎片化时间来间断性地使用新媒体。其二,现代高职生具有兴趣广泛、文化包容度高等特征,他们关注的内容范围从天下大事到媒体八卦、从时政新闻到校园资讯、从购物需求到养生需求,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满足自己对不同资讯的需求。
碎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浅阅读”现象。高职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较弱、思维习惯较差,使用新媒体时更容易停留在“看问题”层面,而不是深层的“想问题”。通过爆炸式的信息满足,习惯接受浅显直白的信息,从来不及思考逐渐转变为习惯性不思考,这就会导致“网红爆款”效应,即网红说某款食品好,大家就会觉得真得好,却没有自己的思考,轻则上当踩雷,重则事食物中毒,危及身体健康。
作为“Z世代”,高职学生乐于在电竞、模玩手办、二次元等方面建立自己的圈层,甚至同时涉足多个圈层;作为独生子女,他们经常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但同时又热爱分享、渴望交流,在新媒体的使用上也体现出了这一特点。例如,在知乎、简书、微博上严肃性更高,在朋友圈、抖音、贴吧上又以幽默、轻松的形象示人。
在个性化的同时,高职学生在新媒体平台的挑选上又呈现出“马太效应”,喜欢选择用户量大、朋辈较多的网络工具,充分展示了在互联网世界大家害怕“落后”“被抛弃”的心理,也就更容易出现从众心理。比如网红产品瘦身茶,高职学生会为了美而去购买,但这类产品的效果和安全性却要打个问号。
二、新媒体给高校学生食品安全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不论是时政要闻还是八卦新闻,通过新媒体都能及时查阅,高职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了解想了解的一切,这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心智的养成。高职学生也可以通过新媒体中快速地了解最新的健康饮食倡导,甚至可以直接和食品安全方面的认证博主进行一对一沟通,获取健康饮食的相关建议,了解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合法权益收到侵害时可以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分享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但另一方面,如果学生从新媒体上获取了一些有关饮食消费的错误信息或未经证实的谣言,比如为了给偶像投票而将“新鲜牛奶倒入水沟”等浪费食品的行为,会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学生的审美甚至心理健康,学生个人就可能会出现浪费粮食、浪费金钱等情况。
新媒体对信息的传播是极为迅速的,高职学生可以了解有关食品安全的最新前沿动态,从而调整自己的饮食观念,提高食品安全认知,这会让学生从新媒体中感受到优越感,愿意使用新媒体来提升自己的认知。但另一方面,信息传播及时有可能存在监管的缺位,换言之,学生获得的消息不一定真实或者正确,但因为第一印象的心理暗示,未经证实的事情就可能会给学生一个错误的引导,从而影响学生对事情本质的正确判断,学生个人就可能会出现认识偏差,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当在今社会,有手机就可以发布消息,高职学生既是读者更是记者,这无疑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关注,而监督权的使用也让学生有了主人翁意识,加强了对义务和权利的认知,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但另一方面,便捷的传播让受众很难在短时间分清真假,比如“吃播”的出现虽然博得了众人的眼球,但究其行为本身而言,一是不利于“吃播者”的身心健康;二是存在浪费粮食的可能性;三是有虚假表演的成分,有的博主自编自导自演设置虚假人设赚流量、博同情,还未步入社会的高职学生由于难以判断,难免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甚至可能会对社会的认知产生扭曲,进而产生负面情绪,这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新媒体时代做好高职学生食品安全工作的策略
高职院校食品安全工作要紧紧围绕着学生展开,而互联网思维强调的“以人为本”正好与此观点相映衬。可以运用新媒体平台,如问卷星、互动留言板、心灵树洞等,深入洞察学生对学校食堂环境、食堂菜品质量、便利店食品以及外卖等领域的看法与建议,必要时也可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常态化、科学化的调研,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物美价廉又健康的产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把思想引导工作真正做到学生心里。高职辅导员作为学生价值引领的骨干力量和日常生活的管理者,更应与时俱进、与生俱进,通过关注学生的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的方式,贴近、了解学生的饮食和生活,加强师生之间的网络互动,开展饮食分享等活动。
新媒体平台、载体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更新换代、层出不穷,它们既有新媒体的共性特点,又有各自的功能定位、优势定位。高职院校应根据食品安全教育的特殊性,选择最具传播优势、最适宜的新媒体平台,综合多平台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媒体合力。例如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有很多关于食品安全教育的课堂资源,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将其中有意思的章节在抖音、学习通、班级空间等渠道上进行专题式发布,这样不仅增加了师生之间的线上互动渠道,也充分利用了学生碎片化的阅读浏览习惯。在使用新媒体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校园传统媒体的独特力量,通过联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而形成食品安全教育合力。例如,可以开展校园食品安全知识竞赛、食品安全辩论赛、厨艺比拼大赛等以“食品安全”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活动海报和比赛事项,在校新闻网、校广播站、院系宣传栏上进行相应内容的辅助性传播,获奖作品、精彩片段也可在视频平台缓存、下载供学生传播互动,使活动效果最大化。
多平台、多载体的交融互通也对食品安全信息监管和舆论引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加强主旋律的同时,还应注重校园信息安全系统的搭建,防止不良势力“趁虚而入”。从严格审核信息发布的源头、建立信息审核小组、用户实名制和硬件更新升级等多方面着手,筑牢食品安全教育工作平台端的“铜墙铁壁”,做好“互动”这篇大文章。
在新媒体背景下,食品安全教育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更新速度也较快,但仍然存在教育资源共享度低、信息互动弱、家庭与社会参与度低等现实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其重心在“全”,要求将立德树人覆盖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实现育人无处不在。因此必须整合多方力量,利用新媒体汇聚教育合力,共同推动食品安全教育工作。
一是重视家庭教育在高职学生食品安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调查显示,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15%左右的大一学生来自离异或单亲家庭,这类家庭大多采用“放养”的教育模式,家长与子女之间存在隔阂或矛盾,食品安全教育更是缺失。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大数据筛查、追踪此类学生,多使用新媒体与其家人进行线上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告知家长子女的学业情况、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身心状况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工作。
二是兄弟院校之间应建立高校联盟,形成学校之间的食品安全教育工作合力。兄弟院校的学生素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硬件条件之间具有相似性,更能实现食品安全教育资源的互通有无。比如共同打造食品安全公益课,专家教授做客校园直播间、开展食品健康讲座等,不仅节约了教师的人力成本,还为学生带来了全新的课堂体验。
三是整合社会层面的食品安全育人力量。食品安全教育工作不应仅局限于学校,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更加便捷、高效地汇集社会食品安全教育资源,例如开展线上食品安全答题游戏、食品安全短视频大赛等活动,为高职学生塑造全新精彩的新媒体食品安全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