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程思政在食品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2022-11-10刘蕊北京轻工技师学院
⊙ 文 刘蕊 北京轻工技师学院
在“三全育人”的教育背景下,针对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知偏差、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不融合以及传统授课模式僵化等问题,本文从教师职业素养、专业课内容和课程设计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方法,以期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桎梏,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相结合,推动课程体系与时俱进,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职业认同感,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一、食品专业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食品专业集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于一体,又因其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更彰显了其重要性。在食品专业中,食品感官检测、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理化指标检测、食品营养与安全等课程,共同构成了食品检测岗位的知识与技能体系。对于食品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过硬的职业技术能力是其成为专业的食品检验人员的必经之路。而在这个过程中,思政教育和食品检测专业课程的融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职业道德观,还可以在提升学生工作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学会如何为人处世,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
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的新形势下,北京轻工技师学院充分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建设思政特色的专业课,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教育,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根据现在课程思政的实际情况,一部分专业教师在课堂改革中出现了认知偏差,导致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内容严重脱节,无法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为此,要充分地把握好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渠道,坚持将思政理论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之中,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赋予课堂新的生命力,促使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程协同发展,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食品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国各类各等学校纷纷进行课堂思政教育改革,如何促进和创新课堂思政教育,让思政这双“看不见的手”推动整个课程的发展,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传统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把“课程”和“思政”划分为两类学科,导致学生只是为了应对考试而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如今,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号召,需要老师将思政融入专业课程中,将这种隐形教育浸透到学生的灵魂深处,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食品行业是中国的主要经济产业之一,但频发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事件却提高了公众对食品安全质量的不信任度。根据问卷调查发现,一部分食品检验专业的学生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不强,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有很多不确定性,还没有树立起食品检验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了改变上述现状,将思政教育资源引入食品专业课堂中已经刻不容缓。
三、课程思政在食品专业教学中的困境
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概念模糊,不能够正确理解“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区别,容易产生错误的认识,即“思政”就是“政治”。很多教师认为思政应该在思想政治等专业课堂上学习,将课程思政狭义化,形成了一种认知偏差。还有部分教师认为,日常上课的时间已经很紧张了,再加上思政内容,根本完成不了最基本的教学任务。以上这些认知偏差都会增加教师学习思政理论的难度。
通过对现有课程思政的现状分析可以发现,有些专业课仅在课程中生硬地加上一两段正能量的话,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并不会产生深刻的印象,教师也完成不了育人目标。还有一种情况是,教师照本宣科地讲完理论知识之后,利用剩下的几分钟再谈一谈思政内容,课程思政就变成流于表面和形式的课程革命。由此可见,对于有些专业课教师来说,尽管他们的专业知识已经掌握得如鱼得水,但是在把传统专业课程转变成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如果不充分地准备一番,课程思政就会显得画蛇添足,更有碍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是目前专业课教师面对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时有畏难情绪的一个关键因素。首先,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点,如果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不融合,就会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其次,教师寻找的思政元素存在千篇一律的现象,比如“诚实守信”“严谨细致”“勇于创新”等普适性的词语太多,这些正能量的词语虽然没有问题,但是学生听多了之后难免觉得枯燥乏味,没有吸引力和说服力。最后,食品专业相关的思政案例不能够与时俱进。比如,最常用的案例就是“大头娃娃”“瘦肉精”事件等,如果不能向学生介绍新的实时案例,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会丧失课堂参与感,还会对老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产生质疑。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思路形成了“套路化”模式,过度看重知识的灌输,强调理论的细节,却忽视了整体的教学效果,也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则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意识,疲于应付知识点的考核,没有透彻地了解知识背后蕴含的道理,思维固定化,最终也会丧失学习的激情和乐趣。长此以往,教学效果就在“教师-学生”负向的二元互动中大打折扣。
另外,在授课过程中,课程目标与实际的教学内容脱节,思政元素在专业课中的体现远远不够,教学改革方案缺乏实际可操作性,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的“冷冰冰”和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热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例如,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一直是食品检验专业特别注重的,而学生对于“为谁学习”“学好了如何应用”“怎么和其他人协作”“如何应对新的环境变化”等涉及职业精神、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的部分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欠缺,而这恰恰是一些企业所看重的现代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必备素养。
四、食品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方法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不是教师游离于专业课内容之外的简单说教,而是教师在教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过程中,需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责任,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职业素养。首先,学校可以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题培训,组织思政课程专题研讨班,邀请全国专家名师授课指导,使教师在相互切磋和学习中提升自身能力。其次,充分利用身边的优秀教育资源,观摩优秀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组织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在每次公开课之后,每位教师发表个人的意见和感受,讨论如何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智”识,将思政升华为品格。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领头羊”作用,逐步将课程思政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最后,“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可以通过多渠道查阅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资料,深刻领悟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文件的意义,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专业知识体系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
专业课中的思政教育不是简单的道理堆砌,而是需要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传播育人理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首先,教师要对本专业的知识内容了然于胸,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储备与时俱进的专业知识。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思政教育元素也不会自然显露,需要教师用心挖掘、提炼和运用。从每个学科的知识点纵向切入,找到隐含在深处的思政资源,并从历史典故、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时事政治和时代楷模等材料中寻找适合课程特色的思政元素。其次,“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专业课中的思政教育也不例外。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每个职业岗位的专业要求均不相同,意味着授课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炼课程要点,在大方针和原则不变的前提下,为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法,夯实学生的专业实操基础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不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引导并教育学生爱岗敬业、公道办事,养成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根据学情和课程专业分析,教师要在精选教材的同时还要组织好教学内容的设计,从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结合学科的内在逻辑,把思政元素精准地投放到教学内容之中。在课前,教师可以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和喜欢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言艺术,时刻关注学生状态和课堂氛围,运用受学生欢迎的语言模式,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表达,并通过翻转课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体验式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教学模式,让课堂活起来,让效率高起来。
食品专业离不开实际生活,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生活宝库,设计规定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结束后先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点评,从中发现问题,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出要点,让学生切身地体会并内化到日后的学习和职业过程中。例如,在学习食品理化检测的基本程序时,一部分学生扮演送检单位的主检人员、审核人员、批准人员,一部分学生扮演生产单位人员等,使学生建立对食品企业理化检测实验室及相关工作的感性认识,明确理化检测工作的流程。这种类型的教学形式更具有艺术性,将科学知识和生活场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枯燥的教学活动增添了不少趣味性,也使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角色交往过程中,了解到食品检测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深了其工作职责和社会责任感。
在食品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地加工信息、建立和表达观点。有成效的探讨不只需要好问题,也需要合适的学习氛围、相关的资源支持、流程规划、节奏掌握,还需要对讨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前瞻性的策略。例如,在讲到食品物理性能指标的测定时,讨论测定不同液态食品所需要的密度计种类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学生之间互换意见、互相指导、取长补短,不仅可以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幅度提升学习效率。在课后,教师通过布置作业及时帮助学生巩固和反思课程内容,放大“第二课堂”的作用,持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深化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