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现实矛盾和乡村发展的未来趋势
2022-11-10□史倩
□史 倩
(中共普安县委党校,贵州 黔西南 561500)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农村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并着力实现乡村地区的全面振兴,最终形成乡村地区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的局面。当前城市和乡村收入分配不均的现象较为突出,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 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矛盾
1.1 我国乡村地区农业现代产业体系有待完善
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要保证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确保乡村农业产业体系与现代工业的接轨是较为关键的一环。只有在两者有效衔接的基础上,才能增强农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但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均呈现出人多地少、耕作地块较为分散和农业生产活动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的现象,导致我国农业生产活动整体收益相对较低,农业产业投资的风险较大,难以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各地相关单位需要加强农村产业融合与现代化发展的投入,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我国可耕地面积广、农业人口多,但并非农业强国。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我国的农业综合现代化排名当前在全球仅为65 名,农业产能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线上,距离农业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例如,以色列、美国等发达农业国1 名农民可以养活80~100 人,但我国目前1 名农民所生产的粮食仅能够养活5 人左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人员素质与现代化农业生产需求严重不适应。
随着消费水平的升级,我国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日渐增大,农产品产能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还将进一步凸显出来,影响到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此外,我国传统工农业发展过程中,粗放的生产方式对我国农业整体的发展形成了制约,例如“工业三废”大量向农村排放导致我国可用耕地数量和质量日渐减少,对农产品生产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的绿色发展。
1.2 城乡发展的不均衡现象极为突出
我国当前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现象,其原因较为多样,因此农民的收入增长难度较大。
第一,城乡收入差距。我国城乡建设整体而言是不平衡的,且这种不平衡在收入分配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2019 年初,我国广东仍然有超过60 万人尚未脱离贫困线,贫困发生率也长期维持在1%左右;而湖北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额则长期超过18 000 元。
第二,城乡公共基础服务差距。现阶段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迟滞,例如相关地区的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到位,部分地区甚至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公共卫生服务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核心,但我国农村地区在医疗卫生、污水处理等方面缺乏充足的资金,建设成果难以达到预期。
第三,城乡教育差距。人才是保证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和有效落实的关键,但我国乡村地区的整体办学条件较为落后,教育硬件设施建设滞后,教师的整体待遇不高,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对于乡村地区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极严重的负面影响。
从这一系列现象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城乡各方面不均衡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后续工作开展有必要从当前我国乡村地区的公共卫生、教育等角度入手,改善乡村的整体环境,为产业的发展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创造条件。
1.3 资金投入多元化程度低
对于乡村振兴而言,相关的资金投入是确保基础设施得以进一步完善的关键,但当前我国乡村振兴过程中,资金投入机制仍然没有完全构建起来,尤其是部分地区农业投入增长幅度与财政增长幅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导致我国乡村在建设过程中长期缺乏充足的资金。同时对于乡村振兴而言,相关工作长期依赖于专项财政投资的问题也较为突出,整体的资金来源途径极为单一,土地出让金等资金来源在当前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占的比例长期较低,也导致当前部分地区没有形成良性的资金循环,减缓了实施进程。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我国乡村公益性设施在建设过程中整体的用地较少,新产业发展用地存在供应不到位的现象,这些现象均对乡村地区的农业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了负面影响。从根本原因来看,农村地区法治化建设力度不足是造成机制成型缓慢以及土地使用和理性不足的重要原因,农村土地入市以及宅基地制度等法治理念尚没有深入人心,导致农村土地产权混乱、农村资源向资产转变的途径也没有全面打开。针对这些问题,相关单位在后续的建设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乡村地区的法治建设,同时需要将法治建设提升到较高的高度,确保农村建设项目与资金的全面融合。
1.4 乡村地区人才和劳动力严重缺乏
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乡村的劳动力储备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阶段,劳动力和人才的缺乏却逐步成为了乡村振兴战略无法顺利开展的关键性影响因素。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如下。
第一,人口老龄化加剧。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呈现出较为显著的老龄化趋势,当前农村地区1980 年以后出生的群体多数外出打工,而这一群体之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较少。而1980 年以前出生的群体年龄已经偏大,难以承担起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等繁重的工作。由于劳动力的不足,乡村产业无法有效地建设和进一步完善,最终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形成了负面影响。
第二,人员素质较低,无法胜任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相关工作内容。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农村劳动力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约为87.8%,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约为11.7%,大专及以上的人口占比仅为0.5%左右。我国各个省份农村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不足,该现象对于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带来较大的影响。同时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在结构方面的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活动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这种情况又与我国农村地区实际的人才结构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并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在未来还将进一步加剧,因此相关单位有必要强化农村地区的人才培养工作。
第三,农村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之中,管理型人才对于农村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乡村地区人才的逐步流失,相关的管理型人才也呈现出严重的不足现象。以当前我国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为例,多数村干部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以自身经验开展工作,对新政策、新理论的认识不清楚,且严重缺乏法治观念,导致整体工作开展极为粗糙,无法满足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
2 乡村振兴的未来趋势
2.1 特色农业及产业融合逐步实现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关键内容,特色农业能够实现乡村农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能够实现乡村经济在生态和社会效益方面的追求,确保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从当前我国部分乡村的特色农业发展来看,未来特色农业的发展主要需要从如下几个方向入手。
第一,培育特色农产品。我国不同的乡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等方面均具有较为独特的优势,相关产品的生产将能够极大地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相关区域可以通过对自身资源优势的挖掘,将相应的特色农产品保护工作进行系统化推进,以此来增强当地农产品竞争力。相关单位需要综合应用当前的科技手段,推动农产品在质量和产量方面的全面提高,最终为特色农业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设农业品牌。在今后特色农业打造过程中,相关地区应当严格执行农产品生产在环保、品质等方面的标准,强化各地区特色农产品与标准之间的衔接,确保相关生产活动最终满足当前市场对产品的质量需求。同时在相关产品的发展中,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环节也需要进一步强化农产品的品牌意识,确保农产品在商标、有机产品等方面的申请得到全面的支持。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平台对农产品的品牌进行宣传,促进农产品在市场上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第三,科学培育特色农业经营主体。就实际情况而言,特色农业的经营主体较为多样,经营内容包括产品的生产、加工以及服务等。当前,特色农业农产品的生产主体仍以农户为主,生产方式呈现出典型的分散化特征,产品的整体技术含量较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我国特色农业经营将逐步实现以集约化、集群化为主要模式的生产机制,应当以政府为主导,提供相关的产品生产、保存和销售等服务,同时可以为农民提供较为充分的信息服务支持,最终实现全面促进特色农业发展的目的。
2.2 乡村治理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第一,农村法治基础的薄弱是影响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乡村的土地承包制度关系到农户的切身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做好农村承包地管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其中提到“要根据实践发展要求,丰富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的有效实现形式”。农村土地承包的三权分置制度是现阶段广受关注的承包地制度,即对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进行分置,以保障土地经营流转顺利进行的制度。
第二,多级负责的工作机制是解决现阶段乡村治理问题的有效措施,该机制较大程度地解决了乡村振兴实施过程中的责任分配问题。在后续的工作过程中,相关单位还需要进一步对任务进行明确,通过不断优化中间衔接部门,例如成立农村工作小组等方式,实现对农业生产规划的合理统筹,并促进资源支撑的进一步夯实。
第三,农村治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实现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间的有机结合。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面对这两个任务,相关单位需要在现有的工作基础上强化任务目标的平衡,例如推进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稳定和扩大长期平稳发展的小农户规模、对相关农户进行贴息贷款和技术支持等,确保相关目标能够有效实现,农村治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3 保障民生,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当前我国乡村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只有确保乡村在卫生、教育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完备,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实现。
第一,拓宽资金获取途径。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支出,尽管满足了现阶段乡村振兴的需求,但随着乡村建设项目日益增多,仅依靠财政支出的方式将越来越难以保障建设工作的顺利展开。因此,不仅需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防止建设过程中出现对资源的浪费,同时需要积极调动农户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农户对部分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自主参与,减少财政支出。
第二,加强政策倾斜,促进试点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相关单位可以针对部分重点区域进行试点建设,有效带动周边地区针对基础设施的自主建设过程,从而起到节约建设资金和促进乡村建设进程的目的。
第三,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一环,相关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政策引导,例如相关企业在乡村污水净化处理等卫生设施的建设与运营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可提供优惠政策等引导其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2.4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今后乡村的发展必然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局面。中国的未来发展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在此过程中,应当通过积极完善政策体系和健全激励机制,对当前我国的资源性产品进行进一步改革,对可再生能源开展深入利用。乡村地区需要通过积极发展沼气、太阳能和风能等绿色能源来应对当前我国的能源需求。同时,乡村地区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尤其是针对乡村地区污染相对严重的现象,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成果进行转让和推广,以促进乡村环境卫生局面的改善。此外,当前乡村地区的生态保护也是各项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在后续的工作中相关单位可以采取引导乡村地区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的方式,进行各项生态建设,如植树造林等,这种方式能够让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形成较强的经济效益,从而增强农户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
3 结束语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乡村发展始终是最为关键和最为薄弱的一环。政府及相关单位必须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具体要求,通过对资源、人才等进行合理分配和引导,为乡村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并最终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