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发展阶段的科学内涵和战略选择*
2022-11-10田鹏颖
田鹏颖 英 明
提 要:“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不仅具有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理论的学理依据、百年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阶段的历史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现实依据,而且意味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容有了新拓展、发展呈现新特征、任务发生新变化。实现高水平的动态平衡、高水平的自立自强、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高水平的持续发展、高水平的全面协调、高水平的资源配置,是新发展阶段的战略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标志着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不是主观臆断、凭空设想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新概念,而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历史飞跃,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历史依据、实践支撑,而且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我们应当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探究新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科学内涵、战略选择,从而为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方法论支撑。
一、新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有着深刻的依据。在学理上,依据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在历史上,依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在现实中,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形态理论的学理依据
在马克思、恩格斯经济社会形态理论视野中,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总体上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当我们把全部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时候,就可以立即发现: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换句话说,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本质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必然性原则。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遵循着这一历史必然性的普遍规律,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发达到发达的递进过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并不意味着立即代替,而是需要一个过渡的、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共产主义经历从低级向高级过渡的各个发展阶段。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基本规律,阐明了共产主义社会不是静止僵死的终极状态,而是接续运动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共产主义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马克思在阐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时,阐明了未来社会(共产主义)发展两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及划分原则。第一阶段是指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结束以后。这一阶段受生产力发展水平限制,只能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高级阶段是指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社会财富充分流通,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列宁对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作了新概括。他在《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笔记中指出,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要经历“长久阵痛”“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三个阶段。他还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要经历一系列阶段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即使是进入社会主义,根据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不同,要经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等发展阶段。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也要经历若干发展阶段才能过渡、递升到共产主义社会。
毛泽东在1956 年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他在1959 年至1960 年又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在1987 年提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显然,社会主义社会要经历不同程度的发展阶段,从不发达到发达、从初级到高级,逐渐向更高级阶段发展演进。
新发展阶段,就理论依据而言,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社会形态理论。中国共产党正是运用这一理论,在进行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中,运用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这种经历不同发展阶段、并不断由低级逐步转向更高阶段的历史规律的原理来分析当下的发展阶段问题。
(二)党百年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阶段的历史依据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百年奋斗征程中,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相结合,把历史规律必然性和社会发展阶段性相统一,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进入了新发展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阶段。为人类求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到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要经历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期。这个革命转变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阶段的特征,确立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路线、策略等。历经28 年浴血奋战和百折不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和自己的主人。这一阶段,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性跨越。
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阶段。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后,深刻认识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能立即实现,还要经历一个过渡的阶段。我们根据这一过渡阶段的主要呈现特点和关键任务,创造性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私有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接着,党团结带领人民大刀阔斧地开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战胜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性破坏和武装性挑衅。“中国人民不仅站住了,而且站稳了。”这一阶段,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革命到建设的历史性跨越。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党审时度势,借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和失败教训,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特别是作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判断。我们党根据这一阶段特点,提出了党的基本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要适合中国国情,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一代又一代长期奋斗基础上,成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富起来了,迎来了强起来的光明前景。这一阶段,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历史性跨越。
新发展阶段,就历史依据而言,就是依据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阶段。新发展阶段承前启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基础上,续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生动实践的现实依据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改革开放40 多年、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10年的不懈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取得重大成就,为新发展阶段提供了更为雄厚的物质基础。
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2021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14 万亿元,增长8.1%,连续2 年突破100 万亿元大关。2011 年,我国经济总量为39.8 万亿元,10 年内,经济总量规模扩大近3 倍,成就举世瞩目。202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3年超过1万美元,继续缩小与高收入国家发展的差距。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继续向纵深推进,在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发展新动能成长壮大,正在深刻改变着中国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态方式,正在重新塑造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领域、新路径、新优势、新样态。所有这些成就,展现了我国经济总量规模持续提高、发展势头稳中向好,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发展条件更加充足、发展动能更加充分。
科技实力迈向新高度。中国人民“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伟大梦想,不仅实现了,而且创造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奇迹。“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轨飞行183 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间的最长纪录;“嫦娥五号”成功采样返回,“嫦娥六号”计划到月球背面采样;“天问一号”探测器,使人类首次获取火星车在火星表面的移动过程影像;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发现并认证的脉冲星达到114 颗;量子计算机“九章”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载人潜水艇“奋斗号”创造了10909 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居于世界顶尖水平。这些重大科技成果的涌现,再现了中国的科技实力正在不断提升。
人民生活提上新水平。我国已经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中国人民过上了全面小康生活。2021 年,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又跃上新的台阶,高质量就业更加充分,城镇新增就业1269 万人;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建成了14 亿多人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等收入群体稳步扩大,已超过4 亿人;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1%;生态环境屏障不断筑牢,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健康中国建设取得新成效,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中国人民已经从对物质文化需要转向对美好生活需要。这些显著变化,彰显了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显著增强,印证了人民美好生活、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民族复兴基础更雄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是因为党和人民历经百年奋斗创造的伟大成就,使我们现在拥有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可比拟的客观条件和复兴优势。党和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制度保障、物质基础、智力支撑、精神力量。这些雄厚的坚实基础,证明了我们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自信,证明了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复兴目标,证明了我们拥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能力。
新发展阶段,就现实依据而言,就是依据党和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实践支撑。
总的来说,进入新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明确了新的历史方位,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主要内涵,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大放异彩。
二、新发展阶段的科学内涵
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因而其内容有了新拓展、发展呈现新特征、任务发生新变化,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
(一)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意味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容有了新拓展
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新阶段,也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链条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新发展阶段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的分期和时限,前半程从1956 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2021 年全面小康社会建成,后半程从2021 年到2049 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历史过程。后半程就是新发展阶段这一历史进程,与前半程相比,呈现出相对发达状态。我们就是要在这个较发达状态的后半程,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任务,摆脱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发达状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历史宏愿。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国情,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这个“不变”的基本原则。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是一个“过程集合体”,包含着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不断变化”。新发展阶段实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进一步拓展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容。
(二)新发展阶段“是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一个阶段”,意味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呈现新特征
我国现在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已经跨越了前半程这一历史阶段,已经站到了后半程这一新起点上的历史阶段。尽管我们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但仍然要把新发展阶段置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程之中来准确把握,仍然继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总体目标、战略任务,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回应重大时代课题,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在新发展阶段呈现的新特征。新发展阶段要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动力,以贯彻新发展理念为目标引领,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路径选择,以实施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根本保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方向目标,以心怀“国之大者”为价值追求,从而实现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任务和发展目标。
(三)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意味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务发生新变化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要求,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作出新“两步走”战略,到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49 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新发展阶段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经历从低水平向更高水平、从个别领域到一般领域、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从而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发展阶段完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后历史任务”,实现了社会主义在其不发达阶段的“最后历史使命”,为向着更高阶段发展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向更高阶段。
总的来说,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容有了新拓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呈现新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发生了新变化。因此,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较高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本阶段中实现新的跃升。
三、新发展阶段的战略选择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要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水平的动态平衡、高水平的自立自强、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高水平的持续发展、高水平的全面协调、高水平的资源配置。这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设计和重大抉择。
(一)实现高水平的动态平衡是新发展阶段的关键任务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理论视野中,国民经济大循环中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多层次的有机整体。新发展阶段的发展,要在统筹国家大市场和地区小市场中,打造高效、规范、竞争、有序、公平、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要在统筹国内和国际形势变化中,调整国内和国外的进口、出口、贸易循环体系;要在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畅通社会生产要素间的良性循环;要在统筹发展目标和产业基础上,合理规划、避免项目重复建设;要在有效供给和扩大需求中,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社会生产要素有序流通、良性循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从而实现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二)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是新发展阶段的本质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视野中,“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进入新发展阶段,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的相对优势相对减弱,资源环境承载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已达瓶颈,亟须新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亟须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发挥关键作用。新发展阶段必须加大科技创新,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赢得科技创新主战场,挺进科技创新第一方阵,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占据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突破产业瓶颈,立足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抓住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本原理,打赢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信息、高端芯片等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坚战;必须加快科技强国建设,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自觉勇攀科技高峰,自觉肩负科学强国使命,从而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三)实现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基点
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视野中,生产和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两大形态。由于生产和交往的发展,各个国家和民族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生产和交往的世界市场为前提的,对外开放这一具有世界市场形态的历史活动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构建新发展格局,通过构建国内大循环,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格局;通过构建国际大循环体系,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提升我国市场配置水平;通过拓展规则、标准、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型开放,形成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流动性开放性;通过高质量“一带一路”建设,扩大高质量对外开放;通过参与世界市场竞争,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影响力,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开放型世界发展格局,从而实现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四)实现高水平的持续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的突出主题
在马克思主义质量互变规律这一原理中,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发展过程,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引。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经济在实现快速增长后,必然要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本质上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就体现了发展质量不高。当前,有些领域、地区、行业的发展还是以“铺摊子”“大而全”为目标,处于低效状态。但是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自觉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侧对需求侧的适配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实现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加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实现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从而实现高水平的持续发展。
(五)实现高水平的全面协调是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举措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视野中,“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阐明了经济社会是各个要素之间的全面联系和有机互动形态,为经济社会实现全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社会有机体理论揭示了不仅要求经济领域高质量发展,而且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高质量发展。新发展阶段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继续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继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继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继续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高质量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全领域、全方面,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从单一领域转向覆盖全面领域的协调发展。
(六)实现高水平的资源配置是新发展阶段的巨大优势
在马克思主义资源配置理论视野中,资源配置“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的经济行为,决定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资源配置理论揭示了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按一定的比例关系在社会生产部门进行科学配置的内在规律。当今世界竞争日益激烈,市场已然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我国国内市场发展空间仍然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具有显著优势。新发展阶段,我们要通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增强发挥超大规模市场资源优势;要打造统一的要素资源市场,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多渠道、便捷式、公平地获取市场资源,充分释放市场潜力;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消费信心,创新消费模式,增加消费需求;从而充分利用市场资源的巨大优势,实现高水平的资源配置,为增强经济社会发展韧性提供雄厚支撑。
总之,只有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审视过去、现在与未来,关切人类命运前途,才能更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不断创造新的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