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CD联合颈动脉彩超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中的价值

2022-11-09李良媛李鸿博曹群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年18期
关键词:经颅短暂性脑缺血

李良媛 李鸿博 曹群*

1 辽宁本溪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辽宁 本溪 117000)

2 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医学工程部 (辽宁 本溪 117000)

内容提要: 目的:评价分析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中用于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联合颈动脉彩超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随机抽选的方式,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接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的患者共计34例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共计34例作为参照组,两组受检者均接受经颅多普勒联合颈动脉彩超检查,对比两组的临床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与参照组在正常与轻度、中度、重度对比中,两组比较呈现差异性,P<0.05;两组在正常、流速异常、脑动脉硬化、血管狭窄对比中,组间对比有意义,P<0.05;研究组与参照组在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虹吸部对比方面,两组比较呈现差异性,P<0.05;研究组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正常共有5例;内膜增厚/斑块或者管腔狭窄低于69%,经颅多普勒正常共有7例;管腔狭窄超过70%,经颅多普勒均表示异常。结论: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中,利用经颅多普勒联合颈动脉彩超检查方法,可强化患者的检出概率与诊断精准率,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作为临床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具有发病快、病程急的特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主要针对局灶性脑缺血以至其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是脑梗死发生前的征兆表现,可在短暂时间内发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情原因[1]。为了进一步分析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中用于经颅多普勒联合颈动脉彩超检查的临床价值,将选取3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主体,现将研究过程与结果展开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通过随机抽选的方式,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接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的患者共计34例作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共计34例作为参照组,其中,研究组中20例为男性,14例为女性,年龄56~82岁,平均(69.41±3.46)岁,全部患者均满足脑血管病学会拟定的诊断标准[2],并将心源性与血液成分异常等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排除。参照组中21例为男性,13例为女性,年龄55~80岁,平均(67.84±3.32)岁。两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对于研究结果影响较小,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分组形式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此次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产地:飞利浦HD15),探头频率控制在10MHz。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产地:德力凯EMS-9PB),探头频率控制为2MHz。两组受检者均接受颈动脉彩超检查与经颅多普勒检查。颈动脉彩超检查方法:医务工作者让患者保持仰卧位姿势,对受检者的颈动脉颅外端实施横断与纵断扫描,并认真记录受检者的动脉内-中膜厚度,是否存在粥样硬化斑块以及其他部位情况、大小、回声等,管腔是否狭窄、狭窄程度等内容。经颅多普勒检查方法:医护工作者对受检者的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终末段、椎动脉与基底动脉展开探测,详细记录受检者的收缩期流速、平均流速、舒张期流速、PI、RI与S/D等指标情况,同时对频谱形态、血流方向展开细致观察。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颅内动脉狭窄超过50%患者的血流速度诊断标准[2]: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超过160cm/s,平均血流速度超过100cm/s;大脑前动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超过120cm/s,平均血流速度超过80cm/s;大脑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超过100cm/s,平均血流速度超过70cm/s;颈内动脉虹吸部,收缩期峰值流速超过120cm/s,平均血流速度超过80cm/s;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超过100cm/s,平均血流速度超过70cm/s。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超声判断标准[3]:正常与轻度(低于50%),收缩期峰值流速<125cm/s,舒张末期流速<40cm/s,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低于2.0;中度(50%~69%),收缩期峰值流速125~230cm/s,舒张末期流速40~100cm/s,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处于2.0~4.0;重度(70%~99%),收缩期峰值流速超过230cm/s,舒张末期流速超过100cm/s,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超过4.0;闭塞(100%),各项指标均没有血流信号。

1.4 统计学分析

两组临床数据资料均采取统计学处理方式,应用SPSS 20.0软件,计数资料的统计学与计量资料分别运用χ2与t值检验,P<0.05为组间统计学差异存在。

2.结果

2.1 对比两组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

研究组中,18例为正常与轻度,14例为中度,13例为重度;参照组中,8例为正常与轻度,3例为中度,4例为重度;研究组与参照组在正常与轻度、中度、重度对比中,两组比较呈现差异性,P<0.05;两组在正常、流速异常、脑动脉硬化、血管狭窄对比中,组间对比有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对比两组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

表2.对比两组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阳性率情况

2.2 对比两组颅内动脉狭窄超过50%的血流速度情况

研究组中,大脑中动脉狭窄14例,大脑前动脉狭窄6例,大脑后动脉狭窄10例,颈内动脉虹吸部狭窄4例,参照组中,大脑中动脉狭窄6例,大脑前动脉狭窄1例,大脑后动脉狭窄2例。研究组与参照组在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虹吸部对比方面,两组比较呈现差异性,P<0.05,见表3。

表3.对比两组颅内动脉狭窄超过50%的血流速度情况

2.3 分析研究组颈动脉彩超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改变情况

研究组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正常共有5例;内膜增厚/斑块或者管腔狭窄低于69%,经颅多普勒正常共有7例;管腔狭窄超过70%,经颅多普勒均表示异常,见表4。说明随着颅外段动脉血管病变程度日益加重,血管狭窄程度将会明显升高,而颅内段动脉血管病症的发生概率也会增加,同时在颅内血管病变日益发展中,也表示存在颅外血管存在病变的情况。

表4.分析研究组颈动脉彩超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改变情况

3.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主要针对颈内动脉系统或者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供血不足,引起受累脑组织出现一过性功能受损,从而体现出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是一种在动脉粥样硬化条件下呈现短暂性、可逆性、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而短暂性缺血发作属于临床多见疾病,中老年作为重要的发病群体,颈动脉粥样硬化从某种意义上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着一定的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程发展期间,动脉内膜是最受累位置,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增厚在临床上认为是颈动脉早期粥样硬化的显著标志之一。然而,脑动脉硬化作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理基础,尽早发现、有效诊断脑动脉硬化是防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方式[4]。对患者实施经颅多普勒检查,进一步测定患者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方向、频谱与音频等指标情况,可进一步呈现脑动脉硬化、狭窄、痉挛与缺血等病理情况;通过客观评定颅内Willi’s环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情况,进一步体现颅内血管功能情况与血流动力学改变,经颅多普勒是当前对脑动脉硬化诊断的有效方法,可判定脑动脉硬化后诱发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与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指数。

根据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与参照组在正常与轻度、中度、重度对比中,两组比较呈现差异性,P<0.05;两组在正常、流速异常、脑动脉硬化、血管狭窄对比中,组间对比有意义,P<0.05;研究组与参照组在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虹吸部对比方面,两组比较呈现差异性,P<0.05;研究组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正常共有5例;内膜增厚/斑块或者管腔狭窄低于69%,经颅多普勒正常共有7例;管腔狭窄超过70%,经颅多普勒均表示异常。由此可见,颅外血管病变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病中有着显著作用,为了实现做好短暂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控措施,需要全面掌握患者的颅外血管情况[5]。经颅多普勒检验有着显著的无创性特点,临床操作方法较为简单方便,能够直接反映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和颅内血管功能状况,对于判定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严重程度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颅外血管的病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展。为了能够进一步观察血管是否形成斑块、是否存在血管狭窄、是否存在内膜增厚等情况,可借助颈动脉彩超技术,清晰呈现患者的颅外血管情况,以便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提供可靠依据。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在3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利用经颅多普勒联合颈动脉彩超诊断方式共发现脑动脉硬化患者13例,发生概率达到38.23%,相较于参照组明显偏高。为此,需要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忌烟忌酒,加强体育运动,合理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短暂性缺血发作疾病的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诊断中,通过利用经颅多普勒联合颈动脉彩超诊断方式,可强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有效率,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对于防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成完全性脑卒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猜你喜欢

经颅短暂性脑缺血
经颅电刺激技术对运动性疲劳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蒙药嘎日迪-13治疗脑缺血模型大鼠脑损伤的研究*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认知功能的影响
经颅磁刺激问与答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过去进行时考点梳理一表清
解放还是奴役
七氟烷预处理后对大鼠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是什么病
颈动脉重度狭窄脑缺血支架术后CT灌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