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融合语境下当代江苏地方戏曲传播策略

2022-11-09初滢滢

剧影月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淮剧媒介戏曲

■初滢滢

互联网的出现拓展了戏曲传播场域,媒介的融合打破了戏曲艺术人际传播中时空的一致性,戏曲舞台不再是演员和观众共同在场,建立联系的唯一场域。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观众的审美偏好发生了根本变化,更加追求视觉奇观和游戏化的视听体验,戏曲艺术传播方式上呈现出多种媒介的融合的趋势,在艺术表现形态上也在不断演变与重构。

江苏作为戏曲大省,拥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如淮剧、苏剧、锡剧、扬剧、淮海戏、柳琴戏等20余个剧种。互联网技术、数字影像、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艺术传播领域广泛应用,为地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媒介融合为多元审美的地方戏曲提供了新的传播实践途径。在地方戏曲的传播方面需要打破常规思路和研究方式,探索运用融媒体技术和思路保护、传承、传播和发展传统戏曲。

一、创建新媒体平台延展江苏地方戏曲传播新场域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变革,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趋于多元化,获取的信息更为碎片化,传统的戏曲电视和广播节目很难吸引年轻受众。在全新的传播语境下,年轻受众更倾向于选择新媒体平台作为观看戏曲的渠道。

融媒体环境下,大众审美越来越多元化,追求更为新奇的视听感观。江苏在戏曲传播方面,特别注重戏曲的融媒体传播与年轻态传播。江苏省演艺集团、江苏省昆剧院、江苏大剧院、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加入全民美育“DOU艺计划”,在抖音平台进行昆曲艺术短视频传播传承研究,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对昆曲艺术认知与认同。

创建新媒体平台可以通过短视频快速有效地传播地方戏曲。短视频生产流程简单、制作门槛低、制作周期短、参与性强、传播范围广,更适合地方戏曲的传播。运用新媒体技术创作地方戏曲短视频,可以打破戏曲舞台的时空限制,建立新的时空场域,以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地方戏曲传播场景。

戏曲的融媒体传播不是简单的复制戏曲表演,碎片化的短视频颠覆了包括空间逻辑与时间循序在内的戏曲舞台表演,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当代戏曲传播尝试在戏曲时空观念和表演形式上有着更为创新的突破。

3D、VR等新技术的运用,使戏曲传播空间形成了另一种独特的沉浸式空间。在3D 影像包围下,延长了观众凝视和感知戏曲的时间,3D 技术可以让在场的每一位都“沉浸”在戏曲音乐里,打破戏曲传统的“镜框式”的舞台布局,观众无论坐在哪个位置,都能感受到真实的、高品质的戏曲表演,可以获得比在戏曲舞台上更为真实的情感沉浸体验,延长了凝视和感知戏曲的时间。

创建戏曲新媒体平台,可以用更丰富的视听的语言重构戏曲舞台,选取最佳视角,运用现实戏曲表演剧场中不可能实现的视角引导观众去了解戏曲,通过镜头放大细节、夸张处理,弥补在剧场中的观赏缺陷。新媒体技术的“赋能”地方戏曲的传播,使得地方戏曲的传播场域得以持续性地延展,观众在获得更为优化的视听感官体验的同时,可以对戏曲有更深入的情感共鸣。

二、建立多媒体矩阵构筑江苏地方戏曲传播空间

通过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戏曲,受众需要在固定的时间与空间收听或观看,地方戏曲无法突破传播空间的限制,传播方式有极大的限定。通过新媒体移动化、碎片化的传播模式,可以使地方戏曲通过当地演员在新媒体平台分享、互动等方式进行交流。地方电视戏曲节目可以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设立在线平台等方式以求更新传播手段,拓宽传播渠道,实现地方戏曲内容与多元化传播平台相融合。

2021 年4 月江苏启动地方戏曲淮剧的数字化工作,对淮剧资源进行数字化整理和智能化保存,同时还搭建了淮剧传播推广的平台以及淮剧数字资源采集。线下建立了VR淮剧博物馆,线上开发淮剧数字文创产品,有46款线上数字商品和25款线下文创产品。线下有声书屋,与喜马拉雅合作开发淮剧数字音频项目。在淮剧的品牌传播方面,设计更具有辨识度的淮剧LOGO 和IP 形象,打造数字淮剧迷你戏亭、有声书墙、有声明信片等,实现多媒体矩阵全方位沉浸式淮剧传播。

多媒体矩阵网络直播也使地方江苏戏曲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苏昆名家王芳在2020 年“百戏盛典”网络直播演出《牡丹亭》一场直播点击就高达50 万。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直播更为便捷,新媒体平台使直播全员化,不同地域的用户都可以参与到地方戏曲的内容生产与分享中,突破地方戏曲演出场景限制,极大拓展了地方戏曲的传播范围。

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下,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平台,把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与新媒体整合形成地方戏曲传播的媒体矩阵,进行互补与优化实现资源、内容的通融与兼融,形成宣传与利益互融、共融的传播效果。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结合打造地方戏曲传播矩阵,以年轻受众的兴趣为导向,多媒体矩阵化传播带来大量来自不同区域的生动的、多元化的地方戏曲内容,使年轻受众更容易接受个性化、细分化的地方戏曲内容。

三、运用融媒体思维增强江苏地方戏曲内容的时代性

地方戏曲要改变传承和发展的困境,在积极探索融媒体传播路径的同时,也要增强戏曲本体内容的创新。融媒体思维不仅是创新外在的戏曲传播形式,还要注重戏曲内容的时代性把握。重建戏曲文化传承魅力,增强年轻受众对地方戏曲文化的认同感,延续地方戏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

一些地方戏曲内容古老陈旧,缺少当代生活题材,缓慢的节奏以及难懂的方言难以被现代年轻观众接受。本来受众面比较窄的地方戏曲变得更为小众化,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地方戏曲内容,以改变这一现状。基于戏曲传统文化内涵进行地方戏曲的再创作,以地方戏曲为载体反映当下的生活,去关注普通大众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

融媒体传播特征的交互性和个性化,使受众地位得以不断提高,受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在使用与创造信息,正是这样的趋势促使融媒体从“受众时代”转向“用户时代”。在针对受众审美需求进行戏曲创新之前,必须要明确戏曲受众的构成。不同的受众对于戏曲内容有不同的选择,所以,在打造传播内容过程中注意受众的审美需求至关重要。近年来,针对年轻受众的审美喜好,各种类型的戏曲“二次”创作纷纷出现在各种媒体平台。2022年B站元宵晚会《上元千灯会》中戏曲元素贯穿始终,京剧演员王珮瑜和阿兰跨界混搭国风歌曲《燕归巢》;昆曲冰舞《小小》花样滑冰运动员与昆曲演员同台,共同演绎《牡丹亭·惊梦》。戏腔歌曲《神女劈观》在B站上线以来,引发了戏曲“大V”粤剧曾小敏、淮剧陈澄、秦腔齐爱云、瓯剧方汝将等的翻唱,形成了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豫剧、川剧等不同剧种戏曲的“二创”版本,甚至有甬剧、姚剧、四明南词等冷门地方戏曲的翻唱版本。用各种戏曲演绎游戏《原神》中的剧情,不仅吸引了国内的游戏玩家,也引发了外国玩家对中国戏曲的狂热追捧。

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需要获得青少年群体的关注。青少年群体追求新鲜感,将戏曲元素融入到游戏中,或将游戏的情节与戏曲相结合,使地方戏曲更具有青春气息与时代感。运用融媒体技术丰富地方戏曲的视觉与听觉呈现,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引起话题挑战吸引年轻观众互动,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年轻受众群体。

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地方戏曲无论在传播形式上还是在创作美学层面都需要变革。地方戏曲不断跨媒介生产和传播,建构了新的戏曲艺术形态,形成独特的美学风格。地方戏曲需要吸收多元的艺术观念与方法,通过技术更新、媒介融合,在感官上挖掘视听优势,形成更具有吸引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传播方式。

江苏地方戏曲在传播手段现代化方面有着显著成效,逐步适应现代年轻受众的欣赏需要。媒介融合是戏曲传播手段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为江苏地方戏曲传播带来了更多元的方式。媒介融合的技术和思维方式影响着当代地方戏曲艺术形态的演变与重构,如何建构适应媒介融合时代审美的地方戏曲艺术形态,是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从媒介融合的角度来考察地方戏曲的艺术形态,不仅是审视戏曲艺术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维度,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更具有实践意义的参照。

猜你喜欢

淮剧媒介戏曲
试论淮剧表演程式的传承和创新
《戏曲研究》稿约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雷殛”结局新探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淮剧还好吧
戏曲从哪里来
浅谈推进淮剧进校园常态化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