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诗经》中意象图式的隐喻设计方法研究
2022-11-08陈薇
陈薇
关键词:意象图式 隐喻设计 诗经 文化因子 桃
引言
《诗经》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学宝库之一,以诗歌的形式再现了周代社会的生活面貌,据统计《诗经》中有135首关于植物的篇章,通过吟诵植物寄景抒情,映射出远古时代的自然审美。取之于经典,创之于当下;随着信息社会文明程度的高度发展,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显得更为珍贵。在中国古代诗学中关于“意象”的思想十分丰富,“意”指主体对自己、对世间万物的认识;“象”则是被感知、被认识之事物的形态。“意象图式”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是建构范畴、研究感知的方法和手段。运用意象思维将诗歌中的自然元素符号化,赋予现代产品厚重的文化基因,使设计中的隐喻修辞具有恰当的象征性或相似性特点。
一、《诗经》与意象图式理论
(一)意象图式理论
意象是外在物象经由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内化创造的一种艺术形象,涵盖文字、图形、色彩等综合要素。屈光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论》中提出审美表现的意象是寄托隐含手法的创造成果,诗学领域的意和象相关相生,二者只有具备某种联系才能构成一对完整的概念,[1]其创造过程充满复杂和含蓄。意象在《诗经》中多表现为植物意象、动物意象、水意象、风雨意象,其中以植物意象的受关注程度为最高。
意象图式(Image Schema)是建立在空间关系基础上抽象的、不可见的表征,现代西方诗学将物象的视觉、感觉等诸多特征综合处理,依赖思维层面的认知模式形成视觉化图式。1980年认知语义学专家Lakeoff和Johnson在他们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定义了意象图式的理论,Lakeoff研究并提出了四种理想化的认知模型,其中强调了意象图式模型在认知学领域的重要性,以及突破语言学的局限系统的思考隐喻。随着意象图式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学者Mandler立足于意象图式与认知学的关系视角,将二者的理论渊源延伸到了诗歌范畴。[2]不言而喻,意象图式与中国古诗词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图式”一词具有高度抽象的概括性,这一点与古诗词的感知、想象等属性不谋而合。
(二)《诗经》的意象图式理论
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象图式理论下的诗歌形态通过概念化的语言表达非概念的认知,人们通过体验经验来理解抽象的认知理论。《诗经》中“风、雅、颂”三大篇章大多描写了先秦先民们的农事生活、婚姻爱情、宗庙祭祀、假托讽刺等主题,其中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以“植物”喻他人、他物,突出自然审美的篇章居多,一方面寄予了植物本身象征性的文学内涵,另一方面隐喻了远古人类植物崇拜的精神寄托。以下通过意象图式模型的内在逻辑关联,将《诗经》中的自然意象进行梳理,(如图1)可以看到诗歌中的具体物象经由绘画、符号、记号、图像等艺术形态,全面渗透和贯穿至《诗经》意象的审美文化内涵中,由此说明意象图式的创造过程具有多元的表现手法,使主观情感的“意”与客观事物的“象”共同作用,产生诗意的审美效果。
二、隐喻设计与修辞特征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和《诗学》中,从活动方式的视角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隐喻与修辞的关系,他认为隐喻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运动,是人类思考问题的特殊思维方式,更是值得系统研究的修辞方法。[3]隐喻作为一种生动的修辞工具,从辞源角度剖析最先来自语言学领域,而后运用到文学领域,相应的又贯穿到设计学领域。普适性和象征性是现代设计领域中隐喻设计的重要特征,有别于文学创作的艺术处理手法,但又离不开其本质特性。语言学家王寅曾在《认知语言学》中认为:对于语言学来说隐喻的关键手段来自于意象图式,由于一个概念域被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上,抽象概念的形成被空间隐喻意象化使其具有了特殊的涵义。[4]由此可知,隐喻作为超越语言学范畴的修辞方法,从文学跨越到艺术学,以隐喻设计的身份出现在设计学领域发挥着特殊的创意功能。
在隐喻设计中,隐喻由本体、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一个完整系统,其修辞特征可概括为:象征性、相似性、历时性。首先,象征性在构成方式上与“隐喻”似乎很接近,它通常借助“暗示”来传情达意,在诗词中这一特性体现的很鲜明,如“玫瑰是爱情的象征、寿桃是祈福的象征等”;其次,相似性一般指两个事物之间具有关联度或相似度,自然界中以“此物”喻“彼物”,即二者之间具有的相似性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最后,历时性是相对于共时性而言的,其原本为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从一个系统发展的历史性变化中做多维度的考察。隐喻是人类常见的思维方式,是借此喻彼的思维模型,传统文化符号与自然事物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许多符号元素取材于“物”的造型、色彩、材质,通过诗词、故事以及历史的构思、想象、提取和加工,形成了文化符号系统的修辞特征。
三、基于《诗经》意象图式的隐喻设计流程构建
基于上述理论模型对《诗经》中的意象符号和文化特征展开解析。以“桃”文化为例解读有关桃的诗句,收集“桃果、桃花、桃木”的植物属性、性格特征、篇章寓意,梳理文献中先秦时期桃的文化形态和原型要素,并通過词汇统计将“桃”的元素分类、提取和筛选。
经过前期的整理、归纳,分别围绕桃的形状、颜色、材质和功能等要素形成了“桃文化”感知意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调研与统计分析,利用量化方法将感知意象视觉化、具体化。探索性因子分析是统计学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根据前面所获得的意象图式流程进而做出因子特征的对应关系研究,如下面构建模型所表述的因子特征X1、X2、X3,都可以在具体分析数据中得到影响因子的特征归类。
在流程构建模型的后期主要体现《诗经》意象的设计与传播,以“用户喜爱程度”量化分析结果为产品设计导向,此阶段“隐喻设计”在现代产品设计中体现了重要的价值,隐喻映射的是产品内涵,符号展示的是产品形象,二者缺一不可,共同实现了完整的《诗经》意象图式隐喻设计流程。[5](如图2)
四、设计应用
(一)确定隐喻设计样本
三千年前我国民间就诞生了对桃文化的信仰,据统计《诗经》里一共有五首描述“桃”的自然形态和文化属性的诗歌。(如图3)首先,笔者针对选取的样本进行诗歌原文释义,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收集桃的内在文化属性和外在视觉特征,针对属性特征和感知寓意进行研究。其次,根据上述特征展开小范围的“感知语汇”收集,通过微信一对一采集到与“桃”的特征相关的形容词或名词100条以上,并对这些语汇整理分析,初步厘清了读者对“桃”感知意象的共性特征。最后,结合这五首关于桃文化的诗歌制作了“感知意象调查研究问卷”,主要对桃的基本属性、文化品质等要素展开调研,本次问卷共回收162份,最终筛选出140份有效问卷。[6][7]
(二)分析桃文化感知意象
“桃”文化感知意象的研究以问卷调研和SPSS统计分析为依据,从问卷结果可知大众对桃的表征属性具有一致性,其中关于桃(花)的颜色、形状和质感的矩阵描述结果显示“直观印象的符合度”最高为“粉色”与“五瓣形”两个属性。因此从统计数据表明,大众普遍倾向的意象特征有“暖、温柔、五瓣形”。诗歌中隐藏在“桃”里的粉红花儿鲜艳绽放之盛景,既表达了诗中抽象的情感,又再现了茂盛之华景。[8]
问卷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10个成语进行量化分析,所得数据能够较好地论证意象分析的科学性。依据对“桃”感知意象的符合顺序,通过数据堆叠图能够获取明显的分值差展开文化因子分析。由桃意象检验系数的分析得知,KMO取样适切性量数的值为0.822,该数值大于0.6,说明具备可靠的分析基础,检验结果表明该问卷适合探索性因子分析,具有良好的构建效度。(如表1)
笔者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将因子载荷系数值非常低的意象词汇删除,保留分值较高的词汇选项。从表2显示的结果可知,“世外桃源”等十个成语是通过主成分分析法保留的分值在0.5以上的词汇,这些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词汇因素。
在因子分析中,碎石图是帮助更直观的发展优因子数量的参考图,从图4可见虽然选择因子的标准不止一个,但特征值是比较显著的因素,如果特征值大于1的话则是值得保留的因子。从下图得知纵坐标的特征值大于1的共有3个因子,即有三个较优的因子成分。(如图4)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的因子相关性逻辑和矩阵量表的最大方差旋转法,将上述十个成语归纳为三类因子成分。因子成分1共涉及五对相关性成语,根据分值高低依次排序为:祭祀祈福-礼尚往来-栽植繁多-延年益寿-多子多福。本组意象感知词汇中受试者对“祭祀祈福”的关注程度最高,意味着大众对“桃”的象征印象多与祭祀、祝福、祈祷有关,其他四项也主要围绕礼仪、繁衍、长寿、福运等含义,因此成分1可命名为“象征意象因子”。因子成分2涉及三对语义相关性成语,按分值高低依次排序为:世外桃源-桃李芬芳-爱情甜蜜,本组意象感知词汇依次描述的是理想生活、桃李天下、美好爱情的情感寄托,因此成分2可命名为“情感意象因子”。因子成分3涉及两对语义相关性成语,即翩翩起舞和楚楚动人,此两项成语均为描述女子曼妙身姿和动人容貌的意思,可命名为“女性意象因子”。(如表3)
(三)归纳感知意象特征
基于以上“桃”文化感知意象的分析结果,归纳具备类似特点的样本词汇,有利于从多个样本中寻找共性运用到产品设计中去。先秦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植物意象的文化,包含着对大自然的崇拜和向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植物的审美文化逐渐被运用到现代产品设计领域。本研究立足于意象图式理论,针对《诗经》的“桃”文化隐喻设计方法做了科学的量化分析,具体为象征意象因子、情感意象因子和女性意象因子三个特征。[9]
1.象征意象因子分析:象征意象,原本是文学中的词汇,象征是一种刻画事物的表现手段,它与“意象”组合形成了追求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象征在贡布里希那里被作为“象征的图像”进行了象征符号的艺术研究,包括确定隐喻的特征并非单纯的修辞功能,这时隐喻愈发证实了象征的深刻性。在现代设计思维中象征意象常常被用作设计的手段,广泛地融入相关产品的设计之中,属于这类意象的符号被概括为几何形状或抽象形态。本研究是基于“桃”的植物隐喻特征利用软件SPSS中的因子分析将祭祀祈福、礼尚往来等具有关联特征的成语统计归类在一起,通过提取相似性内涵总结它们共同具备的象征意涵。
2.情感意象因子分析:情感,源自心理学,原本是指态度整体范畴中的一部分,包含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两个层面,情感与意象的组合共同形成了抽象的非语言词汇,但往往通过有感情色彩的词汇即喜、怒、哀、乐、悲等体现出来,“情感意象”在本研究中作为量化数据以视觉化形式进行因子分析,通过旋转成分因子提取“世外桃源、桃李芬芳、爱情甜蜜”三个成语聚集成类,由此可见大众对桃文化的情感寄托在于美丽的与现实隔绝的理想世界;在于硕果桃李的师恩浓郁之情;在于爱人之间的浪漫深情。而这一类意象因子引入隐喻设计方法更多的是创意思维的视觉表达。
3.女性意象因子分析:女性意象,总是让人联想到女子的容颜、身材、青春、健康等词汇,《诗经》中有关桃与女性之间关系的诗句最知名莫过于“桃之夭夭”,诗词通过即将远嫁的姑娘来喻指粉红桃花的鲜艳,桃林的茂盛枝干嫰。诗歌中描写的植物与女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植物中的花朵被视为生殖器官,喻为繁衍后代的象征,將女性比拟为盛开的花朵、充盈的果实,赋予其旺盛的生命力。自然界的草木皆有生命,且渗透于原始风俗的象征意境里,使得植物成为文化符号,用以展现女性意象的姿态。本次研究中利用成分因子3提取的“翩翩起舞和楚楚动人”两个成语十分形象地描述了女性的动人姿态。这一类的意象因子融入现代设计思维中,能够充分结合与女性特征有关的产品进行创意与设计,表达独特的文化内涵。[12]
(四)案例分析
通过以上过程确立了隐喻设计流程模型,不仅可以让人们充分关注到有关“桃”的诗歌文化,而且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角度,对现代文化以及相关主题创意都提出了系统性思考。该模型的意象图式进一步说明植物可以作为一种自然符号被提取,并被转换为抽象的视觉符号,以隐喻设计的修辞方法融入现代产品中。产品为用户服务,用户的需求和喜好直接决定该产品的实现路径,因此用户既是生产者也是决定者。[13]
在“桃”文化感知意象的调查问卷中,首先对“桃”的基本属性如颜色、形状和质感做出客观描述,通过统计有效问卷的答题结果,即包含“白色、粉色、绯红色、五瓣形、心形、扁圆形、毛茸茸的、光滑的”等8项关于“桃”的基本属性折线图中,“粉色”占比50%、“五瓣形”占比44%,这两个选项在所有选项中分值占比最高,由此可见,大众直观印象里的桃以粉色为主,桃花的形状以五瓣形居多,此二项的统计数据将成为后续产品设计的主要来源。(如图5)
调研中针对“女性饰品、服饰设计、日用小电器以及学习用具”等进行了用户喜爱的产品满意度排序,通过描述统计的方法对排序结果进行了研究,本次一共汇总了4种产品类型,其中每一类设置了6个产品名称,根据问卷统计的权重值获取了每一类别中分值最高的产品。以下产品设计针对日用小电器的设计流程进行演变研究,以验证因子分析法在设计应用中的可行性。
笔者通过对此次有效问卷中有关“日用小电器”的信息统计分析,依次对加湿器、小夜灯、手持风扇、充电宝、吹风机、小音箱等6个产品的相关变量进行测试,本次统计的变量属性主要包括表4中的个案数、总和以及方差等5项。描述性统计分析中方差、标准差是用来衡量个体偏离中心的程度值,将各个描述统计量的值以标准正态评分值罗列,寻找方差值的最大化产品样本。从表4的统计分析可见“手持风扇”这一项的方差值为3.904,明显高于其他几个变量的数值,它的排序程度在相关性产品满意度里最具有优势。(如表4)
结合上述方差值分布情况,本研究选择了分值最高的“手持风扇”作为产品设计的研究对象,将意象图式理论与隐喻设计方法融入《诗经》的桃文化设计体系。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中不难解读出桃花盛开、枝叶秀茂的桃园美景,此处采用象征意象的因子特征,将桃的物理功能即色彩、形状和质感与产品的社会功能即实用性、安全性和审美性有机结合。
一方面,基于桃元素的设计信息提取。在設计中从“视觉”角度研究了桃花瓣的形状,多为五瓣形,形似风扇叶,风扇的正面造型像一朵绽放的桃花;从“触觉”角度将按钮开关设计为水滴形状,突出于立柱表面,有磨砂细颗粒质感;[14]从“色知觉”层面,通常桃花有白色、粉色、绯红色以及从白到深红的多种色彩渐变,依据桃与女性天然的象征关系,设计了三种色系的手持风扇样式,彰显了文化内涵与产品精神之间的内在关联。(如图6)
另一方面,基于图形符号的产品功能应用。结合提取的花瓣属性与风扇的基本结构做有机融合,让桃的文化因子以视觉形态运用于风扇等日用家电产品中。[15]手持风扇主要由风扇头壳体、风扇片、外壳罩、手持柄和电机等部分组成。五瓣形作为桃元素的主要特征,被移植到风扇的主功能区——外壳罩,其中“五瓣符号”的形态演变符合当代创意产品符号化的主流趋势,在造型效果上既象征了扇片的速度感,又体现了花瓣的柔美感,还与花柱、子房共同模拟花卉的立体造型。同时,手持握柄的造型设计成流线立柱形,便于用户单手握住轻松使用。(如图7)
最终将手持风扇设计成为一款造型优美、轮廓鲜明、功能合理的便携式文化创意产品。产品设计的核心要素取自桃花的色彩与花瓣的形态,使“桃”的图形符号融入风扇的使用功能,借助桃的隐喻修辞手法赋予产品文学气质与时代美感,充分论证了该实验方法的创新性、合理性。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发展,现代设计因媒介多元化和科技信息化,设计研究的地位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当设计已不再是“纯粹形式”的创造,而设计过程中关于文化基因、创意表达、功能需求、系统设计、技术创新以及设计附加值等环环相扣的要素,是开展系统的、科学的设计之重要基石。本文以《诗经》中的“桃”为现代创意的文化溯源,将意象图式理论引入诗歌文化,总结了隐藏在诗歌意象中的隐喻设计方法,提升了设计师认知传统与创新价值的理论基础,探索了诗歌文化与视觉思维之间的符号特征,希望博大精深的先秦诗歌在社会主义文化传播中成为传承经典、创新转化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