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书包支持下的初中数学课堂互动研究
——基于一次“因式分解”课堂教学的反思

2022-11-08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镇江212000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17期
关键词:因式分解电子书师生

黄 华 (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0)

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素养的提升,倡导使用合作、探究、交流多种方式学习数学知识.课堂互动属于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就是互动的载体.在电子书包的应用之下,能够满足学习资源推送、课堂多屏互动、预习诊断和实时反馈多项需求,因此,研究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为打造高效的课堂互动奠定基础.

一、电子书包支持下初中数学课堂互动的策略

电子书包运用下的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性更高,在学生共同的资源建设与共享下,构建个性化课堂.基于此电子书包支持下的数学课堂互动策略具体为:

第一,突出课堂教学的高互动性.以因式分解的课堂为例,很少出现高效率的交互,在此运用电子书包,增加了学生与信息技术之间的交互,这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可以提升交互的积极性,进而主动探究.电子书包中有很多功能可以提升课堂交互,如评价功能、同屏协作功能等.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使用电子书包中的各种功能,让学生探索解题策略,然后录制下来与其他同学展示.在此过程中学生真正完成了自主探索,成为课堂的中心.

第二,引导学生参与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电子书包最大的特点是可直接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除此之外学生还可借助互联网,下载适合的数学学习资源.这种多渠道获取资源的形式打破了传统数学课程的资源观.一般的初中生好奇心强,喜欢参加多种学习活动,教师可借助这一特点,制定适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电子书包中的内容变为学习资源,借助图形工具与编辑书写等功能设计教学资源,然后再通过录屏的形式记录下来,最后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同伴,必要的时候可以上传到学习平台,与更多人分享.在此过程中学生彻底变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中心也变成了学生,解决了教学资源缺少的问题,提升了电子书包的使用频率.

第三,借助电子书包打造个性化课堂.可借助电子书包记录学生在课中的表现情况,后台程序的智能统计功能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教师可依据此为不同学生推送适合的学习资源,开展分层教学.教师可通过电子书包为回答问题频率高、正确率高的学生给予奖励,以此激励学生继续高效率学习.通过电子书包后台的数据,不但能让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掌握其情感与心理情况.如在学生上传的作业中,了解其最近的喜好,通过字迹书写的情况了解学生近期对数学是否有抵触情绪,然后施以恰当的关心与引导.以此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构建充满关爱的数学课堂.

第四,借助电子书包构建数学教学新模式.借助电子书包中的功能,可让课堂教学方式发生变化.如借助服务系统,让学生课前就能先接触到下节课学习的知识点,以观看视频的形式完成学习.然后师生在课堂中开展协作探究、互动交流与答疑解惑等活动.课后教师借助电子白板及时掌握学生做作业的情况,还可与家长联系.通过电子白板的记录功能,还能掌握学生学习操作的情况,可以帮助教师建立学生的知识图谱,知道学生的不足之处,单独指导.这种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让其多利用课下时间学习,主动进行课前预习.借助电子书包创建此类新型教学模式,可将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协作能力是一种锻炼.

二、电子书包支持下的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流程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研究以“因式分解”这节课的教学为例,对于教学内容展开分析.课标中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以后能够利用提取公因式和公式法完成指数为正数的因式分解.

对于教材进行分析,“因式分解”这节课包含的知识点相对较多,有因式分解的概念,也有因式乘法、因式分解的区分,还有四种常见的因式分解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还包括因式分解的流程.因式分解、分式、整式乘法内容之间联系紧密,因式分解需要利用多项式乘法变形作为理论依据,而且学好因式分解是学生后续学习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等式化简以及函数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除此之外,因式分解还属于代数式恒等与变形的重要工具之一.

对于学情进行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几种常用的因式分解方法,为本节课综合方法的学习奠定基础.然而对于学生来讲,按照题目差异选择合理的分解方法属于学习难点.通过上述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电子书包辅助教学的实施.

(二)教学实施流程

1.明确授课目标.根据核心素养的需求,设定三维教学目标:第一,知识技能方面.带领学生共同复习常用的因式分解方法,培养其利用因式分解展开基本运算的技能,熟练掌握每种因式分解的方法.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关注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程度,重点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因式分解的应用形式有所了解,并且能够利用相关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形成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在于掌握因式分解的综合运用方法,难点在于如何按照题目特点对解题方法进行选择.

2.导学单设计.在导学单的设计方面,应该明确本节课的主题和学习目标,即利用项数选择因式分解法,并且向学生提供学习建议.学生自学阶段可以采取如下流程进行学习:

第一,迅速浏览学习要点,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自主完成导学单中的练习题.第二,练习题完成以后,将洋葱数学软件打开,观看其中的微课视频,在观看阶段可以按照需求选择“暂停”“回看”等,尽可能理解其中的知识信息.学习以后在线完成相关练习,如果遇到困难,还可以重新回放讲解视频.在练习题完成以后,学生可以自主归纳学习重点,并且写出学习心得,便于课后复习.第三,提出疑问,进行自学阶段,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还可记录在“学习困惑”版块当中,待课堂师生沟通讨论后回答.

3.课堂活动.课堂教学设计如下活动:

第一,预习交流.师生之间共同回顾和因式分解有关的知识,教师提问,辅助学生梳理因式分解的基本流程.因式分解流程为先提公因式,之后看具体项数,如果有两项,选择平方差公式,如果有三项,利用完全平方或者十字相乘法,如果有四项,可利用分组分解法,最后观察分解是否彻底.之后给出例题:(-)-(-)(+),要求学生对该式进行因式分解,通过课前预习为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奠基.

第二,预习检测.教师使用平板电脑,借助iTeach 软件为学生发布练习题,检验其预习成效.在学生练习阶段,教师可以在班内巡视,如果部分学生存在困难,可以对其开展针对性的辅导,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投屏的方式将iTeach 统计的结果展示出来,这样学生解题的准确率能快速呈现出来,而且教师还可选择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第三,讲解例题.由教师给出例题:①-9+8;②+3+3+2;③5(+2)+12(+2)(-3)+4(-3).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分解因式,学生经过讨论,对于问题①可以想出四种解法:一,利用拆项法或者添项法,将-9拆解为--8;二,将常数项进行拆解,变为9-1;三,将进行拆解,变为9-8;四,在原式基础上加,之后减去.对于例题②进行探讨,同样也可使用拆项法进行求解:一,将3变为+2;二,将3变为+2;三,将2 变为3-1;四,将3拆成+2,3拆成+2;五,将3,3,2 同时拆项,二次项和一次项拆项方法同上,常数项拆为1+1.对于例题③,可以利用十字相乘法求解,假设=+2,=-3,那么原式就可变为5+12+4,之后利用十字相乘分解,变成(+2)(5+2),将和的代数式代入其中.通过上述讨论,能够看出对于同一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给出不同解法,问题设计具有开放性特点,能够满足小组合作需求.

在此阶段教师在班级内巡视和观察,各小组可以将讨论过程记录下来.通过小组讨论,能够展现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小组成员弄清楚心中疑问,展现集体智慧.教师还可以指定某小组对于固定题目进行讨论,体现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效果.学生在讨论期间,可以使用iPad 投屏进行讲解,教师辅助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且适当对其思维加以引导,给出总结.学生讨论结束以后,在教师的组织之下,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在班级内汇报,以拍照投屏方式在一体机上展示讨论结果.在代表讲解结束以后,其他学生可以提出疑问,之后由教师总结讲解.在电子书包的应用之下,能够及时展示学生的讨论结果,为学生表达思维提供良好的平台,使信息化环境之下的师生互动更加有效.

第四,课后反思.由教师为学生总结“十字相乘”的应用思路,第一,明确平方项、一次项以及常数项;第二,明确各系数之间的关联.教师的引导能够深化学生学习体会,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三)教学取得成效

1.以视频辅助预习,预习效果更佳.在本节课教学之前的预习环节,利用电子书包为学生营造预习环境,学生可通过“洋葱数学”当中的微视频完成预习,微课时长在5 min左右,均是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讲解的视频.微课视频内容生动,且情节幽默,能够帮助学生拓展相关的知识.学生利用教师给出的导学单,能够明确学习目标,按照导学单中的要求观看微课.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使用“洋葱数学”观看学习视频十分生动,对于其学习效率的激发十分有利,而且使学习过程印象更加深刻,能够辅助其对于所学内容形成深刻理解.通过有效的预习,使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更加容易.除此之外,教师还能随时查看学生对于微视频的学习情况,以便教师按照学生预习的实际情况完成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可见,在预习阶段利用微课视频,可以使学生预习效率更高.

2.使用iTeach 课堂检测,高效互动.授课阶段,教师可利用iTeach 软件辅助课堂测试,实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按照反馈结果,分析学习情况.结合因式分解当中的易错点和难点重点讲解,让课堂师生之间更加高效的互动.利用电子书包当中的“互动练习”,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课堂过于枯燥的问题,使学生课堂参与练习的积极性更高.而且,当学生解答问题出错时,教师能够及时看到,从而在班级内共享,有助于学生共同讨论,解决学习难点.

3.投屏汇报,辅助师生和生生交流.在电子书包的应用之下,教师可指导学生使用“拍摄投屏”这一功能,完成成果的展示.学生可使用该功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录制,之后在班级内进行展示,明确自身的学习思路.同时,在解题阶段,也可以使用“拍摄投屏”功能录制解题过程,将解题方法拍摄下来,与其他同学共同分享.在汇报展示阶段,学生可以自由交流,提出质疑,由展示者解答疑问,教师也可随时引导,和学生共同总结交流.在电子书包的应用之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利用“拍摄投屏”汇报展示结果,互动教学效果更好.

4.小组合作,激发学生思维.在本节课教学阶段,可以使用电子书包组织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共同探讨数学问题,彰显学生主体地位,能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如果小组成员存在不解之处,还可以与同学相互讨论,各成员发挥想象,各抒己见,积极参与讨论过程,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电子书包支持下的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问题分析

1.合作学习当中的不足之处.通过课堂实践和课下交流,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小组讨论这一环节表示不满意.在讨论阶段,擅长表达的学生交流自己想法以后,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能够反映出学生之间合作意识相对薄弱,而且对于合作技能的掌握有待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方面,还需要教师对于合作交流的注意事项加以强调,合理调控课堂,让合作过程有序进行,彰显合作学习应用的价值.

2.课堂提问技巧应用方面.通过对“因式分解”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课堂当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为封闭性问题,即答案唯一的问题,开放性问题几乎没有,这样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其处于框架之内,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二)改进建议

1.及时引导,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为了转变课堂互动的情况,教师需要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以便师生之间展开情感互动,可以利用自主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激发其学习欲望.因为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只有教师富有激情地对于学生进行引导,学生才能快速走进学习情境,和教师、同学之间展开交流,打开心扉,逐渐消除学习障碍,在愉快的氛围内快乐学习,高效互动,让数学课堂质量更高.

2.巧妙设问,培养学生思维.在数学课堂当中,封闭性的问题虽然有助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但不可从头至尾均设置此类问题.在后续课堂中,还需要根据学生思维培养的要求,适当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充分利用电子书包中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搜集更多开放类型问题,开阔其视野,强化学生思维.在开放性的问题中,师生之间展开互动,让课堂活动高质量进行.

总之,电子书包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应用可行性较高.为了满足课堂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多方面学习需求,教师可以按照学习内容,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对于电子书包进行合理应用,发挥其技术优势,打造开放型数学课堂,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相互探究、交流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使数学课堂绽放光彩,带领学生高效学习.

猜你喜欢

因式分解电子书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活用数学思想,巧做因式分解
打造自己的电子书架
二次型理论在因式分解中的应用初探
浅谈数论
麻辣师生
基于电子书包的学习分析探究
电子书 等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