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党史教育”中“三全育人”的实现路径与优化措施研究

2022-11-08

文教资料 2022年7期
关键词:党史教育党史育人

刘 佳

(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0)

一、内容与体系:“党史教育”和“三全育人”

(一)“党史教育”是全员育人的重要路径

全员育人是对育人主体的突破,在学校范围内,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承担育人职责。传统的育人活动割裂了学校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职责,缺乏联动机制,教师、各部门行政人员、后勤人员之间存在育人“壁垒”,并未调动全体教职工参与到育人工作中。落实全员育人理念,要求构建学校和院系一体化育人体系,搭建起涵盖各级职称教师和各行政级别职工的无差别化的育人工作队伍。全员育人强调育人主体的全覆盖,“党史教育”教学工程是全员育人的重要实现路径,加强其建设是更好更快实现全员育人目标的途径之一,不仅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育人成效,而且使“其他各门课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加强其他各门课程教师的育人意识。同时,加强“党史教育”教学工程建设要求校院两级党政管理干部、后勤服务人员协同联动,为其“保驾护航”。

(二)“党史教育”是全过程育人的构成要素

全过程育人聚焦于育人时间的全覆盖,对学校而言是指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受教育阶段都包含在其育人时间范畴内。高校传统的育人工具或者说育人手段主要依赖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其育人时间很大程度上仅限于课堂内,显然无法实现“时时育人”的全程育人目标,“党史教育”的提出即是针对传统育人手段的弊端,力求通过育人时间的延长来实现育人成效的提升。“党史教育”是全程育人的构成要素,它改变了传统的育人方式,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了教育教学全过程,贯通到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学科体系等。通过“党史教育”教学工程建设,高校一方面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门课程,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课堂教学、课外教育、网络教学“三个课堂”,拓宽育人渠道和育人时空范围;另一方面建立起涵盖本科生、研究生,涉及高校全部学制的课程育人方案,不仅覆盖到各类学生的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还要争取实现入学到毕业尽皆涵盖的目标。

(三)“党史教育”是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依托

全方位育人与以往的传统育人存在许多的不同,其中内容的突破及创新便是至关重要的一点。简单来说,就是不仅要做好知识体系的教育,同时也要抓紧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力求实现两者的融会贯通,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升。在传统的育人内容中,两大模块特点分明、并行不悖。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党政管理干部、各班辅导员、德育部门工作者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师们主抓学生的政治品德工作,而专业学术课程的老师们则负责对学生进行常规的专业知识教育,两大模块各司其职,看似分工明确,实则将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知识素养割裂开来,是造成高校“重智育、轻德育”弊病的原因之一。未来必须要构建起完善的育人体系,课程育人作为育人体系的构成要素之一,在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而“党史教育”教学工程作为课程育人的重要抓手,强调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中贯穿德育内容。

二、管教评:高校“党史教育”教学工程建设要点

(一)加强课程内容价值引领,提升课程育人水平

“三全育人”坚持育人导向的基本思路,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此,高校“党史教育”必须加强课程内容价值引领,提升课程育人水平。“党史教育”强调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谓是对高校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和发展。因此,应在原有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深挖、增添、合理创造育人元素,加强课程内容的价值引领作用,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的有机结合。未来,广大高校要加强“党史教育”教学工程对青少年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培育,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新时代,高校“党史教育”所要培育和践行的道德理念就是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培养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二)调整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构建“大思政”格局

作为“三全育人”综合试点改革的重要实施手段,“党史教育”本质上就是一项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和根本任务的教学改革工程,有利于打破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专业课之间的藩篱,打破育人职责之间的学科壁垒、工作壁垒。“党史教育”建设作为一项教学改革工程,其核心要义在于提高育人质量,改革的一项重点必须是围绕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来调整学科体系,最终达到“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党史教育’示范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是从根本上进行教学改革的体现,是提升教学质量进而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调整专业建设、推出精品课程、打造示范课堂,离不开教育的另一主体,即教师的努力,“教师是推进‘党史教育’建设的关键”。为此,必须提升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育人水平,具体来看,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要做到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提升专业水平和素质,提高育人技能,增强育人意识,主动向“党史教育”教学优秀教师学习,主动探索“党史教育”教学活动,主动积累“党史教育”教学经验,打牢育人基础,实现由“党史教育”教学新手向“党史教育”教学能手进阶。

(三)满足教学对象存在的需求,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三全育人”强调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为此高校“党史教育”教学工程务必满足教学对象存在的需求,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成“人”成“才”。随着时代的发展,提升教学质量进而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教育需求成为当下有关部门、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关注教学的对象,满足教学对象存在的需求,贴合教学对象的两层身份,第一层身份是教学对象作为“人”的存在,高校“党史教育”必须满足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培养学生成“人”;第二层身份是教学对象作为社会系统构成单位的存在,“党史教育”必须符合社会发展对教学对象的要求,进而使得教学对象能够融入社会大环境,成功实现社会化,培养学生成“才”。“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程”所面向的教育主体是一致的,二者都以学生为教育对象,但后者仅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面向的学生为主,前者大大拓展了这一范围,各门课程都要发挥育人作用,其所面向的不再是单一的班级(专业),而是复合的学生群体。教育范围的扩大,意味着“党史教育”建设所要承担的责任也更大,必须加强“党史教育”建设的指导与规范,除了梳理和重组课程内容,提升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提高课程育人水平,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外,还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拓展学生的选择范围,使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四)加强校级课程标准建设,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要求健全评价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为达成“三全育人”目标,高校“党史教育”要加强校级课程标准建设,完善教师评价体系。课程标准作为教学指导性文件,规定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等,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党史教育”建设的落脚点在于教学,而教学依托于课程,高校加强“党史教育”教学工程建设,必须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大框架下,完善校级课程标准,建立课程标准审核制度,从而保证“党史教育”教学工程建设渗入课程基本理念、融入课程目标。教师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教师是“党史教育”教学工程实施的关键,对教师的合理评价有助于总结高校“党史教育”教学工程建设的经验,激励高校教师的育人热情,提升高校教师的“党史教育”建设投入度,并为新一轮“党史教育”教学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就要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工作评价和效果评价相结合”。同时,要加大对“党史教育”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力度,把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作为同等重要的依据,提升高校教师参与“党史教育”教学工程建设的获得感、荣誉感。

三、贯通“三全育人”理念:高校“党史教育”教学工程建设策略

(一)激励教师将精力向课程育人汇聚,延展教师的育人时间

“党史教育”教学工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教师,广大教师是“党史教育”建设的主力军,激励教师将精力向课程育人环节汇聚,延展教师的育人时间,事关“党史教育”教学工程建设的成效。“重科研、轻教学”是高校之中的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从物质待遇来看,一线教师的课时费总额远低于相应年数的科研经费;从精神激励来看,教书育人是一项隐性事业,成就感和幸福感不如发表论文、申报课题显性、具象,为此,激励教师将精力向育人环节汇聚,延展教师的育人时间,仅有物质激励远远不够,还要将“党史教育”教学情况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选拔培训挂钩;构建相应的精神激励机制,建立课程育人荣誉制度。延展教师的育人时间,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打破传统的、狭隘的育人观念。课程教师要坚守“教书且育人”的育人理念,端正自身态度,不断提升育人能力。为此,高校教师一方面要严守教师标准,以“四有”好老师为纲领要求自我。“师者,人之模范也”,要以理想信念、扎实学识、道德情操、仁爱之心启迪、教化学生。另一方面,“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高校教师要坚持在行动中育人,在实践中提高育人能力。

(二)促使第一、第二课堂“同频共振”,强化“党史教育”建设成效

第一课堂是依据教材和教学大纲在规定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以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它是将抽象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品质具象化的工具和桥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参与将这些德育目标内化为其信仰和追求,从而形成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相较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开展形式更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促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同频共振”对于提高“党史教育”教学工程建设的成效十分重要。“同频共振”就是要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在育人内容、育人时间、育人空间上互为补充。未来,在促使第一课堂“党史教育”建设精品化的情况下,要更多地将着力点落实在加强第二课堂价值引领建设上,以补充第一课堂“党史教育”建设,强化“党史教育”建设成效。加强第二课堂价值引领建设,一方面要健全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和育人保障机制,以素质培训、文化讲坛、竞赛项目等为依托,构建以思想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科技育人、实践育人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改革有关法案,保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加强组织保障和资源保障;另一方面要立足于院校特点、办学传统,植根于学校底蕴之上,从而厚积薄发,更好地服务于“党史教育”。

(三)注重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的融合,发掘育人契合点

“党史教育”强调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难看出,加强“党史教育”教学工程建设的另一重点就在于开发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为此,必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教育的融合,“找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在内容、形式上的贯通点、契合点”。长期以来,如何开发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寻找其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贯通点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一方面要成立“党史教育”设计和开发小组,发挥不同教师队伍的“业务”优势,加大一线教师在小组中所占的比例,鼓励一线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不同媒介发掘自身业务的思政功能,借此寻找思政教育内容与所在学科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另一方面要立足于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的学科性质、课程内容和教学规律,切忌打破学科规律生搬硬套,“党史教育”寻求的是“百花齐放”而非“千篇一律”,同时,在发掘其他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时,不可“本末倒置”,影响其原本的知识教育功能。此外,还要组建院系内、校内、跨校际等不同层次的“党史教育”教学沙龙,进行“党史教育”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心得、教学案例的资源共享,加强“党史教育”教学研讨,提升“党史教育”教学质量。

(四)加强学校顶层设计,健全“党史教育”建设体系

顶层设计是对任务或目标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所进行的统筹规划,高校“党史教育”教学工程建设既需要自下而上的优秀教师的内生性示范,也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党史教育”作为一项教学工程,它的建设和实施受到学校管理多个方面的影响,因此高校“党史教育”教学工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必须涵盖教务管理、教育科研管理和总务管理等一系列学校管理过程。同时要明确“党史教育”建设责任主体,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院两级领导干部负责制,所有教职工都要自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引领和优秀品质塑造的育人职责,责任范围涵盖课程标准建设、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后勤服务等高校“党史教育”教学工程建设轨迹。健全“党史教育”建设体系,就要调整培养方案,将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融入培养目标,并调整课程设置,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科基本情况,将各门“党史教育”建设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还要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以课程建设为依托,做好“党史教育”教学工程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课程资源,提高“党史教育”建设的整体水平,并通过建设系列课程、课程群等方式,加强课程体系的系统性。未来,要严格教材选用,鼓励高校教师积极编写“党史教育”相关教材,加强教材管理和资助,并对优秀教材编写个人或团体予以奖励,将“党史教育”教材列入重点教材。

猜你喜欢

党史教育党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