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分析
2022-11-08◎戴伟
◎戴 伟
(上海市罗星中学,上海 201599)
整体上看,初中数学教学创新的环境较为良好,问题教学活动更加成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培养的有效媒介.伴随着问题教学活动地位与重要性的不断提升,很多教师在问题教学活动开展中进行了创新尝试,即分层教学,它的运用得到了很多关注.但我们要看到,分层教学的运用并不简单,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很多教师对问题教学活动中分层教学的运用较为茫然.鉴于此,探寻出分层教学运用的有效策略十分必要和重要.
一、分层教学法的概念解释
所谓“分层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对基础知识、技能掌握以及智力或非智力因素存在较大差异性的前提下,进行的分层教学,从而完成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追溯分层教学法的产生背景,它的理论依据在古代时候就已经出现,例如“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这些都在暗示着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正如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该理论主张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自身足够的学习时间,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或好奇的领域自主学习,以此获得更加符合他们自身的学习方法,进而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深刻地掌握学习内容.现代社会,由社会科学家和教育学家总结得出的“分层教学法”,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以及帮助学生摆脱课堂上无所事事的现状,以此让班级内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保障他们在教学工作中获得知识,不断成长.
二、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概述
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除了带动问题教学活动开展中的创新性提升外,分层教学的运用还能够确保具体问题的创设与学生知识学习、运用实际更为匹配,这对于提升问题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具有很大帮助.虽然分层教学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但我们也要看到,无论是分层教学的运用,还是其运用价值的发挥都不简单,一系列难点性因素的影响更加不容小觑.一方面,很多教师缺乏分层教学运用经验,其对分层教学在问题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也缺乏系统认识;另一方面,初中数学教学以及问题教学活动开展中存在很多不足,这些不足的制约性影响相对较大.在相关难点客观存在的条件下,教师也要对分层教学的具体运用进行更多思考.
三、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活动中应用分层教学法的不足
(一)分层教学目标不明确
以往,初中数学教师采取的说教式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没有考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更没有意识到他们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上的差异性,导致初中数学的教学活动“一刀切”,这不利于初中生的个性发展.现阶段,虽然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师为了顺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用了分层教学法,但是由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较低,导致他们制定的分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没有过多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简单地将他们分为多个小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着一样的教学活动,确定相似的教学目标,使得那些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不高涨,这样,他们最终很难完成教学目标中促进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的任务.
(二)分层教学方法较单一
在科技时代下,以往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所推出的教学目标,也不符合当代学生日益发展的学习和生活现状.在应试教育的弊端影响下,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师仍然过于注重初中生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这导致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仍然被教师主导,使得初中课堂的现状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知识,学生在讲台下不停地记录笔记,这样的学习模式和方法较为单一,也导致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机械化.然而,虽然许多初中数学教师已经意识到分层教学法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没有做出更具创新的改变,这导致初中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参差不齐.并且,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分层教学时,没有认识到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只是引导学生完成分层教学目标即可,没有开展趣味性较强的问题分层教学工作,这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分层教学体系不完善
教学评价无论对哪个学科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与学生后续的教与学的状态.在分层教学法的应用中,由于部分教师只是初步地了解了该教学模式的方法和含义,因此,他们只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在组员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就导致分层教学法的教育与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一方面体现在学校自身的评价系统上,学校本身没有对教师的教学模式、课堂设计、专业素养进行客观与及时的评价,导致教师在分层教学法的认知上一直处于低级阶段.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的评价教学工作上,他们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工作,没有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也没有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指导,这使得分层教学法的评价体系没有可用性.
四、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活动中的运用策略
(一)差异性视角下进行数学问题创设
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活动中运用时,教师要先对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运用差异进行分析,并在差异性视角下,结合分层教学理念创设相应的数学问题,这也是体现出问题教学活动层次性的必然要求.例如,在图形的运动相关知识教学中,图形的平移、旋转、对称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具有很高要求.部分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掌握图形运动的相关知识,但部分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与运用上的能力相对较低.在这一情形下,教师可以结合图形平移这一知识创设相对简单的问题,并结合图形旋转与翻转进行相对较难的问题创设,结合学生基础进行不同问题的布置.此外,在讲解了图形的轴对称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拓展性讲解点对称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思考轴对称与点对称的差异,引导学生将知识学习中的误区、问题等表达出来.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以成为问题教学中的基本“资源”,教师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个性解读,乃至共性讲解也能有效发挥出问题教学的实际价值.
(二)结合学生特点设置问题解答条件
在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特点设置具体的问题解答条件,从而进行分层教学的具体运用.例如,在围绕着三角形这一章节知识开展问题教学活动时,部分学生无法对特殊三角形进行精准判定,与边和角有关的计算上的能力也存在显著差异.在这一情形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知识掌握与运用情况,在具体的问题上创设一些解答时间的限制,借此对基础知识掌握状况较好学生的解题效率进行有效培养.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创设了相关问题后给予一些解答提示,让学生可以更为轻松地进行特殊三角形判定以及与边和角有关的计算.教师结合学生特点设置具体的问题解答条件后,问题教学活动开展上的灵活度也能更好提升,这对于分层教学的运用也能提供很大帮助.
(三)结合学生表现进行针对性指导
在问题教学活动中,虽然分层教学的运用迎合了教学趋势与学生特点,但学生个体上存在的差异也较为显著,这就导致不同学生在问题教学活动中往往会有不同表现.在这一情形下,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对分层教学运用视角下学生的问题分析、解答表现等进行重点分析.在学生能够较为轻松地解答相关问题时,教师应当在后续的问题创设上提升教学问题难度.而学生无法较为顺利地解答相关教学问题时,教师一方面要在问题创设上进行反思,另一方面要精准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运用状况,特别是知识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教师通过系统分析学生在问题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指导,这样分层教学的运用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问题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也能不断提升.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开展分层教学法.当学生不知道如何求证两个三角形为全等三角形时,这时他们对教学内容正在产生一定的疑惑与质疑,教师可以将他们按照学习能力和认知规律的方式分为多个小组,进而让学习能力较低的小组寻找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要素,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小组采用问题串的方式,将一系列有关全等三角形的问题展示给他们,并让他们分层次地、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问题.
(四)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分层引导学生形成质疑
初中生经过以往几年的学习,有着自己对问题独特的见解,并且可以不断发挥其自身较为活跃的思维模式.对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为他们设置开放性的问题,以此引导其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与分析.所谓“开放性的问题”,是指解题方法灵活多变,答案不统一的数学题,这种题型可以促进初中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并且引导他们站在多个视角下思考数学问题,提升数学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在设置开放性问题的过程中,还应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以此引导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质疑性的提问.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龄,分层质疑是一种有效保障课堂教学秩序的提问方式,可以改变以往学生打断教师讲课环节的不良现象.教师给予他们分层质疑提问的时间,进而培养其提问意识,并且在开放性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中,引导学生不断形成分层学习的观念.
五、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活动中的教学实践
经过调查发现,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因此,授课教师如果采取单一化教学形式,就会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压力大的现象.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教师就需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法.笔者以初中数学中“一次函数”为例,对如何开展分层教学进行详细的阐述与分析.
(一)理清知识,分类分级
由于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一次函数,因此,授课教师在对该模块进行教学时,首先需要对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进行分层分级教学,笔者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讲解,分别为:第一、如何理解一次函数;第二、如何求解与一次函数有关的面积问题.
1.一次函数概念
层次1:引导学生分析一次函数的形成过程.
层次2:带领学生简单辨析一次函数.
2.面积问题
层次1: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讨论斜三角形的面积问题.
层次2:当一次函数图像与坐标轴相交时会形成一个三角形,如何计算该三角形的面积?
(二)分层备课,步步为营
一次函数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由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在对该模块内容进行学习时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能够提升班级整体的教学质量,授课教师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这就是分层教学中的分层备课原则.
层次1:
1.课前设置自学任务单
为了能够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听课质量,授课教师需要为学生设置自学内容.笔者为学生设置了两个教学情境,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情境一:生活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弹簧,已知某一个弹簧在自然状态下的长度为三厘米,每往弹簧上增加一千克的物体,其长度就会延长半厘米.那么同学们可以根据上述条件列出一次函数关系式吗?
情境二:已知一个蓄水池中存有15 m的水,此时工作人员将蓄水池中的进水口打开,水流入池中的速度约为每小时5 m,那么同学们能否根据上述关系写出进水时间与蓄水池水量之间的关系式?
2.课堂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当同学们在自学环节中对一次函数有初步了解后,授课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归纳一次函数的形成过程以及具体的特点,这样的方式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对一次函数的理解能力.
层次2:
对于班级中的一些学困生来说,如果仅仅采取层次1中的教学方式,那么就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因此,授课教师需要积极开展层次2的教学形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巧设课堂情境
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需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引起足够的重视,分别为:第一、情境案例需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第二、情境教学中授课教师需要为学生“搭架子”.
情境:已知一辆小轿车正在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在快速道路中行驶,请同学们列出小轿车行驶里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式.
2.引导学生,得出概念
问题:请问上述情境中的关系式有什么特征,你还能列出其他类似的函数关系式吗?
概念: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能够总结出正比例函数的通用关系式,请大家思考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学困生在学习一次函数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概念混淆的情况,因此,授课教师在开展分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困生进行细致讲解与引导.通过这样的方式,学困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与内涵.不仅如此,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授课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需要对他们进行充分的鼓励与肯定.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结语
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对问题教学活动中的分层教学运用事宜给予更多关注,并积极进行分层教学运用尝试.值得注意的是,分层教学实际运用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具体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定期进行分层教学运用的审视与分析,发现并解决相关问题,积累更多的分层教学运用经验.不仅如此,教师也要在科学分析教学实际与学生知识学习实际的基础上,明确问题教学活动以及分层教学的运用目标,避免分层教学运用下的问题教学活动在开展上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