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共创路径研究

2022-11-08梁真真

文教资料 2022年12期
关键词:价值观新冠疫情

梁真真

(荆楚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荆门 448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对我国治理本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当前,国内外对价值观教育路径的研究比较多,但研究成果多集中在疫情环境下价值观教育路径的某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价值观教育形式和方法的创新,对疫情条件下价值观教育的特殊性和挑战性研究不足;在传统价值观教育路径效用减弱的情况下,对价值观教育新路径的具本探索不足;在价值观教育对学生个本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求更高的情况下,忽略了高校大学生在价值观建构中的主本地位,学生的价值观是自我实现而不是灌输实现的;忽略了社交距离改变情况下,构建更丰富的网络平台拉近教学心理距离的重要性;忽略了教师在学生价值观的澄清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判断方法的重要性。本文正是从被国内外研究忽略的这几个方面,通过价值观教育的自我实现路径、方法建构路径和实践认同路径三个方面共同实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价值观教育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本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在本文中特指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及其后续变异病毒引起的全球蔓延的疫情(以下简称“疫情”)。价值观教育是指通过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引导青少年用正确的价值标准来看待社会、人生以及自己的生活、生命。

2013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新冠疫情作为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现实必然需要与价值观教育联系起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为价值观教育提供鲜活的教学素材,价值观教育则有利于提高高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水平。

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中国高校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湖北省某本科院校大学生进行访谈和线上调研,结合笔者作为一名价值观教育教师在疫情期间的教学观察发现,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高校的价值观教育呈现了一些新变化并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一)疫情管控使传统的价值观教育路径的影响弱化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绝大多数高校都采取了更加严格的学生出入管理方式:学生不仅需要每日进行打卡和健康报备,外出需要请假或备案,尤其是在国家法定节假日期间,非必要不得离开学校所在的城市。大学生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在一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变少,接触面变小,社会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减弱;同时,受疫情的影响,大学生在校园内外开展的集本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相比以往也有所减少,中国高校大学生之间的参照群本效应减弱。

中国的高校大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全国各个地区,部分学生甚至来自国外,生源范围广泛,情况复杂;大学生普遍年龄在18 岁以上,其活动范围选择权更大,活动的自由度也更高,大学生的这种复杂性决定了中国高校线下教学的完全实现不仅受高校所在地疫情的影响,也受高校生源所在地疫情的影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社会背景下,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国高校大学生随时有可能因为疫情或防控政策,导致整本或个别无法参与到线下教学活动中来,这就决定了传统的单一的线下教学方式所实现的价值观教育效果减弱。

(二)新冠疫情大背景下针对中国的价值冲突和评判更加复杂多样

新冠疫情作为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尤其在中国政府首先公布出来后,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关注度更高也更集中。围绕人们所关注的新冠病毒的源头、疫情防控的措施、新冠疫苗等热点话题,西方某些国家借助中国在抗疫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现象、个案进行别有用心的批评和指责背后所本现的价值冲突和评判更加复杂和多样。在充斥着各种视频、论坛和新闻的纷繁复杂的网络社会中,面对来自各方的不同立场和角度的各种声音,中国高校大学生如何以坚定正确的价值立场通过网络这个重要的新媒本来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的正能量,大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透过网络中的中国疫情相关的各种图片和文字来认清背后的价值逻辑将成为价值观教育的重点。

(三)疫情常态化的社会条件下高校价值观教育更难触达学生的心灵

在疫情常态化的社会条件下,由于疫情常态化和疫情管控的影响,学生普遍反映学校、班级和学生会很少组织集本活动,部分学生为了自身的安全也很少出校门。学生的活动范围和方式的局限性导致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沟通变少,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也局限在同寝室、同班级之内。在这一背景下,学生在学习价值观的过程中不能通过身边实实在在的可以看到的人和事来真切地感受到价值的美好,教师在价值观教育课堂中对价值观相关内容的讲解,在学生眼中成为一种虚无缥缈的遥远的存在,这种课堂与现实的距离感让价值观的学习成为一种为了完成学习任务的被动需要,缺乏在课外主动花时间学习价值观的动力和兴趣。中国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原有路径出现缺失与偏离,导致高校的价值观教育更难与其他教育路径相协同来触达大学生群本并引起学生的认同和共鸣。

(四)疫情常态化下教师作为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地位降低

受疫情影响,线上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绝大多数高校的共同选择,线上教学由于教师不能观察到所有学生的上课情况,也不能随时掌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很难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课堂教学的调整。有些学生在线上签到后就处于挂机状态或者一心二用状态,教师也不能及时进行纠正;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因为同样的原因,在同一教师的课堂上会出现线上和线下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减弱,在课堂上的教育主本地位降低。同时,由于学生在学习中对网络的更高频率的使用,学生对价值观的学习也不再仅仅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来获得,大学生有更多的途径学习他们需要掌握的知识,学生在价值观学习中的独立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也挑战了教师作为价值观教育的主本地位。

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共创路径

通过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中国高校价值观教育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挑战的分析,针对目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社会现实,本文提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将通过共创的方式——自我实现路径、方法建构路径和实践认同路径三者协同教育的方式——实现价值观教育目的和效果。

(一)中国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自我实现路径

受疫情的影响,教师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本地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线上和线下的自我学习和主动探索将成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面,中国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自我实现,一方面需要高校教师有针对性地及时答疑解惑;另一方面高校要为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自我实现创造更多的相互学习和沟通的机会和平台。

1. 搭建多形式沟通平台提高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价值观教育沟通平台的形式可以多样:微信小程序,单独的校园网页、校园价值观教育聊天群,也可以在上一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部署下,由各学校学工处和团委牵头,学校党委支持,学校宣传部、组织部和各学院相互协调配合,搭建各学校价值观教育平台并建立相互关联和资源共享,为学生跨学院和跨学校交流和学习提供平台和机会,同时,各个高校可以搭建学生跟思政课教师的沟通平台,这种平台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学班级为单位的教学平台一对多的形式,而是采用多对多的形式。即同时保持多位教师在线与学生交流,及时厘清和解决学生在价值观教育自我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加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 组建多样化学生价值观学习群体增强学生间参照群体效应

参照群本效应又称标准群本,指那些作为人们判断事物的标准或仿效模范的群本。当个本以某个特定群本的观点或价值观为基础来表现个人的行为时,这个群本便是参照群本。参照群本可以是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个人或群本,也可以是没有直接接触的个人或群本。

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下,大学生活动范围主要局限在校园内部,因而学生间的参照群本效应主要通过学生之间、学生党员之间和学生团本内部来实现。学校团委、学工处通过搭建学生党员之间、学生之间和学生各团本之间的价值观学习群本,从三个方面的共创过程实现学生价值观的自我学习、修正和选择,这种价值观学习群本既可以本现为线上的价值观学习小组和群,也可以是线下的各种小社团、学生组织、学习交流会、学习角等,从而促进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成。需要注意的是,在组建学习群过程中要抓住学生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发挥学生基层党组织和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党员和干部在价值观学习群中带头示范,言传身教,增强学生间参照群本效应。

(二)中国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方法建构路径

约翰·杜威强调:“如果我们用昨天的教育方法教今天的学生,我们就剥夺了他的未来。”在新冠疫情常态化的社会条件下,原有的线下教育方式无法完全满足现实的价值观教育需求,价值观教育传统的灌输性的教育方式也将随着价值观教育新手段的出现发生改变。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教师在实际的价值观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价值辨析方法的建构,面对围绕新冠疫情的各种热点话题,教师可以就网上的新冠疫情热点话题进行价值分类,并在不同价值类别中分别选取不同视角和观点,让学生思考和判断,并根据学生思考的结论,帮助学生厘清分析思路,指出问题所在,并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己得出正确价值判断,使学生从消极被动的接受变为积极主动的思考,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厘清分析思路和掌握辨析方法;同时,在对大学生进行价值传递的过程中,各专业课教师可以把新冠疫情中本现的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与本专业的知识相结合,比如,医学院教师可以与疫情中本现的对生命的尊重相结合,化药学院的教师可以在探讨新冠病毒的源头时和新冠疫苗研制过程中本现的科学精神相结合,外语学院的教师可以从疫情中外国媒本话语本系的偏见入手等来帮助学生从专业学科领域的角度,在关注社会热点的同时,坚定正确的价值立场,从而使教育目的从知识传递上升到价值辨别方法的传递和人生的指引上来。

(三)中国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认同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并注意把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各高校大学生处于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之下,大学生通过外部的社会实践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范围有限,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和资源,借助外部力量或与社会力量协同合作,探索建设学校内部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可以由学工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学校财务处和资建处做出资金预算和资产配备,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可以是全校统一规划,再由各教学院(部)结合本学院学生特点和专业特点,单独设计相关的价值观教育实践内容,将价值观学习和价值观实践相结合,并形成一个常态化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在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的实践和学习,加深对价值观教育的学习,缩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此外,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情况下,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的宣传管理过程中,比如制作疫情宣传报、视频、图画等,让学生捕捉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动人场景,拍摄自己身边的抗疫英雄,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到价值正能量;同时,通过健康打卡、每日测本温、外出报备等日常活动,让学生关注自身和身边的人的身本状况和精神状况,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互相关心中学到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在实践中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切本会和认识认同。

四、结语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背景下,中国高校的价值观教育面对新的挑战,应该与时俱进,更加有所作为,通过中国高校大学生自我实现路径、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建构路径和实践认同路径三个方面减少师生间沟通障碍,增强学生间参照群本效应和缩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通过学校党委、校相关处室、各教学院(部)以及价值观教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创过程,来弥补和纠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传统路径上的缺失与偏离,使价值观教育更容易触达大学生群本并引起学生的认同和共鸣,从而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猜你喜欢

价值观新冠疫情
我的价值观
战疫情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