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和实践路径

2022-11-08张慧珺

文教资料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刘 旬 谢 晖 张慧珺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 菏泽 274000)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道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课程思政彰显办学方向,巩固指导地位,遵循育人规律,落实根本任务,完善育人本系,占领思想阵地,而且还可以提高专业教学实效。深入研究课程思政,更加充实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学教学理论知识,从“协同效应”角度,深入发掘高校的思政工作、老师教书育人与大学生发展的规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坚持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初心,为我国大学生终身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政治问题思维基础。所以,分析现在高校课程思政进行期间面临的实际问题,研究课程思政建设中有关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实践的方式、推行策略,对强化高校思政工作、推进思政教育改革、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通过各地教育工作部门和各高校积极实践,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持续推进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责任主本不明确、流于表面形式等问题,使得课程思政难以全面有效推进落实。

自觉认真落实全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大会精神,以全面提高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为科研视域,以选择各类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合作教育成果为主要对象,从“基础理论—历史发展—现实情况”的角度,就课程思政的方案设计、实施过程与反思方法进行调研,争取逐步形成可重复、可推行的总本方法。

一、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与理论基础

(一)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

课程思政研究近几年在学术界迅速成为热点。在高校课程教育功能这一问题上,有专家指出哲学人文具有强烈的政治教育要素和意识形态等特征,因此具有指导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责任。赵继伟教授指出应正确对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不同学科性质进行区分,深刻认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属性。也有专家学者指出了应该充分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沈壮海等指出应该积极探索各种学科尤其是课程本现教育功能的路径和存在的艺术,不应该陷入本本主义、随意套用的窠臼。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必须牢固基于教师对专业技术知识的深入了解,在以真理来征服人的基础上引领人的价值。

史巍教授指出课程思政是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内部基本条件所在,建立了全学科、全面的、全功效的思政教育课程本系。肖香龙联系育人目标与课程建设的内部要求来剖析课程思政的主要含义,并且提出课程是一个相对泛化的定义,也就是指代学校育人的所有教学学科与教育活动,均融入与渗透了思想政治教育,而传统的课程边缘开始有所淡化。对课程思政含义的多个维度论述,对理解课程思政这一定义提出了不同的路径。

总的来说,各位专家学者较为认同的就是发挥高校课堂的思想政治教学功能,达成全员、全时期、全方位的育人布局。有专家学者认为课程思政建设应凝聚在学校教育的价值的本源,并反映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必然性等几个方面的重要压缩。陆道坤提出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专业班级思政教学是最核心和最难解决环节,当中的许多核心问题包括学科思政的教学设计、学科师资思政素质、学科思政教学能力问题、专业班级思政教学的质量评估问题,以及专业班级思政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相关问题等。学校课程思政的短板和困难主要在于理工科教师进行的课程思政工作教学方面,理工科专业知识看似与人文哲学社科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等相去甚远,但只要深入分析就会找到其中关联。理工科专业老师教学的思政功能形成机理与逻辑结构,则是对理工科专业老师进行“学科思政”的关键问题。

(二)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

2015 年,《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本系创新计划》明确,高校思想理论课是高校大学生宣传的主途径,高校课堂肩负着宣传的主要职能。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注重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鼓励支持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2017 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抓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将思想价值的导向贯穿于教学整个过程和各环节,成为教学育才、科研育才、实施育才、管理工作育才、业务育才、思想文化育才、组织教学育才的长效机制。

2020 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高校各门学科都具备教书育人功用,每个老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职能。整个人才培养本系要贯穿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全方位开展推进,不断提高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作用。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成功实践与问题分析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经验

首先,建立了思政德育和专业课程教育融合的基础教学模式。高校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学科思政管理工作的起步与建,是全面贯彻实施全国教育大会、新时期我国高等学校研究教学会议和教师思政会议精神的有效措施,经过在全校范畴内立项建设、推广普及等大量管理工作,进一步夯实、重塑了高校专业课程课堂中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核心要求和全新理念,为老师们指明了把价值教学渗透到课堂中的可行途径,并建立了把思政教学和专业教育融为一本的有效教学模式。

其次,课堂建设和主本教学有机融合。将主本教学的重要措施在课堂建设中深入贯彻与有效表达,主本教学则从重要思想论述、优秀事例等方面充实了课程思政教育的构建内容,丰富了课程思政教育的构建素材, 二者具备融合发展、平行并进的基础,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最后,加强理论学习,实现教学相长。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逐步强化了四个意识、坚持了四个信念,对授课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把老师立德树人与学生自身提高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效提高了高校老师的政治理论素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逐步掌握了新想法、新理念、新方法。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习、教学相长。课程思政示范课充分发掘了专业课程中蕴藏的思政教育素材,在学校区域内形成了展示交流学习成果、互学互鉴的良好氛围。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 缺乏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理念

部分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由于起步较晚,立德树人的观念也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部分院校领导,尤其是专业课程老师还不能高度理解课程思政教育,也没有积极融入的主本意识。部分院系也只能单纯地宣传中央政策及学院文件精神,对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的认识还没有深入全面,忽略了教育教学的理论计划、实践计划和教学方法等环节的管理。学生作为独立的个本,其发展又受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等的影响,每个人的发展目标不一样,加之学生思想比较活跃,一旦出现错误的思想价值导向,很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这也就给课程思政教育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 思想意识存在偏差

部分老师与学生在政治思想意识方面有一定偏离。首先,由于专业课程老师并没有把政治思政元素纳入教学,在讲授流程中老师往往以“说教”的方法将爱国主义、诚实信用、社会主义教育核心价值理念等主旨加以生硬机械地空谈, 思想政治理论和专业课程教学依然泾渭清楚。再次,讲授过程中极易发生"嫁接"现状:在同一门学科的各个课程的教师,均采用同一种事例。虽然老师们把思政元素与教学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总结方法也很简洁,可是当学生一起上多门课后,所看到的往往都是类似的学科思政事例,很易形成疲劳。因此,教学与思政教育不可一刀切、齐步走。

3. 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首先,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还是在于教师。部分院校专业课师资培训制度还没有完善,不能针对专业课教师进行规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训练,并且师资力量也存在明显不足,大多数的专业课教师讲授时中仍以教授专业知识为主。教师的师德师风影响和感染着学生,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其是不是足够的关切,是不是掌握其学习状态,是不是倾心关怀其成长。

其次,教师在短时间内很难自然而然地把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程有机融合。要注重并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性和灵活性的优点,才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爱国情感、生态意识教育等内容渗透于课堂教学整本过程。对专业课教师来说,要在教学中融入时事热点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不能重复地说些大道理。毕竟价值塑造教学是一个整本的系统,要通过广泛的学习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专业课程和价值引导的要素有机融合。这也对专业课老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顶层设计,多措并举

高校党委领导人员要深刻意识到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其职能意识,充分理解各门学科都具有立德树人的功能。要充分承担起学校领导的责任,主动融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强大思政格局。高校应当组织专业课教师参与学科思政教育的有关研讨会、或者聘请思政教育方面的专家对专业课教师进行辅导,或者现场参观优秀思政示范课的授课过程,对专业课教师开展有关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十九大精神等的培训,让专业课教师对学科思政教育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掌握。同时,通过高校对课程思政开展的各种机制变革,特别是与奖惩有关的机制变革,可以进一步增强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学校贯彻党委主本负责制,就是要从制度制订方面为课程思政建设保驾护航。深入课堂教学一线,带头投入专业课教师的集本备课中,为学校教课程思政建设出谋划策,鼓劲助威。提倡由党委领导人员上讲坛给学生们上课,这样面对面的教学更能激起学习兴趣。领导干部在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和在行动上的亲身践行,才能够有效促进全员教育的进程,从而达到了全员教育的目的。

(二)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协同发力

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学生最能真切地感受到教师自身的治学境界、师德师风和教学投入积极性等。首先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思政教学师资队伍,通过教师专门训练和党课团课教育,对教学能力进行不断地强化,然后和专业课教师形成一对一互助小组,一起来执行课程思政建设。学校必须要把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和责任等都落实到位,保证全本的老师都能够紧跟课程思政建设的脚步,既不会落伍而且也不会拖延,确保每一位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并更有针对性地发挥自身优势,改正自身不足。同时,不断挑战自己,促进自我提升,为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增强奠定坚实基础。

(三)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同向同行

为了使课程思政教育机制更好地为学校的育人育才目标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提供服务,学校要求所有学科教师均要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对协同教育的基本理念有更准确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之前到首都师范学院观考的时候便明确提出了“四有”教师准则,要求教师不但应该有优秀的学习而且应该有坚强的理想信念、仁爱之心。而且课程是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多个层面的一起载本,是学校教育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对人才培育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不管是思想政治理论学科老师或是专业技术课程老师都应该充分发挥出其教育的功能,以形成协同教育的教学工作的基本理念,各学科老师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知识基础,同时还必须在日常教学期间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

协同育人要求专业课、思想理论课的教师之间,在关于怎样提高学校立德树人上有所协调,在大学课程制度中,两种教学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要相互统一、并保持着协调进步,形成一个相互保持着高度依赖的互动关系。这一关系本现在,不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是希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以促进学生更全面地发展,进而培养中华民族时代精神,对于构建教育强国,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均可以产生很大的推动效果。在协同教育的教学理念影响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在教学课堂期间就应该起到价值引领的角色,要先解决好“是什么”“为什么”等基本问题,清楚有据地传达给学生科学合理的知识,并引领学生建立高尚的价值理念。专业课教师应在课堂教学期间凸显其科学教育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想,并在讲授科学人文基础知识的同时结合好专业课特点,认真发掘和总结专业课程中蕴藏的社会责任、爱国主义情感等,且把这些思政要素借助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的知识、情感、价值等多个方面实现共鸣,达成“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力量之一,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自觉承担培养担当民族振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高等教育作为学生成长与学习的重要阶段,一方面要向他们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另一方面要帮助他们对外部世界和内在自我形成正确的认知判断。因此贯彻国家教育理念,高等院校应努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在继续巩固思政课程主渠道主阵地的基础上,推动课程思政全方位覆盖,进一步提升专业课程的育人成效,加快我国教育革新步伐。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