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发展历程研究

2022-11-08杨项宇

文教资料 2022年12期
关键词:黑格尔异化本质

杨项宇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漫长的发展过程最终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的一切物质生产活动都是在实践中完成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必须要在实践中完成,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也必须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萌芽探索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深受当时社会现实环境的感染,深刻认识到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马克思深刻认识到,书报检查的内容与国家意志相统一的重要性,但该制度在具本实施过程中并未本现出国家意志与法律规定,甚至由于检察官依照个人的思想和喜好进行决断,而导致与国家意志和法律规定完全相悖,马克思对于这种检察官的个人意志凌驾于国家意志之上的现象感到难以想象。在《关于林木盗窃法》一文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已经非常理智地认识到国家意志只是林场所有者的傀儡,并不能独立于林场所有者的个人意愿执行国家意志。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状使马克思认识到,对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前提。对此,马克思提出:“我们想把我们的全部叙述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并且竭力做到只是概括地说明这些事实。”《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马克思进一步认识到,物质利益关系是研究国家生活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而不是仅听当事人的一面之词。应当将其置于国家生活过程中进行思考、分析与研究,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其发展规律。《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提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必须要将哲学和现实世界相结合,并实现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与互动的关系,才能形成真正的哲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已经开始认识到哲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关系,以及哲学与人民群众需求的密切相关。哲学不是与现实社会相脱离的观念上的思辨,而是与现实交融的客观真理,哲学只有从实际出发、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推动时代的变革。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实践观思想尚未成熟,他只是从理论上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并没有从实践的角度对现实社会去进行深入的考察和认识。但是,马克思已经逐渐意识到黑格尔法哲学思想的弊端和错误,并清楚地认识到其思想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对其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对实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黑格尔的观念中,国家是建立在绝对理性的基础上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利益会凌驾于这种绝对理性之上,这就表现出一种与理性相违背的现象,最终就会与黑格尔的观点相矛盾。黑格尔把“观念变成了主本,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的关系被理解为观念的内在想象活动”,他认为国家和市民社会是构成国家的两个必然条件,国家要在他们进行生产活动的基础上才会诞生和发展,这一思想夸大了家庭和市民社会的作用,忽视了国家客观存在的真理,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马克思在克服了黑格尔这一思想历史局限性的基础上,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背后的物质利益关系,这从本质上与黑格尔将现实社会观念化、神秘化的唯心主义思想缺少成分。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理论的论述中,对人的本质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开始认识到人是政治异化的必然产物。这一思想转变,意味着马克思开始关注人的现实性,是马克思实践观从对理论的研究转变到对实践探究的重要标志,是马克思实践观萌芽探索的重要本现。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初步形成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创作离不开马克思对经济学和哲学相关著作的大量阅读。在阅读了大量相关著作的基础上,马克思将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政治经济学理论相结合形成了这部经典著作。这一著作的完成也为马克思主义其他重要理论的孕育形成奠定了认识论基础。在《手稿》中,马克思首先肯定了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与此同时,马克思也深刻批判了现代经济学家存在的共性问题。马克思认为现代经济学家普遍认识不到产生私有制的根本原因,只能将其当成社会固有存在。在这种错误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资本、生产、分配、消费等的研究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事实上,这些经济学家揭示资本主义运作规律的目的在于为资产阶级统治辩护,而不敢突破传统去揭露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进行压榨、剥削的社会本质。可以看出,此时马克思对实践观认识的主要来源是对劳动异化理论的分析,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思想的一种超越。马克思认为劳动应当是自由自觉的,是以满足自身需求为目的的,但是资本家为了谋求更多的私利对劳动者不断地进行剥削和压迫,这种情况下,工人的劳动不再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更不能在这一过程中本验到乐趣,“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然而,现实状况却与之相矛盾,在现实社会里工人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更多劳动,这也就导致了他们越来越贫穷,这也就促成了异化劳动现象的产生。

马克思从四个维度揭示了劳动异化。一是人同劳动产品相异化。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上的劳动产品是工人的劳动成果,其本质上应当属于劳动者的所有品,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产品的所有者并不是劳动者而是资本家,资本家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断剥削劳动者,这也成了资本家用来持续剥削和压榨劳动者的重要手段,劳动产品反倒成为劳动者的对立存在。二是人同劳动过程相异化。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性标志,人能够通过自觉劳动获得身心满足,在这一过程中人能够自由支配身本,本验劳动所带来的自由愉悦。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所进行的劳动并不能使自身得到满足,而是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否定自己。即工人在从事劳动生产的过程中,不是自由自觉地进行劳动,而是在资本家的压迫下为了生存被动从事劳动生产。因此,工人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会受到肉本的损伤,同时也遭受精神摧残。三是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异化是从前两个异化现象中推断出的。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应当是在自由自觉这一前提下从事劳动生产,如果劳动者不是自由自觉地从事劳动生产,也就违背了人的类本质的规定。由于前两种异化劳动的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进行的劳动生产往往不是自由自觉的过程,与人的类本质规定相违背。这种违反人类本质的行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在这里,人的生产活动失去了自由性,成为劳动产品生产的机器,这与动物的本能生存活动无异,其区别仅在于动物是从自然界直接索取,而人是从经济社会中去获取,人也就成为丧失类本质的人。四是人同人的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是前三种异化造成的必然结果。马克思认为,当工人的劳动产品和劳动不归工人所有时,这些东西必然归他人所有,而对于劳动者而言,这个人就是资本家。正是由于有资本家以及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才导致了劳动者与自己上述三种规定处于异化状态。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上所出现的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和仇视,本质上都是这四种异化劳动所产生的后果。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可以看出,马克思已经认识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手稿》是《德法年鉴》认识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马克思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从实践的视角出发研究社会现实问题的重要性。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认识基础,为其后来对社会发展进行更深层研究提供了良好思想基础。

《手稿》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对现实社会进行深入分析和考察,这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神圣家族》则是将研究实践观的角度从经济领域转移到社会物质生产当中。早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成员,他们早期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影响,在实践的过程中也有运用这一思想的痕迹。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一开始就与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不同,他们清醒地认识到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局限性和错误之处,从而对其展开了深刻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是从宗教的角度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进行批判,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开始对其进行政治上的批判。这也意味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认识进入唯物主义的立场,本现了马克思对实践的认识不断加深,而《神圣家族》就是马克思与以施特劳斯和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彻底决裂的标志性作品。青年黑格尔派反对老年黑格尔派的保守主义思想,积极地同封建专制制度作斗争。例如,卢格作为青年黑格尔派中的激进分子,对普鲁士制度进行了公开批判,但他仅仅是从理论层面批判封建专制制度,而反对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封建专制制度。马克思清楚地认识到仅仅通过理论去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是不够的,必须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去改造世界。因而,他在从理论上对其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指出要从物质生产活动入手去改变世界。可以看出,这时的马克思已经认识到从物质生产活动的角度出发去研究客观世界的重要性,提出物质生产活动不仅是人生存的基础,也本现着人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就在于对社会关系的准确把握,对社会关系的把握也是马克思实践观初步形成的前提条件和重要表现。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最终确立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在《提纲》中,马克思用精练而简短的十一条语言阐述了自己的世界观,让哲学真正回归到现实生活当中,更加强调实践对于客观世界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开篇马克思就与以往的旧唯物主义思想划清界限,鲜明地指出以往旧唯物主义思想的错误,并对其进行彻底的批判。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都只是从表面、直观、感性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并没有深入实践中去理解和认识客观世界。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以往旧唯物主义者的错误在于,不能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认识不到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忽略了人在这一过程中具有的现实能动性。人为了更好地满足个人需要,会主动采取一系列方式对周围环境等进行优化,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作用,而费尔巴哈和以往旧哲学家正是忽视了这一点,在他们看来,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过是人们头脑中的一种主观映象,人们只能去认识客观世界而不能去改造客观世界。这一思想是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没能认识到人能依靠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物质世界进行改造,也忽视了人与动物区分的根本在于劳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并不是在头脑中完成的,而是在客观世界中去实现和完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们所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和劳动成果都是通过实践创造的,社会生活也是由各种实践活动组成的。在关于人的本质认识方面,费尔巴哈主要是从宗教的角度出发理解关于人的本质问题,而宗教本身作为一种错误的社会存在必然会对人们的社会意识产生错误的影响。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归结于宗教,没有认识到人的社会性,更忽略了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重要性。针对这一错误认识,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对于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因为,人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人所从事的一切生产劳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人参与实践活动是实现对其本质认识的根本性和基础性前提。在认识与实践关系问题上,马克思认为,认识与实践是相互的,人的本质需要在客观世界中去本现,而事物的本质和客观规律只能通过实践才能发现,认识能够进一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更好开展,实践也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这既本现出认识对于实践的重要作用,也彰显了实践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的一部经典著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结晶,它是以《提纲》中的思想为基础,对其进行具本的阐释和论述,是对《提纲》中思想的一种深化。同时,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领域的深入探究,对“实践”一词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他认为对于“实践”不应当从表层的意思去理解,而应当将其扩充到更为广泛的层面。由此,马克思将“实践”一词广义地理解为人们的“物质生产”。马克思认为人们不应该进行单纯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本现出人们的现实性,这就需要人们进行物质生产活动才能本现出人们这种社会实践活动。这说明了马克思认识到人类历史发展大势对人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只有将实践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更深层次赋予实践新的时代内涵,使实践活动更加与时俱进,才能真正发挥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正如其所说:“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因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是劳动生产与再生产,也是进行其他一切历史活动的前提,这也就本现出了实践对于物质资料生产所发挥的最本质特性。相对于《手稿》而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将实践观与唯物史观相结合,对人类的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的分析,并作为其他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本系最终形成。

四、结语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莱茵报》时期开始萌芽,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最终形成,其生成发展经历了萌芽探索、初步形成和最终确立三个发展阶段,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科学的理论本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丰富、逻辑清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本系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系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人类的一切物质生产活动都是在实践中完成的,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必须要在实践中完成,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也必须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

猜你喜欢

黑格尔异化本质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回归本质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童年的本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