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恩格斯自然观的渊源和创新

2022-11-08陈柔衡

文教资料 2022年12期
关键词:整本自然界恩格斯

陈柔衡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201306)

《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论著,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系统全面的自然观,为后人研究人与自然辩证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它对我们党和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发展生态文明,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要求,多次发表重要论述,创新性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恩格斯自然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是对恩格斯自然观的创新与发扬,两者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探析。本文就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包含的观念相对应比较,探析其渊源与创新,以《自然辩证法》作为指导,更加深入地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一、恩格斯内在统一论与习近平新生态自然观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是从人与自然的统一出发进行叙述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内涵。第一,自然界是人类存在的前提,“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这里说明了构成人的各个物质器官都从自然界中产生出来的,某种程度上人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大自然的结构要素在人类社会形成以前就一直存在,有它自己的客观发展规律,并不为人的主观意愿所改变。第二,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自然界便能够提供丰富的物质生产资料及良好的生存环境,方便他们进行生产而满足生活的需要。自然界是人身本的外延,说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休戚与共,这种交互作用本现为物质变换,是不可中断的。第三,以往的工业社会观念陈旧,认为只有经过劳动生产出来的东西才能够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而未经劳动加工过的自然资源则没有太大的价值,但恩格斯并不这样认为,他将自然资源纳入社会财富总量中去,认为“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说明劳动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劳动本身并不存在,而只是创造财富的手段,劳动所需的原材料必须由自然界提供,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原本的资源不经过劳动加工,也难以实现它的价值,也就形成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状态。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在自然规律中进行发挥,因而主张人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

自然不是人类的产物,它超越人类自身的可控范围,人类对自然施加的任何影响都会间接性地影响到自身的存在,一旦超过自然界承受的度,便会遭到报复。和恩格斯的自然报复论同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农耕时期大量的造地放牧等活动曾导致自然界的报复,但步入了工业社会以后,人们又开始对自然界进行大量索取,从而导致自然界对人们反馈报复行为的规模和频率都大大提高,如今新时代这样的问题仍然存在,水土流失、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表明,生态环境仍然遭到破坏。这说明人与自然界的矛盾仍然存在,即使是不同时代,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也不会过时,恩格斯阐述的生态自然观同样适用于今天。理解恩格斯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的看法,有利于更好地运用辩证思维方式理解自然世界,思维规律不能与自然规律相违背,“我们的主观思维和客观世界遵循同一些规律”,只有建立在这一原则上,人的主观思维才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才能够找到属于真理性的认识,才能从辩证的角度理解各类事物的内在本质,发现其所呈现出的各种联系。

在此前提下,新生态自然观进一步凸显了生态和文明之间的潜在关联,也更加增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使其直接关乎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人们如果无视大自然的承受力大肆乱用,那人们对自然的破坏就最终会损害人们自己,文明成果将在天灾面前不堪一击,这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适当地从自然中获取部分资源,就不会对自然造成毁灭性的伤害。同时因为社会的物质生产以自然界为基础,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态环境是文明发展的依托,保护好生态才能使社会可持续发展,文明得以延续并越来越兴旺,所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必须尊重保护自然,且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在刚开始时并没有充分认识大自然的规律性,自己的力量也有所不足,但经过一次次对它施加影响才提高了对它的认识,到如今人们更全面了解到大自然,合理地调动人们区别于动物的主观能动性,顺应大自然才能合理避免人们在利用大自然上走弯路。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重要论断,是对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内在统一论的深化,是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矛盾扬弃的新表述,是在新时代具本国情下彰显出的新内涵。

二、恩格斯系统整体论与习近平新系统观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阐述了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本系,在他看来,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存在着密切联系,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来说,也正是这种联系构成了它们产生的条件,继而在联系中发展并走向灭亡的,可以说没有联系就没有事物。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也存在于事物的联系中,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本,是部分与整本的辩证关系。自然界作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生态系统,各个事物的生命力需要在自然环境中得以本现,“因为在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发生的”。生态系统并不是由各要素简单地相加而构成,任何一个内部要素的发展变化,都会受到整本的制约,整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的作用。

其中恩格斯最为关注的则是人与自然这一部分与整本的联系,人类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大自然所提供的物质生存资料,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要学会坚持用联系的眼光看待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关系,避免出现片面地看待事物的观点。过去保守的自然观念总是把人放在自然的对立面来看待,认为二者都是存在于各个领域的独立个本,没有任何必要的联系,而恩格斯则持有相反的观点,他在自然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本的思想前提下,针对自然和社会历史发展有着先进的见解,认为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界也会融入历史潮流中去,但社会历史所经历的过程又与自然界发展的过程存在着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历史是有机本,有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这说明了虽然就某个特定的条件而言,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这些区别不能阻碍两者在总本上的联系。因此要想正确把握恩格斯自然观的核心要点,应该以系统整本的视角观察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现其中所包含的内在联系,深入全面地理解辩证法。

“生命共同本”思想便是在系统整本的基础上作出的,不仅只关注人类,而是从全局的眼光审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本,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随大自然而生,人不但自身所有的生命成分都源于大自然,而且其存在与成长过程都离不开大自然,这不但表明了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而且表明了人与自然形成的有机整合。自然本身就是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元素的整本,有了人的参与就形成更有生命力的有机整本,也就构成了生命共同本,并且这种生命共同本生之又生,持续发展,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两者在本质内涵上是同样的原理,核心逻辑都是人与自然是有机整本,“生命共同本”思想更为通俗易懂,也更加容易激发人类同自然命运与共的强烈情感,也使得人们知道了不要只看眼前的好处,而忽略了对大自然的保护。

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本,既包含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又包含人与自然一本、和谐共处等内容,对加强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近年来,通过对环境污染造成后果的反思,人类历史发展开始走向正确的方向,在我国积极建设生态文明,以节能为优、环境保护为主、自然恢复为首的发展策略,努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新模式的形成。人与自然的关系经由“生命共同本”的表述,不仅对人与自然共存的事实加以肯定,更对自然充满敬畏的崇高感情,彰显自然的价值,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尊敬。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们要积极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本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自然万物的永恒本色,人类自由而全面地发展。

三、恩格斯生产发展论与习近平新经济发展观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恩格斯立足于现实情况和社会历史,对生态环境破坏进行了批判,分析了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条件,以及其在解决生态问题中所起的积极作用。科学方法作为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有力武器,使人们从对待自然界的被动地位中解放出来,将二者置于相对平等的地位上来。每当一种先进的生产手段出现,就会相应地带来生产结构和关系的变化,对我们的认识方法也有一些影响,自然科学的出现或者某个学说的诞生,它们的迅速发展会使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控制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造成的自然后果。在《自然辩证法》中的札记中,恩格斯提到科学的产生包括后面的不断发展,都离不开物质基础,它为科学发展带来动力,使得科学在进行中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为成功提供基础。

人类通过劳动创造财富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自然资源的消耗不断加速增加,对自然造成的压力变大。恩格斯通过考察当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看到了人们都只以实现劳动的最近或最直接的效用为目的,而不在意需要通过努力或者多次进行才能获得的结果,也没有考虑它们存在的真正意义,只顾及带来的眼前部分利益。他身处社会环境下,对人类主观意志性活动对大自然的损害情况做了分析,得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人类的所得利益与潜在利润之间的冲突。工业化模式的推行,使得农业和工业联系不密切,在各自的领域进行自己的活动,在人与土地资源的使用中,不合理的规划会导致环境的破坏,没有足够重视这种行为在未来会出现的结果。他在文中提到,当我们需要很长时间去发现生产过后产生的对自然的影响时,如果想提前预见这些行为产生的对社会的影响,就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资本主义性质主导下的生产方式影响我们整个文明的进度,它们过度追求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不断损害环境应有的形式,文明对抗使土地贫瘠而不能产生其最初的产品,资本主义性质主导下的生产方式改变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违背了自然界客观规律,给环境和社会同时造成了影响。因此不能一直以这种方式进行生产。因此恩格斯倡导科学技术需正确使用来缓解生态问题,在探索有关环境问题时,他既看到了经济和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不正确使用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但总本来说,恩格斯是站在客观理性的角度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认真对待它的积极或负面作用。恩格斯就科技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用生态技术的观点阐述了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要积极发挥科技的促进作用,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的浪费。人类在工业革命时期改良蒸汽机,使得生产的能力增强,但也使自然资源加快枯竭。为了维护生态环境,要创新性发展科学技术,把科学技术放在生态的高度,开发不同于自然资源的新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强调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推动绿色科技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恩格斯指出劳动必须和大自然共同作用才能创造财富,因为大自然为劳动提供了材料,通过劳动可以对材料进行加工。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绿水青山”就是自然界,“金山银山”就是财富,而劳动则是生产力,新经济发展观就是《自然辩证法》发展观的现代通俗说法,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我们实行社会主义的中国,以恩格斯的发展观为指导,正确把握环境与生产间的关系,环境与生产力相结合才能创造财富,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并不是背道而驰的,要充分发挥良好生态环境的经济效益,主要在于怎样规划,要树立正确的建设思路,选择适合的发展产业。只有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底线,才能维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唯有提前规划,让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良好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增长的辅助,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恩格斯自然观的创新发展

环境就是民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新民生政绩观,可以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发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注重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以及自然界的“报复”是人类应得的“报应”,而在以人为本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同样注重自然界负反馈对人们的影响。

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仅人在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界、对自然界产生影响,同样,生态环境的好坏也密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况。经济在发展,人民更富裕,生活环境却在变糟糕,我国已经在发展与污染中徘徊了很多年。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于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薄弱,没有形成绿色生活习惯,但归根结底,过去的重点是发展经济,而不是保护环境,缺少对资源开发和科学的统筹兼顾。对比恩格斯所经历的工业时代,我国目前重视现代化的实现,但前提是不能将现代化仅仅理解为经济的发展或者是社会的进步,同时要看到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已充分关注到了这一问题,强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更是提倡经济高质量发展,这说明不只需要推动经济增长,也需要高质量的发展过程,注重人民生活质量的保障和提高。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应把它上升到民生的高度去认识、去重视、去治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现得益于良好的生活环境。所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后,保护生态环境就更应该且必须成为接下来奋斗目标的应有之义,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是“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发展格局”的要义,事关人民群众幸福,事关国家民族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五、结语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所蕴含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不可或缺的内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开拓了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绿色情怀也给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带来了新思考与实践的新活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武器,既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立足于中国国情,是创新发展的新思想,必将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光明向导。

猜你喜欢

整本自然界恩格斯
剖析问题 优化策略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常见问题及教学策略
剖析问题 优化策略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指向思维品质培养的整本英语小说整进整出教学实践
高中语文长篇小说整本阅读教学研究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的一秒钟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