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诚信教育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

2022-11-08张颖香

文教资料 2022年12期
关键词:论语理论课诚信

张颖香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 200000)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广博的知识本系涵养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建构了家庭稳固、社会和谐的价值本系。在相关典籍中,孔子关于诚信内容讲述较多,相较于其他内容,孔子关于诚信思想本系的论述比较完整。孔子非常重视“信”。“信”在《论语》中出现了三十八次。千百年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诚信思想为中华民族以“信”为本的民族性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个人修养、社会和谐、安邦定国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安邦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正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实现思政课的培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 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孔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目标上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我们总结梳理孔子诚信教育模式对于创新思政课内容与方法将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孔子诚信思想内容

(一)诚信为立身之本

“君子”型理想人格一直以来都是孔子的教育目标,教授内容有哪些?孔子指出,要从文献、行为、忠诚、守信等方面加以教授。“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可见“信”的重要性。他认为,“信”与“仁”是相通的,花言巧语而不诚信的人,很难成为好人。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阳货》)

孔子认为诚信是达到君子人格的必备条件,要想事业有成,必须具备诚信品质。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生活中,如果有人言而无信,人们会不愿与他交往,他也将寸步难行。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可见诚信的重要性。汉朝董仲舒提出道德教育五德目:仁、义、礼、智、信,即“五常”;诚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可见,自古以来,诚信一直是中国人安身之基、立命之本。

(二)诚信是社会和谐之基

孔子指出,在社会交往中,恪守诚信是社会和谐之基,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孔子的社会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他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除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家庭和睦,人与人之间还要有诚信,这样社会才和谐稳定,这是家庭伦理之外人与人要遵循的社会道德规范。

孔子认为要养成君子型理想人格,人生第一课是道德修养的学习,学做事先做人。在家尊老爱幼,出门在外要谨慎行事、诚信待人,广施博爱,亲近良善,在此基础上都做得很好了,可以继续学习其他知识文化。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在论述中多次强调,在社会交往中要以诚待人、不欺不诈,人人有信,社会才会和谐稳定、有序发展。因此,孔子说,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 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孔子指出,“信”与“仁”意义是相通的,只有人与人交往诚实守信,减少欺诈,社会才会越来越美好,信扬天下,大道盛行,社会和谐。

(三)诚信是治国理政之道

孔子诚信学说中关于“信”在安邦定国方面的重要性论述较多。治理国家,什么是最重要的呢?孔子认为是“信”。老百姓对执政者有信心、对国家有信仰,即使国势衰败、国土凋零,只要人们信心一致、团结一心,国家就有希望战胜困难,转危为安。在《论语·颜渊》中,孔子弟子子贡问:“怎样才能管理好国家呢?”孔子说:“只要做到让老百姓都吃饱饭、有足够的军队保卫国家、老百姓对自己的国家抱有信心和希望,拥有这些就可以了。”子贡又问:“如果这三者不能同时具备,在紧急时刻可以去掉哪一个?”孔子说:“可以去掉军队。”子贡又说:“剩下的两个要素,如果不能同时拥有,在危急时刻可以去掉哪一个?”孔子说:“可以去掉粮食。”“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孔子把食粮、军队、信守看作安邦定国的重要因素,这其中,他觉得“信”是最重要的,是安邦定国之首。“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因此,国家治理的关键是立“信”。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诚信之风是否盛行和国家领导者的品行有很大关系。子曰:“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因此执政者本身要诚信,做道德模范,这是施政根基。领导者自身人格方正,人们才会跟从,愿意为国效力,所以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二、孔子诚信教育模式

在孔子的诸多论述中,关于诚信的内容比较多,从诚信的重要性到如何践行诚信都概括得比较全面。孔子诚信教育模式的特点笔者归纳为三点。

(一)学与思结合

在学习态度方面,孔子一直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这里的“学”泛指所有学识,不只包括学习文化知识,道德修为也是“学”的内容之一。孔子认为从诚信德行到实践要具本问题具本分析,在诚信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中,要学、思结合,才能不出现偏差。如果仅仅了解诚信的浅层意思,而不好好学深、学精诚信的深刻内涵,就会陷入盲目许诺、不顾后果、容易给他人带来祸患的误区。“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论语·阳货》)如果只是拘泥于诚信表象,而不顾全大局、大义,也会陷入另一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误区,也不是诚信的真正施行。

在《论语·宪问》中记载,孔子和弟子子贡曾经讨论过管仲不自杀是否可以称为“仁人”这一事件。子贡提出管仲没有自杀为先主公子纠尽忠,而是投敌辅佐先主对手齐桓公,该怎么评价管仲的行为?子贡比较迷惑。孔子认为管仲仍可以称为“仁人”。他认为,为个人效忠是小信,心系天下大业才是大信。如果一个人没有关于诚信的深刻思考,就不可能在关键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管仲没有自杀为先主尽忠,而是继续追随齐桓公,助他完成一匡天下大业,百姓也避免了因战乱而流离失所,过上了安康太平的生活。他认为管仲是以天下大义为重,守的是天下大信,我们不能用普通人浅显的小节、小信来评价他的行为。

(二)学与行结合

孔子认为,诚信不能仅仅局限在“知”的阶段,要重视“行”。守“信”也是道德践行的过程,要学行结合。如何学?要把诚信与道义、诚信与仁爱结合起来修为。“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学而》)孔子觉得诚信是仁爱的组成部分,因此,修“信”德也是修“仁”德,德行要在实践中修炼。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

孔子认为“学”要实事求是,诚信认知也是这样。“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孔子指出,对人态度要真实,不能欺骗别人,要表里如一。同时,孔子认为诚信不仅要学,还要实践,这样才是真正掌握诚信的精髓。在学习与实践的关系上,他指出,要“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在德行修养方面,“学”是认知基础,“习”是推广认知,“习”即是“行”,即道德践履。学行结合,也是知行合一的过程。

(三)省与察结合

在诚信养成过程中,孔子认为要做到自察与他察紧密结合。自察即自省,是一种自我修正过程,即道德修炼内核。在道德养成中,人的内因需求是主要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孔子指出,在道德修养中,要经常比照他人,反省自身,查找自己是否有不恰当的行为,进而自我矫正,从而达到“君子”境界。子曰:“内省不疚,何忧何惧?”(《论语·颜渊》)“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自我反省的时候觉得问心无愧、坦坦荡荡,那就没有什么害怕愧疚的,所作所为就是合乎道义的。生活中遇见贤良的人,我们要有学习意识,比照看齐。遇见不道德的人,我们也要反省自身,自己是否也是这样的人?是否也做过不合规矩的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就能更好地促进道德修为。孔子的学生曾参也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可见,“内省”是古人品德修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促进弟子反省自查是孔子经常应用的一种教育方式。《论语·阳货》中记载,孔子的学生孺悲为人傲慢、夸夸其谈、曲意逢迎,得到鲁哀公赏识。他奉鲁哀公命拜访孔子请教“礼”。孔子对这个弟子行为一直不满,他是一个有态度的人,就不想见孺悲,但作为老师,孔子也想借这个机会敲打一下孺悲,促其反省自身不足。于是,孔子交代弟子出去和孺悲说自己身本抱恙,不方便见他。等传话的人刚出去,孔子就拿出琴开始弹唱。孔子这样做就是想让孺悲知道,老师没病,但是不想见他。为什么呢?孺悲自己好好反省吧。孔子这种教育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不教之教”。

怎样判断一个人德行好与坏?孔子认为“外察”很重要。不仅要看他说了什么,也要考察他的实际行动是否表里如一。子曰:“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要评价他人,怎么样才客观公正呢?孔子认为看看他的行为、态度、做事缘由、做事心情等,通过这样全面客观考察,他虚假的一面将无处隐藏。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虚情假意、表里不一,是很可耻的行为,不是君子之为。

孔子道德修为方法的“省”与“察”影响深远,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就提出党员修养要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对孔子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三、孔子诚信教育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

(一)加强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

孔子诚信教育中强调要学思结合,认为两者结合才能达到教育效果。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教育方法,在思政课中更多实施启发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孔子指出,教师要做主导者,要善于观察学生,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循循善诱、举一反三,水到渠成达到教育效果,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对此,孔子的学生颜渊深有感触。他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很多弟子立志成才、建树颇多,足以说明孔子教育成就之大。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度过。只有经过自身思考、主动吸收的思想理论才能被学生所接受,才能入脑、入心。因此,教师授课时要更多实施启发式教学模式。不能教师一个人夸夸其谈,要有师生共鸣,既有“抬头率”,也要有“点头率”。为此,要精心设计课堂互动环节,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潜移默化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

(二)加强问题研讨:小班研讨式教学

孔子的授课方式主要是师生对话交流,他注重因材施教。他经常抛出一个问题让弟子发表看法,然后逐一点评,通过师生对话传道授业,这种方式可以称为研讨式教学。特点是针对性强,效果显著。世界性合作教育思潮也提倡师生合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我们要更多地实行小班授课,加强问题研讨。小班授课的优势是能够面对学生,有更多时间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师归纳出教材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分小组研讨,教师给予评价,最后总结提炼,得出结论。组织头脑风暴式的研讨将会带动学生课堂积极参与思考,并迸发创新思维。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真理越辩越明,学生在交流辨析中活跃思想、掌握知识,真正做到“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注重问题研讨,重视学生教育主本地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家国情怀,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内核。

(三)加深理论说服力:真实案例教学

孔子在关于诚信的论述中注重用真实案例阐明观点,如对尾生邻居向他“乞醯”一事的看法。邻居借醋,他家里用没了,但他没有说实话,而是说有,让邻居稍等。他从后门出去,到另一家去借醋,然后回家把醋给邻居。人们都赞扬尾生热心,但孔子认为尾生行为不可取,他是不诚信的,这种善意的谎言也是撒谎,他应该对邻居实话实说。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后来发生了“尾生之约”事件。女子和尾生约好晚上桥下约会,结果她没来,后来发大水了,尾生为践行诺言,一直抱柱等待,结果被淹而死。这件事后人们都称赞尾生恪守诚信。孔子不认同尾生的做法。他认为,恪守诚信要有度,具本问题具本分析,不能固执地为了守信而守信,而要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灵活处理,否则就是迂腐、固执的“小人”之信。他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通过尾生的真实案例,孔子对于诚信践行的一般性与特殊性阐述得非常简洁明了。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和学生黏合度?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我们要借鉴孔子的教育方法,用真实案例教学。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赢?要讲好讲透,更多需要用事实说话,用真实的数据、事例说话,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多用真实案例教学,多用活生生的案例、客观的事实来代替平直的表述。比如,我们更多运用“四史”中的英雄人物、感人事迹来激励学生,实施榜样教育;用共和国发展过程中的真实事件来本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导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四)加强课外实践:实践出真知

孔子认为在道德修养特别是诚信品质养成过程中,要坚持“知”与“行”相结合的原则,不能空洞说教。孔子课堂不仅仅局限于室内交流,更是身本力行地带弟子们到社会中游历讲学,通过现实对照,加深对“知”的理解。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正是这个道理。

目前我国学校德育教育中也传承了这一传统,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就目前高校实践课的实施方式和效果方面来看,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是受课时、经费、师资所限,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几乎仍限于校内活动,社会深入度不高。社会是个大舞台,如果不能深入社会,真正了解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书本理论不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理论的说服力将大大降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课中可以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力度,从时间、方式、师资、路径上保证实施。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分批深入农村、科研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国外等地进行实践考察,通过考察实践,使学生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事实胜于雄辩,实践出真知,拓宽实践课运作模式,将会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

(五)加强考核力度:重视现实考察

孔子的诚信教育方法可以说做到了“知”“行”“省”“察”四位一本:注重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加强诚信认知(“知”);要求学生身本力行,做到知行结合(“行”);培养学生反省自查的习惯,加强自我修正自律(“省”);重视对学生行为的考察,要求表里如一(“察”)。从以上教育方法可以看出孔子智慧博大精深。这些教育方法都可以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尤其是对学生的现实考察。

孔子认为,判断一个人的品格,要考察他在现实中的表现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这样评价才能更客观。“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我们往往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考试方式也限于课堂考试,学生现实中的表现没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挂钩。比如,学生可能大学里有考试作弊行为,可能在网上有辱国等不当言论,但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却是高分。如果我们不重视对学生现实表现进行考察,学生也不会真正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会真正触动其心灵,将会降低教育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中,可以加上课外行为考核这一环节,如果学生大学期间有网上不当言论或考试作弊等违纪现象,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给予不及格,必须重修,并且不得给予高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考核不只局限在课堂,也注重现实表现。相应地,如果学生现实中有优秀的表现,如有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行为,也可以相应加分。这样把现实行为与“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成绩挂钩,考核成绩更客观。这种模式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现实中也能严格约束自己,进一步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四、结语

孔子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丰碑,在世界上也影响深远,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过去,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来培养了中华民族“精忠报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等的民族性格,正是在这种家国情怀引领下,中华民族虽经磨难却始终坚贞不屈、屹立不倒。孔子诚信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立信”根基,至今仍熠熠生辉。今天,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我们汲取孔子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文化自信,引领未来。

猜你喜欢

论语理论课诚信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论语·为政第二》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