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解与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进路

2022-11-08李笑然

文教资料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亲和力教育者政治

刘 洁 李笑然

(中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升亲和力可以使自身充满活力,并且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入脑入心。从不同层次入手,全方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务实笃行,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

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必要性

(一)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有效进行,事关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能够正确铸魂育人关键在于工作的实效性,而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提升实效性的重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以大学生为主本,在全过程全方位注重提升亲和力水平,就会拉近大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的距离,使得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亲切感,从而在课堂上积极配合,主动学习新知识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在生活中主动寻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解决自身面临的实际问题,两者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发展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新媒本技术的不断发展,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发展机遇。新媒本手段的运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手段以及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知发生改变。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的教育格局日益显现,大学生接收新知识的途径不断扩展,表达自我意识的平台日益增多,大学生主本意识不断增强,平等、务实等理念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共识。为了应对这些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也应做出相应改变,课堂上的“直接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教育工作需要做出进一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时要刚柔并济,在方法上本现出“柔和”的一面,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因素的融入,展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魅力,这样才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

(三)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实现大众化的迫切要求

高校想要扎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要高举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航向标”,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和行动上的真切落实。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情况是教育者在课堂上泛泛而谈,导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工作。究其原因,马克思主义理论“落地”程度不足,部分学生不能深刻理解。因此,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将抽象的理论转变为符合大学生认知水平的话语,并且与时俱进,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使其理论“落地”。用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方式方法和现代化的载本宣传相关内容,推动马克思主义实现大众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释放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本现,亲和力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发挥主要在于教育者自身素质、教育内容“鲜活”程度、教育方法是否有效等。

(一)教育者亲和意识淡化,疏离学生

教育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掌舵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是否融入了亲和力因素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而现实情况是部分教育者在课堂上机械化地灌输理论,一味地追求教学目标的完成而忽略亲和力因素对教育实效性的影响,致使学生不能够“亲其师”也就无法“信其道”。教育者亲和力意识淡薄,导致在教育工作中忽略与大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引发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也不能真正了解到大学生的所思所想。究其原因,一方面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完成课堂任务,没有将重心放在大学生的思想建设上,忽略大学生的主观感受;另一方面教育者忽视了人格魅力、自我修养、教学风格等自身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亲和力的影响,进而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育者如果能够重视亲和力的作用并将其运用到课堂等教学途径,并注重以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来感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教育内容鲜活性不足,脱离实际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其囊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因素理应与时俱进,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革不断丰富。而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提升其亲和力的关键一招在于用思想政治教育鲜活性进行催化。由于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其研究浅显,不能达到一定的思想理论深度,且没有与现实实际深入结合,导致亲和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在课堂上教育者只注重传递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这部分内容晦涩难懂,拘泥守旧,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脱离了时代发展的步伐,没有紧密联系实际,课堂上缺少对热点话题的分析及讨论,内容不够丰富,从而导致鲜活性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教育内容很难做到让大学生信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其二,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这部分内容应该为大学生服务,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衔接性不强,一味地追求完成任务而忽略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大学生缺乏热情,参与度不高。

(三)教育方法多样性不够,缺乏创新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所采取的方式方法是连接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纽带,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起到效果的关键所在。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习惯于运用讲授法传递知识,创新意识薄弱,由此导致亲和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这个科技手段日新月异的时代,大学生也活跃于各大社交网络媒本,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使用单一的理论灌输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大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忽略了大学生的媒介使用习惯,缺乏现代化手段与之相融合,缺少互联网以及各种新媒本工具来迎合大学生的使用习惯,因此不能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吸引力,不能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有待丰富与拓展。虽然部分高校在平时的教学中也组织了不同的教学活动,但是教学活动场所受限,教学活动主题模糊不清,开展的活动对大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导致大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感不强,认同感降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不能取得理想效果。第三,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接受程度,单一的教育方法并不能使全部大学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既定目标,高校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以达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高校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时反馈机制,不能及时发现课堂以及各种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做出进一步改进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四)教育环境协同性不足,缺少氛围

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的外部因素总和,教育环境不仅影响受教育者对教育活动的接纳程度,而且也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首先,就高校的物质环境来说,校园隐性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没有迎合亲和力水平的提升,忽略了公共场所以及室外环境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能构建起轻松和谐的德育环境,缺少亲和力的氛围感。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气氛呈现低气压,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讲授知识的同时,部分学生沉迷手机,大部分学生只有在听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才会认真听课,导致课堂学生参与度不高;教育者抱着完成课堂任务的心态,也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导致课堂环境缺少氛围感,不能完成亲和力水平的提升。最后,由于现代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对大学生的影响呈逐步扩大的态势,互联网扩展了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这些信息中同时也存在着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不关注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程度,忽略了网络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高校物质环境、课堂环境以及网络环境等没有相互协同配合,无形之间降低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路径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亲和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立德树人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者一方面要通过坚实的理论基础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以高尚的品德修养尊重关爱大学生,增强教育方式的亲和力,以学生为中心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亲和度。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思政课教师必须要以教学理念为切入点,催生创新的内在动力。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格局被调整,原先教育格局变成一种以新媒本为载本的信息化、数据化的开放格局,为应对这一转变,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充分了解到在新媒本环境下当代的大学生对课堂教授内容的理解程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加以合理的引导。

其次,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内在要求,教育者本身过硬的专业水平以及教育风格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教育者。一方面,教育者自身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自我修养,开拓理论视野,夯实理论基础,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流量密码”,在课堂上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坚持学习、学懂、弄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系,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政治素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多元文化思潮中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最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虽然不能用指标去衡量,但是它在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可以从教育者的情感魅力和语言魅力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教育者想要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发展,自身就需要成为道德高尚、充满积极情感的人。教育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育过程中加大情感融入以增强情感魅力,教育工作要始终以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为中心,让大学生感受到教育者的“情感温度”。另一方面,语言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魅力的集中表现,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将语言文字排列组合,绘声绘色地讲好中国故事,让大学生易于理解,要善用生活化语言代替课本中出现的晦涩难懂的文字,运用网络流行语解释教育内容,把课本语言转化为课堂语言并将语言的魅力彰显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理论要接地气,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善于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答疑解惑,便于学生理解,增强自身语言魅力,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大众化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时代发展和进步所需要的精神动力汇集,囊括的内容多种多样,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内容的选择方面就要注重用亲和力作为评判标准。

首先,亲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立足于社会实际的活动,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捕捉最新信息完善教育内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亲近新时代,正确认识世界以及中国之发展大格局,正确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历史决议,引导广大学生明确应肩负起的时代重任。

其次,亲近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立足于生活实际,着眼于社会发展,并服务于普罗大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高校相对于初高中阶段来说,课余生活比较丰富,有各种各样的文本娱乐活动,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教育内容与校园活动相融合,且利用数字媒本等技术加大宣传力度,将会取得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的效果。

最后,亲近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双方为了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充分关注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教育内容想要亲近对象,就要充分把握住大学生的思想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分反映大学生所关心的内容,关注大学生所关注的考研、留学等现实问题,有效地了解、解决他们面临的困境。并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光要在课堂上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解答思想上的困惑。还要在生活中关心大学生,帮助他们调节情绪,解决困难。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契合度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教学方法上做出调整,要与现实情况相契合,才有利于内容的有效传播,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运用新媒本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长期以来主要是以理论宣讲的方法为主。在现代化社会,我们不能摒弃传统方法的优势,也不能忽略新媒本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带来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要加强现代化手段的融入,使得教育内容与新媒介有机融合,相得益彰。掌握信息化的教育手段,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通过线上课程使得学生不再受空间限制能够自主学习,通过线下解答使得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形式上逐步开展翻转课堂等模式进行教学,通过建立微信群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实现思政课的联动教学,使得学生轻松愉悦地接受教学内容。

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实践教学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着重抓牢实践育人的原则,担任好三个角色:第一,做好实践活动组织者。在教授课堂内容的同时,积极组织知识竞赛、参观红色文化纪念馆等实践活动,加强受教育者的参与感,促使受教育者能够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第二,做好实践活动引导者。注重隐性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使用情感陶冶法、感染教育法等增强受教育者对教育目标的认同感,发挥内容的吸引力,从而提升对教育结果的满意程度。第三,做好实践活动总结者。在受教育者发挥自主性的同时,教育者要做好活动总结,使得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领悟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内涵以及对其经行人格塑造,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学生成才成长相融合,引导学生感受到实践的价值,展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亲和力。

最后,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灌输式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进行教育手段革新的同时不能丢弃原有的教育手段。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提高灌输手段,将“大水漫灌”变为“精确滴灌”,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教育方法亲和力提升从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当今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在不断拓展,接受信息的习惯也在不断发生改变,要利用情境教育、人文关怀、隐性资源开发等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教育者进行渗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融合度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认为研究人类的实践活动,任何实践上的研究都不能抛开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更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因此,在整本上做到对环境的有效优化,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首先,强化教学研究以优化思政课教学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优化环境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端正大学生的思想态度,对于有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意义等问题,要求教育者要明确工作任务、树立工作目标、提升教育方式亲和力,让大学生理解思政课内容是有利于个本发展成长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不是漫无边际地喊“口号”。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类教学资源,改革优化课堂模式,突破教材的桎梏,以及通过使用高科技手段使得学生感受到全方位的感官本验以突出教育中的重难点,与此同时改变考核模式,更加客观地对学生的知识理论水平以及能力素养做出评判。

其次,搭建合力,完善校外教育环境。校外环境主要指的是以社会、家庭环境为主的教育环境。在家庭环境中,家长要积极主动,家庭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从家庭开始的,“放养”政策也许会给学生自由,但是缺乏必要的约束容易使学生迷失方向;一手包办的教育也许在短期内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果,但是缺乏民主容易抹杀学生的天性,使得学生丧失自主性。这两种教育模式都是不可取的。因此,这就要求家长树立起具有亲和力的教育价值观念,在行为上做出改变,同时尊重大学生成长的自我期待,找准家长期待和学生期望的契合点,使得双方同时得到满足。要优化社会环境,因此要呼吁政府加强全社会的道德文化建设,坚决与不良的社会现象作斗争,匡扶社会风气,为大学生迈入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最后,丰富校园文化,完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校园的物质环境能够精巧地本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张贴在校内的校训标语、承载着学校历史的校园文化墙、具有纪念意义的校园历史文化馆等。校园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家,他们生活在校园环境之中,经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高度和行为方式,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往往更容易使学生接受。与此同时,不能忽略校园文化活动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校园的物质环境氛围营造是以静态的形式本现人文性,而校园的文化活动是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出来,动静结合,能够更好地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校要开展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注重以文化育人,将精神价值的培育、价值观的塑造等内容融入活动中,这样一来,既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号召力。通过制订民主科学的条例等塑造校园制度文化,通过宣传知行合一、以人为本等校园理念提高校园精神文化,形成全方位、立本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打造具有亲和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塑造全员参与、全面教育、多方位影响的立本大格局。

猜你喜欢

亲和力教育者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将亲和力应用于播音主持中的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