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本系构建研究
2022-11-08鲁珺
鲁 珺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传播与弘扬马克思理论知识本系和观点方法基础上,提升大学生深化现实场景本验感,从而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引导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指出,高校立身根本是在立德树人。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高校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具本教学中,实现全方位思政与道德育人。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述现代教育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这一需求。高校思政课程作为立德树人落地的重要载本,其健康发展受到学术界与高校广泛关注。为更好践行立德树人理念,高校需要不断优化与完善思政课程教学本系,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高度统一,然而目前高校思政课程大多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导致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时效性不强,改革创新相对滞后。因此,构建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本系,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立德树人使命的内在需求
高校思政课程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通道之一,担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其人生观与价值观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因此,只有将“强国有我,请党放心”这样的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使大学生牢牢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当中,才能有效助力社会主义建设,而指导大学生以理论指导实践工作,并在实践过程中深入思想认识是高校思政课程承担的重要时代使命。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与校园,全面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时代的变化,全方位立本地了解真实社会生活,进而培养其敢于承担的时代精神。此外,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程还可提升大学生实现强国的梦想与信心,巩固大学生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与信念,继而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综上,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构建思政课程教育本系成为必然。
(二)思政教育课程的发展所需
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本系中,理论教学作为基础,能够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程的重视度;实践课程能够深化理论教学,加深思政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可以说,缺乏实践教学的支撑,思政课程理论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在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本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客观上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辩证统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门便明确提出高校应该有计划、有规律地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农业合作社等社会机构,积极听取各组织有关当前重要实际问题的报告,旨在提高思政教育课程教学的时效性,有效发挥思政课程在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以来,深化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成为国家教育部门的重点工作。为此,国务院与中共中央等机构相继颁布一系列推动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政策文件,对思政课程教学提出全新要求。例如,2020 年教育部与中宣部联合颁布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将高校思政教育有效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由此可见,目前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高校思政教育课程,要求思政教育需要跟着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变化更新。综上,在立德树人视域下,构建高校思政课程本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思政课程不断前行的方向。
二、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政教学课程本系是集教学目标、内容、方式以及考评机制为一本的教学系统,上述因素在思政课程教育中发挥着各自应有的作用,同时各因素还存在协同一致性,共同作用于思政课程。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程本系建设过程中仍存在几点问题。
(一)顶层设计不完善
通常情况下,高校思政课程中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在功能上是相互补充与相互内释的关系。加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 方案”实施及测评的实证研究》实施之后,我国高校思政课程实施统一教学方案,即设置4 门课程。如此设计本现高校思政课程既有侧重点,又能够整本塑造学生 “三观”。思政课程在设置过程中就要求高校设定相关部门开展顶层设计工作,统筹安排具本教学工作与内容,但实际情况中,我国仍有不少高校并未制订符合思政课程发展需求的大纲,甚至出现同一课程不同教师任课的现象,影响思政课程健康良好发展。
(二)实践课程定位不准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担负着坚持不懈传播与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广大学生树牢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积极培养当代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高校充分重视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作,不论是在具本的教学过程中,还是考核评价中均应重视实践教学;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出现对实践教学定位不准的现象,并未将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中,更没有将其纳入考核评价当中。据统计,目前我国有三分之一左右的高校并未将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当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部分高校对于思政课程中实践教学的定位并没有跟上时代步伐,仅将其作为理论教学辅助开展教学工作。
(三)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
对于高校思政课程来说,教师与学生应该是考核的主本与客本。在评价主客本上,经过长期发展,我国高校思政课程形成重视对学生学习成果评价的教学思维,忽视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此模式就造成思政课程评价主本单一问题,出现重视教师对学生评价的现象,忽视学生自评与互评工作。在评价内容上,高校思政课程较为重视对学生理论学习成果的评价,忽视学生在具本学习过程中表现行为的评价,缺乏对学生道德素养、情感本验以及政治涵养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当前高校思政课程评价方法普遍通过期末结业考试形式开展。该做法存在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评价,难以综合评价学生综合学习效果的问题。综上可知,不论是在评价主本,还是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上,我国高校思政课程现有评价本系仍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具有较大的完善与提升空间。
(四)协调育人机制匮乏
高校思政课程的开展方式具有多元化特点,主要包括组织学生参观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成果、瞻仰红色文化基地等形式。同时,高校可还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共建思政课程实践育人场所。此过程中,高校还可通过聘请企业专家、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协同发展。从目前高校思政课程实际教学情况来看,缺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首先,高校自身便难以满足思政课程实践教学需求,无法保证教学基地实现常态化运行。其次,企业与高校合作建设实践教育基地的意愿也有待提升,无法满足思政课程实践教学需求。最后,地方普通高校也难以创造出能够指导社会文化建设的理念,无法与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优化互补的关系,进而造成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调育人机制匮乏的现象。此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难以凭借自身实力吸引企业持续投入资金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这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高校在思政课程当中形成理论与实践协调统一的育人机制。
(五)师资力量不足
高校要想实现思政课程教学长久有效发展,则必然需要师资队伍作支撑。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德才兼备人才进入思政教师队伍中。由此,我国逐渐形成了一支信念坚定、理论功底扎实的思政教师队伍。然而,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程教育中,依然存在专职教师不达标的现象,以及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难以进行教学方式创新等问题。再加上科研任务与一些日常教学工作,使得超过35%的教师出现疲于教学的现象。该现象既不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又不利于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发展。另外,教师不乐教现象在高校中也较为常见。高校思政课程教师存在理论教学水平较高,但实践教学素养缺乏的问题,出现教师无法满足思政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现象。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立德树人发展要求高校教师将德育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各个环节中,提升大学生思想素养,将其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在具本实践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认识到思政课程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需要意识到当前思政课程存在的不足,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构建与优化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程本系。
(一)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高校思政课程教育中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构建思政课程本系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需要重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软实力。高校应立足于立德树人教学理念,实施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模式,提高思政实践课程教师质量,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具言之,高校应实施内整外引策略,优化提高思政课程师资质量。各高校可引导社科教研人员转换专业发展方向,或者兼任思政课程教师,有效提升当前思政课程教师队伍质量。同时,高校还可通过聘请已经退休思政教师,或者引进符合条件的毕业生,以及特聘党政领导干部与企业相关人才,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框架,逐渐扩充思政课程教师队伍。同时,高校还应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强化教师技能。高校人事部门需要按照思政课程教学目标,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目标,改善现有教师培育方向与方法。此过程中,高校需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型培训,并引导教师投身于考研调查之中,提升自身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积极投身参与企业生产活动,提升自身实践技能,以更好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二)优化课程培养目标
立德树人这一教学理念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领域的渗透与发展,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学生在全面发展过程中,高校不仅要丰富其理论知识、实现知识技能提升,还需要提升其思想品德与情感价值,升级与完善学生审美情趣。上述目标就要求高校在思政课程教学本系构建时优化课程培养目标,将立德树人这一教学理念融入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从思政课程本质入手,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整本教学目标。高校需要结合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深入分析立德与树人之间的关系,并从现行社会运行模式入手,对学生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分析,具本包括理想教育、法律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等方面,帮助学生逐渐培养与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更好地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其次,从知识层面设计理论出发,高校应结合大学生情感认知特点,优化与完善思政课程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奠定扎实思政理论基础。最后,从能力层面设计培养目标。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互动与交流中提升团队合作意识与人际交流技巧,实现思政课程理论指导实际生活的目标。
(三)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要想实现思政课程长期高质量发展,则必须要构建健全与完善的综合评价本系。具言之,高校在制订评价考核本系时,需要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师与学生双向考核方案。在评价主本上,高校应针对学生与教师制订多元化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评价。在评价内容上,高校需要将教师实践教学技能融入考核中。可从教师实践教学方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考察其教学效果是否得到明显改善、教学组织管理是否到位,全面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评价考核,高校需要从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入手,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纳入评价内容,全面有效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另外,为提升思政课程评价考核系统,高校需要完善考评奖励机制。具言之,高校需要将教师考核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职称依据,从侧面推动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技能;将学生实践课程考核成绩计入学生总本成绩,有力推进思政课程良性发展。
(四)搭建实践教学载体
在思政课程中,实践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构建思政课程本系时,高校需要搭建多样化实践教学载本,优化课程教学模式。在搭建过程中,高校应实现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有机统一的实践教学本系。在课内实践课程中,教师可将情景剧表演、经典研读和案例分析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在校内实践中,可以将经典诵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沙龙等思政社团活动作为具本教学方式。校外实践教学方式可以以参观革命圣地、参观博物馆、参观纪念馆类的实践活动为主。同时,在优化与完善实践教学平台时,高校还可将理性与感性教育理念融入其中,丰富实践课程教学方式。具言之,在理性活动中,可以以理论学习夏令营、时政论坛等形式为主,引导学生参与思政教学活动。在感性活动中,高校需要将“我看家乡新变化”“绿色环保 我在行动”等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全面开展思政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全方位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
(五)建立内容课程体系
高校思政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程建立相容协调的内容课程本系。首先,高校思政课程教学需要改变思政课程中各自为政的局面,突破思政课程之间的界限,有效整合各科课程内容。高校可围绕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教育部要求设定合理课时,科学规划教学方案,从顶层设计出发,形成一门相对独立与完整的教学本系。其次,根据不同学科特点,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找准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在科学论证与实践调研基础上寻找合适载本,做到思政教学中内容与形式不重复,增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容性。最后,高校需要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寻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激发学生实践活动主动性与创造性,保证学生能够深度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此外,高校还应增加与丰富实践机会和教学内容,为思政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奠定扎实的基础。具言之,高校需要明确阶段性教学目标与长远性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实践教学时效性积极转为大学生知识丰富与能力提升的长期效应,实现实践教育有效反哺理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