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的疗效比较
2022-11-07张了然顾剑华陶海荣
张了然,马 捷,顾剑华,王 祥,陶海荣
在胫骨骨折中,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较为常见,且骨折比较严重,易发生骨不连[1]。内侧钢板固定、前外侧钢板固定[2]、髓内钉固定等是治疗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常用的术式。前外侧钢板固定剥离多,容易发生骨不连或钢板螺钉断裂;髓内钉固定易引起膝前痛,发生率为32%~57%;内侧钢板固定软组织剥离少,但有闭合复位、骨折对位差、愈合时间慢等问题[3-5]。2016年12月~2020年1月,我科采用拉力螺钉联合内侧钢板与前外侧钢板内固定治疗95例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患者,本研究比较两种内固定方式的疗效,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本研究95例,男53例,女42例,年龄20~62(36.8±5.9)岁。均为闭合骨折,患肢肿胀压痛伴骨擦感,远端足部皮肤青紫,X线片显示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断端分离、错位明显。根据内固定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① A组:采用拉力螺钉联合内侧钢板固定,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20~58(36.4±6.3)岁。受伤原因:交通伤17例,摔伤21例,高处坠落伤14例。合并伤:腓骨骨折48例,Volkmann骨折26例,内踝骨折7例,腓总神经损伤3例。骨折AO/OTA分型:43-A1型24例,43-B1型26例。② B组:采用前外侧钢板固定,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22~62(37.2±5.8)岁。受伤原因:交通伤15例,摔伤19例,高处坠落伤11例。合并伤:腓骨骨折42例,Volkmann骨折24例,内踝骨折5例,腓总神经损伤3例。骨折AO/OTA分型:43-A1型21例,43-B1型24例。两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通过胫骨CT三维重建检查,对骨折情况进行评估,预估钢板长度和(或)拉力螺钉的置入位置及方向。伤后至手术时间10 h~4 d。
1.2手术方法① A组:腰麻或全身麻醉。患者仰卧位,上空气止血带。在小腿前方骨折端表面做2~3 cm小切口,暴露骨折端,清理嵌压的软组织,牵引复位,克氏针及骨骼固定器临时固定。垂直于骨折线钻孔,扩孔,第一层皮质用大一号钻头再扩一次。1~2枚拉力螺钉加压固定后插入钢板。近端打入3枚螺钉,远端打入4~5枚螺钉。② B组:麻醉和体位、皮肤切口、胫腓骨固定顺序与A组相同。不同之处:插入L形前外侧钢板,近端打入3枚螺钉,远端打入5~6枚螺钉。
1.3 术后处理两组术后处理方法相同。术后24 h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第1天进行踝关节主、被动功能锻炼。术后2周非负重下床活动。术后4周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开始部分负重活动。术后12周后影像学检查显示骨折愈合后完全负重活动。
1.4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① 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开始负重时间。② 术后6、12个月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③ 术后12个月测量踝关节活动度。④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2(28.7±6.4)个月。
2.1 两组骨折复位、愈合情况比较术后X线片显示:A组解剖复位43例,对位对线良好;功能复位7例,冠状位成角0°~2°,矢状位成角0°~3°。B组解剖复位36例,对位对线良好;功能复位9例,冠状位成角0°~3°,矢状位成角0°~4°。两组均无旋转、分离及短缩移位情况发生。骨痂形成时间:A组2~8(4.9±2.4)周,B组4~14(8.7±4.5)周,A组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A组4~12(8.4±2.7)周,B组6~18(12.8±4.8)周,A组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术后负重时间比较术后开始负重时间:A组4~12(8.2±2.5)周,B组6~18(12.4±4.5)周,A组早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AOFAS踝-后足评分:术后6个月A组为 56~82(65.7±5.8)分,B组为52~76(58.4±4.9)分;术后12个月,A组为86~100(94.5±6.7)分,B组为82~100(88.2±6.5)分。两组术后12个月均较术后6个月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A组均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活动度比较见表1。术后12个月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A组均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翻、外翻活动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踝关节功能均已恢复。
表1 两组术后12个月踝关节活动度比较
2.5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A组术后未发生并发症;B组术后发生1例(2.2%)骨髓炎、3例(6.7%)切口愈合不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B组高于A组(P0.05)。3例切口愈合不良患者中,1例通过局部换药后切口愈合,1例行局部皮瓣转移覆盖创面,1例行负压封闭吸引、后期植皮后创面愈合。
2.6 两组典型病例见图1~7。
图1 患者,男,48岁,右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AO/OTA分型43-A1型,采用拉力螺钉联合内侧钢板内固定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右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B.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解剖复位,内固定满意;C.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内固定位置好 图2 患者,男,50岁,左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AO/OTA分型43-A1型,采用拉力螺钉联合内侧钢板内固定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右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B.术后1个月X线片,显示内固定位置好,骨折端骨痂生长明显;C.术后1年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内固定位置好 图3 患者,男,52岁,右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AO/OTA分型43-A1型,采用拉力螺钉联合内侧钢板内固定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右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B.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解剖复位,内固定满意;C.术后12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 图4 患者,男,57岁,右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AO/OTA分型43-A1型,采用拉力螺钉联合内侧钢板内固定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右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B.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解剖复位,内固定满意;C.术后6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
图5 患者,女,58岁,右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AO/OTA分型43-A1型,采用前外侧钢板内固定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右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B.术后1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内固定满意;C.术后12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内固定满意 图6 患者,女,47岁,右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AO/OTA分型43-A1型,采用前外侧钢板内固定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右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B.术后1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骨折端骨痂生长;C.术后2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骨折端骨痂生长;D.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E.术后12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 图7 患者,男,39岁,左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AO/OTA分型43-A1型,采用前外侧钢板内固定治疗 A.术前X线片,显示右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B.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解剖复位,内固定满意;C.术后2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骨折端骨痂生长
3 讨论
胫骨骨折的类型多为短螺旋形或长螺旋形,而腓骨多为短斜形、螺旋形、粉碎性或多段性,与暴力从骨间膜向上传递至腓骨近端或向下传递至腓骨远端有关。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的损伤机制是旋转暴力常累及腓骨,骨折线为螺旋形,是特殊类型的骨折[6]。
前外侧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常用的手术方式[7],锁定螺钉可从多平面、多方向起到固定作用。但胫前肌腱是在小腿远端背侧深筋膜下,钢板的远端常横跨胫骨前肌腱的深面,要固定前外侧钢板远端的螺钉,常需切开胫骨前肌腱的腱鞘,这容易发生踝关节背伸功能障碍、皮肤愈合不良及皮肤坏死。Pandey et al[8]报道了前外侧钢板内固定胫骨远端骨折,皮肤坏死率为7.5%。本研究中,前外侧钢板组3例发生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为8.9%,与文献报道相近。拉力螺钉联合内侧钢板治疗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术中直视下复位骨折,能达到解剖复位。由于胫骨内侧是张力侧,内侧放置解剖型钢板,符合生物力学,且软组织损伤小,骨折容易愈合[9]。Märdian et al[10]发现,拉力螺钉能对骨折线提供稳定的固定,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但对于内侧软组织有损伤的患者,内侧钢板固定容易发生皮肤坏死或感染,建议用前外侧钢板固定。本研究中,A组患者小腿内侧软组织均良好,无软组织挫伤、瘀斑等。
本研究中,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开始负重时间A组均优于B组。我们认为,前外侧钢板对骨膜剥离多,所以骨痂出现慢,骨折愈合时间也延长。术后并发症情况、AOFAS踝-后足评分术后6及12个月A组均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A组均大于B组(P0.05)。由于前外侧钢板内固定是偏心性固定,对于胫骨远端长螺旋形骨折稳定性差,同时应力集中在L形钢板的转折处,容易发生钢板的断裂或螺钉断裂,同时钢板或螺丝钉断裂与早期负重也有关[11]。而内侧钢板在内侧,旁边无重要肌肉组织,不影响踝关节功能。
综上所述,相较于前外侧钢板,拉力螺钉联合内侧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术后骨折复位好,软组织损伤少,固定牢靠,并发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