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京剧净行“裘派”表演艺术特色

2022-11-07张少良

剧影月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花脸行当唱腔

张少良

在京剧舞台上,诸多的京剧传统剧目,都来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传说,它们经过先辈的编创和加工,融入符合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引起大众人群的共鸣,深得人心。当前,京剧也正处于振兴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怎么能够在继承和传承的基础上再进行发展和创新,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京剧的门类艺术进行研究。

一、京剧花脸的艺术呈现

京剧艺术可分为四个行当,就是生、旦、净、丑。这些行当的命名方式都是反其道而行之。例如,生行的角色,一般都是成熟的男性角色,却用了这个年轻稚嫩的名字。而净这个行当,俗称大花脸,在脸上涂满各种颜色的油彩在台上进行表演,却形容他干干净净。且净行,是京剧艺术组成中非常重要的类型角色,它具有非常明显的人物特点,例如,张飞、李逵、包拯等。比如外貌、性格和语言特点突出,不同于常人的角色都以花脸的扮相出现,观众通过现场看到花脸的扮相,就能很快知道人物的大概性格和特点。

在京剧形成发展的早期,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都各自成一派,并称“金、郝、侯”,对花脸行当的完善,对花脸行当走向成熟,做出了贡献,推动了京剧从形成期走向了定型期。但是到了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相比于同时代的梅派旦角儿、马派老生,花脸行当整体的呈现感觉和演唱,显得落后了不是一点半点。就算是号称“十全大净”的金少山,也没有留下什么代表性的新作品。作为后人看历史,不得不说,金少山先生,的确是好角儿,但是他却没有挑起历史给他的重担,这是京剧走向鼎盛时期的“木桶效应”,花脸行当竟然成为了最短的一块木板。

二、裘派的形成

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是京剧艺术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市场红火,流派纷呈的时代环境为裘派艺术的逐步形成,提供了土壤。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曾经说过:

“成为某一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很不简单的,这不是说你个人努力就能做到的。”

而裘盛戎的机缘在哪里呢?

在金少山“红”的时间里,前后是十来年的光景,20 世纪四十年代末去世。郝寿臣先生也在1938 年不再登台,侯喜瑞先生以教学为乐。而那时候的裘盛戎,三十岁出头,符合了四十年代后期新一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使花脸行当随着京剧发展的大势,向前跨进了一大步!裘盛戎跨越了金郝侯三座大山。早十年,不行,晚十年,也不行。

当时的裘盛戎、李少春、叶盛兰、张君秋等,是在梅兰芳、马连良之后出现的又一辈京剧新生代艺人。他们都出身于梨园世家,但是他们却突破了旧戏班子的传统束缚,他们不保守、不守旧、敢于创造、敢于改革,他们也是戏班里的时髦代表,他们穿西装、叼烟斗、去歌舞厅,他们虽然在台下玩闹,但在舞台上却又是好角儿,而裘盛戎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裘先生曾为金少山先生配演过架子花脸、二路花脸,也做过底包,还经常偷看周信芳先生的麒派老生戏,他从麒派的风格中领悟到了很多东西:演唱需要力度,动作设计需要棱角,要刻画人物的心理、揣摩剧情。虽然他没有金少山先生洪钟大吕的音量,但是他吸收了金派的演唱技巧,学习了郝、侯派的表演方法,并发挥自身的特点,虽然没有出众的表演和功架吸引观众,但他靠唱腔变更了花脸的表演风格,唱出了感染力,表现出了感情,有强烈节奏感的起伏,宣泄人物所表达的情感,他唱的是人物的性格。他不再是扮演花脸,他是在用新的思维创造人物。正因如此,才有了裘派的产生。

裘先生工铜锤,但是也能演《李七长亭》《取洛阳》等架子花脸戏,他创造的裘派艺术,集花脸之大成,又在其他行当老生、旦角以及地方剧种和曲艺领域借鉴,继承了裘桂仙先生的声腔特点,吸收了金少山先生的艺术精华。他的演唱艺术和特色,发扬个人艺术魅力,可以说是开创了新的时代,翁偶虹先生就在文章里曾经说过:

“裘盛戎在天赋的方面,瑜不掩瑕,在创造的方面,因多于创。那就是他的表演艺术特色之一,韵味浓郁,超越前人。”

现在所谓“十净九裘”的局面就是在裘派出现后不久吸引广大后者形成的。

三、裘派唱腔艺术特色

(一)装饰音的技巧运用

裘先生的嗓子条件并不是很好,但是他利用自己独特的嗓音,并且把头腔共鸣、鼻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相结合,可以说从根本上改变了花脸前辈洪钟大吕的局面,但是却运用多重的技巧,让花脸进入更加细腻、讲究韵味的境界,不但好听,而且刻画人物。而且他与京胡演奏家李慕良、汪本贞先生一起设计了很多新唱腔,既有花脸的传统风范,又有曲折悦耳、动听含蓄的新风格。他们创造的一些花脸从未演唱过的新板腔,比如【西皮中三眼】【反西皮散板】【二黄慢板】【二黄二六】【二黄流水】【反二黄原板】,扩大充实了花脸的演唱系统。

裘先生在唱腔的处理上会根据剧情、人物和内容运用很多不同的装饰音和技巧,使唱腔更加优美动听,起伏突出。裘派唱腔中比较突出的特点有以下几种:

1.虎音

常在唱句的最后一个字,运用虎音来进行强调。就是在字的本体上向宽和广发展,使音色更加地强,但是吊门没有变化和提高。比如《赤桑镇》“在长亭铜铡下一命身亡”中的“亡”字,虎音的使用是为了全句有重点突出,让唱腔更加强烈和饱满。

2.擞音

为了调节字音的软硬和音量的强弱,擞音会运用在一些人物的情感表现中,比如《姚期》中“调老夫回朝转侍奉当今”的“奉”字就是擞音,它突出了姚期当时诚惶诚恐,带有疑惑的情感表现。

3.颠音

顾名思义,颠音就像颠簸发出的声音一样,把某一个字进行颠音的处理,进行装饰,比如《赤桑镇》“在长亭铜铡下一命身亡”中的“身”字,可以体现出包拯铡了包勉后愤悔的心情。再比如《牧虎关》中“贬至在雅志府身为庶民”的“庶”字,也是用了颠音,十分恰当地体现了高旺愤恨的心情。

4.颤音

颤音和颠音虽然听起来相似,但是却完全不同。颤音的表现更加的柔软和含蓄。比如《赵氏孤儿》中“实实的老迈昏庸,我不知真情”一句中“呐啊”的拖腔垫字中就是颤音,在节奏上这属于大颤音,大小也是有区分的,比如《姚期》中“悲悲切切金殿去”一句里的“悲”字,就是小颤音进行润腔。裘先生对这些音色的运用和装饰恰到好处,艺术效果和特点十分鲜明。

(二)尖团字的处理

在尖团字上也有新的变化,例如《坐寨》中“将酒宴”一句导板中,“将酒”两个字的处理,他会把第一个尖字清咬,甚至会唱成团字,这样使两个字音听起来格外的清晰。再比如《赤桑镇》中“恨包勉他初为官”中的初字,如果是传统唱法,这个字就唱“粗”,而裘先生唱“chu”,这在以前是根本不会出现的。对于上口字,他又有了灵活的改革,一些上口字不唱上口。比如《大保国》“在午门喊得我口干舌锈”的这一句唱腔中的“喊”字,传统唱法上口字唱“显”,而裘先生直接唱喊字。还有好多的字都打破了传统的演唱字法,使它们听起来更加的通俗易懂,这些大胆的创新是史无前例的。

裘先生最基本的功力都在一个“气”字上,可以说是他艺术表演的控制系统,有了“气”这个平台,就有了“先抑后扬、预收先放、高音低唱、低音高唱、以情代声”等艺术论述。而且在气息的调整上也有裘派独特之处,气口,特别重要。行腔不会偷气换气,唱腔必然飘忽不定。偷气换气恰到好处,既可以调整自己的气息,又不会因为气尽导致嗓子声嘶,这样听起来,唱腔没有断节的感觉,连贯流畅,歇而不断,紧而不乱。比如《坐寨》中“我与同众贤弟叙一叙衷肠”的“衷”字,行腔中虽然有明显的气口,但是这个地方采用了偷气的技巧,虽然有间隔,但是整个唱句依然完整,听起来很俏皮,而且为后面“衷肠”的肠字的气息也做了铺垫和调整。大段的流水比如《铡美案》“驸马爷进前看端详”这一段有六句,光偷气换气的气口就有八个,但是语句与语句之间听起来紧密相连,不间断,这样的气息调整技巧和运用十分的巧妙。

(三)气息的调整与共鸣的作用

裘先生根据自己的条件,不断琢磨研究共鸣的运用,头腔共鸣、鼻腔共鸣、胸腔共鸣同时的灵活运用,常说的“气沉丹田,声音灌顶”就是共鸣的融合。虽然唱的是低吊门的唱腔,但是发声的位置高,运用头腔、胸腔等位置,灵活变换。比如《赵氏孤儿》中“反落得晋国上下留骂名”里“晋国上下”的唱腔旋律就很低,但是运用了共鸣后,声音虽然低沉,却更加的嘹亮。再比如,在《坐寨》“闯龙潭入虎穴某去走一场”唱词中的“一”字处理就运用了共鸣,使声音更加浑厚圆润,而且不伤咽喉,更能把观众的情绪和气氛带动。

四、从表现形式上确立的流派艺术特征

裘派是在演出与创新中逐渐形成的,不单是演员表演风格的转换,对花脸行当的服装都进行了改革。比如盔头、蟒袍,脸谱的配色和图案,在人物的造型上进行了全面改革。比如说,裘派一个标志性的改动就是包拯的纱帽,纱帽又叫做“相貂”,它不只是包拯专用的,曹操、李良,都是戴“相貂”,一专多用。在过去,“相貂”的翅,也叫展,是两头上翘的,在金少山、郝寿臣先生的年代,戴的“相貂”翅子都是往上翘的。但是裘先生把它改了,戴的是直的、平的。他是根据赵匡胤的画像,赵匡胤头上所戴的盔帽改的,而且也是黑色的。当时郝寿臣先生、侯喜瑞先生演出曹操时戴的“相貂”翘得更厉害,但是经过裘先生这么一改,就连曹操都戴平的了。而且在其他的盔帽方面也做了加工和创新的处理,比如姚期戴的文阳金大镫(如意展),徐延昭、魏绛戴的侯帽,还有周处戴的改良罗帽,以及廉颇戴的扎巾盔。还有一些小的改动,比如带水钻的慈姑叶,就用在了窦尔敦、单雄信一类角色的身上了。

裘先生的“云肩”黑蟒怎么来的?是受到了唐韵笙前辈的启发,在上海绣的。窦尔敦的服装扮相,裘先生不穿绣龙的海水江牙箭衣,而是改成穿绿色平金绣古钱的箭衣和绣花黄彩裤。以前只有老爷才会穿黄的彩裤,裘先生这一改,就连《拜山》都不穿开氅了,改成穿西番莲、菊花彩绣的褶子。改良后的绣花褶子,《除三害》的周处就是这身扮相,在当时那是非常另类的扮相,十分新鲜。饰演廉颇时候用的大刀也不是平时用的,而是用银色象鼻头的大刀,非常讲究。

五、结语

可以说,京剧流派的形成,就是演员自身个性化突出的体现。如果没有独特的表演个性,没有自身的艺术创新,就不会在众多平辈之中脱颖而出,更不可能敢跟前辈们去做比较。裘派,是京剧发展时代的产物,它应运而生。裘先生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唱腔、生活化的表演,跨越了金、郝、侯三大流派,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裘派艺术风靡全国,十净九裘!裘派的兴起,就是最好的证明。

猜你喜欢

花脸行当唱腔
从音乐唱腔角度谈越剧跨性别扮演艺术的历史发展
有猫如弟
那些渐行渐远的老行当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琼剧老生漫议
扬剧青衣概说
京剧“铜锤花脸”是什么角色
当了一回“花脸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