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主体地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2022-11-07段灿庭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28期
关键词:正比例半径周长

段灿庭

(宿松县凉亭镇中心小学 安徽安庆 246500)

数学的学习成效体现在学生个人的认知活动上,由于个人认知水平不同,影响了学生的思考模式、解决问题的战略及方法的运用,使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学习潜能。要让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提升自我驱动力,成为学习的主体,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真正关注和了解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地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是教师的第一黄金法则。”这表明:学生在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应努力做到学生的“想”在前、教师的“讲”在后。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前备课、课中教学及课后反思时,应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目标。

二、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

小学生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陷在教师的“独白”或教师与其他学生的简单对答中,这与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主导地位的理念相悖。想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认识到旧式教学的不足,把课堂交给学生,为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

(一)注重课前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不应仅仅把课本的书面知识罗列出来,还要创造出更易使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甚至肢体语言,以营造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统筹,构思教学目标和流程,不能单纯依靠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从某种意义上看,教学设计是教案也是学案。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师中心”教学模式的弊端,革新教与学相互割裂的形式,构建有机的“教与学”新概念。

1.让学生“想”起来——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应营造出能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借助学习资料来思考,教师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规定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时间,以便梳理出学生难以理解或需要一定创造性才能解决的问题。如评讲判断题:圆的周长与半径、面积与半径都成正比例(π取3.14)。先出示题目,让学生自由读题,给学生时间消化思考,再让同桌之间相互讨论,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明白:因为圆的周长÷半径=2×π=6.28(结果一定),所以圆的周长和半径成正比例,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314×(结果随半径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正比例的定义得出圆的面积和半径不成正比例,所以答案是错(×)。通过这样的思考,学生才会知其所以然,下次不会再出错了。平时的课堂上不要吝啬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但也要注意思考时间不宜过长,因为过多的时间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打乱教学计划。

2.让学生“说”起来——给学生交流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是民主平等、亦师亦友的融洽关系,要靠平时师生相处的点点滴滴累积形成,让学习氛围变轻松。这样学生就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更勇于质疑,学生就有了说的空间。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说的方法。如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十几减8、7、6”中的例3,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从不同的角度获得数学信息,并编成其他解决问题的题目。学生整理收集到的数学信息,编出了这样一道题:17条金鱼,白的有9条,红的有多少条?在学生列出式子“17-9=8”时,教师及时提问:“你是怎么算的呢?和大家说说。”因为有了例1、例2的基础,很快就会有同学说出:“我是用破十法算的,因为10-9=1,7+1=8,所以17-9=8。”也有的学生说:“我是用想加算减法做的,因为9+8=17,所以17-9=8。”在学生说出这两种算法后,鼓励其他学生也跟着一起表达自己的思路或疑问。最后教师追问:“除了这两种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先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经过小组讨论后,可能学生还会说出连减的方法,因为9可以写成2+7,17-7=10,10-2=8,所以17-9=8。这节课教师创设了多次机会让学生说,先个人说条件,编成解决问题的题目,再同桌之间说已经学过的计算方法,再小组讨论寻找出新的解题算法,最后启发学生想想哪几种方法最简便。这样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每位学生都认真思考、主动参与,数学思维得到发展。

3.让学生“动”起来——给学生操作的空间。有言道:“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通过使用教学辅助工具或进行折叠、绘画和拼凑等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如教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中的“40的读法和写法”时,教师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数黄色结扣有多少颗(40颗),再让学生用小棒摆出这个数,边摆边引导:4捆小棒表示4个十。再让学生动手在计数器上拨珠表示这个数,一面操作一面讲解:40十位上是4,所以在十位上拨4颗算珠表示4个十,个位上一个也没有,所以不拨珠,表示零。在数一数、摆一摆、拨一拨,学生已经理解了40所表示的意义,这时教师再指导学生读出和写出40。这样的铺垫很有效,加深了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为学好读数、写数打下扎实的基础。

4.让学生“用”起来——给学生实践的空间。新课程倡导将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为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知识的机会。如在对几何知识进行系统复习后,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二册中有一个“设计运动场”的实践活动,题干是:学校要建一个运动场,你能帮忙设计吗?运动场共建4条跑道,每条跑道宽均为1 m,最内侧的跑道周长为200 m。这一活动要求学生用到比例尺、长方形周长和面积、圆的周长和面积、确定起跑线、单价数量和总价数量关系等相关知识,是对六年来所学的几何知识的灵活应用,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兴趣盎然,灵感不断,收获颇丰。

(三)注重课后双“反”

这里的双“反”指的是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自我反思。学生反馈即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语言和表情)、随堂小测、阶段性的学习成果。反馈有正有负,教师要善于总结,对教学方法甚至每位学生的教学目标作出相应的调整。教师的反思实际上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持续性活动。

教无定法。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因时、因人、因内容而调整,正确把握“学生主体观”,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了、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了,教学效果自然也就随之提高。

猜你喜欢

正比例半径周长
认识周长(部级优课)
圆锥曲线“角度式”焦半径公式的应用
周长面积变变变
教,针对学之所需
圆的切线学习“一卡通”
正比例的意义
四种方法确定圆心和半径
万有引力定律应用时应分清的几个概念
根据特征巧判断
一次函数考点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