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节能减排的碳交易市场驱动效应研究综述

2022-11-07王志亮教授博士毕丽伟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144

商业会计 2022年18期
关键词:交易市场配额驱动

王志亮(教授/博士) 毕丽伟 (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144)

一、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众多科学证据表明,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首要缘由。注重低碳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作为一种基于市场的减排政策工具,碳交易市场正在被愈来愈多的国家和地区所采用。《京都议定书》把减排约束正式付诸实践,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成为现实,全球性碳交易市场得以形成与发展。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形势也不容乐观,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低于15亿吨到2020年前超过140亿吨,加强减排约束已经迫在眉睫,必须向低碳经济转型道路迈出更大更坚实步伐。通过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措施,优化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我国已在2020年前实现了与2005年相比将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的国际减排承诺。2020年9月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提出了新的减排目标:力争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力争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这标志着我国利用市场化方式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在碳市场的不断发展进程中,我国碳会计研究体系也不断丰富,碳会计处理方式和披露方式的要求越来越规范。这使得企业因碳交易而产生的碳会计利润引发公众关注,成为企业参与碳交易的重要商业理由。通过市场化手段实现企业减排成本内部化的“成本效益”约束(Zhang et al.,2019),这将迫使相关企业转变发展思路,有意识地采取改进生产设备、投入低碳技术、使用新能源等方式进行减碳,实现可持续和有效的节能减排。由此可见,碳市场的建设将引导企业在低碳发展策略和低碳技术投资的微观决策上做出一定程度的改变。

二、碳交易与碳会计

(一)概念界定

碳交易这一概念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学者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排污权交易达成通常由政府机构根据环境容量测算并评估设定区域的排污上限,再将排污上限划分为一定数量的等额排放份额(即排污权),并以拍卖、招标等形式授予排污主体。成功受让排污权的主体在二级交易市场上面临两种选择:若污染治理良好,剩余排放份额充足,可在二级市场进行排污权售出;若污染排放超标,自有排放份额不足,可在二级市场进行排污权购入。可见,排污权交易的设置体现了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排污权交易一经出现其应用便得到了极大推广。借鉴排污权交易,1997年12月《京都议定书》提出将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商品投放交易,倡议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市场化手段解决温室气体排放难题。这种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权交易称为“碳排放权交易”(以下简称“碳交易”),与之相关的市场统称为“碳市场”。碳市场亦有一二级市场之分。从市场属性看,一级市场属于碳资产发行市场,发行的碳资产以项目减排量及碳配额为主。二级市场属于碳交易市场,交易涉及的是碳资产现货及碳金融衍生品。从交易形式看,交易市场又有场内和场外之分。场内交易是指采用竞价方式,在固定的碳交易场所进行的交易;场外交易通常采用非竞价方式进行碳资产的交易,且交易场所不固定。

碳会计的出现与碳交易市场的形成及发展密不可分。《京都议定书》将碳市场确立为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机制。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引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会计问题,其中一个典型的财务会计问题是:碳配额应如何记录在账簿中。直到2005年在欧盟引入第一个ETS时,碳会计才作为一个最新研究领域存在。当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用ETS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手段时,对碳配额如何记录的会计问题仍未得到一致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一些学者还积极寻求确定气候变化的具体会计影响,并从研究和实践两方面讨论碳会计核算面临的挑 战(Bebbington和 Larrinaga-Gonzalez,2008;Hopwood,2009)。他们特别讨论了与碳交易相关的财务会计和报告问题,以及会计如何参与传达气候风险和不确定性。哈特曼等(2013)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展开讨论并阐述碳核算,以促进企业碳管理,提升企业碳绩效。综上,企业碳会计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碳资产与负债核算、碳披露、碳管理以及碳绩效。而碳会计则是指使用会计方法收集、分析、核实和报告气候变化信息、核算碳资产和负债、管理碳风险和评估碳绩效,以便管理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做出更明智决策的一门独特学科。如今,碳会计随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碳会计处理

上面提到,碳会计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碳资产与负债核算(碳会计处理)、碳披露、碳管理以及碳绩效这四大领域。碳会计处理领域是其他三大领域研究的基础,也是研究企业低碳经济不可或缺的关键领域。随着时间发展,碳会计处理领域研究不断进步(杨若琳,2022)。以我国在不同年份发布的碳会计处理规定为例:财政部在2016年发布《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2016年征求意见稿)后,于2019年12月发布《碳排放权交易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2019年规定)。2016年征求意见稿和2019年规定在会计科目设置、账务处理以及财务报表列报和披露上均有所不同。科目设置上:2016年征求意见稿设置了“碳排放权”和“应付碳排放权”科目,分别核算与碳排放权相关的资产和负债;2019年规定则取消了碳排放权负债科目,并将资产科目更名为“碳排放权资产”。账务处理上:2019年规定比2016年征求意见稿更加简化,体现在:第一,企业因超额排放而产生的经济后果在履约当年不计入负债;第二,所有与碳排放权资产相关的损益影响均通过“营业外收入”及“营业外支出”科目核算。财务报表列示方面:2016年征求意见稿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设置“碳排放权”项目;2019年规定则将“碳排放权资产”科目借方余额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其他流动资产”项目。财务报表附注披露方面:2016年征求意见稿对碳排放相关的简单定性披露要求较多;2019年规定在披露的内容上更加注重金额的量化披露,具体表现在:企业需要披露“其他流动资产项目”碳排放配额的期末账面价值以及营业外收支项目中与碳交易相关的金额。另外,企业还需定量披露碳排放配额的变动情况,其中包括本期购入取得的碳配额以及本期出售的碳配额。一般说来,购入和出售碳排放配额两者之间的差额应与最终计入企业营业外收支项目的金额相同。这个金额即我们通俗意义上讲的企业在碳交易市场上所赚取或亏损的金额。可见,碳会计处理披露的具体程度可以帮助我们衡量企业在碳交易市场上产生的碳交易成效。

三、企业节能减排的碳交易市场驱动机理

企业是碳交易市场的重要主体,也是国民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市场理论表明,通过碳交易市场来实现减排是最具成本效益的。近年来不少学者立足于碳交易市场对企业的诸多影响进行研究,如碳交易市场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等。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发现,碳交易市场驱动企业节能减排的机理:碳交易带来的潜在碳会计利润和相关风险会驱使企业在绿色生产和绿色投入方面做出一些行为改变——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以及规避碳风险等目的,企业加大绿色技术投资、改进生产线、提升生产效率——而这些改变最终会体现在企业的节能减排效果上。

(一)碳交易市场与碳减排

有关碳交易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碳排放问题使得排放主体获益,却造成了环境恶化与全球变暖,这种利己行为彰显出典型的负外部性特征。为解决外部性问题,经济学家们主张“外部问题内部成本化”,进一步产生了以庇古和科斯为代表的两种不同观点。庇古 (1920)主张以政府施加干预的方式应对,即向经济主体征收“庇古税”。而科斯(1960)提出,在交易成本很小的情况下,只要产权明确,依靠市场机制也能解决该问题。以河流污染问题为例,若河流产权明确,施加排污的经济主体通过向拥有河流产权的主体支付一定的交易费用“购买”排污权,则这一问题将通过市场得到自动解决。依照科斯的主张,企业因受高额排污成本限制逐渐重视节能减排,社会上的滥排现象得到遏制。碳交易市场的节能减排功能正来源于此。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设计的初衷亦是为了实现碳减排目标(王科、陈沫,2018)。

基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碳减排可以分为区域碳减排和企业碳减排。区域碳减排研究多集中在减排效应上,如碳交易政策对行业的减排效应(李广明、张维洁,2017)、对我国各省市的减排效应(黄向岚等,2018)等。对于区域碳减排效应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碳市场对区域碳减排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以欧盟ETS的碳排放标准为例,Jong et al.(2014)认为该排放标准因其未来预期的严格性而对污染起到了良好的限制作用。吴茵茵等(2021)认为,碳市场对碳减排起到了正向作用,能够降低当地的碳排放水平。但是,还有一些学者对碳减排的作用提出了质疑。认为碳交易在减少碳排放方面的作用不佳(Streimikiene and Roos,2008)。

现有文献对企业碳减排的量化研究较少,多数研究集中于企业的碳减排路径。一类路径是通过减少产量的方式达到碳减排目标(Caparrós et al,2013),另一类路径则是通过投入节能减排技术达到碳减排目标(胡应得,2012)。王明喜等(2015)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清洁能源路径和管理路径。这两类路径中,有学者认为通过减少产量进行减排只能在短期起到效果,企业通过投入节能减排技术实现碳减排才是根本途径。如,Lee(2015)利用日本制造企业在2000年至2010年期间的样本发现,用于生态创新的绿色研发可以减少碳排放并增加企业价值。

从研究视角看,对碳减排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效应研究,即碳减排效果研究,这种研究主要是区域层面的研究;另一种是路径研究,即探讨减排路径有哪些,这种研究主要是企业层面的研究。关于效应研究,学者们采用一般均衡模型(CGE)进行仿真模拟,大多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碳交易市场表现出可观的碳减排潜力。还有学者基于试点与非试点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际减排效果对比,最终得出一致结论:碳交易试点政策不仅能够有效促进碳交易试点地区碳减排,且对试点周边地区有节能减排的溢出效应。关于路径研究,减少产量和投入低碳技术仍是企业碳减排的两类主流路径。随着碳市场的不断发展,减排策略不断丰富,减排路径背后的动机也受到学者的关注,如方国昌等(2021)对碳交易驱动下的企业减排行为进行分析,认为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具有正向激励作用。

(二)碳交易市场驱动企业节能减排机理

已有学者对碳交易市场驱动控排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机理进行了研究。Okereke(2007)研究发现,企业愿意采取气候行动或制定碳管理战略,实施碳减排的最大动机是潜在利润。这也支持了碳市场驱动企业进行节能减排这一观点,因为它将货币奖励确定为企业参与碳交易的最大商业理由,即利润是主要驱动力。这里所说的利润具体指碳会计利润。随着碳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碳会计制度体系设计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碳信息披露要求越来越明确,随之而来的直接结果便是企业碳会计利润能够有迹可循。2019年财政部发布的《碳排放权交易有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对与碳交易相关的财务报表列示和披露规定了碳配额变动的具体披露格式,且利润表“营业外收入”及“营业外支出”项目也会列示碳配额交易的相关金额。上述对企业当期损益产生影响的营业外收支项目金额,即碳会计利润。碳排放权交易是基于市场机制的政策工具(彭斯震等,2014),在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作用下,参加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在碳价较高时,可以将富余的碳配额在碳交易市场上进行出售,从而获得利润(李涛等,2021)。这样一来,即使企业拥有足够的配额,企业仍会不断提高减排投资规模以获得减排效益(黄帝等,2016)。上述利润驱动的观点亦可从经济学中的“外部性”剖析:碳交易的卖方因超量减排而出现剩余排放权,出售剩余排放权获得的经济回报视为对外部经济的补偿(傅强、李涛,2010);而碳交易的买方,由于未能完成规定的减排承诺,需要购入额外的排放权,其支付的费用视为外部不经济付出的代价。

与上述利益驱动的观点不同,有学者认为碳交易主体参与交易活动不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是为了规避碳风险。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碳风险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碳风险管理也成为了企业提升竞争优势的有效策略之一(周志方等,2021)。具体来说,各国对于碳排放的约束力不断加深,减排政策日趋严格,碳密集型企业承受的绿色绩效压力也随之增大(Subramaniam et al.,2015)。减排投资不足的企业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可能性更大,潜在的诉讼风险和政府惩戒风险也更大。因此,碳风险的存在会加大企业的合规成本,桎梏企业的内生增长潜力。为了规避碳风险、减小碳合规压力,企业不得不采取碳风险管理行动,如研发绿色生产线、改进生产工艺、降低能耗成本,以此逐步建立低碳竞争优势。

从利益相关者诉求角度出发,亦可窥见碳交易市场驱动企业节能减排的机理。企业研发的产品投放至市场后,消费者根据自身偏好选购产品并进行产品反馈。企业持续追踪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变化并做出反应。由于社会公众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愈来愈重视,高耗能高污染的控排企业,其产品和服务面临着更大的消费者抵制风险(Jonathan et al.,2005)。碳减排表现不佳的企业,还可能会使股东等其他利益相关者避而远之;而碳减排表现良好的企业,其市场形象和地位不断提升,股票收益提高,可能吸引更多优质投资者的靠拢。为了迎合消费者的低碳产品需求以及增强投资者信心,企业管理者将社会低碳诉求纳入到企业决策考虑因素中,通过节能减排塑造正面企业形象。综合以上观点,无论是利润观,还是出于规避碳风险的考量,抑或是考虑利益相关者诉求,都体现了碳交易市场对企业节能减排的驱动机理。

四、企业节能减排的碳交易市场驱动因素

正如上文所述,碳交易市场确能起到区域碳减排效果,碳交易市场亦能够驱动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然而,由于碳交易市场与企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碳交易市场驱动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因素众多。厘清哪些因素在企业节能减排上起着主要驱动作用,将这些驱动因素作为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设计的着力点,才能够更好促进未来碳市场的运行和发展。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得到以下几个驱动因素。

(一)碳交易参与度

国外学者的早期研究集中在参与碳交易诱发的行业创新效应,数据大都来源于欧盟ETS。2016年前后,有学者开始专门针对参与碳交易的企业绿色创新效应进行研究,得出参与碳排放交易体系对于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具有积极影响的结论。例如,Borghesi(2015)通过分析意大利上千家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数据,得出企业的低碳技术投入与碳交易市场参与度呈现正相关的结论。Calel和 Dechezlepretre(2016)发现,相比于非控排企业,进入碳市场进行交易的控排企业,其应用的技术更加向清洁技术方向转变,且控排企业有关低碳技术的专利申请量呈现较大幅度增长。由于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与欧盟ETS相比起步较晚,国内有关碳交易参与度的研究尚处在探索阶段。刘晔、张训常(2017)研究发现参与碳交易的企业与未进行碳交易的企业相比,其绿色研发投入水平较高。余萍、刘纪显(2020)研究发现碳交易参与度较高的试点省市企业的绿色技术水平提高较快,环境质量改善更为明显。

碳交易参与度是检验碳交易市场完善程度的重要依据,这主要体现在碳交易市场的供需状态上。纵观全球主要的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碳交易市场运行初期,由于碳交易覆盖行业较少,纳入其中的控排企业数量不多,而真正参与碳交易的企业数量更少。企业碳交易参与度低,加之碳配额逐年缩减,出现了配额被企业自持而不交易、市场碳配额不足的现象。这种供需失衡的状态使得碳交易市场一度低迷。企业自持配额充足,市场上潜在的买家又少,企业进行低碳减排的动力不足。随着时间推进,碳交易市场不断建设和发展,纳入的控排企业数量逐年增多。企业碳交易参与度提升,拥有的碳配额不再长期持而不售,碳交易市场供需状态相对平衡。这种健康有序的碳交易市场使得企业依靠碳交易提升经济绩效的期望更高,一定程度上会激发企业的低碳投资行为,促使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因此,碳交易参与度越高,越可能驱动企业进行节能减排。

(二)碳市场流动性

国外学者Liu(2005)最早给出了度量碳市场流动性的公式。采用Liu的方法,国内不少学者探究了我国各试点地区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并在如何提高碳市场流动性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邓茂芝等(2019)测度了多个不同试点碳市场的流动性,认为应当进一步减少对企业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此来增强碳市场流动性。另有学者在探究碳市场流动性的基础上,将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与之联系进行研究。沈洪涛、黄楠(2019)及李涛等(2021)通过实证研究碳排放交易机制与企业价值间的关系,侧面印证了碳市场流动性和企业低碳技术水平的关系:由于不成熟的碳交易市场存在一定缺陷,使得碳市场流动性较弱,这会导致企业的绿色价值大打折扣。胡珺等(2020)认为,当碳市场的流动性更大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也会更加明显。

碳市场流动性是碳交易市场有效运行的重要前提,这主要体现在发现市场价格、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不确定性方面。流动性较低的碳交易市场,由于其成交量少,企业缺乏赖以发现市场价格的基础,不能合理预估潜在的交易成本,未来盈亏与否的不确定性较强,这将导致企业交易信心不足,陷入交易匹配率持续低下的困境。长此以往,碳交易市场无法有效运行,企业减排积极性被挫伤、整体减排效率降低。而流动性较高的碳交易市场,交易匹配率提升,企业有机会在价格发现和交易成本方面积累碳交易经验,未来交易的不确定性降低,企业越来越有信心和动力去参加碳交易,减排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整体减排效率提高。因此,碳市场流动性越强,越有可能驱动企业节能减排。

(三)碳排放权价格

有学者针对碳价和企业减排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碳价是影响企业减排投资规模的重要因素。随着碳价升高,企业在拥有充足碳配额的情况下,仍会选择提高减排投资规模以便获得减排收益(黄帝等,2016)。碳交易能够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魏丽莉、任丽源,2021)。还有学者认为,高碳企业对碳价波动表现出更高的敏感度。田江等(2015)认为,波动的碳价会使得高排放企业增加减排技术投入。肖丁丁、田文华(2017)认为,低碳技术水平较低的企业,对于碳价的波动更为敏感,碳价的升高会刺激其进行减排技术的模仿创新。

有效碳市场的碳排放权价格是企业的边际减排成本。在企业履约过程中,一些企业由于超额排放需要购买碳配额。企业主要是将碳减排成本与碳配额购买成本进行比较,并作出相应决策。若碳价较低,企业所付出的购买碳配额成本也较低,企业进行减排投资的动力不足,后续仍会实施高排放行为。但若碳价越高,企业付出的代价也越大,这对于企业的长期价值是不利的。为扭转不利局面,企业可能会通过改进生产技术、降低单位能耗等措施进行节能减排,以碳减排成本的增加换取碳配额购买成本的降低。另外,波动的碳价会引起高碳企业承受的风险变高。为了降低由于碳价波动引起的不确定性,降低企业风险,高碳企业也会投入更多精力到节能减排中。因此,碳价越高,波动性越强,越有可能驱动企业节能减排。

除去以上三种可能的驱动因素之外,已有文献中也有学者提出其他因素,如配额总量的设定(崔也光等,2018;李丰,2020)、碳交易的规模(薛飞、周民良,2021)等。李丰(2020)认为,配额总量的设定情况会影响市场的参与方数量,若配额设定不合理,则会抑制企业参加碳排放权交易的积极性,对行业的减排动力传导效果不佳。薛飞、周民良(2021)认为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试点地区的碳排放量呈现降低趋势。这些因素也可能成为碳市场驱动企业碳减排的驱动因素。不过,究竟上述因素是否能起到推动企业碳减排的驱动作用,尚需实证研究进行佐证。

五、结论

碳交易、碳会计、碳减排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带来了碳会计体系研究的不断进步,碳会计利润是企业参加碳交易的重要商业理由。在检验碳交易机制的节能减排效果上,现有文献研究多集中于区域层面,多数学者认为碳市场对区域碳减排有正向推动作用。而企业层面的研究,则侧重在企业的减排路径上,研究表明:投入节能减排技术是实现企业碳减排的根本路径。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发现碳交易市场对企业节能减排具有显著驱动作用,主要驱动因素包括碳交易参与度、碳市场流动性以及碳排放权价格等。碳交易市场中企业参与度越高,市场供需状态相对越平衡,企业借以提高经济绩效的期望越大,越能驱动企业节能减排;处在流动性越高的碳交易市场,企业在碳价格发现、交易成本缩减、不确定性降低方面越有优势,越能驱动企业节能减排;碳排放权价格越高,企业付出的碳配额购买成本越高,且较大的碳价波动会使企业风险提升,这种不利局面反而越能驱动企业节能减排。立足微观主体,研究企业节能减排的碳交易市场效应及其驱动因素,对于探究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运行模式,充分挖掘企业节能减排潜力,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交易市场配额驱动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东莞市果菜副食交易市场
AMD VS微软 SSD的AHCI驱动选哪家
人生是有配额的
人生是有配额的
交易市场
东莞市果菜副食交易市场近期价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