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训练中提高初中生耐力素质的策略研究
2022-11-07姜文霞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姜文霞 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在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涉及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总书记还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然而,在近几年的体质健康报告中,中学生耐力素质逐年下降,此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体育运动项目中,耐久跑是提高学生耐力素质的重要手段,如何合理、正确、有效地提升学生耐力素质已成为中学体育教育者关注的重点。自体育中考改革后,耐力素质被列入到中考体育考核指标中,众多中学为了帮助学生应付中考,一味地展开突击性训练。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压力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在教师机械化教学模式下接受体育知识和技能,严重违背中学体育中考宗旨,并且与新课程体育理念背道而驰。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课程中,认识到提高耐力素质的重要性,提高耐力素质,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对影响初中生耐力素质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耐力素质,在田麦久的《运动训练学》一书中,将其定义为:机体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者做质量的能力。按人体的生理系统分类,耐力素质可分为肌肉耐力和心血管耐力。肌肉耐力也成了力量耐力。心血管耐力又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其中有氧耐力也称一般耐力,是指机体在氧气供应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有氧耐力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机体吸收、输送和利用氧气的能力,促进有机体的新陈代谢。无氧耐力也称速度耐力,是指机体以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形式,坚持较长时间工作的能力。在各地的体育中考中,目前测量耐力素质测试的考核指标主要是800米(女)和1000米(男)。
一、影响初中生提高耐力素质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当今初中生多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学生从小就是在锦衣玉食的环境下成长的,或多或少的都会受家庭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怕吃苦、怕受累,不愿意进行运动。他们生活优越,在生活中鲜少进行体力劳动,学生上下学又多以父母接送、自行车、电动车、公交车以及地铁代步,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弱,在体育训练中特别是耐久跑项目中易产生抵触情绪;另外,初中生的意志品质薄弱,心理素质还不成熟,所以在耐久跑的过程中易受外界干扰或者身体出现“极点”现象而轻易放弃。
(二)自然因素
800米(女)和1000米(男)(耐久跑)是体育中考中用来检测学生耐力素质的主要项目,主要由机体的有氧功能系统供能为主,测试成绩可以反映有氧耐力的高低。耐久跑是提高学生耐力素质的关键手段,并且能在短期内见效。然而,中学耐久跑项目训练中,教师的传统教学方法单调、训练方法欠妥、练习的时间过于集中等原因,导致学生在练习中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直接影响学生对耐久跑的兴趣,学生在耐久跑训练过程中破罐子破摔,不利于学生的耐力素质顺利而高效的发展。
(三)外部因素
中国应试教育的环境决定了现在的初中生升学压力较大,而中考总分中体育分数的权重较低,导致家长灌输文化课才是重中之重,体育科目沦为“副科”,家长及学校缺乏重视,学生也有着体育课就是放松课、自由活动课的印象,在练习时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按照要求完成训练目标;另外,大部分地区初中体育教师的课时费打折,也在社会中造成了体育学科不及文化科目的印象,打击了体育教师钻研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的积极性,从而间接导致了中学生耐力素质水平下降。
二、提高中学生耐力素质的策略
(一)立足思想教育基点,增强学生意志品质
从思想上入手,让学生了解到耐力素质是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认识到耐力素质对人体心肺功能的重要性。另外,800米(女)和1000米(男)已成为体育中考项目的必考项目,耐力素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体育中考的成绩,也成为影响升学的重要因素。
耐力素质的训练,往往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意志力,意志品质的训练对耐力训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别林斯基说:意志力是成为天才的最基本的特征,是衡量天才的标准。意志品质是人自觉的制定目标,并通过努力去调节支配自身的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标。在耐力素质的训练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认真参与训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日常训练的一次次突破“极点”,突破自我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也在突破自我的过程中表现。因此,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对学生来讲尤为重要。
在耐力素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第一,要树立明确的目标。在训练中循序渐进,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将大目标分为一个个更易实现的小目标,逐渐提高难度提高分数,从而完成目标;第二,要树立榜样效应。成功的背后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付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练好耐力,必须坚持、不畏困难;第三,在耐力训练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自我监督意识。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制力,对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也有着重要意义。每个人都存在惰性心理,尤其是年纪尚小的中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耐心,帮助并启发学生掌握更多的自我锻炼的方法,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并学会制定合理可行的自我锻炼计划,持之以恒地去执行。在练习中,养成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鼓励的习惯,意志品质也在一次次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当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锻炼后,就会更积极自信的去面对接下来的训练,有着积极的正迁移的作用。
(二)培养训练兴趣,提高耐久跑训练质量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内心非常渴望并喜欢体育课,喜欢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的居多,但却很少有人喜欢耐久跑项目。由此可见,若想提高学生耐久跑训练成效,首要任务就是增强学生训练热情,这是提高学生耐力素质以及训练效果的关键之处,应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关注。
如果仅把耐力素质训练作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训练科目,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甚至导致学生产生逆反情绪。兴趣属于学生参加耐力训练活动的有效动机,同时也是学生持续提高耐力素质的“最佳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在内力素质训练活动中勇往直前。
为改变学生对耐久跑项目的认知,需要教师在课上帮助学生转变对体育狭隘的认知,加强学生体育基础理论学习能动性,多为学生讲解耐久跑对青少年成长中提高身体素质、改善身体形态的重要意义,以促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全面认识耐久跑对未来的生活、工作、学习及一生身体的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同时,教师应向学生讲解为什么在耐久跑过程中身体会出现各种各样不舒服的情况,从生理学的角度解释出现“极点”现象的原因,消除学生对耐久跑的畏惧心理,促进学生持续参加耐久跑训练。
因此,教师可以将耐力素质与其他体育项目有机融合,通过学生喜好的项目来调动学生对耐力素质训练项目的积极性。比如,采用“10分钟篮球运球跑”这种训练方式学生会更有兴趣,积极性也更高;采用“跳绳跑”的训练方式,学生更易上手,也在跳绳追逐跑的过程中,慢慢提升耐力素质。此外,还可以在耐力训练过程中融入各种娱乐成分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跑男》节目中的“撕名牌”游戏,可以在耐久跑训练中采用,在娱乐中无形的提升耐力素质,寓教于乐。
(三)创新方法,寓教于乐,凸显耐力训练的实效性
一线教师在进行耐力素质训练时大多采用的是循环跑圈的方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产生惰性和抵触心理,特别是体育困难生。在初中体育耐力素质训练中,为了克服训练方式和内容的枯燥乏味,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构建活跃融洽的练习氛围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行自主、积极的训练。例如,在耐久跑训练中,可以采用绳梯和标志物进行图形跑、折返跑、接力跑、追逐跑等方式,不断地变换练习方式,激发学生进行耐力练习的兴趣。同时,在训练中,可以采用比赛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耐力素质。通过竞争,让学生发挥出更好的成绩,提高训练质量。此外,可以采用游戏法,比如在耐久跑训练中以“下五子棋”的形式进行,将学生分为两组,每组每次只派出一名同学跑步“下棋”,A同学下完棋回到队伍,B同学再出发,直至一组五子连成一条线获胜为止。这样的耐力训练在练习中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耐久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观察能力等。在练习中增加了耐力训练的趣味性,也促进了德育、智育、体育共同发展的目的。
(四)优化训练环境,营造高效氛围
初中生年纪偏小,心性不定,单一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不适用于初中阶段。通过环境来激活学生兴趣,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激情,是一种机智、有效的手段。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改变教学环境,对人体造成新的感官,为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奇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全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确保学生在体育运动项目过程中,能够实现个性发展,促进训练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新环境因素,真正吊学生“胃口”,使学生在完成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兴奋。这种兴奋性和快乐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疲惫感以及畏惧感,收获良好的体育运动效果。
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营造训练环境,教师组织学生训练可以去野外踏青、定向越野,这类训练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除了训练前准备训练场地,还应全面考虑训练时的天气、学生身体机能等因素,灵活调整训练强度和内容,突显耐力训练的实效性。优化训练环境,指导学生在不同环境训练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防止因受伤等各种不可控因素,给学生耐力素质的训练带来消极影响。
(五)关注特殊群体,注重语言鼓励
众所周知,耐久跑是一项非常艰辛的项目。在耐久跑训练过程中,需要学生付出一定的精力和体力。体育教师教学时要善于使用语言艺术鼓励学生,发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然而,多数体育教师都以严肃的面孔面对学生,未能注意到这一点。研究表明,若耐久跑训练过程中,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安慰和鼓励,会给学生带去更多的力量,运动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反之,教师长期保持严肃的面孔,“太冷”,则会丧失耐久跑训练的动力并产生畏惧心理,不敢与体育教师交流,即使身体不适,也不敢履行请假手续。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身体情况,为学生讲解耐久跑时的“极点”和“呼吸”等身体现象。当出现“极点”时,练习者常常会产生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比如呼吸困难、胸闷等情况,这是磨砺学生意志品质的关键阶段。出现“极点”时,学生的身体机能处于低潮期,心理活动极其频繁,在行为以及表情等方面都产生了痛苦感和疲惫感。这个阶段,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适当提醒呼吸节奏等,可以极大程度的转移注意力并调动学生积极性,顺利克服生理“极点”,比如:“加大摆臂、调整呼吸,保持节奏,成功在即!”“加油,希望就在前方(歌曲)”“快!我们来一起超过他们!”,从而预防学生在耐力素质训练的过程中打退堂鼓。
在耐久跑训练中,需要给予更多鼓励的是特殊群体,针对特殊情况,适当调整训练的密度和强度。在练习过程中,应格外关注女生。从生理学上看,女生心肺功能普遍不如男生;从意志品质上女生也同样没有男生能够吃苦。同时由于女生受月经周期等因素影响,极有可能导致其身体机能发生一些改变。这些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正常强度的耐久跑训练活动,导致学生对耐力跑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导致耐力素质下降。因此,在训练中,应当及时给予鼓励,特别是对特殊群体的鼓励尤为重要。
(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综合评价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节点作用,可以调控整个教学过程,把控教学活动的方向,保障实现教学的终极目标。在初中阶段,对于耐久素质的评价多采用各地中考800米(女)和1000米(男)的评价标准来进行评定。这种应试背景下量化的评价标准,很难激发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因此,在耐力素质训练的评价过程中,需要注重多元化的评价。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都存在着身体素质方面的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理解,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弱的体育困难生,可以适当采用综合性的过程性评价和分层教学评价,充分发挥体育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在中考背景下,若想有效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教师应想方设法增强学生参与耐久跑的兴趣性,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体育精神。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选择科学的训练方法,创新教学过程。此外,需要加强学生对耐力素质训练活动重要性的认知,调动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锻炼。完善教学评价,使其更加系统化、科学化,激励学生增强体育运动的意识,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为终身体育打下牢固的基础。学生经过教师点拨和指导,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感受新时期体育教学的价值,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奋斗精神、善于团队合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尽早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