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德技兼修品质下的武术文化

2022-11-07周亚坤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冯丽娜新乡工程学院

灌篮 2022年1期
关键词:武术思想

周亚坤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冯丽娜 新乡工程学院

一、伦理道德(儒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

1.中国武术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纲常伦理,它展现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仁义之国的民族特征。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把“仁、智、勇”作为教育学生的信条,认为“仁者必有勇”。古代将“礼、乐、射、御、书、数”的功课,称为“六艺”。孔子在当时就亲身施教武艺活动,根据史书上的记载,《礼记·射艺》中记载孔子:“与人习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焉”。由此可见孔子的射术水平还是很高的。在战争和冲突中发挥作用并非是孔子教授武技的根本目的,他们从事射、御的直接目的是习武的同时也要修德,而不是单纯的作战。因此,孔子在武技艺教学中是以射术和御艺为主,其真正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完善道德,而并非作用于军事战争。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标志,作为传统体育发展转折的一个重要过度点,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将武技与品德思想相结合起来,将品德思想融入武技中的教育人物,这种改革和做法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完整结合的形式,是武术“德技兼修”特点的重要体现,这样的观念促使了“体”和“艺”的融合,促进了人类从早期的“止戈为武”到思德习武、修身习武的转进,从而将武术“内外兼修,德技双修”的特点日益凸显出来。

2.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也提倡“大勇”,反对“小勇”。仁和义,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仁”与“义”是人心灵深处的种子,她植根于思想道德的温床,表现为真、善、义、忠、孝、美,这些都是自己要主动去做到的,而非被迫胁从,要用高尚的思德品质来左右自己的行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仁义思想所统一的民族精神,数千年来为炎黄子孙所推崇。以“礼”“合”为其思想的中国武术对习武者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制约着行为规范。古代道德规范中有着更多的人类文明精华,特别是尊师重道的伦理规范,是文武双修的人生修为。中国武术讲究的是“点到为止”的较量,武术自有“止戈”的深刻含义,而不是单纯地把武术作为个人力量和情绪的发泄和展示。

3.中国武术深受古代军事思想的影响,它崇尚的是“不战而屈仁之兵,善之善者也”。习练武术的根本涵义是在于健体强身、修身养性、弘扬国粹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习练武术技艺同时也能够使人体的动作技能发挥至极限,也是防身自卫的重要手段,习练武术,使人们从内心至外在表现都有极大的提升。《左转》中载到:“柔服,德也”。以德取人,不战而胜,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诸葛亮政治思想中杂着多种传统思想因素,而道、儒、法成分则较为显著。诸葛亮吸取了先秦两汉以来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刑治”思想,治军偏重于法,理政则偏重于儒,而儒家思想是其真正的首要。在一种武技中,把修身养性和技击制敌统一于一体,这是中华武术伦理思想的体现,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善良、诚朴、热爱和平的传统美德。作为优秀的武术文化和优良传统,德技兼修下的武术更是一种方向,指引着我们前行,武德更需要我们的传承与发扬。

4.武德和戒约是武术拳种流派都应遵守的准则,它对习武者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教育和要求习武之人德才兼备,见义勇为,尚德讲武,培养和熏陶了一代武林英杰的成长。《少林习武戒约》中要求人们对待师长要尊重,对待后辈应善良,诚信勿欺,孝敬父母,尊老携幼,认贤为师,谦虚好学,严谨训斥与无礼的言行。这些优良品格,是习武者应追求和具备的素质。

二、武德对习武者品格性情的陶冶

1.几千年来武术始终处在民族文化的氛围中,在民族道德的滋润下不断发展和成长,武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仁、义、礼、智、勇是中国古代时期的武术道德品质的体现,新时期的武德内容则把习武同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特色,维护国家的尊严,强化人民爱国思想,加强全民健身,提升整体素质相结合,成为国家和民族主要的武术道德思想,习练武术是一个简单复杂的双边过程,不仅与身体活动有关,还与习武者的精神状态、意志品质密切相关联,练习武术要头脑清醒,思想健康,作风庄重大方。对人对己要虚怀若谷,性格豪爽,见义勇为,推崇“习武以习德为荣”的好传统。武术又被称为忍术,也就是“仁义”之术。北宋文学家苏轼曾提出“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忍人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指出了“天下大勇”与“匹夫之勇”的区别。“忍”也是一种巨大力量的表现,《老子》中提出过“柔弱胜刚强”的断言。这种“忍”的思想对武术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忍也不是无原则的忍,新时期又非常推崇习武者见义勇为的精神,重义轻利,舍己为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所谓的忠诚勇敢,指的是为了人类的正义和进步事业而始终如一的道德品质,而练习武术可以培养人们的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

2.“学艺先学历,习武先习德”,作为习练武术者的重要训诫,这句谚语一致延续至今。在明朝时期,拳法就提到了狂酒者不传,轻露者不传,心险者不传,好斗者不传,以心险为首,不传于其武功,重视习武者思想品德修养。武术不仅包含着中华民族先哲们对搏技、比武的追求,还有在修身、养性与道德、情操的锻炼、陶冶和升华向往,即便是在技击格斗中,目的也是在制服对方,而不是制对方于死地。运用武功的目的不是伤人,而是修身养性,不以技欺人,反映出习武者宽大为怀的美好武德。通过武术修身养性的培养,可以加强和树立人们的爱国爱民和匡扶正义的精神、谦虚谨慎的态度、坚韧不拔的信心、勤奋刻苦的思想和刚直正义的作风,造就人们美好高尚的心灵,使人们的思想在习武过程中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根据史料记载,各大门派家派拳种中,武术的门规戒律有很大,从这方面上来看,武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习武之人要使自己的行为不违反戒律,自觉地遵守戒律,就必须加强品德方面的自我修养,这些门规戒律不仅能让习武者追求精湛的武技,更能通过道德修养,追求一个充实的精神世界、和谐的人生境界、内外兼修的优秀品质。

三、从尚武精神中孕育民族气质

1.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全面系统的德技双修运动项目。它兼有强身自卫的特点,又具有修身养性的功能,还含有艺术欣赏价值,是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育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武术是十分重要的人生修养之一,人们将文武之道视为并重同修的内容。武术不受任何条件、场地、性别和器具的限制,更适合在我国广阔的城乡群众中普及与推广,从而造就提升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勇敢坚毅品德。“勇”是武术训练有素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品德。它来自于人的胆力、信念和信仰。勇武的品德和精神可以经过武术运动训练来培养,但练习是武术各家拳派培养勇武精神的重要一点。明代著名军事家、武术家戚继光在《纪效新书 拳经捷要篇》中指出:“其拳也,为武艺之源公绘文以势,注之以决,以启后学。既得艺,必试敌,切不可以胜负为愧之奇,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怯敌还是艺浅,善战必定艺精。古云:‘艺高人胆大,信不诬也’”。他十分重视应用实战练习来培养人的胆力和勇武品德,中华武术对于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怀和思想,培养人们不畏强暴和进取向上的可贵品德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习武者来说,从行为到理智,从主观到客观,都要正确地把握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的道德和武德的具体行为规范。通常的武德意志实践活动是靠自主性、自律性、自控性来体现的。习武者在从事武术活动中所要遵守的道德标准,是全社会广泛存在和关注的一种特殊道德品质,它制约着人们在从事武术活动中以及活动之外的一切言语和行动,指导着人们的行进方向。崇德是尚武的优先保证,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文武双全、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才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

2.在武术动作训练中,对武术套路中的节奏形象描绘为:折叠仰俯,闪展腾挪,动迅静定,动则如惊涛骇浪,最大限度地展现和发挥出人的形体变化与素质潜能;慢时似雄鹰展翅缓旋,快时如行云流水,从自然和忘我的轻松,劲断势连、意动形随的运动变化中,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在动静,起落,快慢,轻重,高低,这种阴阳及虚实刚柔的变化反映出武术动作节奏鲜明的运动特点,刚柔相推而发生变化是武术中最根本最重要的节奏。其他如进退、往来、开合、终始、消长、虚实、俯仰、起落、屈伸、蓄发、吞吐等都是阴阳转化中的具体化等。追求精、气、神、形的和谐与完美统一,中国武术之美,深受中国古典美学的熏染,也成了美学研究的一门重要课程。正是因为武术的形神美,从而对达到其他运动形式难以达到的健体修身之目的。拳谚曰: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一口气就是指的精气神,筋骨皮就是动作技能。这是对中华武术“内外兼修”十分精炼的归纳和总结。中国武术与西方强调、猛烈的拳击具有显著的差别,它的精巧神奇和优美绝妙,不仅为起源于西方的拳击所不及,即使是同出于东方的跆拳道、空手道、泰拳也难望其项背,虽然它们都是以技击为目的,但由于性质和文化的不同,特点各异,这种不同却暗含了东西方两种体育运动形式和根本内涵的不同,因此在教育、训练、道德修养和思想品质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中国武术赋予的攻防技击是以道德价值观念至上的,它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更是一种德技双修的人生追求。

3.德技双修的文化特征,深深地植根于华夏儿女的血脉和文化中,造就和哺育千古名垂的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历史上许多剑侠武士,功高技精,一旦国家有难,则挺身而出,拔剑相助,他们慷慨就义,一诺千金,言必行,行必果,赴汤蹈火,不惜牺牲生命,壮美勇猛,气盖山河,豪情壮志的精神影响着、铸造着中华儿女的气质和心灵。历史上人们把劫富济贫、见义勇为、正义和力量作为歌颂对象,用侠义精神赞美和表达理想中的人物性格,这种精神又从另一个侧面极力地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压力屈服的民族自尊心,保家卫国、除暴安良、匡扶正义是赋予习武者的一种崇高的信念。一切陈腐落后、愚昧无知的观念,一切见利忘义,自私贪婪、粗暴野蛮的道德行为都需要这种人体文化的熏陶和洗涤,使人民的精神在习武之中得到升华和提高。我们也应对诸如高傲自大、一争高低、傲慢无比、显摆能力、耀武扬威、为逞一时英雄冲昏头脑等这些传统武德进行分析,继承传统武德中合理的成分,摈弃过去的老传统,建立起崭新面貌的新时代武德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卑不亢,勇敢刚毅、侠肝义胆,见义勇为、锄强扶弱、助人为乐、宅心仁厚,讲文明、用礼仪,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武术的修身养性作用是通过它的审美作用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如果没有审美价值,失去了在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高尚健康的情趣,因而武术的存在也变得毫无价值。周汉时期赵文王毫无人性的“斗剑”之风,在唐代以后的宫廷和民间武术中逐渐衰落。那种“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的剑术活动虽然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它的技击作用,但在民间武艺中却被减弱,唐代时期剑舞的兴起恰似证明了这一点。修身养性是武术运动的重要作用和特点之一,它体现了中华武术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功能。

武术作为在中华大地上植根起来的传统优秀文化,流露出了中国古代人类劳动者的智慧和汗水,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永不气馁、天道酬勤的品质,尚武崇德,德技双修更是武术的鲜明特点和习练武术者的追求,练武与修身,习艺与立人,品德与技艺的统一永远是武术一成不变的宗旨。

① 出自苏轼(北宋)《留侯论》

② 出自《庄子·说剑》

猜你喜欢

武术思想
现代武术“打练结合”教学模式浅析
精武门的武术图谱与徐悲鸿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