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理念下公共卫生风险体育干预研究
2022-11-07胡小妹宿迁学院体育部
胡小妹 宿迁学院体育部
一、前言
体育运动要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这一观点,全民健身已经由“增强体质”进入到“健康促进”的发展阶段。体育锻炼有加强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功能的作用,也能帮助排除压力和焦虑,尤其适合排除疫情压力下焦虑的情绪。体育与健康的天然联系,决定在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下体育干预的重要作用。后疫情时代,人们必然对体育健身的量和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实施体育干预,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提高生命、生活质量,从多维层面增进群众健康,转变健康理念,体现体育干预的“人本”理念,相比其他健康干预方式,体育干预更体现了经济高效性。
本文以宿迁市各地小区、公园、健身站点等场所的群体为重点调查对象,对新冠肺炎疫情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群众体育活动进行系列调研,分析公共卫生风险下群众体育参与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以期建立行之有效的体育干预途径,发挥体育在提高国民体质、克服恐惧心理、缓解心理压力、增强抗病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国民健康助力。
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下体育资源情况分析
(一)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下公众体育人群情况分析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室内外健身场所也开始逐步开放,根据天气、时间灵活选择健身场地,现在无论室内、室外,各类人群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保持健身的习惯。疫情让许多上班族都开始重视身体锻炼,根据健身软件的课程进行训练,既找到了量身定制的感觉,又能通过软件社交,与很多人分享心得,相互鼓励,云友们既练了身体,也获得了友情。在室外公园等健身地点,大部分都是岁数较大的中老年人,太极、抖空竹、健步走、伴着欢快音乐跳广场舞,大家边练边聊天,健身中活动筋骨结交伙伴,阵阵欢声笑语让整个公园充满了活力。
(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下公众体育指导情况分析
在疫情期间,体育部门向广大公众发出倡议书,倡议积极开展居家健身,网上直播教学、心得交流,帮助大家取得了良好的健身效果,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健身气功被运用在新冠肺炎患者治疗中,同时也被隔离期人员和普通群众广泛运用,居家“云”健身成了主流,手机健身软件推出了各种居家锻炼教程,云比赛、在线健身、场景化健身等新事物的不断涌现,还有专业教练通过网络直播授课。
(三)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下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全民健身的持续推动,不断加强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建设以满足公众的健身需求,建成一批全民健身广场、体育公园、健身俱乐部以及健身室,群众晨晚练地点众多。中心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市民出行300至500米就可以步入绿色空间,已经建成“体育十分钟健身圈”,市民步行十分钟范围内,就可以找到一个健身的场地。随着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调查发现这些场地的利用率很高,早晚间健身市民几乎随处可见。场地设施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已实现全面覆盖,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与体育健身融合起来,扩大了体育活动的外延,提升体育在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场地设施的配置由单一走向多元,由于城市发展与环境问题等原因,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存在区域不平衡性和不足。
三、公共卫生风险下群众体育参与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公共卫生风险下体育人口比例较低,年龄结构不平衡
体育人口是衡量社会体育发展水平的基本尺度,它不仅折射出公众的体育价值取向,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体育工作开展的成效。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开展,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群众体育参与意识逐步提高,体育人口增长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调查显示,在新冠疫情期间,每周参加过三次及以上体育活动的仅占调查人员的51.8%,这反映了群众体育意识和观念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强化。从参与体育活动人口的年龄结构上看,56—65岁年龄段所占的比例最高,而其他所占的比例较小,体育参与年龄结构不平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中年人肩负着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近些年,我国中年人的患病率持续增长,各种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和亚健康状态普遍存在于中年人群体中,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和社会压力,英年早逝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了重大的损失。如何进一步加强体育宣传、教育工作,动员更多的青少年、中年人群体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是公共卫生风险下体育干预的重要问题。
(二)公共卫生风险下体育组织化程度不高,有效体育供给不足
在新冠疫情期间充分发挥组织的作用,动员组织全社会共抗疫情,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同样,群众体育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体育组织化程度。调查发现群众大多数是以自发、自主、自愿的组织形式参加体育健身锻炼,以社区(居委会,行政村)为主形成相对稳定的群体活动,群众体育开展主要是以自发的民间组织为主,行政组织为辅的形式进行,社区体育工作的开展仍主要依靠各级群体部门发起并予以推动实施。
调查显示,参与体育锻炼的公众组织化程度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仍以“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个人锻炼”参与方式为主,而“社区组织”“单位组织”俱乐部形式等有组织参与占的比例较小,这也反映社会组织的体育活动不能很好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导致人们对社会体育组织的参与度较低。从群众对社区体育工作的满意度看,不怎么满意及不满意的占比达51.7%,社区居民体育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体育组织化程度不高的矛盾突出,影响了群众参与体育的热情和效果。
现实中,一些地方社区体育成为社区运动会、舞蹈表演等的代名词,与群众真实体育需求背道而驰,最终导致体育供给和群众有效体育需求不符的结果。社会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在于形成有效体育供给,人们基于健康、娱乐而产生的体育需求才是促进社会体育发展的最大资源,应更多围绕宣传、指导、培训等方面展开工作。
(三)公共卫生风险下体育资源相对匮乏,干预需求强烈
体育资源是指能够满足体育发展需求的各种要素及条件,主要包括体育指导员队伍、体育经费、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调查数据显示,86.2%的比例选择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帮助或指导,但是进行指导的主要人员中,专业的体育指导员比例仅占29.4%,线上教学占比较高达36.1%。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在不断壮大,但仍存在数量匮乏、质量不高、结构失衡等问题,满足不了全民健身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全民性、社会性、公益性等特点,决定了现阶段体育经费仍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近些年随着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政府逐步加大了对群体经费的投入,尤其是体育彩票发行逐年增加,其中大部分都分配于群体事业发展,促进了全民健身事业的较快发展。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个人投入少,经费问题依旧是制约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经费问题的解决,更为重要的是要积极开发群众体育自身的商业价值,正确引导与树立人们的体育消费观,最终实现群众体育的产业化发展。
场地器材设施是群众参与体育的基础。调查显示,“锻炼场地器材不便”在阻碍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中居于第2位。随着全面健身开展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全民健身场所、设施建设,颁发了城市设施用地定额、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规定以及进一步开放体育场馆等规定和文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民体育参与的条件。但由于受到原有体育场馆基数较低、体育人口大幅增加、对外开放力度相对不足以及场馆使用率不高等条件的制约,场地器材设施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现阶段群众对体育的期望主要集中于体育资源的供给方面,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公共体育资源“量”的扩大和“质”的提高是现阶段体育发展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四)公共卫生风险下学校、单位和住宅区体育一体化发展进程缓慢
新冠疫情期间,选择在学校、工作地点锻炼的比例较少,选择在小区锻炼的比例较高。学校、各企事业单位集中了我国绝大部分的体育资源,但从现实开展情况看,三者之间基本上不存在相互联系,一体化发展进程相对缓慢。通过学校、单位和居住社区三者的一体化发展,可以打破人们体育参与的地点各自之间的界限,有效整合学校、单位和居住社区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实现资源的共享,从而为群众体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想实现全民健身的目标,基于目前公共体育建设与发展现状,实行学校体育、单位体育和住宅区体育的一体化发展是必经之路。
四、公共卫生风险体育干预的路径分析
(一)完善公共卫生健康与体育政策
动员一切有利因素,积极通过体育运动来预防疾病,提高健康水平,降低公共卫生风险,完善公共卫生健康与体育政策是关键。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指导方案》以及一大批由体育部门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制定的法规、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并颁布实施,我国从较高层面完善了公共卫生健康与体育政策,为在公共卫生风险下体育事业的广泛开展提供了较完善的政策保障。如何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保护居民的权利,如何通过规范体育经济市场,为居民提供物美价廉的体育服务等,需要国家和当地政府制定法令、条例以及各部门和单位制定制度、规章和规范,体现公共卫生健康与体育的重要作用。通过领导层的动员,制定公共卫生风险下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是体育干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提供良好的公共卫生风险体育支持性环境
人们生活于人与人结成的众多关系网中,如社区网、校友网、朋友网、工作网、家庭网等。这些社会网络往往具有强大的社会支持功能,有利于帮助个人获取信息和建议以及找到同伴,并最终形成个人意见和做出决定。人们的体育参与大多都是以群体的形式开展,要想群众形成自愿体育参与行为,并保持参与的长期性、持续性和稳定性,需要为群众的体育参与提供良好的支持性环境。
在突发公共卫生风险时,人民群众的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通常处在较长时间的中止状态,各类线下消费和活动项目暂时停止,转而进入线上交流、交往和交易。全民健身事业须审时度势,理顺线上业务条线和运营模式,畅通线上、线下项目资源和内容的交融管道,为群众健身服务。
(三)构建促进体育与公共卫生事业有机结合的社区平台
体育与卫生是与国民健康关系最为直接的两个方面,共同致力于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的运动不足,导致了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等非传染性慢性疾病普遍增多,这类人也是公共卫生风险的高危人群,如果能将体育事业与公共卫生事业进行有机结合,对于增强群众抵御公共卫生风险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体育事业与公共卫生事业二者相互合作必须具备一个能共同作用的平台,在社区中实现体育与公共卫生的有机结合,将会为此问题的解决提供契机。结合社区卫生部门诊断,根据确定的社区居民问题和需求,社区体育组织负责健身指导和大型活动的组织和安排,社区医院提供医学监测以保证运动的安全和科学,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计划地制定和执行,充分发挥体育的健康功效,取得良好的体育干预效能。在社区中实现体育与公共卫生的有机结合,对于充分发挥公共卫生风险体育健康功效、体育和公共卫生事业自身健康发展,都将具有积极的意义。随着我国社区建设步伐的加快,社区在体育与公共卫生事业促进中必然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四)增强公共卫生风险群众体育素养的教育与引导
当前新冠疫情下,大多数人相信体育锻炼具有保持健康、增强免疫力和预防疾病的作用,但是现实中体育锻炼的参与率仍然不高。究其原因,根源在于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匮乏,一般而言,拥有体育知识越多的人,对锻炼认识越全面深刻的人,越有可能从事体育锻炼。同时,掌握更多体育技能的人,长期锻炼的可能性也相应大些。如果能适当对群众体育素养教育与引导,相信可以改变一部分人的主观认识,提高体育锻炼的参与率。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为群众提供科学、精准的健身指导服务,这就需要一支既熟悉体育健身知识、又懂公共卫生知识,同时又具备健康教育与促进知识的专业队伍。他们既是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宣传者、又是体育锻炼的指导者、还是体育干预规划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管理者,属于复合型人才。完善国民体质测定与监测系统。通过对身体的形态、机能、素质等内容的监测,形成全面数据分析出具个人体质报告,并给予科学合理锻炼的运动指导方案,帮助市民科学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个人体质,从而抵抗各类疾病的侵袭。加强社区体育指导员、体育志愿者、学校体育教师、俱乐部教练等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优秀专业人才,形成分布、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梯队,全民健身指导队伍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多极化发展。
(五)调整公共卫生风险体育健康服务方向
调整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体育健康服务方向,就是通过改进体育服务的质量和内容,更为合理的解决体育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把群众体育健康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集聚多方力量形成区域性或市本级体育健康服务队伍,开展智库建设。注重群众的体育健康意识的建立和参与动机的培养,促使群众自愿采纳体育参与的方式,以达到体育促进的健康目标。疫情期间线上健身活动多种多样,如今“线上+线下”形式已经成为全民健身活动的“标配”,全国数以百万计的群众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平台参与体育健身,成为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体育健康服务发展新方向。疫情常态化下,体育健康服务工作要克服单一体育部门开展的力量限制,就必须努力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借助互联网+技术服务群众。结合城市定位,利用生态城市、绿色大公园城市等具备的优越健康环境,拓展体育康养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干预提高个体对公共卫生风险的应对能力,最终促成干预提高全社会应对公共卫生风险的能力。
五、结语
公共卫生风险体育干预既面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府的积极倡导、“健康第一”思想的建立以及全民健身与健康促进事业全面发展等积极有利环境,又面临着经济条件的制约、传统思想观念的消极影响、居民参与意识不足和体育自身发展滞后等消极因素的制约。面临有利与不利因素的双重影响,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体育干预应采取完善体育干预机构、科学制定体育干预规划、多元筹措体育干预经费和实施人才战略的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