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的教学改革探析
2022-11-07王柯田洪涛刘其龙百色学院体育学院
王柯 田洪涛 刘其龙 百色学院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体育教师的指导使学生获得良好的体育教育专业执教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体育事业。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指国家为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而开展的针对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教育水平的认证工作,旨在保证师范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符合教育标准,进而不断提高专业人才能力和质量。本文将对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术科的教学改革路径进行探析。
一、以学生为本,转变教学理念
(一)从“教会”到“会教”转变
这是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社会对师范生师范性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师范生往往掌握了技能但却无法对他人进行科学有效的讲解,显然,这与师范类院校对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培养的忽视是分不开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体育教育并不是仅仅教给学生该掌握的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教学能力,在“教会”学生的基础上也使学生“会教”,培养学生教、讲、组织的技能。这种观念的转变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顺应课程的本质。
(二)从“教”向“学”转变
术科教学长期以来都以技能标准衡量学生学习情况的好坏,因此在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也将技能评定作为标准,术科教学的健身性、兴趣性没有得到良好体现。体育教育专业的工作重点首先是“育”,然后才是“体”,学生只有掌握良好的教学技能,才能在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后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学生的主体性要得到凸显,教师要以课堂服务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探究、反思、实践,真正获得教学技能。
(三)重视师范学生的师德建设
教师的素质影响着民族的未来。新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种诱惑对人们的思想不断进行着冲击,思想道德的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对于新时代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教学能力要提高外,思想道德水平也要大力提高。师范类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就要接受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加严格更加良好的道德教育,保证师范生品行端正、思想素质过硬,有着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这样才能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为他们的学生树立好榜样。高校要做好师范生师德教育工作,促使师范生怀着热情进入教学岗位,并将对于教育的热情保持下去,形成教育情怀。
二、调整并完善教学目标
(一)重视师德教育,深化教育情怀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其师风师德能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必须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准教师的影响,在教学目标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项,锤炼其意志,端正其品格,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教育情怀,结合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理论+实践促进师范生内化师德规范,通过“入学第一课”、弘扬“铁军精神”等活动,带领师范生到基层中小学进行体育见习,增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中小学的情感。
(二)注重学生未来职业发展
学校要注重打造学生的师范性,使师范生会教、会组织、会示范,着眼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调整课程教学目标,细化学生能力发展目标,有效衔接基础教育,实现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例如,在篮球课程中,在教会学生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要锻炼学生的裁判技能。要能够合理地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在课程与教学环节体现产出导向理念,参照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设置课程教学目标,细化指标。
(三)培养教学能力与反思能力
认证背景下学生教学能力与反思能力得到了更大的关注,其中教学能力主要指教师结合学科专业标准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运用学科知识设计、实施教学活动并进行教学评价的能力;反思能力主要指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运用创新思维主动把握学科前沿知识,同时会反思、会评判,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优化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讲究兼顾科学性与基础性以及实践性与综合性
在基础性方面,秉持“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学生中心”“终身学习”四大理念,围绕“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三大内容维度,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素养与技能,具备将来从事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性方面,有效衔接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以“信念与责任”“知识与能力”“实践与体验”为要素,优化课程内容,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同时,着力构建与相近学科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传授体育相关学科如卫生、健康、心理等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并加强实践环节。主动对接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每项课程内容对接一个或多个毕业要求,反映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二)教学内容对接中小学体育教学需求
产出导向理念下打造师范生的师范性,这关系着他们的职业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可以保证学生顺利毕业,但往往因专业知识面狭窄的问题而导致科研能力欠缺。因此,高校要有机地联系起学生职前和职后的需求。例如,田径课程,为了对接基础教育需求,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增加立定跳远、实心球等内容;篮球课程,增加裁判能力训练,提高师范生的执裁能力,适应职业需求,增强综合素质;等等。另外,还要建立中小学优秀教学案例库,在课程内容中加入优秀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一线优秀教师的示范课能够给予师范生很大的教学启发。
(三)教学内容要突出前沿性
积极研究国际体育教育改革趋势,提高师范生体育核心素养。有机整合学科平台课程与专业课程,不断强化体育师范生的专项能力和教学能力,引导学生的课程意识、课程思想和课程价值,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学生了解更多前沿体育知识,把握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培养围绕国家教育政策开展自主化学习的能力,增强终身学习的意识,从而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核心素养,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生体育教育事业。
(四)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内容
新时代,受到国内外不良思潮的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课程思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有效途径。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要融入思政元素,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研究各章节教学内容,寻找与思政内容的有机结合点。例如,以基础教育需求为导向,在“田径”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在课堂上结合体育比赛影视、运动员为国争光的案例等传播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四、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一)在教学中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明明讲得很卖力、示范得很辛苦,但依然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事倍而功半,课堂效果难以达到预期。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做好学生的服务者,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融入课堂、自主反思和探究,教师要懂得创设问题情境,结合鲜活的案例营造互动交流的氛围,将分组教学、示范教学、讨论教学等方式创新性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打造欢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身心处在愉悦的状态中,更高效率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激发创造性,提高体育素养。
(二)基于情境的交流探究式教学
教师是一份需要高度交流合作的职业,比如,教师需要与学生交流,这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之间需要交流,这是教师不断获得经验、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的要求;教师需要与家长交流,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看出,交流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师范生作为准教师应当具备较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等能力的培养,其中,创设交流探究式的教学情境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比如教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也可以分小组给每个小组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备课并讲授,然后小组间互相评价,教师从旁引导,及时获知各种课堂状况。
(三)线上、线下结合,课中、课外衔接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丰富着教学媒介,使教学媒介越来越多样化,术科课程与学科课程相比具有特异性,但一样可以灵活地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以提高教学效果。术科是理论和技术的结合体,动作技能很难靠一两节室外课就能掌握牢固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为教师减轻教学负担,比如,课前给学生观看标准技术动作的视频,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东西有一个直观的印象,这样到线下课堂上就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对学生所犯的典型错误进行视频录制,进而使学生直接地看到自己的错误,进而更好地改正,在课后教师还可以将自身技术动作录制视频上传至相应平台,让学生相互交流,达到不断完善自身技术动作的目标,这样就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将线上、线下以及课中、课外进行了有效融通,加强体育技能在课后的不断练习。同时借助微信等社交工具,学生有任何不懂的问题也可以直接与教师交流,进而有效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五、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一)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多元化
师范生是“准教师”,即将肩负起教育的重任,对师范生的考核内容不能只关注学业成绩,更要包含其教学能力、教学态度、师德规范等综合素养,与多样性的考核内容相对应的是要有多样性的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才真正是对学生的关注,更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推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学生可以通过评价更好地弥补不足,更好地进步。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要实现创新性结合,学生个体之间具有差异性,术科学习的实效还会受到天赋、运动基础、训练方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如果忽略这些影响不能单纯靠速度、时间等量化指标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就很容易挫败一些基础差些的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影响到学习效率,使技能水平难以有效提高。因此,在通过量化数据显示学生学习状况的同时,也要通过质性评价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价值观等的动态发展,多方面地关注学生发展。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单一主体的评价方式太过片面,不够客观,专业认证理念下,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过程性评价
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是“立足过程,持续改进”,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能力发展阶段性,明确学生是发展着、变化着的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和进步,以发展的眼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突出师范生的师范性。传统的考核以试卷或结课论文的形式开展,考试结果作为评价有其局限性,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术科项目中每个学生的基础都不同,以往比如说高中阶段的练习项目也不尽相同,终结性考核会打击一些学生的积极性,因为他们在平时的练习中所付出的汗水并不比别人少,只是基础差些。同时,以技能为评价标准对于学生的反思、教学等能力以及教育情怀、育人理念等层面会出现忽视,与新教育理念不适应,关注学生的职业需求和能力发展,并带领学生反思与总结学习过程,是提高师范生能力的有效路径。
(四)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
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持续推进评价结果在教学改革发展中的有效应用,以评促改、以评促进。要联合多元评价主体(如教育专家、用人单位、教师、家长等),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客观、全面的教学反馈,形成良好的教学评价反馈系统。
六、结语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体育教师要更加重视对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积极探索多样化、高效率又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的教学方式方法,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探究,增强使命意识,努力提升技能水平、厚植教育情怀、培育良好师德,为国家的体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