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2022-11-07王晓敏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灌篮 2022年11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意识技能

王晓敏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受新冠疫情影响,为保障学生的安全很多高校进行封校,对在校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较大影响,从学生时代走向社会成为一个难题,在内化社会规范、适应社会要求、承担社会角色、进行社会交际、掌握社会生活本领等方面比较欠缺。在社会人才选拔中,不仅仅是考核我们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多开放新颖的面试在各大企业中使用,如综合能力面试、结构化面试、计算机操作面试、心理调适面试和压力面试等,对人才要求更加严谨,全面考察个人的综合能力。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军,如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下,更应该被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现今高校体育课程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在教学理念上,阳光长跑活动运用学分制的方式,结合开放性思维让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打卡跑步,机动的运动时间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状况制定合理的健身方案,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我主动锻炼意识,提高自我科学锻炼的程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在教学方法上,利用情境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学习行为的导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看待事物的思维视角,“合作学习”模式强调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合作团结协作意识;在教学内容上,拓展训练课程从6 个方面的因子变化证明其比普通体育课程能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尤其在自我认识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方面,拓展训练有显著的效果。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现代科学技术、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独特作用,尤其是体育运动竞赛,既互相协作配合,又存在竞争关系,还必须遵守比赛相关规则,这种交往合作、竞争、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行为会逐步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以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路,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一、大学生社会适应的表现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生活环境中为达到与所处环境的和谐状态而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个体改变自己适应环境,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身发展需要。为适应社会,大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社交能力、应急处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人的生存无外乎于生活、人际沟通、社会生存技能等方面。大学时期作为“自然人”向“社会人”角色转换的过渡期,个体发展所需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和应对挫折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想信念淡薄,自我期望值高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我认知是依据自己的过去经历进行的自我认知、评价和期望。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是大学生要迈出社会的第一步。如今大学生面对激励的社会竞争、不能快速自我定位导致就业“高不成低不就”,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动摇了信念,缺乏自信心,自我认知不足。有研究显示,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强的有42.1%,自我认知能力弱和一般的在4.9%-52.7%之间,学生自我认知偏离主要表现为理想和现实的不协调、低估或高估自己。

(二)以自我成材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

大学生的课程学习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锻炼导致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看待问题以自我主观认知为标准。一味地追求“自我实现”、强调“自我价值”,脱离团体,一切从自我出发,以个人价值为核心,崇尚利己,却又美其名曰——发展个性。自身需要得不到满足就怨天尤人,把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全推到对方身上,人际关系处处碰壁。这种只强调自我的意识,使学生在团体中过分重视自身利益,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三)心理脆弱、适应能力较差、挫折心理不足

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在“接受批评”“心理承受”等方面分别只占到34.1%和47.5%。抵抗挫折能力的不足严重影响学生在高压力下的心理健康,许多大学生敏感度不够,缺乏对事物的应激能力,面对突发事件手足无措,责任心不强,自制能力较差、缺乏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因为心理问题导致学生正常作息,饮食睡眠等问题也会影响到身体健康。

(四)社会交往能力不足

当代大学生缺乏与其他人的接触、交流,更不用谈与社会人的接触,加之信息时代的便捷化,学生生活在虚拟网络世界的时间多,真正接触个体的机会少,缺乏交往能力。调查研究有51.9%的大学生能适应大学里的师生关系,有76.7%的大学生能适应大学里的同学关系,有41.6%的学生认为大学中的师生关系一般,有19.9%的学生认为大学中的同学关系一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是社会人际关系的缩影,是进入社会生活前交往能力的锻炼,学校里师生、同学关系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在进入社会后的社会关系。

二、高校体育课程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一)提供广阔的人际交往空间

在体教融合背景下,鼓励大中小学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情感。体育课程中的比赛、课外活动等内容,给人与人的交往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通过交往认识自己在体育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正是社会角色的一个迁移预演,学生通过体育活动熟悉人际交往,推进人与人相处、完善社会人角色的转变。

(二)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调控能力的提高

在体育教学中考勤加入相应的奖惩制度,能够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与不同社会角色交往的过程中,学生从除自身以外的人中获得评价,慢慢认识自我,不断提高自我认知,并根据自己习得的行为规范约束自己,自评、调控自己的行为,调节自己的情绪,进而在“规则效应”的影响下,形成一般行为规范,推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三)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体育项目由大脑支配身体进行有效活动,动作的习得要经历泛化、分化、自动化的过程,学习过程的不易,一定程度上磨炼学生意志,唯有不断努力、坚持不懈才能完成技艺的掌握。体育精神是我们一直敬仰的,“中国女排”和“中国女足”在赛场上那种拼搏奋进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精髓,各类体育竞赛对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绝对是最好的训练,同时也是对承受失败进行心理磨炼的过程,更是一个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四)增强学生竞争、合作意识

在体育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竞争是体育运动的项目特点,获得胜利夺得名次,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取社会对个体的认可。运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社会适应中良性竞争的心理需要学生通过体育活动不断增强意识。体育项目团体活动的性质促进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与企业的团队意识相吻合,对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有潜移默化作用。

三、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路径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路

近年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积极效应,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使体育课程改革仍然存在不足:在个体发展层面上,教学理念缺失,学生是体育课程活动中的主体,学校体育课改革强调以学生兴趣为教学中心的宗旨,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体育锻炼的相关理论常识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授,理论教学针对性、实效性、长远性不足,大学生的自身知识水平的有限性,缺乏自觉性和终身锻炼意识;学校层面主要是实效性、与时俱进性不足,课程观念、课程内容、教材多样化的改变是否能够切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符合企业对不同工种人才储备的要求,直接影响学校课程的设定。结合社会需求,提出以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路,发挥体育中潜在的社会价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

(一)新型课程开设拓展训练

当前企业文化活动中,开展户外拓展活动的越来越多,它是新兴的体育项目群。通过各项身体素质练习,团队合作项目增强职业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学校课程应该适当开设户外拓展项目,采用模拟、探索、游戏等方法,使学生在不利环境中克服自我恐惧、惰性,在逆境中增强克服磨难的意志力、与团队成员的沟通交流能力、在新环境中的自学能力、团队成员间的协同合作能力以及在应激状态下勇敢探索创新能力。有组织地开展徒步远足、登山、攀岩、定向越野等活动,培养学生耐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在困境中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进而增强适应能力。

(二)“课内外一体化”培养路径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竞赛、体育俱乐部处于相互独立的格局,在“体教融合”的基础上,可以将竞赛与课程相互融合,将体育竞赛和体育俱乐部纳入体育教学体系,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获得额外的素质拓展加分。改革体育育人模式,从而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学生不断适应不同项目、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团结小组成员积极开展竞争,增强学生应对不同刺激的应激能力,在活动中锻炼学生适应能力。素质拓展加分能够激励学生自觉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各种活动中增加与人交流的频率,促进人际交往活动的多次开展,进而促进适应能力的不断发展。

(三)体育课程增添生存技能训练

在体育课程中增生存技能训练,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把生活中突发事件案例放在课堂中进行讲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实操能力。生存技能包含两方面,一是自然危害中的自保技能,游泳、田径类项目的运动技能应得到重视,体育课程可以学习一些急救方法,例如:包扎、开放闭合伤紧急处理、心肺复苏等,在体育课程中加入实操环节,结合具体体育项目内容产生的突发事件,教授一些自我解救和同伴互救技能,并进行实际操作。例如:在田径课中各种跑、跳、投的练习中渗透“遇险逃生”技能;在长跑练习中出现晕厥后进行“心肺复苏”环节;在信号刺激训练中进行“遇险应激反应”技能练习。二是社会安保防护技能的课程教学,犯罪行为的侵害对象中学生是弱势群体,防身术、跆拳道等技能可以加入体育课程中,让学生从意识到行为都能做到正当防卫、保护自我。对危险事件的紧急处理能力非常重要,大学生所处的环境相对舒适,加强生存技能训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自主课外体育活动,提高“三商”意识

智商、情商、危机商是人面临社会问题所应有的,在社会竞争中唯有聪明的头脑、灵敏的反应、灵活的处事能力、处变不惊的应变能力等才能在生存中游刃有余。通过校级体育活动,让学生自己组织策划,按学生自己的意识举办他们心目中的体育交流赛、争夺赛等,通过团队合作、共同筹划、遇事共同处理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三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抗压抗挫折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进而促进大学生学会独立(相对于中学时代的依赖),学会学习(主动求学),学会与人相处(真正意义上的社交),学会选择(面对各种机会与得失),学会自我调控(面对不时出现的压力),从而真正获得从大学生到社会人角色转变的能力,为今后适应社会搭建有效的平台。

四、结语

1.建议高校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育人价值,从人文精神层面加强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制定运动处方,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丰富体育课程形式和内容,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真正刺激到学生的各项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高校可组织规划各类运动组建运动队和体育俱乐部,每年进行各个项目竞赛,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类竞赛中,加强相互竞争与团队合作意识的转换和自我情绪管理,努力与社会共同进步,实现自我价值。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意识技能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雷鸟
拼技能,享丰收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现状及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
沙漠里的精灵
消防意识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