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区域文化背景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

2022-11-06廖梦妮

广东教育·综合 2022年4期
关键词:叶挺荔枝德育

廖梦妮

区域文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一定范围内,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加上历史时间、政治因素的长期影响,用语言表达个人行为、风俗习惯以及经济发展等因素。一所学校必然处于一个区域中,因此课程建设往往要结合区域文化综合来考量。

一、学科课程建设与综合实践活动

学科课程与实践活动的特色课程密切相关、不可或缺。因此,实践活动课程设置也需要分析课程所涉及的学科特色。中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高度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积累经验,提高能力。随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综合特色、更加贴合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的课程。在整个课程设置过程中,中学教师要合理地将综合知识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在与生活沟通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综合知识,提高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在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我国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工具性。希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真正明白,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专业知识的应用,而不是成为专业知识的工具。因此,在课程设置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理论和逻辑思维,明白问题是主要导向,让学生根据问题独立思考和运用。此外,中学教师非常重视中心思想的应用。中心思想就是教师要大力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跨学科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原有课程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把21世纪高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作为一个主要的主题风格,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讨论这个主题风格。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分成数学课、语文课、微生物学等不同的组,然后让不同组的学生运用相关的专业技能来讨论这个主题风格,最后教师可以将所有学生的讨论结果汇集在一起,总结出极具说服力的结果,学生也可以利用这种讨论方式来确立21世纪各学科的重要功能。这有利于学生课程理念的形成,也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各个学科的学习中。

二、德育课程建设与综合实践活动

如何培养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学校必须认真考虑的课题。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实践活动主题活动课程设置的全过程应与德育课程紧密结合。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要导向,以不同年龄段的中学生为主要导向。中学德育教师还必须以学校课程内容设计为根基,设计可靠的德育课程内容,进而开展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记录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收获,分析他们在教育实际操作中的共同不足,然后在改进不足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种真实的例子,正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真正在德育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提高社会实践活动。

经过课题研究探索,区域文化中红色革命文化、百年名校文化适合以“查—观—访—读—说—悟”探究模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 红色革命文化实践活动

利用惠阳区域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创设独具地方特色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叶挺将军纪念园、中共惠紫河博地委成立旧址、惠阳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旧址、高恬波(广东省第一位女党员)故居、挺秀书院(中共秋溪支部成立旧址)等革命遗址或红色教育基地,均为实践课程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以了解叶挺将军为例,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将军的生平;观看电影,进一步加深了解;探访叶挺将军故居,实地探索民族解放和改革无私无畏的“铁军精神”;读叶挺传记,全面认识叶挺将军;说一段叶挺将军的故事,弘扬叶挺精神;写一篇文章,好好领悟叶挺精神,传承红色文化。这些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就是一个生动的德育课程。

2. 百年名校文化实践活动

以惠阳区内两所百年名校的发展为案例,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后学校的变化,感受学校办学理念的更新、校园文化的进步。这能促进学生增強爱校意识,做到以母校为荣,以家乡为荣。学生可以查阅资料,了解学校情况;观看学校发展历程的视频,加深了解;采访退休教师、相关部门,了解变化背后的点滴;读相关报刊、文字资料,全面认识学校变迁;说出学校的变迁历程,熟悉学校的历史;感悟学习的重要性和荣誉感,写出对自身成长的期望或对学校发展的建议。了解名校的历史,传承名校的校风,建立强烈的认同感也是一种很好的德育课程。

三、艺术创作课程建设与综合实践活动

艺术创意课程的内容非常重视实验观察体系,艺术创意课程的内容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开设自主创意课程的全过程中,中学可以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也可以应用STEM等专业课程内容方法,更快地实现课程目标。

1. 特色民居文化与历史课程融合

建筑具有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也有不同的特色。民居建设一样有记录历史文化的作用。以历史时间课程内容为例,中学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以“指尖上的历史时间”为主题风格,然后将历史时间划分为主题风格下的不同阶段,让学生进行不同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依据惠阳区域特色,如碧滟楼、桂林新居、会龙楼、铁门扇南阳世居、铁门扇石狗屋、崇林世居等建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具有象征意义,指导学生将历史和时间象征性和实用性的工程建筑融为一体。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这些建筑形象化地展示,如使用多媒体系统呈现此类建筑物的图像,或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此类对象的物理模型。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历史和人文,拓宽视野。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我国历史的了解,初中学校的走廊内还可以摆放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或数字模型。

通过这样的融合方式,历史课程不再是单纯的历史课程,而是渗透特色民居文化的综合实践课程。

2. 镇隆荔枝文化与生物课程融合

苏东坡有诗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作为《惠州一绝》中的名句,使荔枝成为惠州的又一张名片。惠州荔枝中尤以镇隆荔枝最为出名。镇隆镇地理位置独特,荔枝口味极佳。以生物受环境的影响为例,中学生物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以镇隆荔枝为例,让学生探究镇隆与附近乡镇环境差异,找出荔枝口味不同的原因。学生经过“查—备—探—辨—思—得”探究过程,查阅资料,准备实验器具,开展探究实验,辨析实验原理,思考实验“前因后果”,得出实验结果,掌握实验技能。比起纯粹的生物课堂、生物实验,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与当地特色相结合,已然成了融合生物知识的综合实践课程。

利用区域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探索区域资源,了解区域文化历史,体验人文风情。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叶挺荔枝德育
日啖荔枝三百颗,会上火吗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ЛИЧИ: ЭКЗОТИЧЕСКИЙ ТРОПИЧЕСКИЙ ФРУКТ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千里采荔枝的鹤
荔枝熟了
叶挺在新四军组建前后
叶挺独立团内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