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维递进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析*
——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环保专业为例

2022-11-05叶秀雅

云南化工 2022年10期
关键词:校企技能高职

赵 娜,叶秀雅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1]。面对激烈的国际科技创新竞争,对接国家战略需求,需要创新创业人才支撑。孙春兰副总理指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教育服务国家发展能力[2]。作为推动新型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大学生创新创业是社会的热点,也是政府和高校的工作重点[3]。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灵活、敏捷、创造性思维,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4]。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创新促进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更高质量更高层次的就业新局面。

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中存在一些问题:1)学生的学习驱动力不足[5]。这固然和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清晰有关,更是和教育体制有关。高职院校的学习内容依旧按照学科进行分类,与工作岗位内容相差较大,学生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2)传统的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6]。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设置存在误区——认为课程越多,分科越细,越有利于构建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学到的知识也就越多。由于分科过细,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知识综合应用于企业工作任务中去,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毕业设计题目是老师指定的,而且每年重复使用,并非是企业当前待解决的问题。课程中设置的实训项目大多是验证性质,缺乏创新性。培养的人才类型口径窄,比较单一,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此外,部分教师不愿意走出舒适区,不希望自己所授的课程被改革。3)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主要为了综合测评加分,或仅仅局限于参加比赛[7],再加上团队建设、资金等问题,项目难以持续执行[8-9]。

因此,要走出发展困境,就必须创新教学观念,调整培养目标,深化学校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升协同创新服务能力,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2 三维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环保专业多年来持续发挥自身优势,分阶段分层次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有益探索与实践,搭建了以“校-企”双主体,“知识技能-应用研发-创新创业”三维递进式人才培养(图1),推进学科交叉、模块设课、分层培养、教研贯通,构建高职环保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分为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技工型人才”,适应“中小微”企业简单重复的工作岗位。课堂教学内容来自企业岗位工作技能,“教学资源”由优秀教师团队和企业专家合作建设。“第二维度” 培养“应用研发型”人才。通过企业工作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完成设计、报告或方案,满足基本应用研发能力和素质。“第三维度”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直接面向市场,发现客户“痛点”,利用学校提供的创业孵化器,进行创业实践。这三个维度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技工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可尝试做一些创新,优秀者可过渡到“应用研发型人才”。“应用研发人才”是“技工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之间的桥梁,把创新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创新推动创业,创业反哺创新。

3 环保专业三维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目前,第一维度的技工型人才培养在全国的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已比较成熟。教学团队与行业企业合作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学习过程。根据环境工程技术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环保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岗位技能为标准,明确工作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选取教学内容,打造教学资源[10]。教学内容凸显获取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性知识,解决“怎么做”和“怎么做得更好”的问题,模拟生产情景,培养生产一线的工艺操作技术工人。

3.1 第二维度应用研发型人才培养探索

第二维度的应用研发型人才的培养和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本专业做了以下实践:

1)探索“校企共建双主体育人”新型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为解决校企“双主体”教学运行机制构建难、运行不畅、实训内容和岗位需求脱节、“双主体”教学组织困难等问题。2017年,广东贝源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环保专业共同申报广东省“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双元育人、交互训教、工学结合、岗位培养、在岗成才,有效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环保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环保行业职业标准对接。按照岗位工作技能和行业职业标准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校企共建教学资源。

2)技能大赛引领专业建设及课程改革。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围绕环保设备制造业发展需要,针对环保企业工作岗位需求设计赛项内容,着眼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本专业将技能大赛标准融入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中,以赛促学、以学促赛、以赛促训。教学考核中引入技能大赛的评价方法,改进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首先定义待解决的问题,然后学生自己组队,把比赛使用的实训平台进行分解、设计、再制造和组装、集成、测试和迭代。需要的工具和零部件自行购买,自发做PLC设计和机械加工,从中熟悉环保设备的供应链。这种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接企业和市场需求。与广东维中监测技术有限公司签约,领衔开展“龙川县全国污染源普查”,以学生为主题开展普查活动。学生以“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分类”等主题开展科普活动,向市民宣传“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

4)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2016年我校与瀚蓝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及力合科技园合作申报的“瀚蓝环保产业孵化器”成功认定为国家级培育单位。借鉴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双方共同组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瀚蓝环境学院”,探索双主体办学体制,开拓出一条以“科研促教学”的新局面。搭建了校企合作共建培训平台,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共建实训基地,技术研发和产学研相结合。目前已开展“垃圾渗滤液污水处理”和“BIM技术基本技能”培训。

3.2 第三维度“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选题,开展科学研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实验方法和方案,开展探索性、研究性实验。创新的成果不仅要做出来,还要通过创业推向市场。创业面向的不是企业,而是市场,挖掘客户“痛点”,明确市场需求,把市场需求和环保科技深度融合,提出“解决方案的假设”,通过创业实践,在市场中验证“假设”,探索商业模式。注重创业实践,创业教育允许小范围试错和迭代,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成小批量产品,投入市场,根据市场反馈的数据,产生新的认知,再次改进产品,不断迭代,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鼓励团队合作、学科交叉,在不断迭代和试错中给创新者赋能。

3.2.1 完善学科交叉和专业跨界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通识基础类和拓展类课程”设置了“创新基础知识、精益创业、创新改变生活、信息处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应用”等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试教育使学生养成为已知问题找答案的思维习惯,但创新创业实践中的问题不是已知的,必须由学生自己去定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探究背后的原因。在全校公选课开设了财务会计、市场营销等内容,打通学科壁垒,实现学科交叉,专业跨界,还制定了学分转换、弹性学制、导师管理、帮扶政策等保障制度和措施。

由于互联网获取知识的便利性,相较于学习知识本身,更关键的是如何把知识应用于新的场景解决新的问题。针对课程分科过细的问题,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从30门减少到25门,并且根据学生未来就业方向把本专业课程分为四个模块,分别是工程设计模块、咨询评估模块、资源循环利用模块和土壤修复模块。每个模块的课程通过项目载体融合起来,项目化教学使学生学会使用工具,提升职业技能和素养。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从单科学习到交叉融合的项目化学习、从死记硬背到活学活用。为了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对创新实验、论文发表、专利获取和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实行技能对等认定。

3.2.2 搭建“双创”实践平台,以项目运营的方式指导学生

教师根据项目运营的需要指导学生组建团队,考虑专业和能力的互补,寻找学科交叉、专业跨界的学生组队。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组成跨学科项目组。目前,环保专业有三个校级的创新创业工作室,“纳米电极的研发”吸纳了自动化控制专业的学生进入研发团队;“青稚环境创新研发工作室”和佛山稚蒙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开展“金刚采样器”的材料研发、性能改进和智能采水方面的研究,吸纳了会计、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学生参股,进行创业实践。本专业的科研团队为社会提供环保材料研发、工业废水处理和生活污水设计和施工、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证申报等服务,按照“校企合作、市场运作”的原则,发展“厂中校”和“校中厂”。此外,以实际的项目经验,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4 三维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成效

4.1 教育教学成效

课程建设方面,按照三个维度人才培养目标更新了课程标准,出版了《高本衔接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教学标准》,建设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网络课程4门,出版教材8本。获奖方面:获全国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人次;获化工类教指委主办的说课大赛3人次、获校级金牌讲师1人次,获广东省科技成果奖4人次。教研项目方面:获省级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4项。实训平台建设方面:省级环境工程实训基地1个。校企合作实训室“瀚蓝污染控制实训中心”1个。科研方面: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个,省级科研项目10个;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共计15篇;专利10多个。对外服务方面:校企共建共享高层次兼职教师4名,建成一支“零对接”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校级教学团队,2015—2019年每年为企业职工进行污水、废气处理及自动在线监测技能培训人数达1000人次,2019年完成了高职骨干教师国培项目。

4.2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 97%以上,专业对口率达 90%以上,就业满意度分别为88%和89%。根据第三方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估,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起薪线、基本工作能力和核心知识满足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职业期待吻合度、就业质量等稳步提升。

4.3 运营现代学徒制试点

通过校企合作学徒制试点项目,本专业在“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设置”“管理制度的设立”“课程体系开发”“资源库建设”及“双主体授课”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创新。并于2018年成功完成第一届学徒制招生任务,学员共计47人,报到率达100%,家长和学生对“学徒制”培养模式的认可度较高。

4.4 国家级技能大赛屡获佳绩

本专业学生每年参加国家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技能大赛均取得佳绩。从2014至2019连续6年均获国赛二等奖以上,其中2016年获得国赛一等奖。本专业秉承以赛促学,以点带面,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取得了优异成绩,通过技能大赛使本专业在全国已颇具影响力。

4.5 学生对外服务

以学生为主体完成“龙川县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总经费96.46万元。学生志愿者团队近几年协助老师完成省级科普项目4个,经费30万余元,进学校、进社区宣传垃圾分类、低碳环保、城市污水处理的知识,开展活动80多场次,环保回收10余次。

4.6 创新创业初获成效

创新创业类比赛获省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2个,优胜奖1个。学生在项目化课程中表现出很强的独立设计、运行和施工能力,学生参与SCI论文和专利的撰写和申报工作,在环保工艺开发与环保材料研发创新方面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社会服务13项,累计资金近600万元。

对学生进行创业训练,必须借助学校的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或孵化器,使学生获得创业企业的实际经营和管理经验。本专业通过教师的“环境创新研发工作室”平台,孵化出“青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公司2018年注册,总经理为本专业应届毕业生,公司主要从事环境咨询、环境影响评价、环保管家等业务,目前公司运营良好。

5 结语

本专业探索了高职院校三维递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打造“知识技能-应用研究-创新创业”分层培养、逐级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依托,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组建创新创业和技能大赛赛事体系等措施,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创业比赛和国家级技能大赛屡获佳绩,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成功孵化出本专业学生为企业法人的环保公司,为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人才资源保障。

猜你喜欢

校企技能高职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画唇技能轻松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