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理念下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模式研究
2022-11-05伍莉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伍莉 中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同时,信息高速流通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文化环境的形成。民族声乐作为具备我国本土文化价值理念与审美道德观念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并成为高校提升大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目前,探索创新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模式的具体路径已成为多元文化理念下的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多元文化与民族声乐的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推进,中西文化相互借鉴与碰撞、交流与融合,形成了多元文化环境。音乐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处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民族声乐是蕴含中国本土文化价值理念和审美道德观念的艺术形式。在高校中,为推进民族声乐教育改革,必须正确地把握多元文化与民族声乐的关系。二者的关系集中体现在两点。
第一,多元文化推动新时期民族声乐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中西方音乐文化正处于相互借鉴与碰撞、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在此背景下,民族声乐获得更多机会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同时,随着国家间交流与互动的日渐频繁,民族声乐在充分体现民族性优势的基础上,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借助多元文化环境带来的机会,实现新时期民族声乐的新发展,展现我国民族声乐的独特魅力。
第二,多元文化与民族音乐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化与艺术本身便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种艺术都潜移默化的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且任何一种艺术都展现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多元文化与民族音乐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样如此。民族声乐艺术是多元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其传承、发展和创新都与文化有着紧密关系。同时,多元文化也进一步拓展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空间。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与升华,可以开创我国声乐艺术更大的舞台,创作出更多符合多元文化环境的声乐作品。
二、融入多元文化理念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合理地融入多元文化理念,可以实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各环节的有效改进和优化,适应多元文化环境需求,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从而有效提升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质量。融入多元文化理念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意义集中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融入多元文化理念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声乐认知,领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音乐蕴含的风采。在各种类型的音乐艺术形式中,民族声乐能更好地展现民族风采,其是民族音乐艺术中的一种重要门类。在长期的交织与碰撞之中,民族声乐其中的一部分已经消失,留存于世的精华较少,弱化了民族声乐的地位。教师应该将多元文化理念融入到民族声乐教学当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声乐之美,在其陶冶之下实现全面发展。
第二,有利于实现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更好传承和发扬。高校要以民族声乐教学为载体,从教学机制建设、资源获取、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提高教学质量,充分体现出声乐教学的特色,让传统演唱艺术的精华能代代相传,用优秀的民族音乐熏陶学生,让淳朴的民族音乐文化基因在大学生身上保持下去。
总之,高校声乐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要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也要在文化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在大众传播快速发展的当下,不同文化之间往来日益频繁,西洋音乐与流行音乐渗透到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面临着挑战。在此背景下,高校应当高度重视融入多元文化理念,实现多样文化并存,绝不能放弃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争取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民族声乐在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多元文化理念下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的具体路径
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合理地融入多元文化理念,探索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对提升民族声乐教学质量、培育高素质艺术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分析多元文化理念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意义基础上,下文侧重多元文化理念下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的具体路径。具体如下:
(一)融入多元文化理念,丰富和拓展民族声乐教学内容
多元文化理念下,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中应对教学内容予以优化和拓展。具体而言:第一,充分体现多元文化理念,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编排和增减。教师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对民族声乐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删减或是增加。多元文化理念强调了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彼此借鉴和有效渗透。在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中,通过博采众长,借鉴各种音乐艺术,可以形成更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声乐作品,对于高校声乐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而言:可以尝试融入少数民族的声乐教材,例如,苗歌、湘西民歌、土家族民歌等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内容,引入《摘茶歌》《花大姐》等等作品,纳入到声乐教材当中,丰富高校民族声乐资源。又如,具备原生态特色的苗族民歌也可以引入到高校民族声乐教材当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各具特色的地域音乐文化,更能够推动本土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
第二,深入挖掘优秀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拓展民族声乐教学内容。教师在深入挖掘和分析的基础上,将不同民族声乐作品以合理的形式补充到声乐教学内容中去,加深学生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声乐作品的理解。高校应当积极推进民族声乐专题,把一些具备典型意义的曲目提供给学生,设计民族声乐作品赏析专题教学内容。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民族声乐专题教育资源库,完善校内研究资源整理工作,引进国内相关领域优秀的数据库,为民族声乐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补充。例如,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推出的中华传统音乐资源系列数据库,涵盖了中华民族音乐资源数据库、中华戏曲老唱片数据库、中华曲艺老唱片数据库、丝绸之路上的民族音乐赏析数据库四个数据库。又如,中国唱片集团有限公司推出的“中唱音乐在线——中华民族音乐与戏曲资源库” 为广大科研工作者、音乐学习者与音乐爱好者提供最权威、最高质量的中国民族音乐历史音响资料。
总之,在多元文化环境下,植根传统音乐文化,合理融入不同民族背景下的音乐文化内容,可以为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开展,以及人才培养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配套资源供给,满足新形势下民族声乐教学的现实需要,为培育高素质、高水平的民族声乐艺术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创新民族声乐教学方法,提升民族声乐教学质量
多元文化理念下,民族声乐教育过程中应转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和应用思路,充分认识到不同音乐文化交流与互动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实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紧密结合,从而有效提升高校民族声乐教学质量。具体而言,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尝试:
第一,注重运用专题式教学法,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地方民歌专题教学与实践演练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无论是声乐创作,还是声乐演唱,都需要学习者能够充分地融入感情。传统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时常会发现学生为了唱而唱,没有充分地将情感融入其中,最终呈现不出作品应有的效果。因此,在多元文化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当通过多种教学形式,从不同音乐文化中汲取精髓,在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真正融入感情的去呈现或创作。具体而言:首先,教师要以多种方式了解民族文化,潜心钻研怎样才能在演绎民族声乐作品的过程中让人感受到“民族味”,将其巧妙地运用于民族声乐教学中,在实践中反复进行调整,在教学与演唱两个方面都形成特色。例如,教学中引入地方民歌专题。例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沂蒙山小调》《八月桂花遍地开》《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将各民族优秀的民歌作为专题,引入到教学当中,通过专题式学习法和实际演唱等训练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歌曲内涵,把握情绪的变化,人物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物形象等多种多样的角色。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在声乐演唱中融入情感,运用合适的演唱技巧,更加完美的呈现出作品的特色和内涵。
第二,注重民族声乐实践教学模式,突出艺术共生理念,提升学生多元化演唱和创作的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入艺术共生理念,把握不同文化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实现不同唱法的完美融合。具体而言: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演唱技巧的定位和作用。声乐演唱者想要在舞台中焕发出光彩,必须要具备纯熟的技能,也要把握住作品的情感色彩。所有的演唱技能都要服务于作品演绎,也要服务于角色塑造,这是展现出技术魅力的必然条件。教师要引领学生分析演唱技能的作用与地位,而且要将这样的理解运用于演唱实践之中。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在教学中引起了重视,实现了内容扩充与体系构建,强调了元音与共鸣腔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提升作品分析能力。民族声乐作品均取材于生活之中,学生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这是分析作品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要对作品的风格、特征、调性、调式、旋律等进行分析,这就需要学生从声乐知识与演唱技能两方面实现自我提升,在演唱每一首曲子时都不能急于开口,要对作者的情感有所理解,也要融入自己的分析,把歌曲演唱当成二度创作。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发声器官产生正确的认知,对器官生理进行详细讲解,在课堂内外开展系统而全面的训练,让学生能以科学的方式发声,做到科学、正确发声。老师要培养学生掌控气息的能力,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学会控制气息,同时提高声音的流畅度与统一度。音色把控能力的培养也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提高音色的辨识度与流畅性,让学生具备独立演唱不同曲目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民族声乐课程的训练活动、声乐相关的演出及校园文化活动等开展过程中,应当有所侧重的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
第三,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组建民族声乐乐队。高校学生组织音乐队,不仅能让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得以丰富,也能达到培养协作精神、陶冶情操的作用。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合理安排音乐队的训练时间,找到合理的训练形式,在长期参加音乐队活动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人生观念,学生组建音乐队要做到形式多样,要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民族声乐本身就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通过曲目、乐感等方式让学生形成艺术思维。音乐队成员所学的专业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对民族音乐有深深的热爱,频繁参加音乐队活动,不仅能使这些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也能把高水平的节目带给更多师生。在音乐队发展过程中,教师要定期进行指导,与演唱者、演奏者共同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了解其曲式结构,把握住情感与内涵,从整体上提升表演效果。音乐队成员要意识到演唱与演奏不存在主次关系,只是在表达音乐情感过程中采用的形式有所不同,两者要相互映衬,在表演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作品分析能力,也能逐渐增强乐感,更好地演绎作品。
(三)合理地融入原生态元素,弘扬优秀的民族声乐
不同的民族音乐都有各自的个性特征。在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中,教师一方面要倡导声乐专业的学生要善于把握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的共同性,促进音乐的融合与创新,另一方面也应引导学生形成尊重原生态文化的意识,即在音乐创作和演唱中,要合理的保留原生态特色。我国悠久历史下形成了丰富的民歌资源,构成了我国多元音乐文化的根基。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中都有着其独特的风格,备受大众喜爱。国内许多优秀的歌唱家均是少数民族出身,且其所处民族的音乐文化为其在民族声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种类也是十分丰富的,例如,羌族酒歌、青海花儿、呼麦、蒙古族长调、侗族大歌等。在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中,应当合理融入生态元素,弘扬优秀的民族声乐。
第一,邀请少数民族优秀的民间艺人进入高校开展现场教学活动。一方面,民间艺人进入高校可以更好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到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当中,对于高校声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原生态民族音乐的机会,例如,民族舞蹈、民族音乐历史、民族服饰等,对于民族声乐的保护、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可以邀请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人担任主讲教师,或到学校做专题演讲,普及少数民族音乐知识、传授民族音乐演唱技巧,推动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第二,保留音乐方言教学的方式,借助形形色色的方言呈现多元音乐文化。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姜瑾曾说:“方言包含了丰富的音色资源”。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多引入音乐方言,保留民族音乐的原生态元素。例如,湘、赣、闽南、闽北、粤及客家方言。不同地区的语言差异影响使人们形成了极具地区特色的方言,且有着与之紧密相连的地方音乐。例如,北方民歌高亢、嘹亮;南方民歌柔软、轻盈。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集合不同地区方言的优秀民歌作品开展专题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多元音乐文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课前深入调研,挖掘不同民族出身的学生,激发学生主体性,为学生展现各自民族优秀的特色民族音乐文化提供机会。例如,在校园内举办民族音乐节,让各民族学生以及对民族音乐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积极参加其中,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音乐作品,教师做好必要的指导工作,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民族声乐作品,展现出民族特色与自己的演唱风格。
(四)健全民族声乐教学评价体系
在传承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过程中,民族声乐课教学承担着艰巨的责任,在对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时,要打破单一化教学评价形式,改善评价模式,让民族声乐教学能成为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阵营。高校沿用多年的考试制度不能真正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民族声乐教学不同于文理课程,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如果只是组织一次考试不能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为此,学校要重新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把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当成评价重点,可以把舞台表演当成一种考试,考查学生在演唱与表演方面具备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好每一次锻炼机会。在这方面,也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标准,突显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前期考核可以采取合唱、齐唱的方式进行,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之后再鼓励学生进行独唱表演。整个考核过程中,所有学生都要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彼此借鉴、共同进步。
四、结语
我国幅员广袤,民族音乐源远流长,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呈现出浓郁的地域色彩,是人民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今时代,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国家层面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予以重视,古老而丰富的民族声乐获得了新生。要想使之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一定要走一条多元化发展之路,在与其他艺术文化碰撞的过程中进一步体现出民族个性,从其他门类的声乐艺术中提取精华,对多元文化的积淀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培养艺术人才方面,高校是重要平台,要承担责任,改进教学理念,把民族声乐教学当成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具体而言,应从优化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内容、创新民族声乐教学方法以及健全民族声乐教学评价体系等层面构建多元文化理念下的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模式,为推动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培育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艺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