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蓬莱、龙口地区革命歌曲研究

2022-11-05赵钰烟台科技学院

艺术评鉴 2022年15期
关键词:蓬莱胶东根据地

赵钰 烟台科技学院

蓬莱、龙口两地濒临黄、渤二海,位于胶东半岛北部和西北部,海上运输四通八达,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胶东重要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大海养育出的胶东人民勇于进取、敢于冒险,富有抗争精神,根植于革命血脉中的革命歌声在胶东半岛广泛传播。胶东人开放、进取的文化性格,在胶东的民间音乐和音乐创作上留下了深深烙印。

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蓬莱、龙口地区的革命歌曲既有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也有产生于、流传于群众中间的民歌,还有两种形式的结合。本文将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时期的革命歌曲入手,进行概括性梳理和探讨。

一、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形成与革命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

胶东抗日根据地背山面海,主要涵盖胶莱河以东等地。抗日战争期间,因政策需要,中共胶东特委和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于1938 年进驻今蓬莱、龙口和莱州三地,联合鲁东抗日游击队(第七、八支队)和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共同开创了胶东首个抗日根据地——蓬黄掖(旧称)抗日根据地,时记载人口超160 万,面积约3200 平方公里。1939 年初,党中央又成立了蓬黄战区指挥部,以便支援整个平招莱掖抗日根据地。该指挥部总队的任务是发展抗日武装力量,全面开展抗日宣传;协助抗日民主政府,完成抗日爱国捐税征收工作;打击隐藏在根据地的汉奸敌特,维护抗日根据地的稳定。1939 年秋,中共在胶东组建了八路军山东第三军区,并于一年后奉命整编,第五支队改番号为第五旅,由吴克华担任旅长,高锦纯担任政治委员,军区改为第五支队。1942年夏,又成立了胶东军区,由许世友担任司令员一职,政治委员则由林浩担任。

七七事变之后,胶东各地救亡歌咏运动风起云涌,蓬莱、龙口地区革命歌曲的歌咏与创作迅速发展起来,这对动员人民群众奋起反抗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林浩同志在1944 年胶东文化座谈会上指出:“抗战初期,我们胶东出现了许多的文化团体……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演剧、歌咏宣传,启发与鼓舞了群众的抗战热情,组织了广大的群众,并进一步发动了群众对日寇的武装斗争”(见载于1944 年4 月17 日《大众报》)。

二、抗日战争时期蓬莱、龙口地区的革命歌曲

胶东抗日根据地建立后,群众性的歌咏运动蓬勃开展,可谓是“根据地处处有歌声”。1941 年以前胶东没有本地的音乐作品,军民中广泛传唱的歌曲都是外地传来的。1941 年以后,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从演唱外地传来的歌曲到创作出本地音乐作品,胶东的音乐创作日趋繁荣,袁先、刘贤、陈志昂、虞棘、漠雁等人都有多首深得群众喜爱的革命歌曲。

(一)创作歌曲

胶东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在革命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深入农村和战地,创作了许多深入民心的革命歌曲,唱出了根据地军民的心声,他们的作品在蓬莱、龙口两地广泛流传。

1.鼓舞军民斗志的创作歌曲

《天快明了》是由马少波作词,海潮作曲的一首音乐作品。袁先曾用笔名海潮,其是抗战时期胶东率先发表作品的作曲家之一,作品《牙山颂》创作于1941年,是胶东地区已知革命歌曲创作最早的作品。

《天快明了》创作于1942 年冬季“拉网大扫荡”之后,人们痛苦地掩埋了亲人的尸体,一部分群众产生了消极疲惫的心理。这首歌的歌词“快到达目的地了,天快明了,雨快晴了,目的地快到达了。但是,看吧!风更急,雨更大,天更黑,路更滑,人更困乏。”细致描绘了雨夜行军的情景,以此隐喻当时艰苦的斗争形式。紧接着,又质问那些感到“困乏”的人:“前面不远了,为什么睡下?眼看就要来到,为什么不走了?”鼓励人们打起精神,冲破黑暗,取得胜利。这首歌写完后并未立即发表,但却迅速传遍整个胶东。1943 年春天之后,几乎到处都在高唱“天快明了”,该曲的总格调是清新明朗、蓬勃昂扬的,但在表现行军途中的多种情态时,却又曲折变化,使群众触景生情,给苦斗中的胶东军民以强大的精神鼓舞。

2.幽默讽刺的创作歌曲

1942 年冬,侵略者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展开拉网扫荡,根据地损失惨重。刘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别学老宋》,该曲作于1943 年1 月,发表于《大众歌曲集》第3 集。刘贤,1920 年生人,1943 年在朱兰战斗中壮烈牺牲。他创作的歌曲通俗易唱,深受军民的喜爱。主要作品有幽默讽刺的《别学老宋》《张大疤》《李金德》,抒发妇女深情的《缝衣裳》和献给儿童的歌曲《将来》等。

《别学老宋》是一首4/4 拍子转2/4 拍子的歌曲。歌曲4/4 拍子的稍慢部分,凄楚悲伤。歌词描写大扫荡来临,老宋“送花生送鸡蛋”迎接“鬼子兵”“请求哇鬼子呀发慈悲,老宋他心里想啊也许能饶了他”,但是“小鬼子心肠狠哪,一刀就送他回了家”,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了老宋想做顺民却丢了性命的悲惨结局。2/4 拍子的稍快部分,坚定有力,歌词“中国人民不投降,抗日才能保家乡”揭示了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只有坚决抗战才能取得胜利。全曲先慢后快,刚柔并济,体现出复杂多样的情感审美,群众广为传唱。

刘贤的《张大疤》和《李金德》都是幽默明快的讽刺歌曲,歌词内容贴近生活,先用幽默的语言讽刺思想落后战士的消极表现,再劝其为了革命胜利多学知识、多吃苦。歌曲节奏生动,活泼风趣,演唱起来很是热闹,深得战士的喜爱。

刘贤的创作充分表现出了根据地军民的爱国热忱和乐观主义精神,曾有人评价他为“胶东的聂耳”。虽然刘贤23 岁就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留下的作品不多,但他每首作品都极具个人特色,他的牺牲是胶东音乐界的一大损失。

3.悼念英雄的创作歌曲

由栾少山作词、漠雁作曲的《战斗英雄任常伦》是一首民歌,作于1945 年初,收录在《抗日战争歌曲选集》,在胶东军民中曾广泛流传。曲作者漠雁,原名栾为伦,山东烟台人,著名剧作家,有著名的《霓虹灯下的哨兵》作品等。

1944 年初夏,因奉调去山东省军区英模大会演出,漠雁与任常伦在同去大会的行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会后仅几个月的时间,任常伦就在长沙煲战斗中牺牲了,漠雁悲痛万分,由其父亲栾少山作词,他作曲,含着难以自抑的悲痛写下了这首《战斗英雄任常伦》。在1952 年第一届全军文艺汇演中,华东军区代表队仍以此歌为演出曲目,可见此曲的影响之深。

《战斗英雄任常伦》在D 大调上写作,2/4 拍子。全曲由一个乐段构成,结构方正,分为四个乐句。第一、二乐句采用了附点和前八后十六节奏型,这些特殊节奏型奠定了乐曲铿锵有力的基调;第三乐句音区提高,全曲情绪达到高潮;第四乐句是第三乐句的再现,旋律、歌词与第三句相同,但结尾两小节以低八度结束,音乐情绪平缓下来,像是在哀悼英雄的牺牲。这首歌曲通过六段歌词描述了任常伦的战斗生活,刻画了战斗英雄任常伦不畏艰险、英勇抗战的光辉形象。这首歌曲灌注了词曲作者的深情,虽然歌曲简单质朴,歌词和旋律稍显稚嫩,但是深入人心,真实表现了军民的思悼之情。

纪念抗日英雄任常伦的创作歌曲还有一首陈志昂写作的《英雄哀歌》。陈志昂是在胶东解放区工作时间最长的作曲家,在胶东音乐战线上奋斗的8 年间,共创作歌曲200 余首。陈志昂主要的创作题材有劳动歌曲、妇女儿童歌曲、民兵歌曲;创作体裁有独唱曲、声乐套曲、齐唱曲、合唱曲等,这首《英雄哀歌》就是一首优秀的独唱曲。陈志昂得知任常伦烈士在反扫荡战役中牺牲后,不胜震悼,吟成词曲,随后将歌曲发表于《胶东画报》。

《英雄哀歌》为3/4 拍子加4/4 拍子,在降B 大调上写作,采用A-B-A 并列三部曲式结构。A 乐段,3/4拍子,节奏缓慢,歌词“啊!任常伦同志!你的名字是胶东的光荣,你的声威像雷震长空!”吟唱般的旋律搭配沉痛的语调,由弱到强,歌颂了任常伦的光辉形象;B 乐段转为4/4 拍子,节奏变快,音乐情绪变得高涨,描绘了抗战军民在得知他牺牲的噩耗后,情绪极度悲愤,被激发出战斗热血的情境;A乐段选用A、B两段的部分旋律进行再现,音乐情绪逐渐激动,表达了军民对英雄任常伦的沉痛悼念。

(二)革命民歌

蓬莱、龙口是最早接受胶东特委、胶东区党委领导组织开展抗日斗争的县份。蓬莱、龙口、莱州建立的蓬黄掖抗日根据地也是胶东地区建立最早的根据地,在这片革命的热土上革命民歌广为流传。这些革命民歌内容广泛,全面表现了革命战争的各个维度。

1.反映人民拥护共产党领导的民歌

胶东历史上屡遭外侮,自古就有抗倭传统,党中央很早就选中了这里开展党的革命斗争活动。早在1921 年秋,烟台地区党的活动就由党中央派专人进行领导,1929 年初便首先建立了中共蓬莱支部,形成一支坚强的革命力量。自此,胶东军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紧紧团结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勇争先,百折不挠,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可歌可泣的战斗,为山东乃至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拥护共产党的民歌,主要有:《天上有颗北斗星》《抗风暴雨中的灯塔——中国共产党》《永远跟着共产党》等。

2.反映军民斗争的胶东民歌

当时胶东地区流传着许多用胶东民歌曲调演唱的表现军民反对赵保原的民歌。生于蓬莱的赵保原曾参加过直奉战争和抗拒北伐军的松江战役,九一八事变后,赵保原变成国民党投降派的领导人物,组织过抗八连,后被任命为鲁苏战区胶东游击区指挥官,多次迫害革命根据地军民,当地人民不堪其苦。1946年6 月18 日,夏侯苏民率部攻克胶县时将其击毙。

描写反抗赵保原的民歌有《反对赵保原》《月儿渐渐低》《可恨的土匪兵》《打倒投降派小调》《打玩底》等,歌词中出现的“十二师”“土匪兵”和“投降派”都是指的赵保原与其国民党投降派游击队,“玩底”曾是赵保原的老巢。

3.反映群众支持抗战的胶东民歌

革命的胜利永远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勇于参军、参军光荣的思想深植于根据地百姓的心中。胶东民歌《我去把命革》《青年当兵》《二十岁青年去当兵》《参军光荣》等歌曲谱写了当时爹妈送子、妻子送郎、男儿结伴上前线的情景,真实反映了胶东青年愿意追随共产党保家卫国的决心。

其他反映人民群众支持抗战的歌曲还有很多,《给小鬼子算算帐》于1943 年在根据地广泛流传,是一首表现民兵抗日斗志的民歌。抗战时,民兵要承担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补充和扩大军队、支援前线保卫后方、巩固革命根据地等工作,是不可缺少的敌后力量。妇女民歌则有《张大娘掩护八路军》《妇女解放歌》《缝衣曲》等,妇女民歌曾以其广泛的题材和易学易唱的独特形式为妇女群众喜闻乐见,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这些歌曲提升了妇女的政治觉悟,使他们带着极大的革命热情投入到了生产经济、支援前线和武装斗争中,为革命的胜利和发展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解放战争时期蓬莱、龙口地区的革命歌曲

解放战争时期,胶东的文艺工作者已具备了较强的创作能力,各文艺团体锻炼出一批颇有实力的文艺人才,因此该时期创作歌曲占比较大。虞棘、陈志昂等人创作了多首歌颂英雄、欢庆解放和描写生产的优秀歌曲。

(一)歌颂英雄的创作歌曲

虞棘,烟台莱州人,在戏剧编导方面成就卓著,同时又善音律,熟悉民歌小调秧歌戏曲。1946 年,由虞棘作词作曲的《悼夏侯苏民同志》在蓬莱地区广为传唱。

夏侯苏民,原名张培礼,是从蓬莱走出的战斗英雄,他于1938 年初参加蓬莱县抗日武装起义部队,7月份加入中国共产党。战斗中他勇敢顽强,屡立战功,曾受六次嘉奖,有“智勇双全的虎将”之称,令人惋惜的是年仅27 岁就牺牲在前线。1947 年2 月,胶东军区追授他为“胶东战斗英雄”,蓬莱政府也将他出生地兴村改名为“夏侯村”。夏侯苏民纪念馆中展示着一份歌谱《歌唱夏侯苏民》,佚名词曲,但经笔者考证,此歌谱与虞棘的这首《悼夏侯苏民同志》实为同一个作品。两者曲调、歌词相同,仅在部分节奏处有所差别,应是人民群众在追忆夏侯苏民时,口传记谱与原稿有些微出入。

《悼夏侯苏民同志》 为4/4 拍子,G 大调上写作,整体为非方整性、收拢性单一曲式结构。全曲共两个乐句,第一乐句七个小节,音域较低,五段歌词均是在描述不同时期的胶东革命形势。第二乐句七个小节加两个小节的结尾,音域拓宽,歌词细致讲述了夏侯苏民的生平,并将他英勇的战斗事迹和英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另一位蓬莱藉的革命英雄刘奎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多次荣立战功,被华东军区授予“一级人民英雄奖章”,1950 年,曾受邀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同年由周行、晓河为其作词作曲,写作一首合唱曲《战斗英雄刘奎基》,该曲详细描述了刘奎基英勇战斗的情形,以及他在芝兰庄的英雄战绩。

1945 年为了纪念抗日战争期间牺牲在胶东大地上的两万八百五十名烈士而修建的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落成。同年冬季,由左平作词,王久鸣作曲,创作了一首优秀颂歌《万古流芳》。这首歌曲以三段体写作,感情丰沛,意境深远。歌曲第一段以g 小调开始,用深沉又激动的曲调提出一个革命者的思索:“人生不过百年长,为什么不争个万古流芳?”第二段旋律转入同宫系统调G 大调,节拍由2/4 拍子变为3/4 拍子,曲调变得庄严、豪迈,与第一段形成鲜明对比,是对烈士们的热情颂歌。第三段歌词又回到了第一段的革命问题,节拍也转回2/4 拍子,但是旋律是用bB 大调写作,用明朗大气的曲调回答了“为什么不争个万古流芳?”这个问题,既首尾呼应,又展现了新的意境。

(二)庆祝解放的歌曲

在胶东地区,大合唱这一新的大型声乐体裁深受音乐创作者和军民的喜爱。合唱因为演唱的声部多,可以表现出更丰富的音色,有更强的音乐表现力,比其他的歌曲演唱形式更能直接表达作曲家创作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这一时期流传较广的合唱作品有王久鸣的《胶东进行曲》《跟着共产党走》《和平民主进行曲》和陈志昂的《解放之歌》等。

(三)反映支前运动的歌曲

解放战争期间,胶东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前线,1948 年春,蓬莱县组建担架连随军支援潍县战役,在前线战场转运救助伤员,运送军需物资,参与战斗。1948 年底,黄县抽调民工近1500 余人、骡子400 余头、担架150 余抬、铁轮大车和胶轮大车170余辆成立胶东区支前运输大队,奉命支援淮海战役。这一时期反映生产支前的歌曲有路曼的《支援前线》《送军粮》;陈志昂的《麦场小唱》和范敏的《加紧生产支援前线》等。

四、胶东地区革命歌曲的艺术特点

革命歌曲是对中国革命时期民族苦难、民族抗争、民族解放的见证,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呈现与升华,是中国音乐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根植于传统民歌土壤的胶东革命歌曲风格多样,题材丰富,多维度地反映了胶东革命根据地军民的战斗与生活、精神风貌和革命情怀,将一幅生动传神的历史画卷呈现在我们眼前。

(一)艺术性的记录了革命历史

革命歌曲真实的记录着历史,通过艺术性的语言讲述着革命故事,用艺术的表达歌颂着英雄的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胶东民歌《马石山惨案小调》的歌词是这样记载的:

一思四二年哪,那年冬九天,日本鬼子集中兵力也有好几万呀,包围了马石山。

二思这次扫荡,战术是拉网,白天搜山杀人又抢粮呀,夜晚就烧村庄。

三思老乡们,被他赶成群,泊地里无处藏就往山上奔呀,可怜这些没有经验的人。

四思那山高,被他接近了,机枪大炮排着往上扫呀,飞机空中就把炸弹撂。

五思敌伪军,心肠太凶狠,捉着了大人就用麻绳捆啊,捉着小孩打得血淋淋。

六思山上的人,实在痛伤了心,上天无路入地又无门呀,赤手空拳就和鬼子拼!

这首歌曲通过口语化的歌词,表现出百姓生死关头被逼反抗的悲惨情景。这样的歌曲深植于人民的血脉中,是我们不能忘记的过去。

(二)从群众中来,为群众歌唱

1942 年5 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表示,任何文艺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任何文艺也都为人民大众服务,会议中倡导的“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给中国音乐奠定了新的创作方向,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文艺工作者带来了新的创作力量。

胶东文艺工作者的音乐创作活动继承了中国革命音乐创作的战斗传统,同时又具有进步性、大众化、民族化的创作特点,在广大群众中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歌曲从群众中来,为群众而写,由群众传唱,在党的思想引领下,胶东的青年有生力量参军抗敌,保家卫国;妇女精神解放,争当民兵,大力支持生产经济;全民支援前线,为解放全国全力以赴。

胶东地区的文艺工作者在革命战场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的革命歌曲创作只是中国现代音乐史的一页,但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猜你喜欢

蓬莱胶东根据地
蓬莱小面有性格
“东临楼”日常
建立自己的 写作根据地
过大梅沙
窗台上的妈妈
古韵悠长,“大汉胶东”
老妻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你不知道的蓬莱书法那些事儿
观水